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言之有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6 01:28:19
如何“言之有文”
xYYn#GJ ؘhg9@Q$}SK(R"EqM(swEf֗0/2lJnUeeFFFxO=gusyW>Z3MU3 fTQ6p:h.x7ë%fM#/*եwӍ&boz9߻QÇV)R)t^*j H힉eYWé$Y ծu{2Z0JmNS_Œn4/OL{N)VQǃVJՔB mR^iS ɉq#NKWH*,lD EB-?PH c;=8HH*S,5DKYU/fo^PFZR.пWn$"_U:VյuS}\ | YDUs0ޯ/ȋ{B"MI:o5{آ ߨʹ͈qs.6؁}8X$z卙MXQL|v^4CIgz{YV`;|麂<»W+ܓ vH&0 Tsrpr uZF.,h9W,a"Z32D%Y) s\rePnY]|:]JEW;KhGs]sӓy%1 TC5Ŗ oy('by2rRYtcu!V&yۤI7 e3Ff8{P^,ɉґz=ygUs"y8>y7P,.QduGU(w<>z)#US&!$7uwC~̢x2 ٶ7)lQU?!;oKלwi6eYɪ1,U^Ffs֦W=kAnŁ|S; 6(|EQfr+&kEw.mڔ =cg$2ɩ-˚MTU`]! aØJ[N`@K`BFEuKT!,SlO6-VBN;4=":60nA7GMh mUd=%*,+AaD)1Pfl? "I9PS~b(VDQsB*MHa,;Ƙ,Woa!RE;8/٧tkQun"/Uy /Ǧ`7̒Q))bSL-4C\ ʿ' +Œ']`Bwb܂PBs똾#r]@6A3C amA/cN҉4<6l0M+O(Pc#M 06nt|9ݺ\WƋå{DGPZ]:X?2 TxD '9 g6Ap̠ iWc&Nߛ'bF7 haH,:&uKJ"/$LG2Msm>u:Yk[C/xS+xW%2~ǷncK;B"@O'Xeo* ?;9Gl)< , *s/tpͪ5Wg avd  0b!bZ񙭲喹)`~6Gp&)6"=q+RV9ٔM+x)\{'K`ϝy̻{ ;> ӶĽil]+/ͣSR[dT+Q;ߵq y!@o5Бӗ|H\{Iϖ St/BRj 4Cuuy-Axp>TyS݁c*o^ݮIOa˓4"\^u D\5xAp}.l6A:_*ʷxR|`L$EpvK*<Q[/.K;2.5Hh:1{^7,z bԍ7nrs`")l0/ݍ" _n .0+xf2sL "kOEl\7*;f (zUضpIY%g n=fBI#1[I 6zvqxʅՍoNra ƂME2Ƥ} @Q3X-'<ƒay1L5s pQJsBO=՝jL0/hjjIy'L(la۾8{ȇϵ\I2C0lAARfV]2\Li7>EGg fF~h, m=ܭBw{[Lr~5'-fXnyC`(T=Η˸;;&#[x7Sq#A+)A23 Z'l+nM6IUwu&5}ne]lV;ŏэ:ZH٣TRHRkKRQIz{Ú6G I422~'J *ucQ%0Jrᒘ6^Uf(fؑ_y"^ fp#9+> !„FL-+8C( "Y-ETr?9u4: (2p#ޱ^pO2!Պ3u ̝G_ޢ nZs˫G}AxWmPgrLVcl͚^IBۡo.,Ed2\,4ǁI s&ѲQ??l)

如何“言之有文”
如何“言之有文”

如何“言之有文”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其中有两层意思:其一,要有话说;其二,话要好好说.这儿只谈谈后者.如何说话才算好呢?能激活读者大脑的话便是好话.如何激活读者的大脑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想想读者的大脑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即是说,我们首先要研究读者语言解读背后的生命状态. 笔者以为读者的生命状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简述如下: 其一,大脑机能自主化.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及感官的运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进行加工、传导兴奋.因此,大脑工作的状态是积极的、自主化的.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简单或陈旧,大脑便很难获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惫.看一遍《天鹅湖》,大脑获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脑便只能进入消极的抑制状态.因此,好的语言总是留给大脑自主加工的空间.《红楼梦》(48回)中香菱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诗),“白”“青”两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可见这两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间!“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漂亮”自然就不如“这个女孩长得一点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后者需要大脑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进行加工才能获得“不漂亮”这一信息.而这一加工过程给了大脑快感,因为满足了大脑“机能自主化原则”.“峨嵋山月半轮秋”较“峨嵋山秋月半轮”有诗意,也正在于语序的倒错而使大脑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信息刺激陌生化.这是“大脑机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信息输入大脑,大脑进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战性,自然也就更易获得快感.