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0分送上,,10分钟等待时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2:52:11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0分送上,,10分钟等待时间
xnk[-+yT2뚾 $GoBh%hdIyDI4" KGe =F\2{4u r.7mZSlZ^v2a25~/[G]L^9?|?7i|dv~ǿz^nd^7Ya]>\2iolz)N0Ya͵3-rΫMؿ(#s pjG;)U6Ʀ2C? `Z3j߂ 4a:Ӭ~: rPY^{2^S` g[Ic^nKQNW+ /^3OuM>n˻K?g5Bx_]KM6u8 oyZf:4Kq>&C:[Bw4*!rpt;7tr`ILKavMz { b/3wDh-|[h2EvP=#,{)K03x4/ Ss'gt?]Ԏclz/ɺz=,,.A~/-@]|o_&-39ħ1om6\ח•KN4{`Ʀy7j vˋ-y9l&ͧ{jXK. с̒ K `FAb;{#/I?'L 4/fm+}B;`Lݴcm0@K6[ut)s?5' ,}Fz[C;<;Z2w$xQjS>g1 ϰ;9;Ew6X#xWd^\o@td^u\lsraǐvPI~m#v+B^$>_rQ,7{,+߼qОw 6 @:)C1l͚Mf4d;imkTP؟ .a:Xb"Cuu6`b)@UMWF]d(fݞ. e̒F˦\SI6lc]S\mpɬ zbkmzw8ωlpt8 B065Z[k,9^?`%xp1 ]63A{」7jiSϘ7sRquRn: I$NuUR4%VPb &2fc "<$x LmLJw4_-xi _@33Nltզ%RK$ 6i`d&7R0\enǴ*{ ^4h?Wlx|7-\{7<8dw_DS.6xS:{͢׸VlT*%{ ETJыI@aGC;Q*rI2i13=E7 QpM {=ތk 10 ˿$~=z=JqKb9 U0y Sۜ4^[߻1DN9T@k4co#t_>:L:{}6ir7Lmb6f")RXK9p}IR""t2!z!]Ay.MI@^=IH=+ ^@S)*.)|*pR@0oE0MfLB$Ϋ{4ű+9P.jytV>mթWqAsbA?yO/Xj7V8<u7͹l֎Wo6!|r7ww/IAo{8E'8c%#JCbHܝaj]ri(>) w a˪!1g⮿v˽Mw}6R uʙ;n^Nlj6,i ysm$媎Ӭ॰qoRYՏoJ?Hy p)o hBc޿,ۣcNq;.S tkq̘\a2.x\ ~Vb:64Y+B. `JO' {0W@csXW^FR$dhB|f SFc_Q`GF~Aħ{Yʚ , bKQ bsyr aeo ٰMCog~R "~fZ kam'lzHU7ʼv}w6Mn_ Aklmhꢯd:@Dµo͍\\I?FtNcBUcQh˜Qml]'ke.>#T|{J֐`Vߘ+yKʵUS4Sr'ĻSIUlZj7z*C݂PضTf{T%e sr!h- KTZ҅Q6E*8TgT e(ƭܾ2 Ћ4U 5qo ngBGOQ,)M-Y*`,VLAe  hJ̫@@R5ȈT&mtn~Ķ/w߄_+ NUȢfFnAPH1Z] ),&A$gp4bhacӭnUFH~*bE@tcƿKt +dg]b݊kΦ29fLlGClxFHu')z /邒@|\?o]\ @ZrGQIn|=靵X$?f M0 7u3 G"]b srb_̂|X q%>jA Lkg^RpeIMX^^=z |]|B(@ B 6!|U=+vGm$Krgz_f`məb  H{T pw{ln)1r}Ep\vh^MZ݌Fi r0G~Q(?⻋Qiz{^iO 3qDҶ-B.fܢ&M ;.JӄɞHtUaK1Zj<[٬o)>4qEw}c7F=hf\Ooʄ*[`@"=,Pl.e:ŕodE#Qi ʊ+kU*^#oח$?~Jshv7uHCYt)kiu0 USPҨ/sIj?7f]0z`p>/fIm *bu, &˩"nԍчik^qX.'^(8|QIyݚWX%mn#Cb<c D 7BF ] (FWv߽~y=d.gso;$JsWBӊ@=ηhrAoAoQAnOc 7W}|$ӄO 6ź1^/_,BЩrb*)8$aYPz>J́aR׼)=$<#P|Ol/xFrZy{[ZwEaG80YISlG)<í{t8ML5{ɑI#n˰(ܕҐd Jmv3~FSFUisݼ3Z[)?ldCU̜#4+a%Xxdm/t'1&WSxx\ޛ=/SHe!e]3yj+隰R8 ^9j I /)oC}4vnf4 /u{sQ'@|fvꪺ¦tj3D G[sBzrL2@#8tg ?jH(ڙưG3WjQ^>>T M) Dh;xSka0=$wHm]b1u},<$'>ߪ/yb ,r3[ 0x dO;bLC,INoo#Rky]1ؕ0 r֝J='(g@{,c0}U^eQigOK<^- {]['"@ 74o3Cm ZFQs"1$ ͂Nzpr=NeU/x+VhOO.3r @9`< V(1*bCOp^0WA9~^0g\⎴:9 :LuYq$;=U6#fgdepumS!n5鲂$r2<46fMk SNVеKix8Qi?WQxFpfX {!6yOJJm)rpPu1XV`.ab$,h{@WIuPoK6A"osEIQTdݫ(69ٻs ?