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高一化学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6:03:26
寻求高一化学知识点
x}[o#G_I`J]m4P%v ~cdOSRDDݥҍTDRE̼awNDddRU5 132ĉQǟF?蝬v[a#LO~?߇{/%/;t[MQjݛ`}J/ /253.g<޽\os `J^n \Wv6a+7Ze[k 7*oQMJs/{mREiHSrBu|$5rȋ n70줼vE 5=DUW3ܘ 1q ;*6=8/^GS*~Yz<>|= m7u6gQ4280Jeᷯx=-שfSjSA%Gk[7m gcQ1+uQnT0%MZݖed8=HucAeIٔdQX z{?+QZ*+.{~T|o6#wڐ5ՋjŽngJ@hٖݍeq?au !;'5 ZX(͂<Ɇmsi| D\sͽrkWe6ݍ vmwne$RH{?<7]/E_k%"/Çx64bGJ۹W^*y!:6ؙܶ}MT鲢5ĸ pIYc =jm2e i_juK9zI q[Jwh`TTdV>\lt[pf\C|>Dw44"i'ݟ5T+H5z.<2Bߙi;</0aFJc.xݠ}Hh|5E<"5HhJ_c@\Cx݊jhD/2zfKO CXM>>&,I+Ql{5ha5lWonk.ɣ{37UP\ǿ1Lv̂zw$6JD1W\y4q^ۚ!YmǑhyY*5*$҅7bL{9~f\Ոt{/NkaJ mBoM7:ݻElz׻7=X$iM\sQS:ONn1yh!nkv;ݒ6 {wBک_‡5"l飝.2~R%Q>sp44ja~v!P0kOå{@hHr` ϐAP%npޱ0Hf8SpT"wA|˒.)ȳozCihe0A!HRE̪CƠ'O.߰J At[!.lk c \+,Q-4y@LQ AA6fY1ۙ}mLXDoB>KG2AxD#'Cb˼ʤHeD~O?ݩn7R;De()8;rUs3={[b sp|. C}ygenk< /IG%Qh#Kx?IH=?%*Z5~_,w:ڶ}vҽ9gӃ阽EE|:/HVWHQ#BMz=8Xߡm!]S \E({Gzl Q O3>r%hɇ7~tiOg%5 1C"<B@WN,L5{ۨҊיB[Gz5`2Y]d^WSE}ȳ$5AW tQ z@ҨΔa`Z+ƌ€QeB@/Jy e P [@:c^؟GLvzkǐūhOzokw!wQzF] #8]`m4$PhF5a!Vf]GBv!$q6h'6MhA''hA{SCKMKєw?+ݧ bH6N|d 1w 7~}Є]lÉަ6 ko\D+Wh;y*l>(|wф;(jݯxmlz;ʄw0YVe}.()c҅9 ͈Bo z=S:ō7$][}+^H*MkA!^%e1׻"L$}_?wpκ ;׼Ǚ`w N)3_޳Wƛ+KEJ'}~{%I0~oZ?k7]kv`iwl2O۳16ܾ f {Ƈ1@fD3ibZRMyu"շIa5BT^ćR:5$&P.m$\Ta c-_f8>\RIX5* n]ÚX8m2D6G~(a1#| 93b\9ikSĊ+\R#bL8u\V} }9[¥TPHd½rVJvaHեX`Z$ДL-& ?gS4Rz)ԇa6͕J#gԓ aߠ0CA+TL" C#5CdTtrDWRt5N%* Bt+Uqnk9hP]1023ac›[ռt;savÛ>X h@؟*]K9W14 pJ^**=Ĵ^@Œ5cmR5Vzw*,zKC  xEo3d8AJ܍fE3__KM Vxzk8H_6h,{ ֞@*~Дz*z8M࿞ka#gmhQ͎\2CrkLp4Yzh}v󮿎T`Ζw4[뗮_> jd䔎^=SQʧ `єmf@sfFNcy|AV:hPU8qPypV&P$wh<͠zI0`arb^Tyr-+a4!]W_@` uZ!