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详细一点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2:25:51
给一个详细一点的
x}Iocɖ_b̬z6`@nx升EktozIM)I*5$5dj({K/|狈df{DU&1ljg>?:V4>:9=EՅ?/ ͨ zտ AXD[:R^{b!x 4\hc?X{F~A`bk8EgwU+4ܹƢS-?A٠Y;AeA~wstXKe>*g#[o]ܢy}, 0;'d 2o0|ts'k%!઎ɴ>:llTfKFPNWdasCt aw#Xb2hY1Xʆ*XfymKm y}f b0| @2R ^*AsAq90i[*kf?HÍ"_2njT/½]l]= Y NfFU?ϲ*R9Y, @6.O@i>\f[ܲA, cK^>;),to9i;)oTpdtq[p)D?}),Gv1 VEn䔇Ki,'JN;Wݲr_)~S&>Z]>S) VeRAQWe[*fn*lWөaH?QgY\'Fmå 5%xbKfN>[un350PTǮzy VdCed䮟nB3>=aajK2|̡-F%Ъ]hEv7S Bc/pc>4rnY9ˤX3>̞nx!y 9g$IWUǦn˵(K؎+l.~籍'-*uE7_WI]>MH7o_GԄ2-m3>]f^{KS_gd@s{l%g9#eţܘؐZKP:.QMa7RjȜ ];OĠf^>S)9ă *]Sm ,QBIwAe5![`Y_يW 9P!H/be-u1;ݠQkaԥ+M3[|&=qr|cpV&&Ea]lxoXdk޾kl8^vD;w3-  Ay l9:e{GR[GDP$>'s (i: Z't['Q+eSi?ڸosW rNAoO(,{y'\wK݃p{B6:q<i Y!B4'v͑<,w6{i9Rm+iQ)oi6nO67S? /klB]~,ϑXApZ~]!pkIQ!+K " 9Őhd},ex] _ j\UA9(PJlojZi{y>ij: ½k]&.f3J P|yFP{q$eʛp)X#^_ me!czdr`? [$:p̎䷄LIWE£xMKR`$toDSB|čBpGd9M*n;Qn\ wz&%&Vαkf,q@u҃c*LQI@v&ЯR&4鮫&ԤW5R? i_,}B9H|u] Ab"\}vڊ1ׂB2젹pۍ!إ[-kwkek5[Koq88PmyH/,>0ڞps _ᎍn~zJv^7~+H|G|FFx7M c24ǾvK_s>H|6ڊS@ÆhHn4vjz8WA4)Glo崠?Q -lIKIǕ&I 0; RAJPJOS?XE~agfX*~~ W&t ư3<RTdz. cF23~/gY&Eg^*N?;pEh*'.6L8TF UA`j-]Ҕjb7gcVT@: B]!TX*)o-e*Cf+a!CIRCQ˴ UUx#4g>Ȏx Z6X)NF9?s )x2/D2{#f1#u̙-J P[]í=/н߁d:/hm1\ 0(; ䷖}yz?Bi rg`{'?4sت2 gY  IlZbRRAl\ X&4?w{}HF Lz%o{dGP:,RUfZ8{QS`_ Vn~{-. ڸz~4c:VSF9',sx,GnoDEjb+xsE![5W +XZ/O6Bw0'Wi%g6A%GoW| D0۔zg4}YѱJ8M}?!T J Ekmpg`Xyn7Mx  txa 1;n7~||(iw܃-wTUh/@һS|Z̪9-$'@&U(d!/UaB]:4Pk*ûc8tag-;Dci?yrћ"joR=ad] *ipզ 8!4BY~ {[VkiKH\=vmV 5k f,H/.9.3uj@+,ʦlL6i8/s8zN($Nxý2'~ cm#:jՆNiZ$,:I@ݯ`%N1 Zh@(mwm-螚ȳܶB%M|-#y ǥ}iw|aY a f L;7N _J<BQvYHp9  %YFW>߼#Zv6r|3L*xCrCGv XW8z |XcnpKUVP.MXXJ I=Q\ e7C ?u*vb)yׁ}ڠbġޢR=\ruwRuOYaD֚8$qƂ E$z Umx?}l{ܳ+P*߶*?i,]#yJ›g@{7'ׁ*3* 5= E٩3V`08EyB73q-LXgejիWͼHr&v,;9z woޘzj9VQbrP\J6,)PPi K2?~x?8 Ne .A1wS?!WMMh}1؂4:V7PjRŮa㣂.ԠQTv'L׹ %Wގ X Mxg2{a a4ub.Na| i_>mqmW< R1ne!c(\s23B̿n#0i N? մ_ Ժ}*e8!7?}NЍ0v6ROZ~Qۃaihz{2p37?pUr3iZz(Cn?@nS^]۹_W`Y;b#l; ^M8)1@e-ӈ܁D,=/> RBM1DJQ[ьW͆)ϠPC>Vlp6P.?24MռXzq=! QiH9U@!ƌoF= [zZ9X-g'mQbVXūUtN֙e"LAqg&+?V Myx'䑥}}(k^Z \Qs}X:fbk|n|#E%DG536yʿ$[\ҥQIXLtFq8*a>t$ Sa=oX=8|&M /*\Xm믉jcK[O̹~f>9&_RkpIn2M`t<T~\LPȹc5i67 *ǶAIxvkHKJuK2@ܰs ״`^M# R̘[|^h"}n*8q qf$dqXr5Fxt}Ws#SU'Q_v<+aky{ېlUmޅ<5{re,`R= `".mŝp/ijH>LJ!8ݶaa wz#ڸsCX|,<[ue!VGVV]6lݠGxw \{n=i!EP(J|C'$~I gbMȝR [ʬ2 Og|֎d ڨn 4] WǷn@9) \mBiOː̟hkAUq6}d@ovR-E#g# 㩔<[+b⒚Vpo?b`M1SG:V$i?RJ^gMćB[~ElVx 94C\d¿TstJ=65$>dTcW7/Sr(F:5Wާav&CPo$~A-(Ub "U h ;c*PSky`@0a$3h} h "&@Co![Wߢn9ܾIsd $?y8Rg;v@[ [!`A18OHH#LK`-A^*#ҧhΨjuNd*NKE%Tg W2p1_/A?0Ɖwuhؓ"(eńЁB*10;q%lm޾8G++^|*8i8v0W)Uw.5`dtrn73faph!8Rȟ1Vx:zZqY춚X/Λ ?HܾͮWFsOP\^54X6,-#0έ߻ :mt~fĐUZ>įw)L<$K~6d_=mx~=h =xTaU'&32 ޿2?.$@Ӌ p "%O ;v6!kFY? cUz jƹG R 8N#C<ۨf0SV{uBSZLHq^ڲa)'f!z;R@~ *[/ >udz]7O?h>& ~c@\z@/w@(|JӝllVa1HUFGH8f DV6zof zo?/Ŧ{2|4*I-|D›pXJBeKYh6`-͇[g2SGxqGMAuY+4 c-W),8EИ{4&'&Kn@\qwai:Uhj*>MS3uzm(rq')e4HeՋLt.IׂCxʄps7ܫ]?:mYh2·~_oR!5tGt/t!<;db֪> ty%5`̯j\`N 4>F0Y(A P{ƓPWl"3ixk))Z {t@pt8+ry:9y !ۣ:KEWã54\5۶=n=j7sɛb 6d/3=q}hM)}15Ǹz~~߆獑F m 6R.X뷖\n8܉ЦSnJ{3tRhqZQall7q IЂ5lD+'P&PRk9󠼴aꝨN;X|wƇj5a}NiXڨ·I|: cB얅p15i0َhK87sWk%4r {;U+5.*`s;,췣,CmŎ(Ah*9pt¹ 4u7+03\;&$$g'=ōE2n~Lɜ[} @ƶ Ο^Gv^6 Nl4u^mo zVV?UZ E"kblCt^e6#1s1n-G0:ȍoVd8AU_(Cxإ srҕnPj/p .