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自然有什么不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3:09:16
小学科学与自然有什么不同
x}Io#IiG*DV.UݘB]8 Ss)z0(7Eh'ZBkDv._2iSy̍N*2 ̡D"t77{t<ؐOzdCJan/NzUӨ_7+/Igv[ӿ ۇ7GۋW}tM\t%Fu dxtU^t;]MoY:(\̚R'/gքCz5aMS4M-D>6q+'KBdӞOݡzNz-,spvA ׷*b/r *9"^+^O%=ydX_ʝD#OfPz)N;*"E'+#yƧ# hf捰$x gz"z1]YwQA'xOnfژ Kמ)kmU^7FI9ɸ!qLfz# ;6ga{%/HN[OdwRNnCoEhRR]G4kT|eeg<;`GL_~'UZVjڏ~h:k+`›/v!)sB$ߖ¯!<{Kg6.rp??)`Rg?xkkę:ItO?Td;eIKg;oJwӷ6}S8XНeͱpGܡ2MFԽ7;c> ]|T;K^.\efێӵHIo>ܿ`2ºi'Lx:$0+QAS'QҖ7۲Z0 '}ge2|2CS܋KIgE򋜾"$otgP"J/ A@Ɇgf٤L+T(OyS*mbX5.#|28 (Y! # >+#sh G&nTE-7F veO@s2GӲ _WN |jČfa*;"tO!!WB%7n[8} 'SWC +xX.7w"Dz YsP3[,8dfjCEQU̯і)1 ؝M WdYAA%奸HBѶD4Z()IAkCx&$S EZ3*Tt͟4Gk1p~@PH%!> ^HZ2ROTcJB/ ncJeA^i9J'vZh:D]'jђrֺ<,qyrUgfHh{ ڦ|5cx; Jcz'ýo⒗O"-ˮNޚ\<IЛ BJ!Agfwz!*`2 LV@z}<SXbmA "p+ƀպ%G"k4LJԆ$Xj jr\+<nWr-GɟAϭ ^p22>XoYB_I$pΗՈݭq*Xx*}t}]P *x+Xgީ,dX8g]5Gq5R/["UTUm>D!Fv0Q~8E'sR] %ÊcV E&0=8 JLM(w #kZZhbyo]j2\V753^VӨS7ڟn=D %3ᶈQyyֻ v +BV`_~9\ 9Qaj"u܊ >ru:M3ZYYbaI֒UT<(Ek ',N"Eyѻgr%-&q%=OވF2p_ dT9%? ,Ut_f7:IQS!ݼQ7u2f#X!|5>Π-ʣF9p=Jٜo^`c㝕nMB.rH,'}g.jA2AO!{nci-iPPQDxZO"vi0ĆidkQ7qi\B 6hO+G̋m<G׃K7;H ?pߴfJ+bcbi\|و-,Ѷ9L}3yX 5.Ռ/p.祍 ]~.Y1>9,uT?-MĈFf%sزk:/8Kuі~ ymYw$%ƂnGw-4F9 UQdQ2N W,1_(/Wgrg1 4ZB3Jn H=+PT]ûh w.yÇs{/Sw@-0,3"g/@3+HzhR^bZ K5{74F{(K!g0Q ר؀Fe1fETgVV߯ 3ė_:bMxQY͏G)sL)yվvh:Ze Sr4e 1+>5%gmDGO:þf0+>sS(un:G|e}&DNM h*OǦU չbMPvw*KLzq #|[#6b5A uoS]Iddcb\`aƽ<8 M?{.ODi:TyS/G'G,"W؏}SE5YOwaT\ C!1 gYah# Hd܊hݜ/Ys0 4:<$Ox0V)n2X޵Xn;G{[SUP|KiC1fĽkؑ?>V:!sbey!52k?B`dlF{J;!Eh8ƬPKŘ`YK׼$yxɥ6j7*9h (cUF/JNf>HȘβxlf tJ ¾Uw?(@4_&H}\0:eV-D z}|*rn2Pl%/1$D8j.ԟ/D"ҭQe%dBI }I2_f>UU#I>ȬD/eX&mMu)|=kV UAyALcCORz_s,zL W=CJyb!M6Wl[VutSۗu#D} q7C[[n1ofB`Bi?Ys 98^B+<"~6z" h mZ"AOxzؼk!I23V6V9%8_tb~} 8cLJ٬o6'Z(`cw jɀɍ:4eQnx6`(P H\\faE+J[7}zibx]{\78T Uxxf͑K`γl^sYbѬ}u"[_z0HLi54N<> g&y:R%{oTt&|-\_3/$!FJSwp*J ξ Rj^6H98 XRA>W!KhhL?c =g ώ|";ANOMՅ Ҵ_|*%桼N1@]!ͨ{Aݔؤ :]u#y2^F p]IJux4h[݌,#U$0T_suwFL=sg͟gD1Xgf{`uaSFԺq)2|@D̬°Cr޼ JD?PG@4W Шӕlg;L $ok/u1Ǥ} znrpfyTXn ]jo@w'Q#&KM3X Cb;?%V}~06O3s`I<kWL 1e^ .P8~#f@J{9rdӍ Y "0Ѽ`}?e/<ӽSu4tP5rk&ӌdryַf}@iUa3M%d|!ևSJ0W6b?>k,PdRdf-xʶCpas-|EҾC!036wjZD.9 n 7enO5DQܮs"dͤ==_I8Xb|uҾ 2QjmjՖkƤry"$+Jᨌ2NoDI0%+ΩDMH쾶!e`R,9>3{bBh6*|}-|Blz]|~~ԒuۊXVG(OOVj]h' &/sED"ӈiŰ-f_gW΃=Msuņg=q|%V+f9]c$s3 Sn,۬r;tnwcDU/B'a o@o?C_&)gFrus'qVGjqm@g]<xA1x6$)[!sRTEAU!H;Phx. 6~juJe;sE|ٱf}C۰]iW>ok9v'UN754C\ȜٴO! UB^DJTO dr0ƥB8.{FPmÁ#C]so@dP>!0 69쒙|raE;*TkC7/t IܡI'c|6wUfv%6 K%O&u5gAQ {^aJŸ({HnȆRǒIS\ǎv I~?݃8-mF{_q{o 7j:0W ?3n{6[ ="PN!$e4\Ghm)0wћ/xi⎆1`8{:|EMIR#-h>k A`:ATLk~hi/ZdMɸ ߗȩpTR=.ז )Vt8rA( M[ִhG"1ety<a~6!Y_Ϝ)4Ƴ V[ VE4X .0\㍲KJ.mGGv$ w|s59g69V&[ZY^<)k63ivMw8cIZVo6-&UQys aсŲqF@b4lBo#;kD v?. *: 2&vۅNnsܓ[ÄwО_j}b4v?:&5[Xw+0f7#Qm]KS`OFpIey2ZPPP+Ezmp@xd/pXԷqB djfDoP=?_1o)șm6jjyɟ~([WUBTZ"(J5~vB@MeSߧ͏C_Rp֚Ż2 hҮ@#憎r=d@yS&:ڂGj0^z>2h RGtZi~m#1G/3e4-Xɮם.0͋rJlUEx|zvRwHcqw5v\|wC~)K#k$e@izvw׋ r&)Fv>Y}/MpV~Ȱ\O#ht bXLzoqbXS"Z?t1dt#xk稷,F]%yw˹%͔NZvRWxQW$rά?c;9rJRU u.%|ÛK%:*E3+ *|ZپhQի"i|`ƽ݃ZZ !X,9=i3ӿP٣k{`v<@,Et.Y`'l AZ*}+).ihE?HjMmE&8 +>Ysza.M{U,[:eH6K *KkNXj{j[4uFhj=4pQM7,Ly%|n}q\5uJK b܆|ZtQcjbiԑv=z1Tdد\B{`7>|~vvS^%S]|QǸ!u{ xRޏ$,RUb'>PvqZ ]yw5<)iCDw%6oV'OnL:wW4;J+NpMj<VL~ ,1Է)ٖ]+zt{ouEպxx9Z;lZ #|]q# mxRvzzg>>dS59Qxl[mo+J \<2 Qwlk-{&03u@;dA ߝF_]Yj!{Ӗ;ripvkIcM󼬞2># %]H`g  󷴪Xbs ė.0U&K[a7]R>P gh<ݷa;>_ D#Nf \pA(!Oov;4 ]0JP>hC%1\(| [>I0e&̞HN!UBƴj4gЯŅ}3L6Ɉ 4mSB}i&B'㻏ͱRf,gˈfov L֖ͦGwOq|mz/#ؠvA ]ٷEq|Q,Z[d Ńc>aN7Z2ED.H &$dT@L 3\[#ȾN|5F;ӸCY151h9Z8>{J#Ujݸe~ɛSK AoXDFG%l&oۙ9pwYHK #(< ?>%)oϥpH"u'SPk^'94<`?BOs Z,Z!" MU}ӹ2G؞#=;_hw5 Th%7<#:!> ";2 ֏Mq_B!6U$'rC43Z2V.~44'F|r!ky%i&O6I4lfNa!wR߯XbI`e1QÓD3r,{ezȡ\JgZit/7Y**HV[ʗ*iawT27%@R3ߢ)NAgEsuJLP+٨?EޯaZ&E}Fr'"EzU.WJoЄ?'+jRϙI N{CY[pUDE.XϽȦ;ÒV ljԟ9VVqmUU^%5idW>ēleeH-.PKY>0Ǜ+UuOĩa{0Ŋ p&u1;F

小学科学与自然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与自然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与自然有什么不同
自然课是80年代小学生时候的说法.现在都改名为科学课了,呵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自然课已更名为小学科学课.
自然课与科学课之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科学课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凭空诞生的,它是自然课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

dangranbuyiyang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的比较