{Km{wz}}2SPk2DnkM*T{''HX)+eG66V`GFٶb"́q˄M,syn7Ѵ^iwj-I/F,ySO)CӀE-j.S5=H-E|K3uM*kE-ǁOt`8 :Nlؽ2է8W,|Gĩ7ȳr}JY qyű`E741ihP߹C5zV>!nt0p[ ha-8+i2H3-XA <#N)Rz]*"Vnr~~x3ӗw%MÂr}"dn[80עs$%{/8 kU<*Qx/c JN]α.shwp _Y)IXv5f.ml87A+nc/7dpZ'%u!#a$%Rq͂XG$W4Tlo[2~{tO:' ^vA|+W5t6jr(|!^3S$T ?aRjTݢ0-i %Ň~$_!,p+3ͩ^Z Myrw3둊\r.4 $,~~a .wfKҕgr"t&ֲSp.3{ qH脆,J:\ vOĐvm*My.)4^6"￁Cұۚ!l%LB;*g ׼TZ6̙P(Y`eqmWQٮ(DgJ#ݻ53pVZ6'm<`5H#?1U,$6A1u%dL:GċˑO ?U!E>LJ%D, G '|}J*No4(ԛ5'VRZ AfK*8m sV%8.jݻ==e .@[ ‹w ciR-DwyiRΉ's|07pLQн$ Ah֗7e61l L؃L "yDBB U 1̄]-k{a1Uƅ:':IQ7 T 5333gK OKhrWv۸S8bD&9uP#&Sjl'Gȗi4'^ցT$]j.؉b(] j 1!4N7m$f$l-7 [/X'Z\M~\xh$Nxw{ @rzV9CdY$(z+|^4U*;>5.(;$7V[=KԎ,suL•,1 "- cݞɐ ,scڸ8QQD} ]XLQn LFa(d?&4tN^ 8]ğ/Lf{b}T.Sp-6Dy$L2 QO;B+Yjuy%Qjʇc詩wQq[y=#Ql%[{@ɒ: `K2A2NiA*Yt ?F'9 ;S qB dxo/[-Sea^[d?(yܾU8t`gdi(`wi!3RfiꝔ>1 XHhx_;[PKy=*d>AkZvgvCD-DZMGt"[UUrHn| 9䠬L9CRW.ou#3 9@]9o3շJ쪄 UF&VHt?G!(Ԋ硯6&i&37VN0\$r.7m1,RsOQpD}Bl$@,?K(]~4fS#U_G*ߠR!VӬ5ҮEY*)]5RE)̬٬|gQc4n6Vn4&0nґ IZU\κ*fd+~X6;'HnXzW*JMb'5*$#3'V˛9v%!nV) א<:Į!Lׄc0N:PqH39>aX{ĔGkXZzeapE:P ћͣ"hA H> n(\pjhOv"Dο 1- gaǕk1d*CM k0S5vI6KoUJl/,J5Hb C^ ](x*L<T3Z<퀭bMF߹iM`rYHīU #L%$hH;5S։քALjiyrmW ,=Y =K+gR^$< aPVc#VP\2P0H7I9P3b9BkO;(WgV-lΆU%$Nէ/%;y ?PZ-rXx"8q,2Q%M(GhE/S I=D6$k롦 I*1yq\$ֲZ%ޒ(KނeA^Ix`&$BBN06IUMJQw8n_(ZnC/ˑw -y7ƃeZ(%MT2!}))LRV~,HJ,7cjB8e}V qnshgAƖ*9uի>R8&[h{U"U?=peJhș~9.ǃ!sDcOZybux"}8BOv&-:;cc1A2RjA] r35a5*^G9Rñ2Iwt 6-'-+<ʲ7 Dͱ9IðT.R_):xt 9}'.NcS[+g cOLB[;O.V0TsjpT, @3%i( DiAlHY0wFB)>2VY,j>`F GGӯ.