$5\ b$O@4fXܾ FF~ o 't4(e\HAEUUO\h0&1Wb0cPk;!qs4*`L~f{i`8tV)&Q<=`W:ϨgމS[4CϜA5˖ţ }h#$ 'o:>Ì3fJM9p&Wi) / aUX4nڽy"Y ^K^嘍+jXInWh&5Nm@#-#(eP0A 9.avЏ@%jfFzU3'ekRzIȪNW^%8 ] wEw+M9T2i3NB /w0J" mDix3Ut1gҝK.)ۛaLuo!rm9PFx]ϺL8G@Wtq6^دE-77C JqJeea-3U`dc-Vcld?ݮit8| F`![z!I iO[H&AmL6=LsPLx&_1wc.)~@o7!C0{\ o嵆ׅV*-㰖Sf]d C guZ `A%zθQLObIO ظrZhB;-U`7ey)-{R+vnYĺM6͙<ͦZ"KS3lŗN4cĚ ZAwV.z^ERbX3W3 E~5U =^Q_e7ٔOw3܄5r~sQIo):?Xp:$1z2D8λuf:6iٷ ѧ`N6YVC4Ќ@3Ba;e*:"[-1sd +2~AsPIa8 8Ck4SUktz7>D.x̆Lr:)~\R+ fF!W/kh~% kF5IN~@66yg䚸m ڴvg$B8ztO%䯅1⿱ j Q5]'EN ᳲIV'*僠pjB|~uCXAo'h쯴O=7fNM}?cT:lp&4|ӌi}Č5<]a!r~#MkC~RQHl +R1x'"tP:bC(ҦPKC$JXȥ gypEaQEr[k!]&~J Gu*%k cak$"Ryt?rY%>لɯ"D˾N(`b2:ogR1V-|W 1(7?t#sqW;$+h&Tlu!x64EuNc7]2;:+M4ـ"~vwW|:6Yp9U[K`\~.״1q~ 6[jLCi<100]?Brn,ypCb?7UpluyC&qmmۇip֔΂TH=$5pEEF[r!_påjL5H M]rQO=V1Hfif"ƻE 'eׁ )F뒨Ѥ_E?h4Ɥ䍚 '_^x`9<Xƛz=ͲpD77 ǫ8 E瀣5oZTKDtޡ6U:N;V|G,Vru#váCWaT+H[ I,hQs%KKm %[—잭oͫ9;q aU Or)Pv}!gQJ۷nն.6Q' =Ⱦai]]/A,jb0yj+ ҽ'hO~b<ؒ1фw0{l5 }$AѴ»偐Y]5Ҡ)܂P[`-CG =՘0Va K60lVNzeNr"Ow8,`qNj:4& vt4/' a;R~Tos7p*dOW8 r;R \;9T ?^&/ȏ]\( eΩќ#MFrX.zM#,da堓qzB;lAMZ%k+;<0Vr^`8Tcv.z*%dt%4bm^&ЖFy%5t;x W#v}3ۖIeø uK\`'nA;,Wҍ"-f &d(x3eŸl"Ngcl{y8g~7qR y ċOWNk-Sc85_b*b`1sږ -r7퀱Sh8ƴU`ZU"N2s{6˫ /kr(7Ȗ9rxp!`}x3`~p؞QWRrq3 buvN`|6gUxI'[7)#z%2D-KXʌ+sP4119LX|_=TȄ[f'ܿAxt蘹X+*5xz0Y?P;' 1eP&w M0`o;+ci% Lr#L(3]byC/dU)"JF7RD]8Ho{TqKl$ .^.86hIlz*;5|P=m3M?$n&D6FTyexaǕ~EwLH#r~HS qIc4;ĸ|p>K9=QdIX|eBPY0lJ<8x!z@PhxB %;gQ\^eDBp)$#aeyZp[K&_1dx 2}:0/_R#k"h%2hswKSߑgq~ù&-(ƾ\cMm`d9'h1InL%ewU8pd$WK,F/ȸG ZD);ft:-uw\S.ᙱ7QW4Ko@ۀ k𰩩1'k[T]t ͇Yf$Wǫפ;$Ehא0ADyۯCp&hl.B;R o"5 .63"nea4*QsP^YCGEVS_!%7 ֘wWaUb})5?{Eẖ@9ve:{V),v>!Հ$:L!a*6!?\]Ryz.KF[10MuFSk&P2~j-zS+]iVl8U 1![4W)c{HpJ'fw=03-q{c˓cי`u;:fTMxgweDk{8P2g(αήK%MV[9fu23o_: #1X;k&Ά鋉 BrfցkdbdCy@TAlxXW)iU4ݙV{&НF2~氥U[سmۖg;MAkUu3oF5Io_nk_Kx#v-=} +(ePAy<cm~v%/ /W:<GڴGa5]$ | x5 hG 3\k"IX,TN?Zu0pΊaakc6wc2~`VJ/X(`2e,`oƖ#|- en{6+N?IuTueqK^ HIRJLSn BhqxKr :gR?ynTN? vxW V#_? oeߣn7A~M׫{-~_OƓ2N&aiIy\v[pUG+j[ YO`iLZA+J=r7WsRvWŐ&X\HProB$[  ~kD%C4ҽyR~ux@j1eDUŸÈ/@*zKk]2}lA]+(E+q5EQ};56jr7өW.h%(qApU_ 2+$kK~; &#p%oT9˛s[#ǩt>vg#i6:'ng xéR_'Y/q_Oz"?0*GK'\OM]%m}H9O.YI~i}?ΟB#4+vq[y;@T70}+MI6`Ύ6aaQ@>AbCd;3p}D<4%1&&OEpk~qNG8D ~g*xE!N3,0elG{ruGi۵`|K~eT6Iy8AGm7s?۔i--1/")EAB2 \1i,Lp ygMT^cy5vsY cJ mU?HW>M 4Zt.V)'_s1mf1[ l9h_y&TtAz\L"7\cf Bff~'qikeD˫c BVe'k8G 9cOH=%<Zc1c&b~Zq;mΉ4Í"Ff~R{ {U+F5)Τcİ% ֍ߵҸ+2 [qMl4myRk-_u]gSY6 +1$|TJ^#Z v#7RE pÌ8.ʻ׼1Sgq׻n H "2 S2PC&~[cE+h@Gfg2mr=C"hf*o0sQF|-L*{RVqbKLX%+Y,q'K KtlX^nkBf;7,wa}x$ʒǎ'N;\YM"&b2]fԦ+4vYK[ϓ ̯GGhTmnqph4=[2vM}˃ɀD& lB@}j>jX_(ieg h(bXjI'451 5&~4ј+*z:E|?ݩofZZI5Svݩ?'eiKPAUF$D|#&9%rqm?zq9F)"/Z}b00{_WO+A2NЭO8 Q d^2? \dM8^AƨoKby*6?T2yڔx\ bުbO#3cj$uKY|H5ݷl

给一个详细一点的
给一个详细一点的

给一个详细一点的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
外 日 冕 太阳风 磁暴、极光
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 自转
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d6h9m10s) 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一最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 范 围 特 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 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亚欧
落基山脉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 地形倒置现象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气构造