딋6x6kyE }w@$B121? K1. -ulYG/Bxh=27sdD"`rawf}0jA-a-3b}íg&s}Tz7ӛ@Xp)ԕ5{ChaԬ)T(,r]۾4(!1r,c$zLnaj6*z>O77Dy|ٸt1/:{<" zIuuRIF)S^+SB = /L!!{Sa19rDFU.8qA_,% -M7fJfI;Y#R>36BkǬk\V*|`~LdiU*!)cR!t62z2cU+vF_fU1l&o4=P!*1r, !UH.)dDB26<"C\`# _)}ӮMg6DFC< ׹ ڒ*04z'nh7baݡ@Mj?% O+e~]E6+ ZT Ѵz 00ZK}Myv(Nz6$-"uZ{:ij?P#]H/MO_7{XF_ y*;XQW^AvY1zxAO'|ŀ",hU0,~ާĪ3&kT*(x = -v{jϧ,Po=ڙy1øHJzy'6/I6JL{%078kg\:etKdy{ͫh-*DK /T!־&gQhGk Ķ)<kDz\W&j _$LWٚʕwp9d rq[|S5UuS a@ 04Xn E>xxo%Ѻ8: N*桲X`Po 19k}awfGH&Eʔ%V^y.N҆}QЗuQ_u!0jY>8G-zM,Vkzb}E64kkyA>-=ם oj m2DPa6u2<+YxktxZBɴ'{\I;LzɊ{n}l:t$3 E1O}H˰2vdI3â)Trq7 Z5ZzdC}+V|5(ƗT77~G4\قzDԅ|N,Q[*wD`vx_m"F$=/YN-e`@ǮRi&Ie5Rr$ڗA&L9F6OZc |%CB^Mr~F J}EWW.=P K}"1KiYOF ˨ &VBIU1)OWWZY*m̟sC?5[}&-GhRmH^1jyFctYYVpu*KH=ȡ] -XfI5zt̾k)($dtU&Ԏ@kp]}9T&ढ'*6 u:hQ{2ݡXn7lܒ'BbrKƴ&c;Ln39:!9,z{W$S7.I%b ^^y!viG-_ԤTdyBUԜ4!Չf er\[1R?پ%1mH#wY`ONe)2E F >@-BS?gήb8+QF1Y6N Iai'H-YC3 ^G¯v  2}%6sdwyPGO4ģL$ 1L*^#&!5|BPh%t7cq;xGN;\͊iw:_BѨ{oC;Գ7Vț<'SwzIu7V3V lꈨqc&Mw<fxPxg>reA֧XѨKIFEιG2S [X_pzc|c+i61 eJKz [%bjK˥n:>_׉^G ccSS-Kex6(U))/e3̆]U)\tӊ ,2oZeU1@4 u,~*HE`x.`x*,/hd/fЧ#(: &8,S3TJ^\RgJ(CrSSNsÅatʤG$7cSЫD/iQEQeW&#Њ(aU.L 隁=hЗ s$z ΖUD"k9x埬l'L -u& Ug1u7m9\)R?%%/kBOٖp3@Lffʀ8j+uߞwqyDbJ}!QܷE~BO3",D(s`2Q[;T,vkEG  :EUq3DNҳ@pMIoo7_%2^Va$ԾCEٸH>Ӄ Qf4#ykHԀ0`L䊉ßAFÂJ*&$r1r Ztu@ۀ ff3)xT.S0::x$lEOd\.r}2:a ~.S ,qahlӢɤxM'1 :BXn0&(_,Z]ЁChoJiT+8s!Z\"5%kHtҦѾ|vO |WbBؗ#=D]=MԀU ?W7Ղ D5>փГ "[@7{AOӰ9S 8UIG-J27J|ݟ&Q1$oFtUy](uKVX)Qp*T"ЏKȰ\D}쟖+"`?-Zl5}]daXM#b.^h˗&(a% 1>2}(eTOp;r&~TЄ8&jW&7JX  M ^TXDc7vB' 0R'SN4tȕ;i %\+z"IZ {-q:UX0EP#m~VsB`b( CqQ$[H@y((oeQ8Q)_Eߥz3[yȕ/"ٖHcER!eR8R4X*jRл+"~Y0M?+"6?9KDz)o V8eSEq#*)o#3T\ϗPϔQ, E)'WLeqb܃EAݙ/bQQ'_V!rDiwdyW:bȊO-w9*^h拥VL("͈Z}(ò\B,"~R)p˱h?,"6!.ngg h("/\ʾ&c_Fœ~2%?Vk/D0$0~PF'صq2R0 b0q'=NAtg8+  P2/~<7FJlsp4b8Xk)Z~UC1q:/.w/*(HT>qҼc| F2jCp%d~*?Q(5^HJ,ñb2nۿ_Nmfv;yI7k+*#2q[eA2 ƪXy! (K̐tgXfm;yھSj棑+͈\|d/NJ҈z(,85D7?Uߕ/ |nD"5"25 b iT]r5=[(Yce+Z&9~l磏 ̧kk8ר eȈ8(? ż[.+sI Pq|WFp6þSJ ,>qLmSmtQ|WVG :V8);u~k㞽\ߍL4h%3)؋*DT׊w'"h6< &n6j; /y,~ULa-j츒EPIGΎ'>[ +iޫI!