@fϣ{gP h}-S3j-xPT%qu$#xyZʿ0RȺ_A/%N`K,$LWA:v_nf7N$ ~2DHFRA8*t}!M lϮG`O}I+W8E! wiC8EMHՆ-nKևg[÷ȼYEN =6( v)](Ri, Rbl3auPMC+Wr.U4H]oR NgPJ"tc˰OV{&:uJ9gfi~ѐڜ iPa@7^7,A%VlY£n{0G3m?IYB_MyYJC@TPƧj+ c7\QB.mN?hi'Bm]xV3#Yx#dKj>ÙE+Wʂ~|V΋nz`7o ֙-nyT*㹒'MI]`Չ4auXJr9y>\\&b3_A8딕(Lo#8ZnPçyMq3zQRΦ[Hdgk>1\UIЙJ0~")3j6aT{X7poXfn"]ؗUpоLzvn) . bh8K0>/I~^[)̛ΰ;;uz{ϡI۳)7H1F1˕;\hTMe^>{vDu#ǁI}z qgm?fiS3}gc#c"b있FfӪrR Սqe`c O z#EUUJ솂rl;=j7T{lR(&x~ObHN)G~Xٱ#_:AE:6X=񨩲f ,Y!!Ygfp_|nO|2`T2?* P+- 9qKq@c"Ty U5m9M~Ϩ3ψA~/ ,@ sw-gdt/jc/NHEĒk9k1.ʶ۱s؊}0SPeP &ڽHe#At]s;=H&':گL=i̇ܧ E @0'w?.]|ߎZ9*f$0-G_ %Yii~\GZsMuVtt.M(ۚ  Щ\9j.$ r?1GBfE&},sn6).bBn5N_rmabDot3TQs5DaMP{,'Uc^L{aF|`T_crSd7h>@ *IKAoj#+,Lzan^w+ge~Oq4𡑯- ZV[þ -DD5&@11fɩ+|}5ٶga%8BTZpҤ;=¥EFCXj@vCyv+rFP*n=SO4m_w/xO4)'AnPKnH8" D !.F>bYgH-7x9ENRĤp͊:./{ }b*QAP ǫ,Z>fc,b!8mU]qҲ '/);AgH(P IS[n{>=bdj"1;!*ӄ7Rfn%9L|coAR!]/nT09>4s J+Xy3ڨdCV:*Edqm) _|eh<"uʗdS~C:Ԏ v2pz2i,0UvEt:ˤA-b0h0 S[Fs5‘;$T:LoQ#^QqC$vBcnq/*V8F}T!F?^3X 1Ѷ5%ݺQg*F Nd AE2_wH^@"Hq>,D}۶_δ(%r1p|' wձ>LyzPZ0pbFL {\d|7Ir#61HApm0w~ίIDaT,yVU=IW꿓/Fkx{rBPslkq/pD]cߐP@%IEl˜]]ĥE։ `K?$ئ ]@0kbw|mZ}ziݦ3RH#2`Іse01GTS?jCYȑKJȧ/!G>ogs/*wDج/;%MLم;bd'+浕q_8O94WZv$ Xn,1RK+m#Ǘ@%' 6); 0/ f)r" D"5cBttpJΓNаuc9ܽنYXqKXPu^?dGTE )KJ:vŔy$lAXqH  P& ,@%E֞!!2c>ۛWfX?QM5SA46ݕ[L܎L`uw&ů<$eNAHD<1G 1ʔiqC2ɰ tf-klĢM d+\clI׶m+>J*FۙI%|IJu?|^lz{3*dߑ =#w«- '(0˓?B|F:~F/ {2]PnD}Rq^q|A9U^?Nz>GzK;lI -n}scF}lT;-4d(96.c1^??^gZT@

寻求高一化学知识点
寻求高一化学知识点

寻求高一化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物质的分类(树状分类法)
无机化合物还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
其中酸还可以分为含氧酸H2SO4 、HNO3无氧酸HCl;一元酸HCl二元酸H2SO4多元酸H3PO4;挥发性酸HNO3 、HCl非挥发性酸H2SO4.
碱还可以分为一元碱KOH NaOH二元碱Ca(OH)2 Ba(OH)2多元碱Fe(OH)3;强碱KOH NaOH Ca(OH)2 Ba(OH)2弱碱Fe(OH)3 NH3.H2O;可溶性碱KOH NaOH Ba(OH)2 (Ca(OH)2微溶令处理)难溶性碱Fe(OH)3 Al(OH)3.
