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个虢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4:13:30
历史上有几个虢国?
x}YncIVhD jF{(NG%"5SK%"?| }νO#"B; pfjJS6Vd惫qb~_n/8\޺1[vdBw>谣vALA~NlxO+34]i`s>~}J[o;C9,?)kҴ/AK3~Ǥ{,wxW`#ԟnј.6mn˿?ywLCS=͇hs"i7 |{;y68˳|irO:&U[x4ᑗO)7Px{L? =@Av_~A+Kf 66r4G;aBE1E_{t"`SAsn74$ǯӏ$*f0w܃'h>>5[v>ʀCP7 |TsίG̺uoȝ4KCy7%N>wÓ]ǖ L{O&o|}gS{m}Og$ι]OA=P@ٻ QfU;/ln}S ^{{iAʕs <|;w" _4M10l*h>FLJ-#X.UM z3f)ƹcr ,\8yum_'}፧sl"Nq/u휢oCi4mkȠ*%lqJ^]e${~\i Cx_[2cj 6PCAL*e&XձR]Jd.0egS-I7J=h\ke5XlSEn0IM(Р"IQ:A."6_߽[X0uin$1޿?ɺO`c p;@DМ$0): o[Vw۴a#|@0UԒUYD&;7Wn]x^`Rx1-tvIY6`"Dd}KxB%]u%΂WW{ >>瞑ps~+,EvP$_Dk ;MvQ _#B- TCBÄ?ܵ* P 6eB6(9Z$yz^ wۂ[ng#F~z <:&L'Lvbn^K%A5=MTx ]s2T4Rp{5uM:1 c.nIĝ[/V+Q6CmA;jg_4+٢V+{5 _7+p HTLHNRdž{eLZN6tyZU͏;g`tإw=2 >Ͳ Bo7T((-YJg u,hU Eی[`P; %1)+5 ۙ̆ɭߘLq8{7%'{P0omʒSB#?h7vfN3oׯ͘{W`V񯏢ﯓqÇ|;1Q/Iv"77&ƣ|4Ow( 9]l>9G3jL|qKq{m.j4U/ALe\^/dRr.~಄M'[KBMCnvuQ.u Qb0\ANGRYSuP,!%eED!I*U'vtn"J㜄Z?iRІ ?jvXkD@%o{*3M6%E~E!jfُȃ7K)|#0Pп4%+0BKȠ+a`w kmKF6O0ɓ_ \QUƑ gL;e^-wDCo#CI_S Ph:rzZӕA"$[Fl jqkIn1`t*"Zm^ٶ!AN ' ЋmS[nHܦOy7$xYzjV磦*xEH7IMrVHL霻42ZVf~S+vPHTg$ Vq שy, Gj!]nvĤa/\}ՏYAk,P^A9{t48<4G\fG5S,vݴGa%!O۔)>zb>,֤ mF }YUB-:KKN-,uE@T3 ^btWf8ZUU5\~3J ԰Nj ,z txWa5 8ݧEfUwd׺k fR7^7sAěN{ُ(Ixxv6;VØ7O+ZT}ZrMR׈4n[5}ߏMV>ay>0ȤoaO+0nLx+*i ^@3!\rYK|h0Xb|`GU܂yVP0ّZd<t8 viN"CTYRbOaa^к@_#\IE"%a@.C.]}@sbGv(:}ڀ,{s" 6t:)Ddp2DJ&ܫX4|x!J^gY_7AV>&"a8w'k4JvpWkcMK7J4=sڷJ/Ӥ+HNLU<}Xu$=+}bCpٝ:)0mFlOa.у݁.0ޞSPG@t/oR(jP*:<FVyd K#ZdY0(씶v+UIRfuz1:q|ɭfz=r\;/u\$Տv/^ 99kw%[M<ӱԇaJ//B-EixplaߐQ+9Ǜ~0UU9)!?.2)B࣍^>P >>!~GyaRQ؄"PVw=$I08'{jm8ʂh<)!n XW҄B;-=IQ}Y΍WFtAb y~堢[7WN;Gށm<`r+O”5 QYFm 6b N$ M@VFJy+ax"%䅦IO՝sJ ܜ¨o-fJKXPjBJ> b_|Jcac{2 HOԾ 5Ο5:Mǚ b&" (F@FPƃ8.'HVxyez_ꆘ~ W>@$^R޼[ ]-AxKakj׸jՅ8>Y6<>Qǘ3I3HgyfD[r i^V Ǽm8K^?zp =_G\v/ӷv ʪcCweO'.;tP5Mц])LEgM7oҗm2R' _q^d^L ;CFxn0[.3<"=*~kEWK`NKy'u"S4hc14^n>#Y\ תoV2(th*L1po+x!