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半学期语文孔孟论学 前面4则是孔子的,后面的是孟子的那一篇孔孟论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9:18:56
八年级下半学期语文孔孟论学 前面4则是孔子的,后面的是孟子的那一篇孔孟论学
x}io+ٙ_m{ $p U}!ut%qE$0otT?/yTHI73]~;1p9b.Z=贼iV=h2a/M;ȗJ Kl|K~Ͽ7-)x{]S,ܱÜwAo؏JcPɎ䦾G??&Sɫ!JzG+`^f2Er26ŔWO;ArL#4/9S/w՞mɚ)~H;ve q;W>x]1>Ǵ>pY#L?_nbˣ ߬c0 p6x@~a`Tr>_yo0jUۚ&綺+%Ll]vli|4#t;n@8'{pf5&-m2HNF?!#TnM;&Wӡi‰<lufgˑI?ykeR0͎?n~EډKf'tG'xW_xEV5+gɱ_otTpg5~Y.,QC?O +6qwnBJMajgP5ռ~5iLGa3nu:D_QTGqi7ZUժ0#~,-m:eEKV MS~FaBp8oLQi]s^ͻ= 'e&-C;WAlZw:*&^Ayvxem.y ֡\plw :7cwzÈP0Zliip 1䷲e ?$hגR7Fí >໋ŽFW,JA2dA?.M~rRtgPS Aw-&M.s>9{ wPP:f\:)냗,RMᣋgќaTO"/9ᖁX޺(~~wP  8EGKIPxPP(̒GPh쭡6M{Ǥ7 58 9%CgkSVZ[;)\A /.YX";l☗A]o떭]c6߈OR)C-Tnw0a1 ],78uYn"NnZȁ@鰭_?Q$l/|JHrrw͊]Vˮs!O\q!H[^$ m鷢2S'Q~Cz֛T!"JxDwX؋> 1 gp`J(MHnT$&l96! Y<Ѽwwldaڿ1):;k7LHC"P!PU l Ј7C/GXPD3iWk6PZbv3n-\gp:_ޣH~k,I,kcHdy{_|@A_,)ߣ,ϕ֮dyx{}2CɣRHh:QE#+FZ쵟IR:`YBǦ$ǔw/*E)ᨶWV{XWBڕwj>y/+xv+Wߜ*?fɼFQ'_D"CG,|eLURsP9Pgd$6G~U0z'sⱔ 9g)Zq +(f@xw :;1 Əq dxV7s;na90J'pTχ$+p?]h3ʫ_ةN`xh" Ty:~Ĩp ɡ?o3Ge*kk?bx &lpI?xO$_d _r$ k ,^˜}%ư.|gMA'CEp:D ! U2~29{?,Ϯ7 :)"佇v!qsP) <ߩҵm,<:u9fyԡ0 tY%`4*w 7:Yg*^:8Hy߯%y:#/tx(:ID{7ehp\vyNO8`0:ZΌs6 ڟzBdP &M'Wm}i5LZ\ؼJ5%GdizcZ&BtRA l8fbpb5mLܡ ߹C Р%$=; =܆p6kkd^9[  V]@<tA*xUQ]ӵWdJyKe^%FcQȚ@XHsT4  N R7@#1q2 X R藪Y?MVH?{5]UPKZ^銨G^ "6e2u SPV%x6Oc-+#֓IR͵4Ajn3G[h9D^or F{Ҹ;+ҭ `\IHhGNr :l5Uꍧ}* u-G/1 Z:DIo< "cx,5̣/q͞O#'hLMGC @sΖ6SE7PB!*l}.G CA 5lT=gA"~A!9۪U⊫a'GDJ '֍2.yFJ=KU{H2 AKN2GIJL.oOASH(XUSʎxwu҆W>6$~ϒBn[5a{;]{HR9x`"X ZZRIYd2t;C(T^DztL*qRd ypF˯.Ӎ2B|,#H>MaytxnҹEfA8'oӇnzS:&Ď!ՂݙpP-+}.kװJ:*}0pv~}\lhIJ/ ue]{-?`C83{I%'=氋erlpAR 0{Mp8WlAh.EXVp3 :p i= |/9EnL_vBQ- -IPio N75ܹꕚ/iΪ lq ycs* 8*N_Jam7tJv QJY<vs_B 0x ׀r(I@~۪Gb4^O RwGo7:r 0Pt{/kD$Ӻ*b- =9oN4$Hʢ](8G̺BȦ0Eô_ǘP)ʪ3Apvv@@ - VcRˆN$:ru7$rt%p+qw1=P0xd}#4B c^{3OxNv-&,sӤgb [o{sն4>l{=tkfȂ9m茩̥S rsNȡNK,M@b!S~F%?