盐可分为可溶性盐难溶性盐;正盐NaCl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
2.物质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类型 实 例
单质 化合物
氢气生成氯化氢
金属氧化物 氢氧化物
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钠
酸 盐
盐酸生成氯化钠
化合物 单质
氯化钠生成钠
盐 氧化物
碳酸钙生成氧化钙
无机物 有机物
二氧化碳生成葡萄糖
3.化学反应类型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又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4.物质的量
(1)概念: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第七个基本物理量,四个字不能分开,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2)单位:摩尔(mol).
(3)1mol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
l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单位为mol-1.
(4)摩尔质量:l摩尔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符号:M,单位:g•mol-1或kg•mol-1,M=m/n.
当以g•mo1-l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二、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通常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
(2)在标准状况下,l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这个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符号:Vm 单位:L•mol-1.V=n•Vm
四个要点:①条件:标准状况;②物质的量:lmol;③状态:气体;④体积:约为22.4L.
三、物质的分散体系
1.概念:把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物质称为分散系.
2.分类方法:按照分散质颗粒的大小把分散系分成:浊液、胶体和溶液三类.其中分散质粒子最大的是浊液,最小的是溶液,介于两者之间的是胶体.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分散系
浊液 胶体分散系 溶液
颗粒大小 >100nm 1~100nm <1nm
主要性质 分散质不能透过滤纸,
不透明、不均一、不稳
定、易分层、可能有丁达尔效应 分散质能透过滤纸,透
明、均一、较稳定、不分
层、有丁达尔效应 分散质能透过滤纸,透
明、均一、稳定、不分
层,无丁达尔效应
实例 泥浆水(悬浊液)
敌百虫乳剂(乳浊液) 氢氧化铁胶体
淀粉胶体 蔗糖水溶液(分子)
食盐水溶液(离子)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思维过程
一、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边总结边完成下表)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其他方法:焰色反应(钠:黄色、钾:紫色)
三、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mo1.L-1或mol•m-3.表达式:
c(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1)仪器:容量瓶.
(2)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固体溶质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③溶解.④移液洗涤.⑤定容.
最后将容量瓶中溶液转移到试剂瓶中备用.(详细步骤见课本24页)
规律总结
1.物质检验的操作步骤
(1)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时的热效应等)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2)化学方法:一般应包括取样、操作、现象、结论四个部分,要求做到:
①“先取样,后操作”,如果样品是固体,一般先用水溶解,配成溶液后再检验;
②要“各取少量溶液,分别加入几支试管”进行检验,不得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③要“先现象,后结论”,如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所观察到的现象应记录为“有气泡产生”或“有无色气体放出”,不能说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或“有无色二氧化碳气体放出”.
2.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1)固体物质的颜色
①白色固体:CuSO4、MgO、P2O5、CaO、Ca(OH)2、CaCO3、KClO3、KCl、NaCl、Na2CO3等 ②红色固体:Cu、Fe2O3 ③黑色固体:C(木炭)、CuO、MnO2、Fe3O4、铁粉④蓝色固体:CuSO4•5H2O ⑤绿色固体:Cu2(OH)2CO3 ⑥淡黄色固体:S.
(2)沉淀的颜色
①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物是AgCl、BaSO4.
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且能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物常见的是CaCO3、BaCO3、MgCO3、ZnCO3、BaSO3、CaSO3.
③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泡生成的白色沉淀物常见的是
Mg(OH)2、Zn(OH)2、Al(OH)3.
④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物是Cu(OH)2.
⑤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
(3)溶液的颜色
①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带绿色).
②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
③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
④无色溶液一般是不含Cu2+、Fe3+、Fe2+的溶液.
(4)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SO2、HCl、NH3.
(5)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离子 鉴定方法 现象 化学方程式
H+ ①将少许石蕊试液滴入被测试液
②取少许试液加入锌粒 ①溶液变红
②产生气体(H2) Zn+2HCl ZnCl2+H2↑
NH
加入少量碱液,加热,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有刺激性气体放出,试纸变蓝 NH4Cl+NaOH NaCl+NH3↑+H2O
Cu2+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蓝色沉淀 CuCl2+2NaOH Cu(OH)2↓+2NaCl
Fe3+ 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红褐色沉淀 FeCl3+3NaOH Fe(OH)3↓+3NaCl
OH- ①滴入石蕊试液
②滴入酚酞试液 ①变蓝
②变红
Cl- 滴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 白色沉淀 HCl+AgNO3 AgCl↓+HNO3
SO
滴入Ba(NO3)2溶液,再加稀硝酸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H2SO4+Ba(NO3)2 BaSO4↓+2HNO3
CO
滴入盐酸,放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 放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 2NaCl+CO2↑+H2O
CO2+Ca(OH)2 CaCO3↓+H2O
4.提纯
(1)提纯:某种物质里含有一种或几种杂质,除去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某物质.提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②选用的试剂只能和杂质起反应,不能与欲提纯的主要成分反应;
③和杂质起反应所生成的产物和主要成分容易分离开来.