建隧道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为谷地 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 沉积
流水作用 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水平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
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地区 东亚(东亚季风) 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 冬季
向 夏季 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 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
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 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只出现在锋前
天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
1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
气候 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海洋生物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3.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 分布规律
分异规律 主要分异因素 地理位置 分布规律 表现明显的地区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度地区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 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 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布 局 形 态 走 向
平 原 密度高 网状 限制少,造价低
山 区 密度低 线状(山区呈“之”字形) 多沿河谷延伸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
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
地质时期 历史时期 近现代时期
时间尺度 距今1万年以前 近一万年来 近一两百年来
特征 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 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
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
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你的邮箱是什么,我发给你啊!因为有一些图!

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

全部展开

地理必修1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 (2)P101的活动

收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全部展开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 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 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2)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67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 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 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
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
(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
(2)某地昼长2 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
(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
●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
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研究手段:地震波
地震波又分为:纵波(P)和横波(S)。
注意: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2.地球内部圈层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之间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3.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2.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3.(P33)海陆热力环流:图(活动)。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4.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5.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6.摩擦力:影响风速,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还会影响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二、
1.(P36)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
2.三圈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夏季的时候,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注意: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P39)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6.(P41)季风:(重点)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7.气候类型:
注: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要把降水和气温描述清楚。
(1)在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气候:一般温度高于0o,降水不多也不少。
(2)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之下: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注:地中海气候降水夏天少冬天多,开普敦是地中海气候。
我国的气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南方)、温带季风气候(北方)、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
三、
1.(P44)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P46)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
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
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注:(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3)反气旋: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四、
1.(P49)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2.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
1.(P58)水体:(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但利用不多
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则湖泊补给给河流。反之。
3.三大水循环类型: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其中海陆间的循环是最重要最完整的。其循环过程:
二、
1.(P61)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刚好相反。
2.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3.(P62)冬季洋流的分布:图3.25;北半球中低纬度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4.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6.四大渔场的形成:
(1)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受离岸风影响:秘鲁渔场。
7.厄尔尼诺现象: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其大气环流图:
三、
1.(P66)水量的丰歉: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亚洲。
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3.合理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P70)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
1.(P74)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
(1)水平运动: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其中以水平运动为主。
4.(P76)外力作用:
(1)风化作用: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侵蚀作用: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内力作用的结果)
1.(P79)褶皱山:
(1)背斜: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2.断块山: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火山:
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
注意: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4.(P82)在山岳地区先修公路在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5.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三、(外力作用)
1.(P83)侵蚀地貌:
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字形,成熟期后成槽形。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凹岸可建码头,凸岸可淘金。
3.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地貌类型,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4.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 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