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4:36:56
张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x}rcYݯ+teUjEoHLA @GDt\Կ>U5j)I6kskooQ3f2\&ߜ /xO?d2 TMb8.1 SJlkLɤlgvG!vQv3_oyÛNξ"aY]uq=MҴFUMZznSpѯ9q.VG:(]P{g]ӦGY=u8t}>BŘilMmo}2=6؅#f1y3xKBF]F@LtiqeTN,5][#ɖh508&XwL߉WsNԙ٤pc<p`IcxstLwM̞;޴ 7v ƙbTxֻ}6tN.@vL_z9(N@R?Kb+ֿNr )+w0f, ЅDٯlg᪺#/?8{C'^ .f{w׷wSrNѕ9Wԋ xݡWޝ&CD1)Z.3%5xk7#+W{+ qV×?/OU@5ZxgyW$ /&h0 2hgo;͡/^ʵSxvet[a$j[M8vLj6)lO^/ϷA,{R6Ӷ;z14ifkbˡMK/9AlƋA`)C/Q4 L FP1cr\JG&ܓ|<2=>n5\=@PW:27p/kcWs&4P`5 Tη\if43ipOx́\my3 ױ{o3WS P n|tl*&`/ytaՁc_]r1Zj)(&Zg;1IM6bx2RN :`xt~uk،\.H[x&UW!Tz3:h41J+0!(Nu@_ }:NOadqL:TU Dv[buMt/d;)i6-Rt߇I[pe43뉷"l7P&vxn &ɼfMevE?{fJhN vŗQ.Pfb@FX2p,DM`mw^ipkTG>3Tdګ82ź{\w`; ߱v^$ k6V cuNO*T{ !\LXt1㔿Gęx=J`jeT&bPn<>"]BFIx@A#{WXx(4*ޙINɦ#^%40>Lr&8rwGA72iҩT1Lm!@E I5 dN"OosGeN]?+F^/bzv}]Y$quC 6 / _GEn'Ӻ;PRCY\Hn+ > N]4|G: qMDaTnh!h# Oգc3,* {;H$0H&ԮZ(.OeLsu?5,hvcxfTy<8@ZvQ=<ÄeP |mm<1hXr| xKKǠ ah "GZ9AԵ 0$MfuW]6cn)8i}cUay5xw1hSf{x^[q)덷hdz CM-TDɞj)j)o Yf:^ HMAl} 0X7L"+oP8c"#&M g* :=SZ]zwcy6Gz:<u Ut62W0+-z9pv^nB0ycVϨ X:'C`P)a[ "79[hi %!**uܗMA;][mh!"4]cP: J\_cp_ٓ^o.ׯы_=7f3V$7 O._!E}sw^uʟgم'n Tݕ{Gr;Q(ni 60S*uCLoP|E p=\~ԅ;]Uǜ 8 Up1:wfԥPevFtV=І9Ӽ"b)zn{wx^x!jOԾYv0[Ql=YwZ;צ)ָT"ghVȥ^BKlb(1|_Z7 W~ ̐㪻#&x*jN _ξ3!CbnN1Qʋ'::.#8JޔLţҙ@kǖ'OdToؿa H1k[=}UFT&&M /M &1y7#.U O|NmՃ~6$V?O-Xoch1 8R-B>^Hdn&*r˖L41RL*c9HC:OXIg=w NjZ"_D,zy3%[[8'1 Bk@@YܻϹ""@/ 媈ERU((;$4"n@Ov¿|7s# <=y7 &L/ hM5nPk8fЋjOlr\ ;ʺP03K ҴF8Ep鶓Dn,BO϶?T ;@C V9tOh DPQCdO( N;7Bf_?ҳ1AYX/T '9,d=jjQ˺lSyH F9@ߜygxH#\`#Էfo`YvgǸ\\^܁2/iW3'[:~&֝ G4f=pSxDb>ߺYؤLžS^ o{"[-InsXOtn fcUtա?X랪%4|eM\hW o-T :H ^& lp0+Zۭb&n~^0j"8fE%/<4mS QO1`cTcU>L/1Lˊ7I=^K]UL *9[L. jp5}=Bwj/IeN1>|ow$sr4N18W Gh1g29;-v\Bcx/0$|9JsUXѐt0p5V`_%"L=<ے3)ճ4Yqvʌ4RF^qԂ 8AᩪQ` UCUnǠwB>jx& [Sh P;v K>ff#ÄIm5~nӋ vq;64N C0a;_x/C8HQhy_NƘһPGa+}5$f(ਇ"cM$N g..AbAј^'ifrSh`ϬԈt雲Ni"7Z T-  rJj0#o%sQk˺ٜЁ%&n7Vn^vٵI@ϻ)PQKMZLZC.ep;vV%8U_1_gE|K ,Úwȱ̠zx 7p)fjCX\uQsyoc!ZZ.`4җaIG}pT ŏKF YV4y쾎)GZ LD ?%I37R3fz]ƿCPrj1Z(.,pNX%I)E]h _$?t!#&ۭӇ*s8Jc6ԥ ][xeqNxP{_$fM=ۦ-~œ7.VR=gѡ^H{j}etpU]6E{&zqa@~(:_JñR7[ o4vTPOv q<*ij;[id SB[\ˡI[ )M9O]=WxeP8":ۤY)HJL":DԚ\;EBrEf-&tw 99[y$>n@D)}{ \E<*(BdѺ #fg(\*!iXx5k֢~g2Jzսs ;#{5 b )2v\L{D׵b:3^UCxi@|\:V? #ЇAoiZyѰuGakXMX!3 2Zy :?4R| iצ2OVdh{MM[(;ͷ5n6Yٴۿ 7a-le Sن-fe ؜lɕHN:`uZH3G,5YXqڕl]\$ *lЃ[ٷu-m30`.`L d;hO.;90TFCvb1|"QQ|uf$3fhX)QRbޢ_ǟz(R+*; V&TZn<禚chE {ģ4k#;&(2wCph"[3n2GXL;H(lvrq6M<-+SWJ$J Y7-\_rJ:G@͹_$ $9ujfp%1, Ȕ nF/-'Xg;{Rvt چ zft_1<-#`A[6 ''"k ƾ3WRxJ;.$D1f/0飂K..