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两节的知识很难学,如何去学这一方面,具体就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方时方面.我感觉很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2:30:22
人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
x}Yo#ɖ_!.0VTKwg< ?ޱ?@-\EJ;)Q %T%Tw02O|s""#3Fu33'~"&{ӏNZZf68Z >}cyWeVoW*^72~'FX\AexUhn=pם{*2Wp/R0w?']T: ~~_͂m0wRw9uGRcjJip'5T;RFmWm]z_Dͼ~:}GuS⫠R߿"KwʍizW)}TǹJpE+]*Lc8߸Rja_ϿV]|+Rq{vAoWI#ܘ.gqmxv7o^ {R`Z"d>$iD:5B@H}$$>RRl!ީByLtݏCTTkj״n&QO8qWp'`;+06t`5WǦ[RyϮMn{rat"* (_ylbڟtwo *6D|PrJ{RǭSJ!FШoUT*xs`@Cڜ]Ťs#yuB$UO) 6ZZa,V^4di0hl9'96bֹp4hڗƆYܖtrIgOȋٟ]wLTӶSpZ<nsڦ47=Onh-ܣm>Vz3b5=h5G#oj4Uz v:rD(RvFBQ| &;j4Ѻ _+}:*Bi7~l#+Vɲ7MN'ع6&QT NCuG'`T2bdYO>ѫ_!Ѯ/{(T)ABH ~k#Tb@RPs2 jFDr\)WV^%*mc:I9/\V%%ݏ`J9D l AeqZ.ϴla ݩ 4[%Y(X)L-xn+ lecepRGߢ 8mюU<)uNKre *$y9ݮD΂}ڍ@V3YA")#VLXtV"sLl he)7eTi t"S az8-[A X+mXoT&Jʆ/n?7ivoARYL1R ۚ&ioVՀ^UqD[|N4]A`Wn EH3#uɊ/!kN@f4"#XOe  hA#~M"Hl~;~ ٤@r#!mk ZB`^mG((UDoFr*^u{au+EX<\K?7casN,k+vc3˵XK -lb[c`-XV2-jA` w%3BުbU0.w&Wm@GްB ?,X!;zs1bl; ˴)D@BN8ZU-=^~;ƒhӴPm7< ^ zh lTV# 3]0`,o,9a5a z؏;+Sއ (CҨY@Q8,<ĕMZZKiWw>y۱, $x㹬oCZiBDxEx$CR[`.T~kbxp:$\fƝ=`ˌ.hNW`iXN^/Х3:"A skP/{\]eB/Jc[֎wGP|Vܺ5=mR1Yب }, !f.Rŋ&g29L"D0H%Wz,iʵ.Pb%qkYgޯ>xB @ ETuxW0qMĦjza,dLU4x:\L/؈i5k5i}FP:f~ʣR䙀U{ ܡ߃pIIB Yw/,`4r4mRE/W޼N Z(8,kQ1.)jξ{]z,b))zƟi/S|HV}%lz-`8_%%>eM'ňK@0;x}.TnYH'}Z*Gś2UO-![On0h(XgƇe@Zֈ+x9/,%40IGp*Q_V(\wMF)a򏠲x% rM7Qmxu@e"^%ajjQSʐ(1&cDZ)Nkƿ >&jG#O@Pa33 Ԁ $&a3dk3p+P9>u3Xߩt7FD?\T&Ѝ= vARLI҂(]~TCfd=I}  ?$5,UMBYڼ&d[dDTn *uxt?+J2Cn%̃=A;x'=lD'M,JU٧q[Ʋ#!β=;@Ȫ 4,f"a$tt*ܨ6heyN5<6 h8J`ByDГG´CUY8wc$yK`BgXi#7U8ܪ2 ] 3PQ?zOd/ '6LIܔE`܈{yVyecf^Ґ׬ëeV Q#h雈 ^No)D,(z8B4I#PIz·  RQ3H]XBrvҪ}"lZB:L<ǵUzĔSN+*D*ح/u$*AO27EMe&%PTOy:hC>yEn]w>(X2CC}iء`xxS+)Mq^a ?WoF9)-vL #iAT[HaԠLgB?8I>}B1!⭈۠٘AQ] ǤM#PXc+3֪ٟo| ȭ͠>&"ο_7Qmu(u8,C/]zPy AXѕww, `!q *Z"N o{C=&M6\M&ekk1n>i.|lEXTT z4aFQ1k6ٷ9IWopς^X|*Uc2 emZ5Xn9cALuv7@K{znS˂VtF+~tȣiW\Riz(~@=n s>L ĕ#~v?Lvkl`d&Ik *= y PVa -ij {r}Eu o1XGrPyaqGâIM94Unӽ}SF8R@p?-QfGD 5TEfAFμM~ߡzy EX^VUT{ZVtiN)/2DAq@,[caNsCG*^FH膰4FCP|#o@q4,c[|~@oncqWSѦV6+[} 둴sx[7ռRT!5a~{ƚ{og"*: cud#v=U럨i@b!gr34hR(!MpȤbB\#YQfJ'{r$4M5:1Atx TfcۧȻY*] lme<嘟u,p^?gjCz8n2tbͰ<5њD,@xc ,8{󾈋N90C#jX345-W!+I8Ҿ_ ր!g~Fn9y67f>D_MN,~|0 mX&]5cI瀻;T'k򃊊V`(0u lVRPݴ&2<^(2t5M` IrwhҾ>16ʳMaH<ׯ&moͶsĪ \ foc.([NvVS)mA2#+:ߔAAWiP{ckj%-ŀ}8e!0;BTHRfA$I4-΍5 4P,QjB]bp/9iLo y<[j?|ع׹x4DX75A$lwHߑȢfESZT!jpUx9&<^S!Y \ #N z WnT$%-]A8* FKA;2WƐWVO` =+ ^$Nldz ޒCKeUAl -VM= j2y%ATНՁHc=/aYϚL!'