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20:50:28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x|n"[櫸O,(uWZyT,0*ͼ\`l|Ǚ؆&ͣt#_>S-YDĎ}Y{]up5~O?G5G2ͷbP^oi\}i6n6\Ά~r6.FMsB7ګiq3ߛfI<߻A:3/kJ)])j;s +E4y?)Fs04lihYhFX)7M5st~g7MJx'x&f}<3urVrF2y6Zn4n͆%`q2<+X[t'k o<"i7΃VTq7eφ:8TYlY o~>odBz+~!h !WJh/<vfEq"nF?'=hyQ12?ID"~ V؞ҟ݉yx&NPRm DƯyl香kJO;7Ku nڃdیksjĄ<.Aйz {lFO.##3M6?ٴ gff`#qu>fRYdMakʣKB"hMw~xiJ5ӾLe ҟ us]2RozCL =3 2kJSRV B =,St6”a0 ayr7sS3QrGD|N7A ,jy rKCf#n9>)Pq2%SǕL;?`@!UwUXV vot9i:,?vёؐ+2@g6=\GQ~1e&X}_Tg:ȻydüU>ɋW*wE?;3I,w *@&+,U@`4ʻ7be<.h4Uy@ƀil)+qt_#2u~ne\#]`1y}H,4rL8c[{.,\!4 <{aL@wV(-aϻ;3otwcмH8뀸³fJB]s M9?'\S?۰Xܝ)n4>t@hVg݅bK0tz7Ƚ_΍9k)BMAC5휹?&wh< s )n _.  ֪/=;:\'7;ہ8Ss4ЁWչ@h=h2W7a8 p=?>w-060N ө>w z*w@;Q wsM"T3E?ӫ*,kMI _Mr$b”Z0ʖⰬo91VM/Z2uA)on˂y(Ao>,lh)~s5C?e lӼ ;Y$_>~xאT pނ-m FE.6{'t1ԏya ^=j1HNůptI<,..d׎용Ix S5gwQ=|r_+51I^oS{ϼ)uZƃ _E4TV2EfEl0Ȣk ܣMo^¥jCktqOW G{t1,5dOވص_B-4\A r|!D_t}1c(^AȿƨP͕7 `D|IHކ<ǻqj;L&,,ʌ@X>smT/vi@-=խw+;ƠxP'L7 dxV}/N=`'hVg1guZKXczu+B^Pٳ jASӠ)f@"vnF9u?M`z/WI]tIsΘ֍H MK/,d+TdD_6PIHd~|fR8E.S'X|*^4UDJnԝ— u&L T_9ҹL--.OcuLΞ; ¯Kk'tX٨͎j2$4xŴ~n[xDQY(Sȣ 0ob|-sYI< f9v}Erm.~mȦ YEtA7ϯ[j.8M(EvFW 5_Ω&T&ao/4\GƭA Ljua94 +D q׌["%sv;U%b8!%# VbE-Ddq)I"Ln"y Z0ȺmDɒIpu NC %EBa1-b~])Wa ` t4l͗>,\rB傿톯M"f *6A`Z3QA 67\:Li$< S:I`N LrbۜjoTԸ",X 5m P:T k ,d0(%(`$ bH z$N&PއSX[XM&8fwS~?/emw?]Hdd&_{q>*~HM,UЂ齅n hLgï?٦f}nSͫ@3'o%<놽+0<?Odfڥ!UTH}qƵQ]׮(7\zANwd[ai~iiv8x Yn"Q6ahW DmKa\ Xm EAcjQxx]2 dnp|y7?# Cҭ6*>(;u\ )pg7Ww\Gc\R% Z1h~JĘYlВI2vNSaYg-d< ߣgƠwy 6 sG$a.qnWxϿO_~_A:pغYq`pj5zbʓUze_ Sfi*9ߍ[7a}~qdK'D&+CDy_ѭ}Bhd*hA9Znb?