`r]$ =;FQEc&\M.3ۂ}V/\0-ڗmS7Y0u`cUv!$喎}s%L>`lGx5{}x?HRTy׳=Ml-tv4c0¤7VdJSA#;ƍY,ۓڢ: |ǂVMAtz[eymnCJst 33Z .3 m2pEʕ15.nHyzlׅ\ __6"x{qPAC2}\^wP=P62Y*ˍQ}WP^yO 6Vܓm!T)A% 4*Yqv!" KxVd+qh˪Qj$c-[:v*"OnPA.U0N7=69a^i@,.6`--Vx|-_`^EQGaUVF Wʪjx1s&ڈ\JMp%"Mjq[V85gh?aFR6|% Y%SHiE#"r4>;p7|ExBQ3:?̘zLJw$a sCu4mt -!XH{#ፍIi <z^4 5v|sv &2%pP :nj*OS|;\x-b Ľd{uM ^Qξ#nc-GA0;s qq ڷ{]dG2,>[ntEY2'{$#r@uq;:_YyZƱy So,flųpX(xwQ'v &|Ԕ:Q8M 3`[aݿ`imحп3nK9pi9G6G ziCVTWӫW_CDL[rԜC@ZX$ Hbw t$󣠲:}Β' ƑΝ"5j,BݭD`UQ|vstB$sMo%c59|c~{Ec7c8dz h)fc[y4^A1dDઍҟ?Q-41 mt本 Opd ?={r K 絟$z"0mMIifCx;b5뷚)qIns"Aeh>5JGoɌ`Dy>f0Y$S=f|2˟/Hc?i}0.$D%4wUƊt|ӫ_'BQm6>< 0Jp/)EL ý*-V_G'FN\)9XH #ܡKl۶ڳ UX12d`UN/tеw<.nhe/i `jExERF' b.X/e.k3(6Խ|$55J2,J_R4C-XM/MB'73'HRBEB~BWl MU(M}՚=OK3YPN_u]=C`f'C͐[P 4ZUEe40M9)ֲ\qPbCrՍ2ȘV;N#;(ütq5yN()@o!Sϯh kRkvӬAfҩ3VyYgJ2rm"V`9)"s(H|fN TWxID&8{!;(=kx.-&vgZF PoK힋ZR_TZĝ w+=L)83% |z̫yH$e'C>w#1O}(~m#(c#-mkX]XKo9)";jĘw4: G|K~}.SɄ jJF6QY0arn O-3iy3[(L !L8ܐL"t;Q핆hAGoPe)aҠUjԣQM{C&ndu5JSs+'-fqT [Uk!UT(LZ;I ꒻9fFx~cF]%PmJV BS^ˉ!4$簗sЎ$Tg …|P /kp ~ ݛ z@y,0$&n>ob)XkG—tKɬfZ$yRL/ra~1mV^v/\)P;Rg<$ LuDHԙ \M7,SRb U'z>Y@h@h8ZA}Pl=iǓ15b@;b-WXPg/=oa䦘_kdG @)Xm"jT!i?1BY\%PޗC),Lfj'$ߊI–^ JL1޸p=cq g%*VKRae]v;}=lj]Cq8 U)a2Q'iY9)r,nbUgFQ*B2Œ9VŰ>`'+v"','շ`6)f6&q|a΅ܙw ˿zשM~e=Vj(;o\w8=r6 /oڃDx"~^t>R7&N:vs:^"=PvIvX^ϲtJBr79v#=R?ѻC׽D3r/KѝHO4?[ |zQ.Rtyݏ˃Ll=׍[aK.qNzq³ o2{-rf ۩229Se(!ռ+H!5z66Du]fR1vkSî4QLURB"+dKul7)-;]rt_#5) zWoB1Kkޡ&J] MiBr]^y#Jh O\z?#I.*~NS5^ku7< ٝ!AHGqDdd*:{bhhsz$oxqHBoF 8-FY]dƿ3T6+헩T)"w:p60=y9|%Koiv:>ӗv́ȎW2${7G-"y:;{(m؁u9׷ݮF6ӥn2\$„OߨJpM?竳,߉Cܢ"٦(Gm+lȃRwԞW8

八年级下半学期语文孔孟论学 前面4则是孔子的,后面的是孟子的那一篇孔孟论学
八年级下半学期语文孔孟论学
前面4则是孔子的,后面的是孟子的那一篇孔孟论学

八年级下半学期语文孔孟论学 前面4则是孔子的,后面的是孟子的那一篇孔孟论学
孔孟论学
(新华初级中学 陈榕设计)
【课文研究】
一、课文朗读【暂缺】
二、字词研究
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弈城围棋,相当于“又”,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十有五”即十五.志
,志向.