% .Aµ,6ƕ'ƠQ|ܖڊ}InpY673V: Xt*|y:ԌIDBr%Qaz`aBP Yt6mw)m BQ}|jFyjo\E g4#3X36^mhwkxzv0SF]/kٹW,js8"{ZEԽxp߻GChM*.$ycM඄%2dҴyZj"R~faH!I-;@a=IeB'$)~;9j=[#/Œ8R@q$E zðIeZ+ I%)L[RԈ?].1TñxB9~̯F yQ0n3<!ٵ߽0zuID 9_QqPV7FybZ{=u$H8vt]HG#9jg&I9͕(U0$g-~;vI $#'nO{AvBX|Vh0f7)9 l& (#sMrA9:n17DӐpA>3K[^P B5Ұ ju]h` dtZ1WO ^WixOb= h/ )[F Wdpwgr[3$bz\!NYs[CUVxja$D)ĸI A:*qXxK7 M`3Z$s~!YYaO8kYE,fZz8Ix=$kG)dOjDE W.atz4="9#l}l''D/~l8%KXC .yV%J|Y̗ф F^!"m4I/}?9{e\CR"7w#>%b,`đ{)Xp&0PP~pZR;:$d 7^{CX}KjVj!I!Qh\EGc\]߅tI9+A1)a8:iIm!T6 WUZ23֪0;B>fNn*Qʷ('uX֧gGDT}(CH<t<}S[Q%*ѭ-M qJyܭΡ1n9?Ѱ{ME]; YJ 8-wb㕐 $J':DJd'K3R t1!KO ̎kw[*=7Fl䬍 +lMt~}P' I%R7XHL %&2*i^w2D*%'5"o߽҇Gpv^GDʎ9%Y-DY)AA_.id@v3u- K`ݠXBhG0•ӫE0w1ꗈnU`83>+;ZMziHoepWr1$p5c/!IC4gAOF d+z66ZOlatA1hgQ8wĝI ~W>u49 Ae*D qpէAtmU g,l o%34h09$\Y nQDQYybQZ%Z S$ӱ"Q$X;]qJΈ![6z#`n4.I;a!V;"{ h!vvJ_0K1+VXoz;anŐ43iK/r‡Un'LGUif8zx̻3P΄)2ݲ:Q|G bKtI[p~[q^8;~qڣ 2fIJjzrDQIi"?!洡IzBn#B\dg@nxp,ۚY1 S:7 vzYbA'nl&iPC'4˂Ъ0XOR%{3b)@B G 9pJe3,:9ƠK,e҆_v[`5@e%>ҁx/&š4M%LWv ZْcPry޷Qi I!:nk {} w+?oPWD(!qvalSM6$(30sʅP[L ;[!Q*/$Up|xԛ/Wu昅.pe$ NpA3&4+ ZZW1:A=?MrҾ?!hCkjLY]}4F-yRqDXMHҿhxRv+TKܚ*((,jsS. 2GbuAn%^o]KrmO^Rw%=OrqD 䓥6uus{q#39$(AP=?{_wuMnA&18$m=W lv}YijQt_9TfACg$BnV|.!e'$+-4(Y EJrSW Go4D2R6>7? #U>d^qו 6|f1 I(%0"9UnQ֪'YK;L:ۻE^ gOki-ۓ׾؂EpF}I@8H=Úeqv]0cNrzzؐ>:kŁjizh]As;0yr$gE>j9ޙD::iaV{N(|@A~OӕI\ ǝrm ɕXbݑ, aal[ vp&$3t؀K}P>3J/6prNaV䢋P$;^wr5irH rfߓ`%9#˞0yQNr(-}s|]u^+^ѥ9/6JڋsP^C~9oc.{R-o[H.8TQSMԤi&ؑazC`!8X{4m@3Sx|> :VD %@1,a[LMU#3-fg2FGDs+b/|jbOǢoZL&a'q7ZX {þ<48TDZ(Dv-OI#z\Eh67@A[1g;I^taF/ qKZ)ꋱnr`ndE95Ĝ"w[A[A5p9Et8'-wOͶ&f7?EyWA4~[ծ0?~ѨO+j%WB NazAd=2RDWLtK'^FKƊ_2w1=5Bp_Y|h,柹ǞQ41eeR8 ^76ք'6ѩUS_5'4,=L&v)R2vv(k/;M'w* EY)#a&./qI~`-󒤻] 5 ^#D<$ŝe/Qۉd:_;]?os' >KHM=C8oLE+prPm͖D;C&NLo߈ơ@HE0 1}ԐO%W@MlMʢwy /SC< JJ>:~ X2bY2F=evzQIGp#XL%=޾N'c/2iV-KI7op]5J,LOGB{ lj}rQvIF;[\&Z] X5r7QiMl_'sa6g{5ew*eQ>e6V0yc}k ӝ;Vv"pv΋A,0 R.6V8gչ#}< gݺh&zM4ep#9VY]t Jof%W\; L~ qћHMϡGNpho[T3Dp'|6pE1%* 9KoKn**!/E=)% KGy.)ۓDJ9:Gw -ujGc4bCL6uc֥妦[u>ܾ5ݤXXy>|~HM4`Rx`' ![_~SxoQZ)fv7o^ {ޫW{OXiG_mKWc}*V'KeK~4wXgWLz49y?P;tS5GYN`x KNf߸ HƑ٩(٨QL G8O"Tz v:vD:fFc;A;0#Mv ~hfhm7iiq,]r}? GxY:kqyoc2Y핤1GTVһ_B#Vģp:ld'P߃kfDO"'齹x`Kv~lȭk"cG8f"w!I$ǧJۂ$m;>9nxlXH!;utYvܹC[ҐlݍCmmN$ٔ(P%_jURTYÉ\B|W S;+x.[F+BԔ7*8 zn-O,YfBGI V G眊IV҆tn5@r 2gp`ԍ<ѫD1?H-W%ϳoʘD!闸 zlv_m4찧 ځK.b!Nߣ[19}af`[xo/U,ĤYklo//k?,D{%.-|QCx0Vx)P+Š)qc<S<}CrG'׋FAқH+.kbiç:ɼ|i@UFeV\KL 36\Lvi^X}u=wsk &ᥥbHT!}!nV7&hVypO-րODCӏ