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四至六年级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发展,有效的提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我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现在还没有使用《科学》课程,但必须在自然教学中实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才能使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呈现新的形势与新的发展,达到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了解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状况和...

全部展开

小学科学课与自然课的比较
为了更好的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促进四至六年级自然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发展,有效的提高自然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我区小学四至六年级现在还没有使用《科学》课程,但必须在自然教学中实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才能使小学自然课堂教学改革呈现新的形势与新的发展,达到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了解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状况和特点;要深入学习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理念;要在自然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理念;要使全体学生自主的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为全体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以上观点。
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状况
新世纪的到来,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时间顺序上的一个新起点,更预示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普通教育的历史也掀开了有关课程改革运动的新的一页,在教育部的倡导和主持下,在中央教科所和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及有关师范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在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试用,我市部分区县的部分学校(我区良乡地区的九所学校)参加了第一轮新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9月,小学科学课在我区三年级全部铺开。本次课程改革是中国政府为加速提高我国学校的教育水平,使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接轨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这项宏大的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目标、内容和实施与评价原则等诸方面都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二、当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一)、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次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具体说来,这次的改革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首先,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科学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在低年级段,现行的小学自然由一门新的综合课程(生活与品德)所替代,而这门课的内容是自然常识与社会常识的综合。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对五年制小学则是三至五年级)开设科学课,以替代现行的自然课。这里所说的科学课的内容与现行自然课内容有所不同,体现在,科学课的内容将超出研究自然的领域,它不仅综合了现行的自然课的主要内容,还增加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对人体自身的认识、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
其次,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使之能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崇尚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精神,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提倡并引导教师运用灵活多变、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形式,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后,为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新的课程更强调对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更是作为一名生活在21世纪的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生存力之一。
(二)、与以往课程改革的比较。
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可知,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将科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综合在一起教学,在中国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然而,这次的综合与过去的综合大不相同:过去的综合是在科学教育处在次要地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合并课程是为了节省科学内容所占的课时而让给其它课程;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综合课的开设不再是为了压缩科学课的课时,而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说,二者的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二,以往的综合只是形式上的综合,无论教师还是课程编制人员都没有把"综合"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来看待,而这次综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帮助课程改革将涉及到的各方面人士实现这种理念上的转变,这是保证这项改革最终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以往的课程改革大多侧重于教学内容的增减,而这次改革则更强调目标、内容、教法、评价各方面的协调性,因而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改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改革如果没有相关各方面的整体协调配合,都将注定最后的失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一代的改革者们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同时也希望在课程标准实施中看到更多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小学科学标准》与《小学自然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标准、大纲)的比较
