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结果获奖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2:43:06
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结果获奖情况
x}Yo[ٵ_1ˎ]6:P$"U 7'qw qt A5PDRDjfJ&)HGT9Bo}6%WFP@Pgkִ?|QvOZknZ(#uX_򷞍qӉo{лzNjޡbmoiU-fLjiwo~+kδLMZvkCpo^\SzX-'W0O4bb^=tƧAh<"Ψd@:7>j5ӫj"B_9ֹE:>&o/8LfI=Tk M5VWvN.Aɹi`¼'41lbKjsW'jBUZoatc]8"s{h;‰L[uxH Q{@o)hiމsT/ Zu'Q'`ӻߦ]w/4QUrhn{wq5!S$ҒF*区G=nOR;YsbEUND-"|p0DW}8js~4;*NZ!WR]L z*zcɕ(gvb8g.%1qOx(L3|4 FXWJ5Br a[uwqf`PoթDkgE !hbSx[ db me jE-A7<$č06HO }/J%D>xy/7rAk^W٨Gi]tn:O]Fow@T yŇVV:so0x8E$8Gq&Esu|L-=0'?uLͦ"OUvͽh8@T&}U7j6!G$u '"?66^_`(q#:;ñk c >DUҋM#@]sn:S}#ޘz=a6q$ܕkupMC7W.fH[^Aaڇ,TtK7‘xX:1w DK1{=U<$k7\[IPK w+J9j辞dCdXqD&){ow+$[N69:ʓBs/2P:1T_::F_cW+5bp',ɛPV@Wn|{!_q ,N`DDOn)̞_۫`Qɸh}i!ʫV!Y݈ kcLQi*'GTK\ Q>,hXxbhD5P'/:mQ; &{@q_lȶ] YH.a~<@C"b% xLNEשo. nKow_ h<5ρBֻ7 b ]L+,LJFWh/dS8%Ndž#Y:o>g ([#iA2ڒ Ih>-㔪U":Fz_ypԋ'/>m76win?! \vw06зܑ|L4LUb߀dC'_|@Эk'm?$kC*w.fZ0{gn=M]X'NN[ǀ;R;Djozv.n5駿_zgOUr\ T2٨h)2Q2z{zA@?)c:ŭT%զ/ {( [;"E·dZMpZwuFA\5評 5#d7)$hfEe^^T.U|(&q F4ZXIUCIǞID:)ڐ;) cͦ.fEWr,(IV~oOҶaupjf$)D(AZt:mw0MJS/bI:ZK~+>1" hHrzCpEBTgΰ{zr}H S{I:NT+{KcO3`FW,"t-9 هpjRHg}MTNie7::#c2|J7[Z/+ϩdC5vZV*dSiX<*7U%+Td z1C*MI=u &cCav>)ޠfa" $ŌxK`1B mʀU ]DK"48FLJ_hhif"hmG#n%GQAg~I4J3Rڭ1>.^~/ˬCƛN=Xʝ`\aI`r:d)- 8r[z[˞!샺H%ER(Go[|wKaǐ~ b sRy7&B!6C)bj* ?(@nyatIzɋ-zQtzQ#Nw$ŠXժQ @m|eL.O&l,w?|ϾpR@#4Wöt7dYaWѢyv^̀673[3 ']3~.d5+n1;N,!M;aYĿO,953&vz#YMB4{h l՘ FΆZ%ܑ* qP@mdAUK x]JfƎ9LI<u LqVa,sS=NtY֞78*V:DW6j"V2 J0bD6 4bիG0ef}6x=C  ΍dJ Aġ#E( Lf7*Mπe~Բj\kA, sbT0dLƼpU*%F Q(DHQ4u+Z=GLD~ןQߵc~&hOAT$korOOdl`ʎXVihAk<[N(0p 3Ϫ\Š1Eɀ3K ^~ DI]IU %ҩqWhβ?{f]qj0`9QIC+K ;^-ƽ׎힛:zo\ %rKM+W/nGm<ֈț{g(-̙́YJ ^@D8@JŨAGYLE]~8PBrg!n3%7_]b'}R/-a\Cv OϊIqZUA'iD"i ksϱeb1?ti>]8J"@t du𧑁ZO'%gɍc]C+aWӾMj"%vcY-bb+BHaQ;]2WNcEMtmЌBB0SIowvYTI|/]ܕZ *['(]n1OKN<7pK/L失qP#RH`Y2T¬o%`&詾ov#VU/A4fҋV9%ޫ:TK)vz'Ifc+bW7dS T0ž5q72.bSߌgD|n"x":M6JD~nmqCvN:wnyB$]8%6{Wa1plP76 ZbEkVO."_> $dI1e64~dAi7D{XIk 28x-?{d@q'o<$~Kr )oP* k;0S$ʺ-? 5H.xS DAL6bY4RkoWs@gziV/wlZ ,\khmc_R5xT,WU I5#yśvF4nn)mlΤ~#"_3e?橮h,M9H%xn-1*WH㮉'^{zK<|h3W>mvŢyPD#|_+uVx;xxki'%0!UC(NL' tHds-ݹH '=9f,ٙ'u+X%r#hP&G7fٻ-gc>oN/#?oL I_BMDO"?|_PIǑ_~F90H݄IT֜A@WNڂJsg&YS5a볿>e{ob8`7X|'cc]\S x4KV>u%NXꄳ "2;WaIdXf+'8×k 1=G:aqbOqb1^ !(Ś[ꚙ!;tMJsyUCWӛ*~FDcprL9$vJ p 0zzͧBLZM=V-H]`0{ጳ׃^AzDXzwS-Đ"cbBM?\C :_ѽz+W;W/-䨭-Ͽ"Z%{Jڄs꺢8[!Ք5ց#Zձ CS<ѳ Hw/Vl:!%cPe&F[A NSsT)q(hv".wmD;-{C8"x ޲I i,]IW@C.- V+%l$Aķ$aDL28#ԝl S; _AJl]Gˁr.| pI)(|8XXeq!2 )cI]ŭN g1@nsuE8P2C`U l;l׊]Ei[l4{' \RmG6 LddK%Q4QIxIcԦ!BIkH݂7d58徉_HMNr{Bpn` ,')dE˞ tĦJ@OU4ܑ.|YNq<8HY,/%|GPR$8֭$7EuTGK Eę13)=ҵS5RȖ9z.1YY)8\cOLo-@ 礹vMnD8fk(\tn6"HRLllP#ԁ_'2Db2P|}B4$Vb٨EpDKoz9Ez)&zd"#DFx(gcQ@j""I§8TvdS2<+{gEpñ@("PWoxȧ{%l̂3S0?r-\BSzD_?;AУvο${W.