+ BCBIS٨}'A_073TokTtv\r̦'^ykq\6%y:SSԞ*\l 9~"3 fμ8IEԜ|r\7ejGf#?)Ru'a;H[nqU@7r`=9HxBfprq?1rUMr[ŀ4HΊ XYO %Rr4^ 5[+IRg^.>̱q9ٱ]4Usjy9`#fYlX$~L6,t^ǿWjalr f٨_@ /ZL,U.0KDY&tnxO%XEe=ld ^<Kh-a097{#!AkR{$ S;& t0ȝR0U'{0Nm6ӱˈ>)MG̎2:Hfkt]z͢L_v=˄y 8f8aBJ&]5egrU:&IXݗP (S-?_ %@iK6{f"U@.zs v!t|2ș3ƖdJA5 : \a^F&iשf:Q ^k^}KTTGں][VԓpNQG $*_ mPoRBKYMGpst.WE),IqU|XKv&w;}Ec`O;`@g f;!!0xsDwzM|s7}Ś2[b+*k۳-&H9,\Qh6r`V [Ǹ8i2 ]ˎ`n:k m.8:NV\sjѽZr;Յ7V)o.!CftTWs2D7ԱKr5F&HlԜS2xyGR-B深!(׏I!x nLWe0p_l:wBG$VƦhف!):'r=753,' E)9lQI<>8nshQ*g"U4l$ѣ,asqSv{z% ,5,E<>ءPqdA/Zr6ލ_2\2܇`y¨ݴSdZÆpK ď&ؾn?i&ޱ1~I Nk&$w+K< #M9NUP*9*e>DŽI00{(c`RL[Σ S9;h2_tp?f AVF([dXAi:9ɞ;C׊G3SjpO2J_b:~_o͐e|d> -kWqMaErQ;*/sJ3lRO"4Fʉ:Z_ Y^o$s͉dS- S멤Bš2%asHzhdY2Q{o5o59ӔH1f- VlG0ɣw7][y"*qb\@ QkLK*[̭cI2l3}#os'xi25Yvg1{=@'ݰ>=8NaKbfHr7y-Ǹ .\5B$IEb\Mo.ʭo>jA5n8<ǧݘ`r5N4 w-feM%ba6$0<ڐN5glodP5'g D:\{.s5u5_I]l]m7/L&Ǝ(/pe\w5oAk|QB ~C4Jh8 w_bGb;IMl؄^!.Mbv -սPg*=@VpPc?_U;>8uݑ-f?EB¦X]2i1J %2eV"#Fq-L}vɉcnS vq,ͷ'7y T<S :=͵֩t K5je<β O*i|wn G2K`p2m:j-%z"6Xu3d9m Lr~$Ԯ )4$K?1ðN$Փ[^c Y5[ֵ)d4T tlu^ٞ n]l. E [.ka-FŽ}yux8^7|;AY>UNLWoQ>Nҟd6Dlgu6Fq 5=/V"S\а:z:ھv4 fP~N[Ї,+7a4[IФQQp=08ĕNt|A2rYY|~4 qD)`4mj`y$t ?KI39<+R+T&D_a>XR"+KaD/>W vxǯ2e k,"]c,ݲ^yOV]_ו~vw3N]{k9ї lJ"簞dq.'QF0]ԍD&ͦɗiX;AXQMBd^6 aP[ӱk-=LI/r '4AS sv̐cQC Mk  nІԎWL ~G=PjxjJsuuœJ\jQߜh޳#oGbDrfxNqEW*rrcB+&} ՋŒ 9~B Kj٠wR툔GHZELJנ Q%+8z[u9]Lω(jd/ r4@,4Z$2s#T SCYM9ԍדZae ?;z',hCJᤞM7e9Ez?L+b^wp-;GAq.$a$WLhaW#W%]U9ӖuY1I݄LkjA+w'lAH](nju)غΰO)q5kHayrޘO`q×&Az.i NR_0/7/hQ9 *-WMn@!{'l3ǥH# kڅjɯ񯘸G?lޥ0n^Ty5b^nS:A zvǜ^ : 8O#Ey1_" ,N;_\Lf|}MJFqׯɲx~NG4uXiO4­s @+u~9IG?%K*8]ּN$Llnfvգ y '= ~FR RDgldunx=|Fb9ߗ/,bB JjMIk=X㡍?< QZ:yXl.QEl`j[lsg$3` CMg޺Kش02 SFCLW\R<< v{Ś?azje;т~:+iY$;u4h,,q' B7|RsCZ9}Qq48/q(QP h%axf [T2F{G?ս@9`qZN$5.M)PDEz\0{;b 3V.ۄ%Vۍ`BCs{ۘkۯa6Viʯ*XR?J{UB1%bt/ɓk%$f O4%_(u/&Qj܄^/)@җ0ysiI1V3@7߻=R`$a'v^]`ONd94+1[IJh-GiVے#A 9=պsr 0uʤbFa  `"=Ő{7cFȄa7~]2&j`, 59jiQyG˾k*Zm|>f`Y'ޢlIz6Lxe{g= 5oBW~Zn6}<{23z޵eM=nC)svW^|eɞ\^h k&Ob{P> b~1GCx}k5.Gn n4[vxY :,Mrޫoedo^&8+RW 7NБuO8m@R |Ӻ/fS]k /q_іH;V&YV)qbpT$GzGOӣJG4Ls[σSX OH,шR,?