首先是基本理念的比较,《标准》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第一部分前言增加了“基本理念”的内容,共有六条,这是《大纲》所没有的。《标准》之所以用“基本理念”,而不用“教学理念” 这个概念,这说明六条基本理念不仅是教师要理解,而且要在教学实际中加以落实,并且要得到教育行政领导、相关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支持、帮助。
理念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从这理念一得知,科学教育不在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因此,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仅靠学校里的科学教师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理念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过程……”
理念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理念二、三,主要是针对科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来的。《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就包含有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尽可能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由于没有作为基本理念提出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注重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理念不大容易落实。
理念四,“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得需求。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这一理念对教材编写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对科学教师选择教科书、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需要得到包括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理念五,“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为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的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课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的理念,八十年代初刘默耕先生就提出来了他在《答复关于一九八二年起使用新编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征求意见二稿)的八个问题》中指出:“……还有一个核心,叫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句话运用在我们自然教学中很好。意思是我们每一节课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标准》提出的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可以看成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理念六,“科学课程标准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要包括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这一理念指明了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目标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新理念,既淡化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
科学课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而是一门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课。课程标准吸收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针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正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尝试,一次大胆的改革。
其次是`学科性质任务的比较
《大纲》指出:“自然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负担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1981年开始进行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以来取得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恢复了《自然》学科的名称,而且把学科的性质从“知识性学科”改变为“教育性学科”,即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还包含了更广阔深远的意义,例如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学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发展各种成长为科技人才所必需具备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等。这些目标和科学素养的目标已经非常接近,其地位与以往比较也提高到属于“重要基础学科”
《标准》则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宗旨。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要素。如果我们把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合称为科学观,把科学行为与习惯合称为科学行为的话,那么,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观为核心,以科学智能为基础,以科学行为为外显标志的有机统一体,科学观对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和灵魂,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以科学观为动力、以科学智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的,而良好的科学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素养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表现出以下特征:(1)整体性。它是科学观、科学智能和科学行为的有机统一,只取其中一部分而忽略其余都不是完整的科学素养;(2)基础性。它是我们所处时代文明的一部分,任何人在这个科学技术日益普及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现代,一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一样重要;(3)普遍性。它为各种职业各种人群共同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4)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不断萃取、浓缩、逐渐积淀而成的,尤其早期的科学启蒙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一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迟而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
从《标准》对科学课的定位不难看出,科学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自然课提得更高。
第三是教学目标的比较