人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两节的知识很难学,如何去学这一方面,具体就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方时方面.我感觉很难.
人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两节的知识很难学,如何去学这一方面,具体就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方时方面.我感觉很难.

人教版高一地理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这两节的知识很难学,如何去学这一方面,具体就是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方时方面.我感觉很难.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l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l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l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气候类型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最高气温月 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 大 大 7月 1月
海洋性 小 小 8月 2月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l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l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º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l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l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l 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l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步骤 依据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南北半球 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 6.7.8三个月气温最高 北半球
12.1.2三个月气温最高 南半球
判断所属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 亚热带气候或者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 温带气候
最热月<>5℃ 寒带气候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情况 年雨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型气候
冬雨型 亚热带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 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 极地气候
六;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结合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
积聚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两者的关系
水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 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 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搬运 堆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使谷地加深加宽 搬运侵蚀后的产物,如流沙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流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 形成戈壁、荒漠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
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1)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同一海区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不同纬度海区 纬度较低处水温较高,纬度较高处水温较低
纬度相当海区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垂直分布 水温由表面向深层递减,在1000米以下垂直温差较小
(3)海水的盐度
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③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降水量与蒸发量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高
入海径流 有大量江河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洋流 同纬度海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四;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按照成因分 密度流: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流动,红海与印度洋的曼德海峡
分布 补偿流:秘鲁寒流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
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分布规律 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
气候 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
海洋生物 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五: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 补给时间 补给特点 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 水量变化大 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 主要在夏季 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 西北地区
湖泊水 全年 有调节性,水量稳定 东部
地下水 全年 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六:生物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光照:喜光植物和喜阴植物
热量:从赤道向两极,热量减少
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减少
水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减少,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元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③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④改变水的化学成分,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七: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和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4)土壤的形成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高等植物着生过程 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没城市河低地
(2)地域差异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地区
从赤道向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 沿纬线延伸,经度更替 低纬度地区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海陆分布 沿经度延伸,纬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分异 热量,水分 海拔高度 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 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 资源与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 建筑 风向与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二;海洋资源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
渔场的 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 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
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主 世界主要渔场:课本100图4.4
渔场的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 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
海洋环境 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 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 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 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四: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五: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4)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我也觉得很难学````
好好看看配套的地图册,
多运用空间思维`

