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4:11:52
英语翻译
x}YOcI_@BtUuWwUrZ{u{`1&1I3!<0{tLO}koGB!vĊ5|k u*~6~ _~zo?M%ꏝ5/?h A#=hAsg`}/zMo4?h_:A-&[Gȇت~c,53% NvŔӸ%b[_2s|k˳ZԧfS󖒦- Z9\` G贶l% u:AVL?okMMH[9>꠽>")[? |ux3>>f9*^5{rpv<%6L{|IɅ ׽Μ/^~ mYM8( byY 'F4~x.x~d3|ڒ7:hT8u9ymҿYSj$0De3I^oU_h}Pk`fVσ Fvqd-nxMlZ{_ _+& Wd~#R1oSG{Mƿi dEi[ jAF~g5ZcVe r)HJnZІYoko^?2&'ߑ7ɞMA|e!v]uRR0*{-/~NDwE5M/]( ny+%-0ZP>vpCl$ ؜t1{k)4)\ !QM,jNӎ gھ8f86I$ĕv$gM!G)nPNpÕjy09S\ܹ?$͓%'&(X|5[;! צSbOM~tʟ&w(GS'f}L@d LΒ4fU gNƑg!Ps"B(5zbV+T;cZ6EPbVVok G"ߓ{[˃GhqVbZu> oPtc |]:>o1FÏJs*4$3ffd,䤻UapeTV6܈s(hQZ#r:A#I;\58=f c)Izgf{)Ѱp8-嚸:NȁY9P{gpWF+ꞰM˚&z1q3. cI /9i' wZG{7R݅ H;{`j496%H1i_bOǷMUiŤSШ?+Қz9530ST̅g&Q|@c[%I90[FmiKjq/40ZQn'I5|e-)[x Ȭ[-|XrL[T5Uw !_WNN)e8ͬZ /w JTOHl2 UpMvQIU=cp57,ۘp\mN앭^K Bɣo ݗ깕{m%LkٙQ?L1ŏϠ+-sʟpKJ0/ߪ94o?S! ( с>"⚷[C x+s  fD,ǚmTw% GnՂnɏ 1A'?ܯ@ޯ8Xq̯s኿t?a/Ԩ^LB,dKB4&zDK'.dtFNZ8櫷 F_h CIUCn ! ]5+-+e@^K ct*q`iE`V10-o}ϒ&R-L0D* jExJSYR)RǧguEo%aQ8?$zAN,BkËA7惼 HՍl$, DDA| g`W=S&s$6Et24 C H?Uǡ)Q+)&_ . V ) siMM&5hСK >: "2ձ qb9]Y#3ZkP]vt3 ~ݵd&PBPIJMQuRM="Ҭ m]LWp~Updp%U dZvo3*xrL vN1jA NcΠ╿܄WAQFpTp:@%_.[WDLTa1L-&ƍv=T) }]N+ ߂ѽll[&PjThlE3wprؙc XKƔo(ף($WS~$\ *Nq4gNMgV=6<?@0Ab7&8<1񸸮p lM9C& d:pp(QLE@|TkRN?$ ͫM6WOn92Ωpvj!4onǶ ܯh;EJ/T"N Jv7լ8wPHoӃ^p[8t[dv2ʼS930+KjR 0N) E51ךNMIS;BCbY\{Aϕ ) f6}hUecJ&%TϺDi2Opu#VxQ_y7ٷaFlvBBzx\N2nҁªʯ"0CI)Q?g,P|nm=VQ( ٰ2zxj/C7DR) y^Ԗ VrM([=<*AUx!1LBG =5#&+Eib P`pS^rWVn|h B<Do  sSυ7ϸ(ljU-171x]者AAn ꍘw[QY>N"bTG>Ͻz\nMj*Z 1gȽe:`.s4vj?+x!-gnVk88[y Ee/>/*Hj"e(T dT Z @HXAߛTB뱆sA3B3-OrB2 eLPTe"4í)/iXiuwRE*։&W}(ѿj:2Lf Zc8Q+<@D֔ V.+hx+[hnI/zUǨ!ixr_6ڦEL<\ᮋ1cYQ_Ի@ 1h{N餦[ nK&^@Pٱ(eŀWs[+ :gjɵ0u& W3`XEomޜIa*6j@Nu&3mЫv6zRnT r_[e> 8M -="~+esʕ&Xi 3mt):$t̰ `3X{篩v^> Wqmzh#&X PIT.4跁ƗYHtfdB!NvRL"?K`㲑6Mde, 2DoM1`8K3.mam?[16EAwoodV$͘Hf׿8тHWׯBJ,+`=%Ǽ)7ֆ _ERa_UCFJH÷2qmZ?<e%trY/FceUQF %g[" JbtTjnF'DzILeM;i%o!