《大纲》称自然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而《标准》把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适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学的新发展。”
在总目标下面,又分列了三个分目标:(一)科学探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科学知识。并且分别列出各个分目标的具体标准。
与《大纲》比较,《标准》的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更加突出科学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探究成为科学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都需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实现。
《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虽然也指出“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可测的、可评价的行为动词表述分目标,同时《大纲》尚未把科学探究提到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成了弹性目标,得不到落实和保证
而《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的落实是建立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又有具体的、可测的、可评价的行为动词表述,便于实际操作和评价。这是《标准》的又一个突破性进展,突出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体现了时代要求,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把科学知识放在第三个分目标,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标准》体现时代性的第二方面就是科学知识整合成三大领域,即“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
《大纲》的教学目的指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确定“教学内容是学生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涉及的面比较宽,包括了生物;人体;水;空气;力、机械;声、光、热;电、磁;地球;宇宙等八个单元,难于克服教学内容的“难、繁、偏、旧”的倾向,而《标准》将科学知识整合成三个领域,不仅有利于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是内容标准的比较
《大纲》的内容标准称为“教学内容”,具体制订了科学知识方面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及安排和要求,并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将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及要求,观察、实验、操作的项目和要求,详细的开列出来,开列的知识要点207点(其中了解的31点、知道的156点、理解的20点),观察、实验、操作103项(其中初步学会的61项,学会的42项)。
《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五个方面介绍各项内容的意义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具体内容标准。比较《大纲》和《标准》的内容标准,主要又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大纲》只有关于科学知识的详细知识点和观察、实验、操作的项目及要求,而缺乏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样,尽管《大纲》的教学目的中也有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但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测性和可比性,不便于实际教学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结果《大纲》如同“考”纲,只注重科学知识哪些该教,哪些不该教,该教的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显然仅仅有利于书面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容易使人误入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歧途。
2.《大纲》教学内容科学知识点共有207点,观察、实验、操作103项,而实际教学时束仅272节,知识点偏多、课时数偏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造成教师只能忙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课由于单位课时的教学内容多,容易出现“照本宣科”,而不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3.与《大纲》不同,《标准》除了制订科学知识方面的标准外,还制订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的具体标准,而且分别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就再一次从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了科学探究在实现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分目标的中心环节作用。
4.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由于《标准》把科学知识整合成三大领域,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删繁就简。与《大纲》比较,《标准》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补充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符合小学生生活经验、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最新面貌的知识,如材料、能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与预防、健康生活等内容,另一方面,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如四季的成因、叶绿素与光合作用、益虫和害虫、形态分类学的生物学知识等。《标准》的知识要点比《大纲》少13%左右,而总课程时数又增加了25%,从原来的272节增加到340节。因此,这一增一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时间和内容的矛盾,为教师实施引导探究教学提供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保证。
第五是实施建议的比较
《大纲》从“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实施《大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则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备”等六个方面,对《标准》的实施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操作性更强的建设性的意见。
《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从“充分明确评价的目的”“准确把握评价的内容”“灵活运用评价方法”,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实施《标准》的教学评价的目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可操作行强。