&Zا_ PFc)ಬN>D[MV (Ny]lDDBht+01vYc ։2T6G,؉fJjZzhg]p~v'D< ^M=ZɵXa^S/GP2@f;X}no C%+|篮~bf*lܓmX2abvP{c4I1ヂő50J/[ͱsCY?PgPumlK+yТF[8x}~OvwD}Xۄ̒6R|QFs'3@Я`sF@ZژRӹ? kl!FA^IjGZLya 7wdAf9D:EO@JVr Lh H&}& iT*cVCDf_3c5w q]Ţ@ ]@<{ef =1%p׾bM'.cۚs :ΌȄgA{ A iE0Jڰ.Oj򛺆hfMU:v2Ӑ*ؽ%*8M٘;ngUݙ~a']e@S3Ry^M*0 Dܘ$]!4 :8iЏ!!L|ChI|x܉238 9f|kC>su͠f$5K/njlYkJۦx2OMB_"$6DNdnYkuBX?QsٔZd2}@CBfJ6zuUYx}L%)|zW%,79y+Ov@{dAnJepxH3à€0][aA&rK=QlW<=;F灤/ԥu~`MBɦ),kz%wni3/^tpPBX'd&ƾ(bPE 'Rtlfp= 9KN=4tиK7Rsm3sXR𤏯Pu%,߿/Sцe\q0=۬б[9z ܍A *us=3*)V~U2斳f=a.1K/;vGM[IIO~ 2ɾaS薄=~kUMQP8 ^aE!*$gGKAum'-ELU%>>er}F BF{d+eǬOqt 3,'T>4mR}_ÍGI 0ipdܢ Ԛ4L[p+;oKOUG:gkeyph=$Isj([_.6xr Ŵ\Z' 8B^&8`"xq5nxTtgrnf~h.jqP5[ P6?~~ };ܯG%c6Sm~˕1#sx㈺4J!R1kEٱj6-\1 :垼qOi᳝*y{s@Wy2.y^S-}gW\!a$}>0,k*北˟Y#RC..¨IYyMg54|p88q4cCƈv%o,S k\3AO %+ K~=)J+ ҋ1T}Gs>%"JI/gQmo8=6wvIt,n(E*P1dq[N"1{wz.n=]ЕԻ&{vLx tJ5ǝ3-,] 3rvK`Xk3nCy9{gsIƼIg'$(P&bVG,ϐD1,yZrD=9^nD}=!? mFcnK@̾ ̈vĴcMvEC@P}F6rłLMjʓ<:c٠XG_5 F1!r @ňc9ub<+{f6:΂}D?laL>k_f~m}-Tz'k(蘹9)I&$ŅiC)eF-GrQn}9 %'!W-{Gh&BD~XmF@[9Z{mh50O 9 (GsƱC 5n{2#9cɨ5VU^۵dZ\ga70d-eL:5r051Fc.;^wLp`XHx%<yG7aC`B:[ CR>eo(^%LUG:br( &#H>> %Ta@! 'cQeQf GB;WܥO!li?NCYّDi &ͪThʭF3݌Q{H='313j yE sq&ED)ƗR"{a3 {)mOY:392Sp|Vc eiXc쵨N6۩6ptFrC¢J]N76i^ј(քa?9oKi}oTz1ZF* ;5d{(Pc'lJxm%7DN.8o,&40'Ir v⟗Mz*Y陇]`l/~lZ<y+ Cwe܈jV-'?c2gn:,.!NDI#5S}S NzMD2E(x2ᛅR{td85kǹ2r!uA,WJdzly1>~̞c|{{ni|I_x m뎠AnhXKU^0,3x!efo{]gG4"7B3} 4)k*T9y}qz d^j'~n$ÿrf^7T.5gλO}Ŧ (WKӿv?yͻ{ssqH9+KNW\ ޑؐ(p-ʆ v[`"}LӬHEOKc8Gx0ݸpK7Mj>o?)An1=ݙݯ0;U*d{ {6 [,є\_(r5<zG }jE!X2X8<$ڲCn #4]pu}gaLNzԤ9܈;;zo?Gnث2M`C&K럕"WIh=!s@Gzy~?\2n YTN޸u0H#)WąwL-cvM|c9${g&|тI>'nvE0{_}uwSN[aˢlCM,IMsK>FRU@;+;b˃j:ϴ$$n Dׅǔ;y7W[wJXzgk5sE]3P+Kɳ$*X3!!<4S m^6UTXHH%aa} GsLiF̛n.."DqGlJNT[ܶeT0i=z&V% =@7

张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张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张氏的起源?以及发展历史.
一、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给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山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要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前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走翟)、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
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
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
僳僳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
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
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的.
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
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
参考资料:http://mem.netor.com/wjx/frame.asp?id=118&name=张%20%20%20%20%20%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