}-_nQ̚!kŘr^&!&mm>;q'?4kG-&%nRWh,iHߓ_x6 o>yo]!D``mRc{LvtfRO\SA)Da4/B3._*L^W.*y8^W/NU ֿ.PAETk0ͱSqRuE~*Ȟ qmlIAocu7E{pĸp0 O2sϒ.Msfm?j<@b°)1M"s'JIUM0RusyO]mQE6 l{ '‡M)u`Hؤo ,c$A~& 7LV攍\DVx wZMp"Y0KV 2QLBO,Lω:2XLi%ìsX$?:Z pȒEK 3>%&:I|p`ntr$S~IsShXc+?Iǧi)IJn<nx؎|BնnNvFH7|{ۍjm.RҶtam-XazY[&D] <.[=3l*iIP jO"~\n\E4@cV?g NϦ˼ ~\%:Z}6&*PvV3\ 6x7H>zR/5Q< $5\xdCkb`) UIyɥ@2`%b6G Ӊ;1k썗+t^_pè^ X5sdOA̯ݣtڙ%b9 8-7 .#+G ِ=@˼ ¿HDf&| $@=ͨ#4x`Xo29/R֥Ʃ46;@9@͇ u%3<O~9<9ZLLūߡJyqzL σ*\#٨:aVp܎"vDZ:Z y%C{ э]Ѿ⽭ZΥ6)]^sJ@B 6ˢµ)ND'7 ^ `hWX^JJT/f~M }N_iS 6= RϺIJ:ۿ>2c|:AC܅B6&JT^PXTeq ALmF@:^-[l`JR>P G̮iuY cG6>hT^Nf_!UW7 >9':␛#_047 X`0)`uou\*cW()Աӫ<ɻ(FXYLozU;BeTK[Q*mjRbl'ǜ9zށn$7!R)n}uxdII<5%~Ƅ ±WfCZ"gzcJ;c2~iCk\?5ȭ(yEH38aQXI61A~u' g=O1Q(2OdJ~>ƣUk_͝l"$.ی=Q"EIVKitlV`W&#QfyƩV/=^5T2u9cabA ;|x>':45$z~Gȋ>>?T6֏HtUE 4+҄k7TT *3cXxp*+tP*Sa< 8MIuEM)!y-|/u.+!Ti9$aX= +q6Y)j pJd!SfW<hFWzbU/({D$:Vf9D{tcQ/VYAgɢDȊl(zM\s-尯9&ĸm rEc-WzY+3zSY;EWX$#_!>wOCG.bO"3*@mcq1tϔZ}WNi=)w>erKx͠ v>1Ff @aK)Uuc7yS}$KH|-W bg~{;->Z~h WP=~ n/ȞMΙVO HYsKT<*+|ImT$Hc7#")ȗhsgG8 ;<0>56触owmAѾ5\:jAP-R|`0r^įq:x=ltN·E~H)(پS| DBJd\+QDN뗱 gB'x輔]^ wyE$`ibV@QS(*AG K4gi'<Ĉ/_/Ep! 4V|d|9bK*x8އyɒ,~6}UJGd!g; ~VQrϽ:`RJ%MВ9q lA(PDR;phK$[*grjNic~ Fo%3MEm^5;Uʒ7Eu4t>CUgJ$9ް4R:-t6y`!Y ~-znKeެqX ^ UpFJ@h~v:LM);3/{#u4Ӄh9.stA „7f\>^'(eJYE%u%: T~AciKbW,pRo>`34 jd'fe6u+:GOkh.=!WͪN)) c e #S i,=VrI 0ZW͇%/j.l ^M[ 'q`ʊ$2E{z|ިC&]~P4~U\yQ9M#dδJ<,EfߌFikW_w|Tj:^V2Mj<%+ 5npT:h vz7ݺ:05!)|^C"5m䔌sH߂ytad<0Ɲm y4nX])(aVW#iܭp>tVLl\bUmŕQ"bI~8JW٢TWi -GO,`:<ͦW:3ii9dhZz4Qd1='n"d{ӾYWqy&p1//,'+mkr-wZ.3%3PWqE3{-<{KQh e Ѐ^.RR^[ *5̇[2 ܯ#rob?_d: ?#vi|N9̧%^S βC%eIs-ө뵴U8e$+)DWgK$ɖ+pŦxQ@rr bӲޱKt._$@ӕ./^W°zcׯw]0)cOW竊*>x禽;1vzrojJU1???h?u7Vjȵ5W~)dkdXt(Tr}f`MWcX`XïowfXguW >pfr3WJ 1lWhU;L=pxϬV[WK-#3>-3 띏wL{=>){fе!ҷzEzA_~tm;ދouܨגdH ~Gn?`*JU.4YgYH~ (m