2. 三十而立:立,自立,这里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法.
3. 四十而不惑:惑,(受)迷惑.
4. 五十而知天命:知,懂得,知晓.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 六十而耳顺:指无论听到什么,无须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意,并明辨是非.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从,跟从.欲:想要.
7. 不逾矩:逾:超越.矩:规矩,法度.
8. 学而不思则罔(wǎnɡ):罔,迷惑.
9. 思而不学则殆(d i):殆,危险.
10.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何以,即“以何”,以,凭.谓,称.文,孔圉谥号“文”.
11. 敏而好学:敏,敏捷.好,喜欢.
12. 不耻下问:耻,耻辱.下问,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不耻下问,即不以下问为耻.
13. 是以谓之文也:是以,因此.是,这.以,因为.
14. 譬(p )如:,比方,比如.譬,比喻.
15. 譬如为山:为,本义做,这里指堆积.
16. 未成一篑(ku ):成,完成.篑,土筐.一篑,一筐土.
17. 吾止也:止,停止.
18. 譬如平地:平,这里作动词,填平.
19. 虽履一篑:岁,即使.履,倾倒.
20. 进,吾往矣: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往,去,这里指前进.
21.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或,同“惑”,奇怪.乎:相当于“于”,对于.
22.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岁,即使.易,容易.生,生长.
23. 一日暴(p )之:暴,同“曝”,晒.
24. 十日寒之:寒,使……冷.
25. 吾见(xi n)亦罕矣:见,出现,这里指和大王相见.罕,少.
26. 吾退而寒之者至矣:退,指退居在家.寒之者,使他寒冷的人,指那些谄谀小人.至,到.
27. 吾如有萌焉何哉: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萌,萌发.
28. 今夫(f )弈之为数也:今夫,发语词.弈,围棋.为,作为.数,技巧,技术.
29. 通国之善弈者也:通国,全国.善,擅长.
30. 使弈秋诲(hu )二人弈:使,假使.诲,教.
31. 惟弈秋之为听:惟,只.为,助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
32. 一人虽听之:虽,虽然.
33. 一心以为有鸿鹄(h )将至:以为,认为.鸿鹄,天鹅.
34. 思援(yu n)弓缴(zhu )而射之:援,拉,这里引申为拿.缴,系在箭上的绳,这里代箭.
35. 虽与之俱学:虽,虽然.俱,一起.
36. 弗若之矣:弗,不.若,及,比得上.
37. 为是其智弗若与:位,因为. 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38. 非然也:非,不是.然,这样.
39. 尽信《书》:尽,完全.《书》,指《尚书》.
40. 吾于《武成》:于,对于.《武成》,古《尚书》中的篇名,内容大约是记述周武王伐商纣的故事,今以亡佚.
41. 取二三策而已矣:策新浪围棋,成编的竹简.
42. 仁人无敌于天下:仁人,仁道的人.于,在.
43. 以至仁伐至不仁:以,平.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至,极.伐,讨伐.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44. 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何其,怎么会.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流杵,木棒漂流.
三、篇章研究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
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
内容理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给他取谥号‘文’呢?”孔子说:“敏捷而好学,不以对下请教为耻,因此给他取谥号为‘文’”.
内容理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时机的.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不做,这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5.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业;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聪明不值得奇怪.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聂卫平围棋道场,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但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啊.”
内容理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
6.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内容理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这六则语录从学习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不同角度论学,采用比喻、举例、对比等方法,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这六则语录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警句和成语,如: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四、背景研究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略)
(二)关于孟子和《孟子》(略)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质疑释疑、串讲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惑”、“逾”、“罔”、“殆”、“暴”、“数”、“援”等在句中的意思;复习“何以”、“是以”及判断句式.
2、了解语录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艺术手法来进行议论.