(2)分离是将混合物分离而得到纯净物,具体原则与提纯大同小异,故前面主要论述提纯.
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演变过程
1.古希腊科学家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初始阶段,揭示了物质由原子构成的这一基本的观点.
2.道尔顿提出了质量守恒这一观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小球”
3.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枣式原子模型”.
4.卢瑟福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5.玻尔把量子说引入核式结构的原子模型,提出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二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1—18号元素
三 原子核的组成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核电荷数=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原子,又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我们把质子数相同,质量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专题二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一 氯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2NaCl+2H2O 2NaOH+Cl2↑+H2↑
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或点燃等情况下易爆:H2+Cl2 2HCI,氯气有毒,所以,电解的产物氯气和氢气必须隔离,且要防止氯气泄漏,同时NaOH和 Cl2也要隔离
2.实验室制法:
利用氧化性比氯气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等,将Cl-氧化成Cl2.
(1)反应原理: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2)装置设计: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 气体
(3)除杂气体:一般用洗气的方法,制得的氯气中有氯化氢杂质,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有时要制得干燥的氯气,可以用浓硫酸洗气来除去水蒸气.
(4)收集方法: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5)尾气吸收:氯气有毒,有毒气体必须加以吸收,防止污染空气.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Cl2+2NaOH NaCl+NaClO+H2O
二 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氯气是呈黄绿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能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注意:实验室里闻氯气气味的方法
2.化学性质
(1)Cl2与金属反应
2Fe+3Cl2 2FeCl3 (棕褐色烟)
2Na+Cl2 2NaCl (冒白烟)
Cu+Cl2 CuCl3 (棕黄色烟)
但在常温下,干燥的Cl2不与铁反应,故可用钢瓶贮存、运输液氯.
燃烧是指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它们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如铁丝在氯气中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2)Cl2与非金属反应:Cl2+H2 2HCl
说明:①纯净的H2在Cl2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在瓶口处有白雾生成.
②H2和Cl2混合后光照或点燃都会爆炸.
③工业上制取HCl就是利用H2在Cl2中燃烧来制取的.
(3)氯气与水反应
①氯气溶于水后可得到氯水 Cl2+H2O HCl+HClO
氯气的成分:新制的氯水中存在Cl2、H2O、HClO、HCl,主要以Cl2分子形式存在.
说明:氯水显酸性,放置一段时间后酸性增强,其原因是
Cl2+H2O HCl+HClO
2HClO 2HCl+O2↑ 使氯气转化为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
②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不稳定性,漂白性和弱酸性.
Ⅰ.HClO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2HClO 2HCl+O2↑
Ⅱ.漂白作用: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机色质氧化成无色物质,具有漂白性.
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可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
Cl2+H2O HCl+HClO (HClO能杀死水中的病毒、病菌)
Ⅳ.次氯酸具有弱酸性,酸性化碳酸酸性弱.
说明:①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有机色质(如品红、石蕊等)氧化为无色物质,但不能使碳素等黑色物质氧化.
②氯水久置后失去氧化能力,是因为HClO不稳定,受热、光照易分解.
③氯水要现用现配,不易久置,暂时性保存要避光、密封.