历史上有几个虢国?
历史上有几个虢国?

历史上有几个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国,历史文献中有关虢国的记载不少.《汉书·地理志》弘农郡下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出现三个虢国的文献记录.《水经注·河水》卷四:“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小虢”.这样周代就有了东、西、南、北和小虢五个虢国.由于传世文献中有关它们的封君、地望、变迁等问题记载不清,且多有互相dǐ@①牾之处,致使东汉以来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近年三门峡虢国墓地的新发现,为我们探讨虢国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武王克商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虢仲、虢叔所封之国便是两个重要的姬姓国.《左传》僖公五年云:“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仲、叔皆虢君字.”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云:“文王敬友二虢……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二虢.”因此,可以肯定周初只能有文王弟虢仲、虢叔所封的两个虢国,不会有第三个虢国.但虢仲、虢叔谁封在东虢,谁封在西虢,古人却说法不一.

应当说不同时期有不同个虢国。
周武王分封诸侯,虢叔被封在雍地,位置在陕西宝鸡一带,称作西虢;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被称作东虢。这时有两个虢国。
西虢国后因犬戎侵扰而东迁,迁移到三门峡之后,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在上阳的虢叔(就是原来的西虢)的封国被称为南虢。在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的封国被称为北虢。北虢是从西虢分裂出去的,二虢实为一国。此时,西虢国的支系与羌人在西虢国的...

全部展开

应当说不同时期有不同个虢国。
周武王分封诸侯,虢叔被封在雍地,位置在陕西宝鸡一带,称作西虢;虢仲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被称作东虢。这时有两个虢国。
西虢国后因犬戎侵扰而东迁,迁移到三门峡之后,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在上阳的虢叔(就是原来的西虢)的封国被称为南虢。在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的封国被称为北虢。北虢是从西虢分裂出去的,二虢实为一国。此时,西虢国的支系与羌人在西虢国的遗址上又建立一个虢国,历史上称之为小虢。这期间有三个虢国,也可以认为是四个。
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灭亡。
公元前687年,小虢被秦国灭亡。东迁后的虢国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但历史上存在过五个虢国:西虢,东虢,南虢,北虢,小虢。也可以把南北虢合二为一,算作四个虢国。

收起

有一个在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是周代的诸侯国之一是一个小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

全部展开

有一个在今天山西省的西南部是周代的诸侯国之一是一个小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成语假道伐虢 唇亡齿寒等成语与之有关。

收起

“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
如此看来,只有一个虢国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