《标准》中的“评价建议”从两个方面体现了最新的学科评价的发展趋势:第一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第二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了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过程的诊断,以及学习结果的评定。学习过程的诊断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如形成性检测、作业检查、课堂提问等,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提,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学习结果的评定不仅包括传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包括所有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形式方法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从教师为主,发展到了学生学习的自评与他评,还有学生家长对评价的参与,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之外,还有口试、作品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记事记录等;其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或者评语。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标准》和《大纲》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标准》是《大纲》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实施20年来自然教学改革的成功的经验,又将我国的科学教育推到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大舞台,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科学课程标准的全面贯彻落实,小学科学教育将呈现新的形式和发展,将为培养具有高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垫牢固的基石。因此,在自然教学中必须实施以探究为学习核心的新理念
四、探究学习是科学(自然)学习的主要方式
1、《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七个方面。从提出的七个方面来看,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科学课程的目标,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改变教材观,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不是随意处理教材,而是要认真学习、研究教材,要深入领会和理解教材。以体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实现。其次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是课程教材改革的目的也是手段,同样也是现行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为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必须实施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2、探究即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又是小学生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就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的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记忆、模仿性操练而达到,而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的、充分的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课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现行小学自然教学同样要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根据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调整有效地使用教材中提供的范例,教师经过自己对教材的研究,创造性使用教材及发展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有理论作支撑作指导。首先要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如设计的教学方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并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创造环境和条件。给孩子们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他们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把握;给他们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研讨;给他们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其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积累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发展能力;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提高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行。
3、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提出问题)时,尤其是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2)、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对某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出多种预测和假设,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3)、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一定要先作好行动计划,即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及应注意的措施。4)、要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作统计图表的方法。5)、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急于强加给学生。6)、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
4、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几种类型:自然教学中常用的有观察、实验、讨论、考察、种植、饲养、科学游戏、角色扮演、等,科学课程标准中还增加了几种探究活动的类型: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科学小制作、辩论、三会(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科学幻想。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类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类型,设计出优化的适应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案,以达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收起

反思传统小学自然的教学,每学期有十几项分立内容,每项内容种有若干知识点。循序渐进地是落实众多知识点和技能就是教师的任务。比如,过去我们讲植物的时候,不去研究植物六大器官间的关系,也不去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散落地分布在各册教材中。在第二册中讲种大蒜、根据季节种花;在第四册中讲种向日葵;在第五册中讲果实、茎、做植物标本;在第六册中讲植物的生长变化;在第八册中讲花的构造,种子的构...