④氯气与碱反应
A 工业上用来制备漂白粉: 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
说明:Ⅰ.漂白粉主要成分CaCl2和Ca(ClO)2有效成分Ca(ClO)2
Ⅱ.漂白原理:Ca(ClO)2+CO2+H2O CaCO3↓+2HClO (HClO具有漂白作用)
B 与NaOH溶液反应 2NaOH+Cl2 NaCl+NaClO+H2O(氯气的尾气进行处理)
(5)氯气与溴化物、碘化物的反应
实验内容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1.氯置换溴 2KBr+Cl2 Br2+2KCl
2.氯置换碘 2KI+Cl2 I2+2KCl
3.溴置换碘 2KI+Br2 I2+2KBr
三 氧化还原反应
1.有关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氧化剂被还原.
第二单元 钠、镁及其化合物
思维过程
一 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钠与非金属反应
I.在常温下:4Na+O2 2Na2O,
点燃:2Na+O2 Na2O2 (黄色火焰)
Ⅱ.与Cl2反应:2Na十Cl2 2NaCl(黄色火焰)
(2)钠与水反应: 2Na+2H2O 2NaOH+H2↑
实验现象:钠放入水中后,浮在水面上,立即与水剧烈反应,同时钠熔化成闪亮的银白色小球,发出咝咝的响声,并迅速四处游动,最后逐渐消失,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可概括为如下五个字:浮、熔、响、游、红.
说明:①钠与水反应是一个离子反应:2Na+2H2O 2Na++2OH-+H2↑
②钠与酸反应更剧烈(先酸后水)
(3)钠与熔化状态下的盐反应换出金属单质:TiCl4+4Na Ti+4NaCl
注意:①钠与盐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金属单质,还原产物是H2.(先与水反应)
3.钠的用途
二 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俗名苏打、纯碱,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1.与酸反应:CO +2H+ CO2↑+H2O (可以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存在)
方法是:向溶液中加入酸,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浑浊
〔Ca(OH)2+CO2 CaCO3↓+H2O〕,则说明该溶液中含有CO 离子.
2.与某些盐或碱反应
BaCl2溶液:BaCl2+Na2CO3 BaCO3↓+2NaCl
石灰水:Ca(OH)2+Na2CO3 CaCO3↓+2NaOH
3.与CO2反应
Na2CO3+CO2+H2O 2NaHCO3 (小苏打)
2NaHCO3 Na2CO3+CO2↑+H2O
三、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1)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即有难溶性物质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易挥发性物质生成
②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2)表示意义:一是表示化学反应的本质;二是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的分子式拆写成离子形式.
③删:删去在反应前后,未发生反应的(未发生变化的)离子.
④查:检查写出的离子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说明:关键是第二步,拆: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不拆:单质、气体、氧化物、沉淀、弱电解质
Ca(OH)2澄清溶液拆
四 海水中镁的提取及镁的性质
1.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
海水 Mg(OH)2 MgCl2 Mg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Cl2+Ca(OH)2 Mg(OH)2↓+CaCl2
Mg(OH)2+2HCl MgCl2+2H2O
MgCl2•6H2O MgCl2+6H2O↑
MgCl2 Mg+Cl2↑
2.镁的化学性质
(1)与活泼的非金属反应Mg+Cl2 MgCl2 2Mg+O2 2MgO
(2)与酸反应Mg+2HCl MgCl2+H2↑
(3)与CO2反应2Mg+CO2 2MgO+C
规律: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的关键就是看离子间是否符合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若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看离子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1)离子间能否生成难溶物.需熟练记住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表.如BaSO4是难溶于水的,则Ba2++SO BaSO4↓,故Ba2+与SO 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与能形成微溶物的离子也不能大量共存.
(2)离子间能否反应生成挥发性的物质(气体).H+分别与HCO 、CO 、SO 等在水溶液中因生成气体而不能大量共存,2H++CO CO2↑+H2O,2H++SO SO2↑+H2O.
(3)离子间能否反应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或水等).如H++ClO- HClO,OH-+NH NH3•H2O,H++OH- H2,所以H+与ClO-、H+与OH-、OH-与NH 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2.看离子间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大量共存
规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强酸、强碱和易溶性的盐改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物、难电离的物质(如弱酸、弱碱和水等)、易挥发性的物质、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均不能写成离子形式,要写化学式.
2.微溶物是生成物时,一律视为沉淀,写化学式,标↓符号;如是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就写离子,若是悬浊液就写化学式.
3.多元弱酸的酸式根离子不能拆开,如HCO 不能拆成H+和CO .