Բbig$E~֭Մ1J dZ3/RS@sƽܿΣ:[ FFQCx,kXWk\`Hv"17W+\s61/^"X>"LXsWM]Sh A($c~(~W,gg% &owA YB?V%u2/m,Z*j x2wXy1@NUi? &5q1%lpkfae)J֚j*׶2D#pT1PZ9Hљf1THK?\'4pynҽ2W*[K*а:;H]\8VQxEFW΃'ʖJ=uܴj VwS! 'iY19ZʋXU*ּ,Ij^$_xƂAfXc_dj5Ph{Qj`Ae4aՕhE׌J.m!`$gJa!}ƛvOsP'簷o6xypխ@ksҴ?`%2NQV^4'Kd¦]'B1_ Cܿ_<;3 jYtKajd,Y2E>V/zw#NͲ b婿7'rS mH%&JHD53nY<֎TqޢGehक_ %fL-a-*Uw!joR"ߩC#v~>5.inp}fN\k`SR۱iOx}1Ipqf RԶҍ&YEvnMh\Ў; oE,1nl"Uv^l@$hEcbڕ;ź?^e+ө94;1]6Ȟ %r:U/9+z:tEFCA͂⌊ n{޳;.)ڥ:mΡs`Lf%q*7E`ZA@): >_I G=>]hNO-/zxn nπaIy=#0T1ibQImmWR1/@H/fhEB]1!T]om=^QY>C=eƎGGjM7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0分送上,,10分钟等待时间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0分送上,,10分钟等待时间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80分送上,,10分钟等待时间
山西民居概况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

全部展开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收起

山西民居概况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

全部展开

山西民居概况
一是窑洞房,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都比较普遍。窑洞房中,又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挖进去的窑洞中,又可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挖进去后在墙壁上抹上一层白灰、盘上炕便居住下来的。当然门窗是要用木框架做成,上面糊纸安玻璃。另一种便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抹灰、盘炕、上门窗居住的。还有一种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这几样,都是挖进去的窑洞。
再一种,是用砖石砌成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当地人所以要碹这种窑洞,主要原因是因为窑洞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这种窑洞,又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的特点。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几种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
晋北、晋西北一带的平房,大体上也分成几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普通农家的平房,即土墙平房和砖墙平房,这类房屋屋顶是平的,顶上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是有瓦脊的瓦房,但不是二层楼,所以也可称之为平房。瓦房中,又分为一出水和两出水两种。忻州一带老百姓的旧瓦房,有许多是一出水的。这种一出水的瓦房,是一面瓦,瓦脊的另一面,是切成平平的墙根。无论一出水,两出水瓦房,过去多是富裕人家修建的居多。现在修建的瓦房,大多是全砖到顶,而不是那种半砖半土坯的了。
这种砖瓦房、平顶房,在上述地区一般都喜欢一明两暗。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