全部展开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仲(一说虢叔)封东虢(今河南荥阳县西汜水镇),虢叔(一说虢仲)封西虢(今陕西宝鸡市东),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北二虢。于豪亮先生说“虢仲、虢叔都是文王之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这是虢叔的后代随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据《竹书记年》)。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史记·秦本纪》);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北虢,实为一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
蔡运章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随着岁月的推移,虢国的本来面目及其迁徙状况已模糊不清,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水经注•河水》卷四: “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这里又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为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78年) “灭小虢”。这是说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着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谨就虢国的分封、名义与五个虢国的地望及其相关问题,略作初步论述。
一、虢国的分封与名义
公元前1027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为巩固姬周王朝的统治,便大肆分封同姓诸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苟子•儒效篇》也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圄,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周初分封的姬姓诸侯就有五十多人。这些封国的名称,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说: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说明文王之子的封国有十六个,武王和周公之子的封国有十个。此外,尚有大王之子太伯、仲雍的一支周章和虞仲建立的吴、虞两国①、文王庶子邵公建立的燕国②、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国当然也在其列。这些姬姓贵族建立的封国,就像屏障似的护卫着西周王朝。
虢仲、虢叔是重要的姬姓封国。《左传》僖公五年载:“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杜预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文王之母弟也。”孔颖达《疏》弓丨贾逵曰:“虢仲封东虢,制是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马融曰: “虢叔,同母弟,虢仲异母弟。”《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动,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韦昭注:“善兄弟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这说明虢仲是文王的异母弟,虢叔是文王的同母弟。他们与文王的关系密切,都曾任文王的“卿士”,共同辅佐文王治理国家,为发展壮大周族的势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世虢国之君在周王室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凡方国部族皆有各自的名号,以便称道。“虢”便是虢仲、虢叔的封国之号。不同的方国名号,各有不同的含义。那么,虢国因何而得名?《尚书•君》∶ “惟有若虢叔”,伪孔传曰: “虢,国名。”《左传》隐公元年: “虢叔死焉。”《经典释文》∶“虢,国名”,这是说虢为国族之号。《说文•虎部》“虢,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孚声。”段玉裁注:“攫者又所执者,画者叉所画也,故有明文也。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许慎对虢字本义的解释,可谓望文生义,不着边际。因“虢字本义久废,罕有用者”,故后人对其本义感陌生。因此,要想弄清虢国的名义,只有对“虢”字的构形作深人分析,才能窥见其一斑。
虢字最早见于殷墟甲骨一期卜辞。甲骨金文虢字大体有三种写法:
1、 《合》 18187正 郑虢仲簋
此形从双手、从虎,作两手搏虎状。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五引丁山说:“当是象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甚是。
2. 昭录伯簋
此形从攴,从虎,作持械击虎状。
3、 班簋 虢叔 虢叔尊
此形从手、从攴、从虎,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奋力击虎状。
这三种形体中,一、二两种较罕见,惟有第三种最为流行。《说文•虎部》所收虢字,为“从虎、声”的形声字,实由第一种形体演变而来。虎本猛兽,其义甚明。孚,《说文• 部》谓“五指也,从,一声。”它的构形本为双手持物之状。为在上之手,寸…由又滋乳而来,本为在下之手;中间的“—”实为所持物体之象形。由此可见,虢字的本义当为双手奋力搏(或持械击)虎的会意兼形声字。
虢国的名义当与虢氏的职事密切相关。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意在“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同书昭公九年说: “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昭公二十六年也说:“昔武王克商,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这说明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用意,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姬姓血缘亲族为核心的宗法统治集团,让这些姬姓贵族结成捍卫周室安全的坚强屏障,而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建立的封国,更担负着这方面的特殊使命。