ځɌGt24R{C/=Of=˕!GqtA W7d'ϐcL/bVCk7{6/;eߗcD .6arweË77QcmUBe{(-'#D1ġvr& H5' i߁/.%.N"U@ mkZ&OͽE~ϔM Dj!v /1ÿ,DRvR[,C㲨ZS ͊KΙ@|{ПfdjerW*;?p托ɉli)OqN=l? ̈/^y}y{h'gc% 6"%<ސ> Qʫ0dadCs5R\F"*LyS<#"z#N 9NIFC `z#>Ƹ'\4SIE6_m^~!qV.zZ {D(xJ2h'ثh*x#DYOE$ ՎfQ]D *UVȟgo_⳷o`F|ǑRA&<0Rq>zel hGĪJBr/"wDΒTPitm/mZ+WJoG6HZMGv *@5bsrಸLS 9K" قOޞM.>=}L@Z<;`KKD1|xɘ5wskd2s_H6_nSz1#(<-ƃ-[ε`$l iC∫!CHO/wVi(!`ypFJ41*,V,7[c)b鴻6'Ueƙ"/AX@-'\]}~'0,oh&n/xLsjgZ -m켺~ׇ SͽW ۞ЇbG]umGίGL)) jQ[جdP:9uU.)˗'*04Z"7y%(W?2 JT}ZZZ\`$iHPTs.)53SumuR sF򶹏<^F}跿{0zs.]])u)ϸ4XA)Bb`.2""![SHw4J-sH R%'9)l2b xA%B2'ߓq:4Wb)pnr9$@CR ިBQܢX݆nfpmؼ ]<[/Ejz8eDeH7q.r!ZLUC; m3KswAJw863$ &ǞpJFw0Nк]KF ƆJ9a*32dF2Y۹HLv#m~/$r7s!`44d! S[ 2 Tp6[xUڱ<7Qڕ] nmeDҭFQyԻ[ zwtD7nn]I$fJxef<- _CZrj`ć)i5C4(z/R^9w3><"$K zW~c?_TDN)˞Jd~QPQL1q~,ܚ)n Nc]nu>A]~Ůϓ&\9ꖹ-Wqi) K)!DS"*sK^֥^o鵁[::4Yyd!Jcioxq †ϋ[>~bh-j4?A30- "^_x^| \+}WzmG^b|v~tKzP^P}-,YU[ Ft||Rn,qQ݈ZIf2CԆiIhLz{B|5Lb n/d/0%S5BXM}R7gVS~rV=u"#h\ä8.qrcrkq58& q^F^ D&*ޢ#ֻK*FL$~4:Y2zXŌw4BE:#[.a]svv.gma"2Jt"׬JbxIấc -<9Ԗ/B(tL7\yV#mgݝY Myl6#`.@"$:_f,4jz!GoM&3iF_E Q>agiY~ 23uG&ABè730,%;!Mu9t ˲E+!]{ W X=!=zd*9$T/W!j47ofOr-7* ZX!hǡ="˞ͦ_kUy@g^UѰALC|,!T 71}:cg f)DŰxQp*&9J3Yg֛˹1{ r!4>q} 42}JJtU#qdҮƠmd+WӜQ>Z~#@s'b>A#Ȗ@7/A"+;)G)UUGquHf`|$ MqM=l ~>x5o^'I֛fn쳍,;, 1Ƴ1;/B{j >+E *fH&Θn,2rpr;brA9wÑLS\Kd埘A:GD#eCEQɂd }LG10ja !y2]g5 wu`)xihfs\v oEM\"{!lX %xCX H`=|RA e

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结果获奖情况
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结果
获奖情况

20世纪诺贝尔化学奖获奖结果获奖情况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 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出席并授奖.
1989年
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
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
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他的发现使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他在核磁共振光谱学领域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科学家们利用他精心改进的技术,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研究生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如金属离子.水和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化学物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 (1923-)
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
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1994年
欧拉(G.A.Olah) (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
罗兰 (F.S.Rowland) (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罗兰,美国化学家,发现人工制作的含氯氟烃推进剂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破坏臭氧层,引起联合国重视,使全世界范围内禁止生产损耗臭氧层的气体.