4.强电解质参加的离子反应,如果反应时没有达到电离条件,即没有电离,则也不能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氧气就不能写.
规律: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判断正误的一般规律与方法思路是: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Fe跟H2SO4反应写成2Fe+6H+ 2Fe3++3H2↑是错误的.
2.看是否漏掉离子.如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写成Ba2++SO BaSO4↓或H++OH- H2O都是错误的.
3.看是否可拆成离子.如CaCO3与稀HCI反应写成2H++CO =CO2↑+H2O错误的.
4.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如Cu+Ag+ Cu2++Ag,
Na+H2O Na++OH-+H2↑都是错误的.
专题三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溶Al2O3+2NaOH 2NaAlO2+H2O
酸化: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
灼烧:2Al(OH)3 Al2O3+3H2O
电2Al2O3 4Al+3O2↑
二、氧化铝(Al2O3)
氧化铝是白色的难熔物质,较好的耐火材料.
典型的两性氧化物:Al2O3+6H+ 2Al3++3H2O;
Al2O3+2OH- 2AlO +H2O
电解制备铝单质:2Al2O3 4Al+3O2↑(思考冰晶石的作用)
三、氢氧化铝〔Al(OH)3〕
1.氢氧化铝〔Al(OH)3〕制备
(1)铝盐与氨水的反应:Al3++3NH3•H2O Al(OH)3↓+3NH (不可用强碱)
(2)偏铝酸盐与碳酸反应:AlO +CO2+2H2O Al(OH)3↓+HCO (不可用强酸).
2.氢氧化铝〔Al(OH)3〕的性质
白色的絮状沉淀(溶液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是很好的净水剂〔KAl(SO4)2•12H2O〕
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①Al(OH)3+3H+ Al3++3H2O
②Al(OH)3+OH- AlO +2H2O
A1O Al(OH)3 Al3+
受热分2Al(OH)3 Al2O3+3H2O
四、铝单质的性质
1.活泼金属单质的通性
(1)与非金属单质(氧气、氯气、硫等)的反应:
4Al+3O2 2Al2O3;2Al+3Cl2 2AlCl3;2Al+3S Al2S3
(2)与水的反应(高温条件且反应缓慢):2Al+6H2O 2Al(OH)3+3H2↑
(3)与酸的反应:2Al+6HCl 2AlCl3+3H2↑
(4)与盐溶液的反应:2Al+3CuSO4 Al2(SO4)3+3Cu
2.特性
(1)与强碱溶液的反应:2Al+2NaOH+2H2O 2NaAlO2+3H2↑
(2)常温下遇浓硫酸、浓硝酸钝化
(3)铝热反应:2Al+Fe2O3 2Fe+Al2O3;2Al+Cr2O3 2Cr+Al2O3
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
一、铁的冶炼
基本原理:高温下,用还原剂从铁矿石中把铁还原出来.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等.
设备:炼铁高炉
主要化学反应:C+O2 CO2;C+CO2 2CO;Fe2O3+3CO 2Fe+3CO2
造渣反应:CaCO3 CaO+CO2↑;CaO+SiO2 CaSiO3
二、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反应
Fe+I2 FeI2 Fe+S FeS 3Fe+2O2 Fe3O4 2Fe+3Cl2 2FeCl3
(2)与水反应
3Fe+4H2O Fe3O4+H2
(3)与非氧化性的酸反应Fe+2H+(指稀硫酸、盐酸) Fe2++H2↑
与氧化性的酸反应2Fe+6H2SO4(浓) Fe2(SO4)3+6H2O+3SO2↑
Fe+4HNO3(稀) Fe(NO3)3+NO↑+2H2O
铁在冷的浓H2SO4、浓HNO3中钝化.
(4)与盐溶液的反应
Fe+Cu2+ Cu+Fe2+ ;2Fe3++Fe 3Fe2+
三、Fe2+、Fe3+的检验
(1)Fe3+的特征颜色反应:
加入KSCN溶液,变成血红色溶液Fe3++SCN- 〔Fe(SCN)〕2+(血红色)
(2)Fe2+的特征颜色反应
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再加氯水,溶液即出现血红色.
上述两种现象常作为判断Fe2+存在的依据.