首先,从虢国的封地看:虢仲、虢叔分封的国土,紧依成周、宗周的外围,皆属军事战略要塞。虢仲所封的制邑,《左传》隐公元年谓: “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国语•关阝语》云:“虢叔恃势”,这是说东虢地势险要,是成周的东大门,也是东都洛邑周围的八关之一。特别有趣的是,东虢所属之“制”,一名成皋,亦名虎牢。《穆天子传》卷五:子东至于雀梁。甲辰,浮于荥水……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请生擒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天子命之为柙,而畜之东虢,是为虎牢。”郭璞注:“因以名其地也,今荥阳成皋县是。”这说明东虢属邑“虎牢”的命名,更与捕虎的事直接相关。同时,虢叔所封之西虢,位于今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后世所筑的散关、陈仓故城皆邻近其境,三国时“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3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就连西虢东迁后的“陕县之虢”,境内不但有丰、镐与成周间东西交通要塞函谷关,而且也是晋国渡河南下的必经要津“茅津渡”之所在。这说明虢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捍卫周室安全,有着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从虢氏的职事看: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周室权臣。后世的虢君亦多任王室大师(卿士)或师之要职,常统领六师南征北讨。例如,周夷王时虢公“伐太原之戎”,《后汉书•东夷传》载厉王时虢仲征伐淮夷事4,虢氏中的师(读哉音)、师望、师承等历任穆、共、懿、孝时的“师氏5”。而师氏统帅(也是周王室)的精锐部队就称为虎贲。《史记•周本纪》说: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集解》引孔安国曰:“虎贲,勇士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淮人、缀衣、虎贲”,伪孔传谓: “虎贲,以武力事王”,周秉钧注: “守王宫之官”;《白虎通•五行》: “虎之为言搏讨也”。可见,虢氏有统领锐师、捍卫王室的职责。
第三,从师氏所居的位置看: 《周礼•师氏》云: “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听治亦如之,使其属师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列。”这说明虢君担任的“师氏”,常居于王宫“虎门之左”,是周王的近身卫戍部队。由此可见,虢本为双手搏(或持械击)虎之义,虢国冠以此名,当是引申为统领六师、捍卫周室的意思。
二、东虢的地望、史迹与灭亡
东虢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国,史学界的看法大体一致。但它的地望、史迹及其灭亡等问题,则需进一步探讨。
虢地在殷墟卜辞中已有记载:
乙未,争贞,呼虢 (暨)曼?八月。(《合》4531)
“争”是武丁时的著名贞人,“呼”有命令之义;“虢”、“曼”皆人名,亦可视为氏族之号。“虢”即西周时期的东虢(详后),“曼”当是《左传》成公三年“诸侯伐郑……郑公子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之“鄤”,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南。可见,“虢”也是个很古老的地名。
东虢是济、洛、河、颍之间的大国。 《国语•郑语》载: “其济、洛、河、颖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韦昭注:“虢,东虢也。虢仲之后,姬姓也。此虢叔,虢仲之后,叔、仲皆当时二国君字。”《诗•郑谱》引《正义》曰:“谓济西、洛东、河南、颍北四水之间,其子男之国有十,惟虢、郐为大。”这说明东虢是虢仲的封国,位于济水以西、洛水以东、黄河以南、颖水以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贾逵曰: “虢仲封东虢,制是也。”《左传》隐公元年: “制,严邑也,虢叔死焉。”杜预注: “虢叔,东虢君也,恃制邑而不修德,郑灭之”,杨伯峻注:“严邑即险邑,虢指东虢,制当为其属地。”《左传》庄公二十一年:“王与郑伯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杜预注: “虎牢,今河南成皋县”。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云: “虎牢之险,天下之枢也,在虢曰制,在郑曰虎牢,在韩曰成皋。”《史记•郑世家》《集解》引徐广曰: “虢在成皋,郐在密县。”《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应劭注:“故虢国,今虢亭是也。”《括地志》曰:“洛州汜水县,古东虢叔之国。《元和郡县图志》卷五: “汜水县,古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这说明东虢的都邑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附近。
东虢故城尚有迹可寻。今河南荥阳广武乡南村村东南有东虢故城,俗名平眺城。《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载:“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00米,现东墙北段和北墙保存较好,残高3米。夯筑城垣,夯层厚5~6厘米。城内发现陶窑、仓窖、墓葬等遗迹,散存较多的春秋、战国、汉代陶鼎、盆、罐、豆及筒瓦、板瓦残片,陶罐上发现‘平兆用器’戳记。城内下层曾出土商代陶鬲等。”《水经注•济水》载:“索水又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国也’,今虢亭是矣。司马彪《郡国志》:‘县有虢亭’,俗谓之平眺城。”《大清一统志•河南开封府》云:“平桃城在荥阳县东南。”由此可见,汉代的平眺城,当即东虢故城。
东虢的史迹,史书语焉不详。但其灭亡的背景和原因,则载之甚明。《国语•郑语》说:
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当戌周者……非亲则顽,不可以入。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囝,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币贪,必将背君,君若以咸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兑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依、鞣、历、华,君之土也。……乃东寄帮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三、西虢的分封、地望和名称