全部展开

反思传统小学自然的教学,每学期有十几项分立内容,每项内容种有若干知识点。循序渐进地是落实众多知识点和技能就是教师的任务。比如,过去我们讲植物的时候,不去研究植物六大器官间的关系,也不去研究植物和环境的关系,而是将各个相关的知识点散落地分布在各册教材中。在第二册中讲种大蒜、根据季节种花;在第四册中讲种向日葵;在第五册中讲果实、茎、做植物标本;在第六册中讲植物的生长变化;在第八册中讲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在第九册中讲根的作用,叶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茎的作用;在第十册中讲扦插和压条、无土栽培。教师循序渐进地把一棵植物分解为若干知识点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点学生必须记忆,否则后面没法学,这样课程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弹性。这些切碎的知识点,学生学得非常细,但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看的。
钟启泉先生曾讲过我国课程的特点在于学术化、结构化、细化。小学科学贴近生活实际,学术化特点不明显;结构化倾向比较高;但是细化的特点非常明显。细化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一种堆栈。堆栈的方式有三种:15%的学生是主动地堆栈,他们在运用知识的时候会主动提取,他们属于知识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匠型人才,善于考试和做具体工作;第二类学生是教师将知识细化堆栈到学生头脑中,帮助这些学生提高成绩的办法是题海战术;第三类学生头脑中没有堆栈,到毕业的时候会将所学的知识抛弃。上述三类人都属于匠型人才。匠型人才的特点是能够做具体的工作,但是缺乏创造性,他们适合产业社会,即变化少的社会;然而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变化多而且迅速,信息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而匠型人才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刻不容缓。
课程结构影响人才素质,科学课程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小学科学课程需要改革的是“细化”,它影响学生把握学科更为核心的内容。我们不需要匠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课程不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必须改革;以往我们的课程改革往往流于形式,原因在于教师PCK知识强调得不够。
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来看,小学科学教育四项基本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重要的科学基本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个任务就是PCK的前两个部分。学生初中进行科学探究进行猜想的根据是就是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在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就学习的。第二个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技能和方法是贯穿整个科学教育始终的,循序渐进培养的。要想培养技能和方法,必须要找到具体知识上位的学习目标和教育价值,比如通过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渗透识别、控制变量的思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具体知识,而识别、控制变量的思想则是具体知识所称在的教育价值。第三个任务是锻炼学生的合作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个任务是使学生受到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熏陶。后两个任务是融于日常教学中的。从小学科学教学的任务前两点都是与教师的PCK知识密切相关的。要想真正完成和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教师具备PCK知识是必要的。
人的创造能力从哪里来?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知识结构包括四个层次: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视角、观念、方法;跨学科的主题;哲学思想。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具有支撑性,越能够支撑上层的学科视角、观念、方法越好。第二个层次是学科视角、观念、方法。小学阶段讲自然科学特有的视角、观念、方法,初中会学到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自然地理特有的视角、观念、方法。PCK中最具有价值的知识指的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与学科视角、观念、方法的联系。随着学生视角的丰富,认识的深入,会认识到第三个层次,即跨学科的主题,但这并不是小学科学的重点。考试的立脚点与课程的结构是密切相关的。考试的重点在于考核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立脚点应该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学科视角、观念、方法,比如能否运用这些学科视角、观念、方法分析具体问题,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学科视角、观念、方法等。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关注“宝塔”结构的下面两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未来人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