莫利纳 (M.Molina) (194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莫利纳,美国化学家,因20世纪70年代期间关于臭氧层分解的研究而获1995年诺贝尔奖.莫利纳与罗兰发现一些工业产生的气体会消耗臭氧层,这一发现导致20世纪后期的一项国际运动,限制含氯氟烃气体的广泛使用.他经过大气污染的实验,发现含氯氟烃气体上升至平流层后,紫外线照射将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时,每一个氯原子在变得不活泼前可以摧毁将近10万个臭氧分子,莫利纳是描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作者.科学家们的发现引起一场大范围的争论.80年代中期,当在南极地区上空发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耗尽的区域时,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克鲁岑 (P.Crutzen) (193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与柯尔(R.F.Carl)、克鲁托(H.W.Kroto)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柯尔 (R.F.Carl)(1933-)
柯尔(R.F.Carl)美国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国人、克鲁托(H.W.Kroto)英国人,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建筑物18年后为碳族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启示.富勒用六边形和少量五边形创造出“弯曲”的表面.获奖者们假定含有60个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他们称这样的新碳球C60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语口语中这些碳球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在红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长链分子.柯尔建议与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设备,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经过一周紧张工作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fullerene).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它们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围绕这些球,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可以用它们制成新的超导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有机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发现表明,具有不同经验和研究目标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多么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结果.
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早就认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笼中放入金属原子.这样金属的性能会完全改变.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将稀土金属镧嵌入富勒烯笼中.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现在已经可以从纯碳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管两端可以封闭起来.由于它独特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将可以在电子工业中应用.
在科学家们能获得富勒烯后的六年中已经合成了1000多种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光学、电学、力学或生物学性能都已被测定.富勒烯的生产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项有关富勒烯的专利,但仍需探索,以使这些激动人心的富勒烯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1998年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 (1925-)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美国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数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就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飞秒光学技术.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泽维尔通过“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使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