第三单元 含硅物质及信息材料
一、二氧化硅的性质
(1)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的固体.
(2)化学性质:
①具有弱氧化性:SiO2+2C Si+2CO↑
②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硅酸酐)
CaO+SiO2 CaSiO3(炼铁中除炉渣)
SiO2+2NaOH Na2SiO3+H2O(盛放碱性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常用橡皮塞)
③特性:SiO2+4HF SiF4↑+2H2O(腐蚀玻璃)
④制造玻璃的两个反应: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二硅酸盐:常见的有Na2SiO3,其水溶液俗称水玻璃.
Na2SiO3+2HCl 2NaCl+H2SiO3↓(白色)
Na2SiO3+CO2+H2O Na2CO3+H2SiO3↓(H2SiO3的酸性比H2CO3弱)
三、工业制硅
粗硅的制备:SiO2+2C Si+2CO↑
精炼制高纯硅:Si+2Cl2 SiCl4 SiCl4+2H2 Si+4HCl
专题四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一 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比较和联想
1.二氧化硫 SO2+Cl2+2H2O 2HCl+H2SO4
品红试液 褪色
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CO2和SO2.
(2)SO2能漂白品红等一些有色有机物质.
常见可被SO2漂白的物质有:品红溶液、纸浆、毛、丝、草编制品和有色花等.
(3)SO2的主要用途:漂白剂、防腐剂、制硫酸等.
SO2主要危害是:形成硫酸型酸雨(pH<5.6)
二 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1浓硫酸三大特性:
脱水性
吸水性
强氧化性
(1)吸水性和脱水性的异同: (2)浓硫酸氧化性和稀硫酸氧化性的比较:
浓硫酸 稀硫酸
起氧化作用的元素 分子中的+6价S 电离出来的H+
还原产物 一般是SO2 H2
与Cu反应 加热时能氧化Cu 不反应
与Fe、Al反应 常温下将Fe、Al钝化
加热时能继续氧化 均发生置换反应
与非金属单质、H2S、HBr、HI等物
质反应 加热时能氧化非金属
单质,常温时能氧化
H2S、HBr、HI 均不反应
氧化性的强弱情况 氧化性强 氧化性弱
Cu+
2.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先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排除CO 、SO 、Ag+等离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若有则含SO ,否则没有SO .
第二单元 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
思维过程
一、氮氧化物和环境污染
1、重要氮氧化物及其性质
NO: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有毒,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NO2:红棕色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2、雷雨发庄稼:N2+O2 2NO 2NO+O2 2NO2 3NO2+H2O 2HNO3+NO
二、氨 铵盐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易液化,液氨常做制冷剂.
极易溶于水1:700
2.氨的化学性质
①氨气与水反应
氨的水溶液叫氨水.NH3+H2O NH3•H2O
NH3•H2O NH +OH-(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色)
②氨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氨与挥发性酸
③氨与氧气的反应
4NH3+5O2 4NO+6H2O 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3.氨的实验室制法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在实验室有时也用加热浓氨水的方法制氨气.
4.氨的工业制法
N2+3H2 2NH3
(二)铵盐
(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晶体,并且都能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
①铵盐受热分解
NH4Cl NH3↑+HCl ↑ 冷却后 NH3+HCl NH4Cl
②铵盐与碱的反应产生氨气(铵盐共性)
常用此性质检验铵盐的存在,即取样品加氢氧化钠,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说明样品含铵盐.
NH4Cl+NaOH NaCl+NH3↑+H2O
三、硝酸
1.硝酸的“三大性质”
(1)酸性: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2)不稳定性: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
(3)氧化性: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是因为硝酸分子里氮呈+5价.
2.化学性质
A.与金属反应:硝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除金、铂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Cu+4HNO3(浓) Cu(NO3)2+2NO2↑+2H2O
强调:浓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2,稀硝酸一般被还原为NO.
铁、铝遇浓硝酸钝化
B.与非金属反应:能与许多非金属及某些有机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C,S,P等.
C+4HNO3(浓) CO2+4NO2↑+2H2O
3.硝酸的工业制法
N2+3H2 2NH3
4NH3+5O2 4NO+6H2O
2NO+O2 2NO2
3NO2+H2O 2HNO3+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