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思考古代先贤推崇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之对现实中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字意句意,理解蕴含的道理.2.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第四则(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安排课时:二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学生自由抢答:
(1)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波及世界,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的思想学说是什么?——儒家学说.
(2)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
(3)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是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4)孔子被尊称为“圣人”,那么孟子被尊称为什么?——“亚圣”.
(5)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在哪两部经典中得以集存?——《论语》、《孟子》.
(6)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围棋网站,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论语〉八则》中有哪些是谈论学习的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教师导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为学有道”(板书),即,做学问是有方法的.(板书:为:做.道:方法、规律.)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是“为学有道”的,他们有许多有关学习的言论流传下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他们的思想智慧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财富,让我们进入第九课《孔孟论学》,先贤智慧一定会再次给我们当代学子以启迪.
3.板书课题,理解题意:孔孟论学——孔子、孟子谈论学习(论:议论,谈论)
说明:
(二)初读孔子论学四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y jǔ p
不 逾 矩 譬 如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说明: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学好文言文,首要的是朗读,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大量的朗读,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语感,为后面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基础.
(三)理解孔子论学四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说明:
质疑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让老师清楚学生在理解上的障碍,以便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地进行讲解.学生自读时,教师可巡视,对学生的工具书运用做一些指导.释疑,应首先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当学生无法回答时,老师应启发引导学生,或“温故知新”、或“触类旁通”,从而扫除理解障碍.当遇到学生凭目前的知识能力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方可给出答案.这样,无论是何种程度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都能高度集中思想,全心投入.
3、学生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1)全班同桌合作,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
(2)选四对同桌在全班面前合作.
(四)深入理解孔子论学四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 师生一起找出这四则语录给后人留下的成语或警句: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耻下问
2、学生自读孔子论学四则,悟一悟其中蕴含的“为学之道”,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导语:这四则语录,为后人留下了这么多成语、警句,可见其价值.你能悟出这四则语录中分别蕴含的“为学之道”吗?请仔细品读,思考,然后简洁概括.
3、 学生发言.
第一则:少年就应“有志于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第二则: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第三则: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勤学好问).
第四则:学习贵在坚持.
4、教师深入追问:你觉得孔子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如果有,这些话又是怎样做到使人信服的呢?(用了怎样的方法?)请任选你觉得最能使你信服的一则研读,说说你的研读结果.
5.学生研读、发言.
第一则:以自身经历为例,现身说法.
第二则:两种情况对举
,反面论证.
第三则:阐释“文”的含义,立孔文子为榜样.
第四则:比喻、对比.
(四)朗读、背诵.
说明:
背诵环节,形式可以自由活泼些,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式背诵:教师背诵半句,由学生接下半句.
2.译句对原句:给出某句译句,学生背诵原句.
3.接龙式背诵:由一组学生以标点为界,接龙背诵.
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形式的背诵,总之,力求使学生快乐、有效地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孔子论学四则.
2、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师生一起背诵孔子论学四则.
2、教师出题(实词解释:“惑”、“逾”、“罔”、“殆”等),学生自由抢答.
3、教师导语: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论学的四则经典语录,这堂课我们来读一读亚圣孟子论学的两则语录.孟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他不仅自己善于学习,对学习态度和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善于教导学生领悟和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做孟子的学生,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初读孟子论学第一则,读通读顺.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出声通读课文.
2、学生齐读,教师正音,板书(尤其是课后注释没有的).
p hu h nɡ zhu
一日暴之 诲 二人弈 鸿鹄 弓缴
3、学生再齐读两至三遍,直到读准字音.
4、学生自己出声朗读2分钟,目标:读准、读通、读流利.
5、鼓励学生自告奋勇示范朗读.多人示范朗读后,全班齐读.
(三)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天元围棋,自读理解,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3、以句号为界请几位学生合作串讲大意,教师点拨,在译句的准确性和通顺度上给予指导.
4 由学生上台,自选搭档,任选一则,一人朗读,一人用现代汉语说其句意.(以句号为界,逐句讲解.)
5、全班朗读,教师在停顿、节奏、轻重等方面稍加点拨.
(四)深入理解孟子论学第一则所蕴含的“为学之道”.
1、师生轻松对话.
教师:这一则,似乎内容比较复杂,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里包含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和句子——
学生:(可以自由接话)一暴十寒、专心致志、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教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可以互相补充)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专心致志——专心、思想集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不专心,开小差,心有旁骛.