西虢的分封和地望。《国语•关阝语》载:史伯对郑桓公说: “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韦昭注:“虢,虢叔之后,西虢也。”《左传》僖公五年孔颖达《疏》引贾逵曰: “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同书《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西虢在雍州。”《水经注•渭水》载:“(雍)县故城秦德公所居也。《晋书地道记》以为西虢地也。《汉书•地理志》以为西虢县。《太康记》曰,‘虢叔之国矣。”《元和郡县图志》卷二:“虢县,古虢国,周文王弟虢叔所封,是曰西虢,后秦武公灭为县。”《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虢故城在岐州陈仓县东四十里”。这说明西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清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在宝鸡县虢司川出土,近年虢仲鬲在岐山京当乡出土,1974午师(读哉音)鼎、师承钟诸器在扶风县张家村出土,1975年公臣簋诸器在岐山县董家村出土,足证西虢故地在今陕西宝鸡、岐山、扶风、凤翔诸县境,是可信的。
西虢在西周金文中又名奠虢或城虢。《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七~十八著录奠虢仲簋3件,同铭。其铭曰:
惟十又一月既生霸庚戌,奠(郑)虢中(仲)乍(作)宝簋,子子孙孙永宝。
《三代吉金文存》卷七•十四•一和三十四•二还著录两件城虢氏器,其铭曰:城虢中簋铭:“城虢(仲)乍(作)簋”。城虢遣生簋铭:“城虢遣生乍(作)旅簋,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这些铜器的年代均属西周晚期。有学者认为此奠虢仲、城虢仲“即厉王时的执政大臣虢仲”,是有可能的。虢仲亦称奠虢仲、城虢仲,这是值得注意的。奠、城均本地名。陈梦家先生说:“东土的郑或郑虢,奠虢中即城虢仲,亦即成王时的虢城。地在河南新郑、成皋一带,即东周的郑国。……据《纪年》郑桓公之称郑在东周初年,所居之郑是郑父之丘,即西周东虢所居,以其在郑父之丘故曰郑虢”7。陈氏“奠虢在河南”云云,则不可信。因为郑桓公本封于西土之郑,东周初灭虢、会“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东土之“郑父之丘”和“郑”都是在郑国东迁后才由西土随搬迁而来的地名,不得在“穆、共之时”已有之。奠虢仲、城虢诸器皆属西周晚期,故奠虢、城虢不能指“西周东虢所居”之地。此由奠虢仲簋出土于陕西凤翔,说明“奠城”之地当在西土而不在河南。我们认为,奠虢之“奠”当指免尊铭“王在奠”和奠井氏诸器之“奠”。奠即郑,本是井方的封邑。矢王簋铭:“矢王作奠姜奠彝”。奠牧马受簋:“奠牧马受作簋”。这里的“奠”当指姜姓的井方而言。井或作,《说文•邑翰: “郑地有亭,子牙之后也”,所谓“子牙之后”应为“子牙之族”才是。《汉书•地理志•京兆邑》有郑县,在今陕西凤翔县北古城山南麓,周穆王时在此营建郑宫。古本《竹书纪年》说:“穆王所居郑宫、春官”。《汉书•地理志•京兆尹》臣瓒注: “周自穆王以下,都于西郑”。《穆天子传》卷四说:“天子人于南郑”,郭璞注: “今京兆郑县也。《纪年》:穆王元年筑祗宫于南郑”。这里的“南郑”当是西郑之误。懿、孝时的免簋铭说:“王在周,令免作司土,司奠还林虞牧”,就是命免管理郑宫的园林、虞牧。可见,西周中期诸王多将郑地作为行官别都,常在那里处理朝政。奠井国铜器穆王以前均称“井”或“奠”,如井伯甗等,自穆王以后常冠以“奠”字,如懿王时的奠井叔诸器。唐兰先生指出: “无论在文献里或金文里,穆王、共王时代‘井’还没有加上‘郑’字。金文郑井叔甗里的郑井叔康,康鼎铭文最后签署的氏族名称‘奠井’,以及郑井叔钟,……显然是穆王、共王时代井叔的后人。”8这是穆王在郑地营建别都后,井方为显示荣耀就将自己的国号称为“奠井”的缘故。大约到西周晚期,随着井方势力的衰落和西虢威势的增强,特别是厉王时虢仲作为周王室总管军政大权的执政大臣,南征北讨,国力空前。这时,西虢逐渐北侵,占有井方南部的领土,甚至已接近或控制周王的郑宫,是有可能的。《史记•秦本纪》说:“武公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也说明直到春秋中叶小虢被灭时,西虢的后裔仍占有郑地。这样,西虢一则是为了显示地近郑宫的荣耀,二则也是为区别荥阳的东虢,将其国号前冠以“郑”字,也是合乎情理的。还应指出的是,城、郑古音相近(同在耕部),可以通用。况且, “城”还具有国都的含义。例如, 《诗•瞻印》 “哲夫成城”,郑笺:“城,犹国也”。《诗•干旄》:“在浚之城”,毛传:“城,都也。”《淮南子•日寸则训》∶“可以筑城郭”,高诱注:“都曰城”。《释名•释宫室》:“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因此,西虢的名号冠以“城”字而称为“城虢”,当与冠以“郑”字的含义相同,都是为了显示虢国地近郑宫、地位崇高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西虢的地望和始封之君,还有不同的说法。东汉大儒马融有“虢叔封上阳”语,他认为虢叔始封于“上阳”即今河南陕县东南。也就是说,西虢的地望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境。这是因把虢叔之后东迁于今河南陕县与虢叔始封于今河南陕县相混淆所致。这个问题已由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明,今天已没有批评的必要了。戚桂宴先生据班簋铭文认为:“虢城为文王孙虢城公所封,其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西虢为文王弟虢叔所封,其地在今河南省陕县东南。”9这种虢城公为宝鸡之虢始封人的说法,是受马融“虢叔封上阳”说影响的结果,因于文献无征,亦与考古资料相悖,故亦不足凭信。其实,这位虢城公当是虢叔之后的西虢之君,我们将在另文说明。
由上所述,我们认为,西虢当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地在今陕西宝鸡、岐山、扶风、凤翔县境。西虢称为“奠虢”或“城虢”,是因西周晚期西虢疆域接近或占有周都“郑宫”的缘故。
四、南虢和北虢的由来释疑
南虢的称谓最早见于《水经注》,因位于大河之南而得名,故城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李家窑附近。但对南虢的由来,也有不同的说法:
①虢叔封国说。《左传》僖公五年载:“晋侯围上阳”,杜预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孔颖达《疏》引马融曰: “虢仲封下阳,虢叔封上阳”,这是说南虢是文王弟虢叔的封国。
②西虢东迁说。《水经注,河水》卷四:“昔周、邵分伯,以此(陕)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晋大康地道记》扶风郡雍,西虢地也。平王东迁,虢叔自此之上阳,为南虢矣。”这说明南虢是“平王东迁”时由西虢东迁而来的。
③虢仲封地说。王夫之《稗疏》云:“东虢,虢叔所封。南、北二虢,皆虢仲地”,这是说南北二虢都是文王弟虢仲的封地。
我们知道,文王弟虢叔初封于“扶风郡雍”县,不但有文献记载,而且还有大量出土的虢国铜器可证。这样所谓“虢叔封上阳”,当是虢叔之后自“雍”迁至上阳之误。所谓“南、北二虢,皆虢仲地”,是对马融说的修正,也是宣王初年虢叔之后“虢仲”自雍“之上阳,为南虢矣”的误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水经注》所载“虢仲之所都为南虢”,是说南虢的始迁之君为“虢仲”,这已为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虢仲大墓所证实。这位“虢仲”就是周厉王时赫赫有名的卿士虢公长父。因此,我们认为,南虢是由西虢东迁而来的说法,是完全可信的。