五台县,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当地人习惯,在解放前,一连三间房居多,一间存放粮食杂物,一间是居室,居室内一炕一地,摆设箱柜。再一间,安置灶台。如果是单间住房,都-砌对门火炕,往往充做新婚洞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房屋低矮、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即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这样有个好处,采光好。屋内结构,多设套间或后洞,既讲究了卫生,又方便了生活。五台人的习俗,庭院之中,古人以前槐后榆为好,以栽植杨柳为不祥。今日,人们注重经济价值,新建庭院中,大多数人家院内都栽上了北京杨和加拿大杨树。
建房时,在用土筑墙时有墙头刻字,立架上梁时有张贴对联的习俗。过去对联上写的是“上梁喜逢黄道日,立拄正遇紫微星”等内容。如今上梁时写对联内容有变化。写成“稳如泰山,坚似磐石”等内容,以图吉庆。
忻州一带,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大都喜欢在自家的居室内画炕围画,以原平县的炕围画最为典型。炕围画,可以起到保护墙壁,讲究卫生、美化房屋的作用。炕围画,也是一宗民间工艺美术的花朵。炕围画的内容,大都取吉祥如意,寄托美好愿望的。比如“喜鹊登海”、“麒麟送子”、“嫦娥奔月”、“太白醉酒”、“苏武牧羊”等。
这一带的民间住房,都普遍要盘炕,主要是为了冬季取暖用。一般在住室内都安置锅灶,既做饭,又取暖,很少有单独的灶房。而且,锅灶通到炕内,冬天可以睡热炕,利于取暖。
繁峙县的老百姓,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多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院中,厕所置于西南。
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土坯碹,靠山掏土窑。院内没有明显的门楼和院落。四周,围以土墙和篱笆,没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
山西中部一带地区,与西部、北部又有所不同。
晋中、太原、阳泉一带,农村人大都住平房,瓦房很少,即便有,也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但居室一般放在北房,而且按趋势看,大有用北房代替四合院的可能。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也比较讲究。院门有门楼,有些人家进门有照壁,上面用大“福”字醒目地放在那里。院门上,一般都涂有油漆。现在,好多人家的院门已经改变了过去木板门的习俗,改用铁门,这一是为了安全,二是为了美观耐用。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土坯房居多。如今,大多用一砖到顶的房屋代替。而且把纸窗户换成了玻璃窗户,便于采光。室内,仍然是土炕。为了取暖,习惯睡土炕。有许多家庭,室内地面都改用砂灰压抹,干净、整洁,还有的人家是用水泥地面的。
室内装饰,少不了窗花、炕围画,墙上贴年画。
晋中一带的老百姓,也有不少人喜欢居住窑洞房。在平川地带用砖、石碹成窑洞,为着住在里面冬暖夏凉。但也有一些县份,比较偏僻,仍然住土窑洞。
晋中的灵石县,城乡人民都喜欢住窑洞房。灵石产煤炭,烧砖容易,因而修砌砖窑洞房者居多。在靠山地方也有打土窑洞居住的。在城关一带,人们喜欢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大多数群众居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当地人,院落一般是方形或是长方形的。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的是上、下两院。院子一般都宽敞明亮,院内地面一般都是用砖铺砌的。
院内,一般正房,多数是三间,也有五间的。里面为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当地人称之为倒座。宅院四周,一般都筑有围墙。那些过去的乡绅大院,往往是深宅,有的一连两、三进院落。
在盂县的北乡,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住洞子房的较少。也有部分人家住砖瓦结构的房子。这个地方,院墙,房墙大都要用石块垒起来,再用黄泥抹平,很少用砖去垒墙。