教师: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而一暴十寒、心有旁骛的学习当然是不会有成果的.当时,有人认为是因为孟子辅导不力,才使得齐王昏庸不明,孟子便说了这样一段话阐明了自己的看法.你发现孟子增强议论说服力的“秘笈”了吗?——
学生:比喻(对比).
教师:谁来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担当小老师)
说明:
本则篇幅最长,难度较大,师生问答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引领学生循序深入.以学生熟悉的成语、句子为切入点,一可引起兴趣,二可以旧带新,快速切入核心内容.
以下讲解内容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加以点拨:
1.先以植物生长作比喻,指出如果“一暴十寒”,再容易生长的植物都不可能生长,那么人也是这样,孟子教导齐王的时间少,而小人影响齐王的时间多,齐王当然昏庸不明了.可见教育、学习要长期进行,持之以恒.
2.再以学下棋作比喻,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这里孟子又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人的表现加以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学棋如此,其他方面的学习当然也是如此,专心致志是必不可少的.
2、 朗读2-3分钟,散读与齐读相结合.
3、填空式朗读,关注关键语句: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思援弓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
(五)理解孟子论学第二则的字义句意.
1、学生借助注释注音,朗读.教师正音.板书.
chǔ
血之流杵
2、学生借助注释试着出声串讲,发现疑难.
3、质疑、释疑并串讲大意.
4、在师生对话中理解本则中孟子所提倡的读书应有的质疑精神.
教师:“质疑”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了,我们在语文课上,尤其是文言文学习中就经常以质疑的手段帮助我们学习.这里的“质疑”主要指的是对我们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孟子在读《尚书》这本古籍的时候也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没有区别呢?
学生:有区别.他是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怀疑,提出了不同看法.
教师:《尚书》中是怎么记载周武王伐纣的情形的?
学生:血流飘杵(血之流杵).
教师:孟子认为这不是事实.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仁人无敌于天下围棋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可请学生用现代汉语再讲一遍.)
教师:尽管孟子的推断未必与史实相符合,但这种大胆怀疑,不盲从书本的精神是值得推崇的,因为这表明,他是用心在读书,他是个有思想、会思考的人.从此,孟子也给我们留下了经典名句——
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师:后来,人们把这个道理推广到了读一切书籍、文章,这个句子就成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5、齐读孟子论学第二则.
(六)总结、延伸思考、布置作业
1、齐读《孔孟论学》.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思考.
教师语:孔子孟子论学的经典言论虽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直到今天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世世代代的读书人从中获益匪浅.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学习,是否有需要改正或调整、改进的地方呢?请你任选课文中的一则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体会,要求在文中适当引用这一则中的关键语句.(课时如有余,可请学生当堂思考.)
3、布置作业:
(1)短文一篇(150字左右),题目自拟,要求如上.
(2)抄写孟子论学二则.
二、板书设计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终身学习
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为
孟 不耻下问 勤学好问 学
论 功亏一篑 坚持不懈 有
学 一暴十寒 持之以恒 道
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专心致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大胆质疑
三、课堂实录
四、质疑答疑
五、语文知识
六、数字图书阅览区
【教学反馈】
一、训练检测
(一) 【必做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三十而立( ) (2)四十而不惑( )
(3)七十而从心所欲( )(4)不逾矩(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7)敏而好学( ) (8)譬如平地( )
(9)吾见亦罕矣( ) (10)使弈秋诲二人弈( )
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3、根据提示填空:
(1)孔子认为孔文子“ , ”,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
(2)即使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不干,土山也就堆积不成,表达这个意思的孔子语录是:
, , , !
(3)“ , ”,这则孔子语录将“学”、“思”偏废一方的两种情况对举,告诉人们学与思相结合才能有所收获.
(4)孔子是终身学习,终身进步的典范,请写出他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分别达到的境界: , , .(用孔子原话)
4.请写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1)功亏一篑 (2)一暴十寒 (3)专心致志 (4)不耻下问
参考答案:略.
(二) 【选做题】
1、请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词典》,也可查阅相关资料,理解下列名句.
(1)学而不厌围棋单机游戏,诲人不倦.(《论语 述而》)
(译文: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2)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 述而》)
(译文: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只是喜欢古典文献,通过勤奋追求而获得知识啊.)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 离娄下》)
(译文:君子依照正确的方法来达到高深的境界,就是要他自觉地有所得.)
2、请选取《孔孟论学》中的一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拓展延伸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乃反,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2)或牵?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