收起

虢国,为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国。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就是周武王的两个叔叔,都被封为虢国国君。其中一个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另外一个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被称作东虢。这两个国家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
西虢向东迁移到三门峡之后,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在上阳的虢叔(就是原来的西虢)的封国被称为南虢,在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的封国被称为北虢。...

全部展开

虢国,为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国。
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就是周武王的两个叔叔,都被封为虢国国君。其中一个被封在雍地,称作西虢,另外一个被封在制地(今河南荥阳),被称作东虢。这两个国家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
西虢向东迁移到三门峡之后,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在上阳的虢叔(就是原来的西虢)的封国被称为南虢,在下阳(今山西平陆)的虢仲的封国被称为北虢。北虢是从西虢分裂出去的。北虢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虢公丑率领一部分贵族逃到洛阳,一段时间后又到其岳父家的苏国,在河南焦作温县一带。
后来,被俘的一部分贵族、平民被晋军带到山西省汾阳地区,形成望族。另一部分贵族、平民在当地居住或逃到他处。
此时,西虢国的支系与羌人在西虢国的遗址上又建立一个虢国,历史上称之为小虢。至此,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五个虢国。
公元前767年,东虢被郑国灭亡。公元前687年,小虢被秦国灭亡。

收起

1个.受欺压的小国。

一个

张水饺的回答是非常全面的,可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