要结合地球仪及太阳系模型,如果没有模型要看有关方面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培养空间想象力.凭模型和空间想象记忆知识,基本点要记一辈子:
1.记住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太阳相对静止,但在地球上看来好象太阳出山又落山,一个循环);
2.记住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含春夏秋冬四个季度.
从这两个基点引出并掌握其他相关知识....

全部展开

要结合地球仪及太阳系模型,如果没有模型要看有关方面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培养空间想象力.凭模型和空间想象记忆知识,基本点要记一辈子:
1.记住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太阳相对静止,但在地球上看来好象太阳出山又落山,一个循环);
2.记住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含春夏秋冬四个季度.
从这两个基点引出并掌握其他相关知识.

收起

不会难啊,理解就可以了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一、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中心轴为地轴
二、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三、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称为1个恒星日
四、自转速度
1.角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全部展开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一、 概念:
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中心轴为地轴
二、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三、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称为1个恒星日
四、自转速度
1.角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每小时15°
2.线速度: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 昼夜更替
1.产生原因:
(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
(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
(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4.周期
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5.意义
地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1.概念
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2.时间计算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
(3)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推算该地的时区
(4)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纬度越高,偏转越大
3.对河流的影响
(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
(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

收起

我就是觉得这些最轻松。别人双倍努力就是不如我的一半成果
你没理解到。
可能是空间想象力,,,可能是你的思维方式。

高二在复习一遍就好了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

全部展开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收起

牢记地理意义
自转; 地方时 晨昏线
公转: 四季 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

关键看图、画图
理解由于自转 、公转产生的现象。

我倒是比较想帮你,你留个邮箱我点资料给你,有图我发不上来。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不难掌握
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日界线的基本要点要非常熟练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要牢牢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情况

其实说难也不难。
我是学文科的,地理学的还可以。
学好高一地理中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等等的一些计算题,首先要把最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下,比如计算太阳高度角、地球经纬度的公式等等,然后再做题(做题是非常必要的),思考总结,等到做了一定量的题之后,回过头来看看曾经把你难倒的题,就会觉得他们简单的很。
这是我的经验,很有用的。地理虽说是文科,但也有不少理科的成分,所以说必须...

全部展开

其实说难也不难。
我是学文科的,地理学的还可以。
学好高一地理中的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等等的一些计算题,首先要把最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下,比如计算太阳高度角、地球经纬度的公式等等,然后再做题(做题是非常必要的),思考总结,等到做了一定量的题之后,回过头来看看曾经把你难倒的题,就会觉得他们简单的很。
这是我的经验,很有用的。地理虽说是文科,但也有不少理科的成分,所以说必须做一定量的题,方法很有效的啊!

收起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收起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的轨道是一个平面,称为黄道面。公转使季节更替。自转使昼夜更替。
地方时就是指你所在的经度的中心经线的地方时。如北京的经度是116°,北京的地方时是取120°的地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