盂县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石砌成的窑洞,当地的窑洞房一段进深为一丈六尺,宽一丈一,高度为一丈。住土窑洞的人很少。当地人的窑洞,前脸子用砖石砌成,装有门窗。当地人住的平房,基础为石座子,墙是土坯砌的,用石灰和炉灰渣和起来打顶即成。这种房最简单省工。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大多数人家是居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旧时多四合院,住房一连三间,北房多为主房。也有明三暗五的住房。晋南,也有多数地区的人住窑洞房,还有“地窨院”式的土窑洞。当然,也有少数地区有“二层楼”。
当地人有句俗语,称之为“有钱不住东南房”。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成一律北房,五间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明亮。
房内,卧室多系土炕,近年来用床者也逐渐增多,而且,住二层楼、修建二层楼的人家也逐渐增多。
晋南一带的老百姓,平川人多住瓦房,山区人多位窑洞房。
晋南人盖房时,大都要贴对联,放鞭炮,还要设便宴待客。这也是当地的习俗之一。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可以说是各种住房都有。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房,更有特点的是当地人的二层楼房。
晋东南的二层楼,二层上一般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家具,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一般是居室。
旧时,晋东南一带平民百姓住房多是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窄狭,居室简陋,住宅多为正北,建筑结构多数是三间三檩或是五间三檩。间架结构,一般入深为八尺,间架为七尺左右,而且以土木结构房屋居多。在山区偏远地区,住窑洞房者很多。当地的窑洞,一般是顺山势、地势切成平面,而后向平面纵深处挖掘而成,这种土窑洞一般比较简陋。
自然,旧时的乡绅富豪之家也是不同凡响的。晋东南一带的乡绅人家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房屋多达两串三串院子。楼房多数软装、露明柱、施明暗八仙、猫头滴水、屋顶半圆通瓦,五脊六兽,院内设亭、台、楼、阁。“功名”人家,更是富丽堂皇,竖旗杆、挂匾额、装建门面。匾额多数为功名、节、孝、贺、寿之类。
有钱人家室内摆设,颇为讲究。什么抽屉板箱、连三柜、八仙桌、太师椅、案头条几等等。官宦人家,则要摆时辰表、挂自鸣钟、供“金佛牌位”、贴中堂屏对,八景诗书画等。
新中国成立后,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比很大,与其它地区一样,新盖房屋多选择干燥、通风、向阳、眼宽的地方。而且,新建房屋结构简单、门窗宽大、室内亮堂,结构、造型、光线、取暖都要考虑到。所建房屋一般坐北朝南,间架一般大约丈余,入深均为两丈多。一般房多为五檩、七檩进深的。这些新建房舍,砖木结构居多。多数都是单门独院,行走自在,出入方便,院子讲究方正,卫生。近年还在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如今晋东南城乡,庭院内也讲究起来。院中点缀各色花束,行人过道,室内套间隔舍,设厨房、卧室、客房、书屋等等,现代化家具也进入家庭。这一类型住房,一般是城郊或镇子里居多。
农村里,多数是新盖的平房,瓦房、二层土楼房,山区仍有人住土窑洞,窑洞大多砖碹、土碹。住宿格式未变,但建筑材料,室内陈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宅,以窑洞房居多。而在陵川县内,却是二层楼房居多。近几年,随着农村住宅条件的不断改善,二层土楼房也逐渐多起来。

收起

戴明珠

山西民风民俗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 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 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 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 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 民间艺术 >>...