因此,我们的文字应给读者大脑输入新鲜信息,第一个以花喻女儿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只是蠢才;诗词中同是说“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峦”“黛岫”……诸语,说“夕阳”,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阳”“余晖”“残照”“残阳”……诸语,这并非骚人墨客游戏文字,而是自发地运用了“信息刺激陌生化”这一原则. 其三,思维模式立体化.中国人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人,西方人长于流线型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人更喜欢立体化的形象思维.《周易·系辞上》中有这样一句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以尽意”正是我国浩瀚诗文基本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概括.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马致远想说羁旅之苦,便列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象助其言之;读者借助“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诸子百家文,无不如此.一部《庄子》,寓言(含喻)就占十之八九.先秦而下,《诗经》,汉赋,唐宋华章……《围城》……亦无不如此.又如“鹰鼻”的表现力自然强于“勾鼻”,“鹅卵石”也强过“垒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以形象的“色”激活大脑,使满脑里皆是光鲜春色,又恍若眼前,尽得风流;而将“到”“满”……易“绿”字,大脑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无余韵,正如囫囵吞枣,知枣而无枣味,因为思维没有获得“立体化”的满足. 其四,认知选择情感化.个人在物质的及社会的环境里,选择对象形成认知.在认知过程中,个人重视的首先是符合其欲望、情绪的对象.因此,读者更愿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观性语言.“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的表现力自然强于“绿色的邮筒立在街的对面”.“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弄”较“摇”好,原因在着一“弄”字,花不复花,影不复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当然,这四方面并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们是浑沌的、整体的、综合的,相互包容而化为一种生命状态. 我们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读者的这一生命状态.如何“迎合”呢?作者应具有同读者一样的生命状态!写作与阅读不就是两种生命状态的交流、碰撞、沟通吗?而作品不就是这两种生命状态相遇的“场”吗?也就是说,作者只有激活自己的生命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作品,这作品才能去激活读者的生命状态. 为此,笔者提出这样的语言传达总则:有话不直说,换个说法说. “话不直说”,读者的大脑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机会;“变个说法”,读者的大脑便获得了“陌生化”“立体化”“情感化”的信息.这样,读者的生命状态便被激活了,从而获得语言的阅读快感.从前文所举例,不难理解这一传达总则.这一总则下,笔者又演绎出六项技术: 其一,联比.联比便是“立象尽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话要说,但不单调直说,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相类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从而使自己的话变得有趣、易懂、形象.具体而言,包括比喻、对比、类比、映衬等手法.欲说女儿腰如何纤细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围几何,天才则联比为“杨柳腰”“水蛇腰”之类.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 20世纪快要过去了,处于世纪之交的我们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纪的帷幕正在我们头顶徐徐落下,站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驿站,我们回首百年来并未如烟消散的往事…… 比较两组句子,我们会喜欢第二句.因为第二句形象可感,颇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话不直说,以联比之法说出的精妙处. 其二,泛灵.有一种哲学学说——物活论,它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物活论正确与否并非本文所要论证的,但一个作者作文时,却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万物有灵”.惟其如此,作者的灵魂才可能与笔下万物交流情感,心与物相知,达到不知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灵动可感.古代诗人观飞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见伤,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这种“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造就了一些优秀诗篇.请看下面两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