[pP)*+'5Uo~7e^;S9x5T,ʛS#@q:`o=|;\x}NjXcOpil>+ |ZvdUIY>'h:h,=d4hdIZL_Tؔi7PvyF%t[P|+>}p%THr~[Q_p)v**:,5ؼu7%LϾSWl0V9x N_l\Zl8e1c*#CP))x1xGm4kS oVj6q$e*a bKRz-lKRpТT_4K?tI,lWl;p.A*seړ YJIV^3)ʫOLe='(Z޸Ho(y)+ ztE%^^Le1T-}иYykڕOJ2ȂjCNUb+u'$q3ԯ}l|s <@+[؊`i4 YX"̭j}ڡ>#`ǔ4 r@Ms͹3u J1Ivh,^wYtͪ GPrgcS]ؽ'dXw`XI>R*@ʅYQ/B㐲" pf=*PL 'H2}Yo{ `3(]6b5 z qD=7=jI "cf7٫ncN8RSEA̕,ex=wݰ{%3yTg|TȌ:Xe|Ehr%aͷj%^,J ÊI-QѢ, *7@gR>> UJUW٩1^֓9 FlhH-$LΣ8D fzbBCk[I \^q4vHfė :kѲ'mBmh6O6tKBJų?9gTqjs<ڟ``>[4 薰n:M,:PY&Glfjqw(hGr~&?~eE\mŚ5 kV;ϺfN}xL&0 PmF%XKf!⥺DU7lldQ<τy/QN΍2rfh.U8<e.Wc }ٷ7+ ^#!hNڱ t5qGflrÛ#۠Ѫoqo*E4͡ WʒuT?YϚ ;̅9 fn\ʖu. ܇#zm*%Wemdi ~1y*ƥxg4|d 9yR#soTbhy^ x\gvwx %nHuK89IX R0[\5.r`l0S{ȁu\CڸLb'[ Ӻ0xJe2g|d Uo{dRaW},gV-qIQ+B/%I'Q+JAȠ:V NfD^Rv>3w:n搽]VJQ Ucy5ESxV ƻ.~E-S;aCc6:Ӛ 3AXeS=1;n4$@ahлbP귔4ł@(0 s`_cJ^f>n>S'UJΌyTBnjϿ-_p;by݅ɑؑ5J3rNϖJ |`C^D*V)${DkjV l˘XޕnTݕ- :y8T沧UFcN$Q; p%rdL[D>ɂ';3} ]S[ڼ˱ tvbSZĤiTGsX8|6y6.d*`k`9`1yFR6yUꄰ?.BW0z?H*zJϥiNxatiգԽtTݰw GI8gMXE~&{g o<ɓ\M/.5aOdɴ/=9ōZ_2b jY6RB"qy>:f+O6`$u RGKszw,EaBO|ً癹NM~kKqU)xftܷ {PG'8ӭr ( hQ426lqڣjTsй ilcRXۣ`Qo+-Q88K %̮;l@T z#FºpIyVt\YeSnK]^߼5WI=4?4I㗈T7­uwq-Á->X ]D@:WCr@.n `#а#J2@V-l Է8t\F(]4_YQ+^U.ɴio,o8IPܠQX{)z-`? onXtӕeF9݂e,.v_Z&0>_6 #=EЫnr6`P-hGZݶZy_ztwN gGs` oKn!T]Wf){a'-'-sr(H}C1CPC}U䲬oUŖ2'\XX_T9z$~Tv籠xఅ_(H*ު)qH6Lj*Ou_!u{j 461N8kyV304-Ψ[9wK{M?렅Ԛ Pz|q5(旚$kNn MsxTͫi)k>ЮZ9y20RЮQx`?VP̲9:W>KX9DSJ6;mĦ$#p uh?yLJUV U[Ҽ8to"'6'ƪZ/ h%?{jt.8 V%9LDV26w#fn 9yrPj/PV6-&Z.Hw9.EX|)iwgwc2l}G;ie]| ѵukWع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再看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

全部展开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3,关于教学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
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
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1."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德教为先"的教育思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