颐z t!r5vVQ^-Qxa1 8GcpM98VGo6#O1 )WMY*y{D΀b#腸6=L|=gA)B{# 9;t, ^7AdLO&0tb ƘPG{Sq1}04ݭoN-l^d,1\^wd^O}r k+C%F8K{U*~DM|kFD}I"e'~'آkkXQJPCO& Tnp5:{<3c jܨo: "LMV*͡s׿H# 'N0MӉyj E>[]V߀$hKbwJpEEUҥan[ևi#[ E =!㠉+o֞V1z;0lx,ۭNj [1ǢKmS~'H.jJ8F+D3m>Dƣ[vomXp|(RZD|SI yjXbzX<]uvDфK'Ί.3hY|c'|I.4/"V+'flHZ-AA▞Ka(BځQ+da[q1 ]DǫD]JOݢrVؿ6 XviCͭQJƢ$ւ2^Mz3_Ք`%xKh İߜHSBW:9Q0u{5fZ93J 3eB5=i!Uj iZˠ_X Zs$+H+ Ӡ^h {I$J&V4TviC 1F5TD*teXe>+շ $|B#?|b %+Z𩷿',Mgx\FZ*jI8Z O)nxx?izŎX=جuN)lZJDkS'P0g\Xլ:+%í}J=+W|tcGrZ4olFMAs[B5$b.ulgALQکiHPqYȘfhXcF=~&Y7ڰku͋36kh= M>lhB8tB>MC:6,BiN5+B\KB0O#BJyx/w,$rgg^,a 4ɖTQ7*_si?H"E8*\gTJ{"\I[U=h^+m!3tWm\run:=g5 s(aƙWc+Ijjw7% 1݌ ?-MѴ ./`@a^oG J+")1:\Z˾R'ydͩ2> ⷩسdZZR3ZK:bsR,gXI4 \X do֍kJ '/|;숿UXݜ. iY9>F#fy0R.khqZ*!ա%EZ"0)6ykK, _i:X @e :K+F= ZSp|dSj8X\ LvVsP?Po-NQj1/jvkn)˺{ i2buj5[Cr3A Ic:g御l=6guEREk3i$6kR+td4lW}sppۻGj A5FĜ+^ZvD7BxW"ɰ.l!pl|4QF!8k2,Uj\ֻt FLvmu/skwv4EDUV&'LM6PjR 堑Uί'7"lƳ3jף"Wiۥm@>+i~K#k1Zv3Or,U3i.~k?)lĴB=3Z !96<ɏ^s{RC'6' Ck/ e]w[ERCIQퟸZ>t07jO!NG7 <29'Oe ^1]w cFt7&?qτ{ W`V;7ۧGwѷ"E,>pVhn%ҍ' 8Խk ! tǰ87b98>I)7JTښ ۸>}^ИV?0o q?3ﺡu ̶@LJ\-\oЋ}8"]aR5UW=LFkɢX|]p[Y|&8o6dC?O1K OH:)uuZoO؎,VGF?3RTiԣ'3Q%LGJWgLY~x (mZlh RHW^ajU_cݛ!ZWhNH=k7" :H淦 ʞβ"ٞ5 ci4F, *4)>߅M,-%Wcu#0rWze_F+juםV`V+O^+{Qw(n 6wtۇ&)j~ók\EzFzy={h ׵:Gf[gK2+C=PDr OT|" r(t G>}Bhk1+k֗8/9_:cqctHQם>seAx mCGOυ-\OuKdhGgp4IFv^ŧw#G+t|(Iseוh5.u#;KӤmn1U1@Y~-B)wnO'~&-Mu?sE->g֭6Y- $8y?c |v$b3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0. 论语十则 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

全部展开

10. 论语十则 吧?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全部展开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论语八则》)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正是君子的作风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皇上为什么赐给孔夫子‘文’的称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认真学习知识不多言,学习不感到满足,对于可以帮助的人能及时给予帮助却不感到疲倦。”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当看到自己有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