全部展开

山西民风民俗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 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 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 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 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 民间艺术 >> 民间艺术 >>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 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 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 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 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集 1
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产 >>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 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神灵信仰 党参、平定砂货、大同铜火锅 太谷饼、平遥牛肉、清和元头脑 龟龄集、推光漆器、沁州黄小米 汾酒竹叶青酒、醋乡话醋 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 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 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 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2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 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 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 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 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 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 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 竞技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习俗:村落、民居概况、建房风俗、合龙口、建筑材料、建房程序、 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 居室陈设、防护设施、民居图片 民居实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张壁古堡、乔家大院、 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阎锡山故居、孔祥熙 故居、碛口西湾村、碛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间婚俗:挑盖头 村落:乡村、人口构成、村落命名、村落构造、村落功能、民间社团、风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 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 3
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风 >> 山西俗语“麻胡”考;山西庙会漫说;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风俗与风俗志; 《清一统志》中山西各地风俗一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变迁; 山西民风的变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丝;晋北人吃土豆;晋北人吃糕 晋北春节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丧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农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挠羊赛;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 淳朴的打平伙风俗 五台民情乡俗;五台婚丧礼仪;五台积弊陋习;灵邱人踢毽子 晋南婚嫁民俗;晋南生育民俗;晋南民间禁忌;晋南治丧亲历记 晋南六月六走麦罢;晋南人吃辣椒 晋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和顺:儿子娶媳妇逗公公、沁源:儿子娶媳妇逗婆 婆 河东礼馍;五寨面鱼 黎城襄垣人互相说笑打闹 岢岚民间的捏油灯 汾阳民俗;临县婚俗见闻 柳林人的赶牲灵与偷枣 太原酒令、太原剪纸风俗 4
祁县的剪纸艺术;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剪纸 民间艺术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 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 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 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 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信仰民俗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 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 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5
生活民俗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 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 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 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 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 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 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 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 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 竞技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 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 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 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 6
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 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 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 ) 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 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 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 。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 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 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 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 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 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 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 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 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 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 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 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 7
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 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 里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 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 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 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 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 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 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 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 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 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 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 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 传统习俗。 《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郊 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 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 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 8
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 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 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 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 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 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 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 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 ,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 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 《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 、 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 《镇宅文》 ,[4 ]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 长,绵绵不断的。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须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 “祭服”。此外,民间还流行许许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 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忌翻身,不称 “箸”而称“筷”;河南人做饭忌说“少”、“没”、“光”、“烂”、“完 了”、“不够”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忌不捏褶,因为捏光边象“和尚头”, 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忌摆成圈,必须摆得横竖成行,才能财路通达,这些 禁忌习俗都是我们常闻常见的。事实上,饮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 汉代便有“俗说: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俗说: 9
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日幸,赏以寒酒。幸者,善样,令人吉利也。”之类 的记载[5]。又据《山海经》的记载:“招摇之山……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黑 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 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 ,食之善走。”“扭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 马而白首, 其文如虎而赤尾, 其音如谣, 其名曰鹿蜀, 佩之宜子孙。 ”“柢山……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 ④,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6]这种食用、 佩戴某种东西 就可以取得某种实际效用的观念正是模拟巫术的观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补 什么的说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胆”来形容别人胆大妄为,显然与之一脉相 承。至于喝了中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的习俗,很明显与接触巫术有关。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而 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 用的方式。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 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 式。 结婚迎亲时, 也有许多巫术活动, 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 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丧葬因与鬼魂观 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从山顶洞人在 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 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 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 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 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 10
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不可捉 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 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 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 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 种种变迁,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 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明显地反映出宗法观念的 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