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会的回答!1.这两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并说出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写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中,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景物?详写了哪些?3.写百草园生活,用简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8:06:4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会的回答!1.这两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并说出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写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中,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景物?详写了哪些?3.写百草园生活,用简洁
x}n+ə櫜ܴqry9 ~\tݞn fHIEQ;D^T7y*FfJ0$snc0JfFF[wu,3aOJäNڬ܎':u,'d*{~޽ Fd̤+x(up/L!hݙdO/y,ǽS5%-&/>{k,rͻ׍il;O3vwLƽioN&v~W/͘w˓a `q? !h5ud^8i <0 7Kv`Thڏ)ݮ O5?`OPMrܹP ~+}OvA_zDGI;?iuatA*VQ 9'~}ԓ|n|bO~O*NEoun xUS!θӛ"'{V1Oo,\y MLNj#x[u|%_~xdĠ|5ճb'sM]{SטS9Qm'L!g0>wۿͯ??{(& g?{~]<|0(pW6 ٸmmdT|t<^^jh Za^o@`}ߏ̟0` O>[96֦T@[X8cr&^ H ^6ټ*CK^ [޾}Lz b#͈dwcUM3|3w &`5l,VƝXphJZovT0,gո"#e|e"nŢJ2/#6=c<@6]R~CWQ2 b,x՘W-i|ܭa(_EZ4Kx0w A$GxaܫLL2~ZЛ&ɥV(%v03JQ,VuAD!v;{E\\n)L $d.!`%X˻57s S|$s)ոzAeTƃ"n O}/OM `7ɸ2J jK&;jJ+L~05oJmtdkܟl&AoAKFaOSoZ6]̠>إ7:}:'A5Xh?mrmY3/rI/?Ms{$zh41s(xֽXT듓q7la…|~dHS#bpJԏi ',c>i1{.q7_>K-Yv ynU-c"T;f' 0}qlKfH5Rv˃pwsPf&&ӃI\ݳW[b&*ݲ\ق ,ee/{UEaI~\dkZ֟B!L7BOXG2v APIΎjNRX.A @CeMF26dA}djǦG r3h%ڻ54(/ZT. ^YT*~5gue2`BI#n;e _?MvJ: D6S._B @s\ ) 343 `9:YBŜlxiZ *Vyb ˯Ш~z\RB.`?L0)pU@dTK4uE .PESZ#V E96((U0<$ []e@ WbؚSmd?qJ-X{@IvXƛ:`gRb^vn]wA|yM䇑'GI LP5 E!Q0Mp$qG! 큁 78jO kU8vV,_h LЂ+dCfʏ|qv'f[J ίL.׸k!v%nnnE衏A o}{i: lkZ>QqEC~$*X7p; %8M&NsNE븻1|~lŒe?!y]5 j@ ^F(:Q;6;o3=VQ_Q gEFҲ:ʲC+GIu11=%L() Wx[= LWHO'2Tu|LD`(vbfRΊ(jOƝc,T1y-i/86y^FPy]Tӓj lۿC *3QZ@( Α+xG,~ n>#"@}Q٠?&rǀ:ٸMP/Q͉!x/!z$a0 W-(*@ =eoTҀX]FAK8Z۾g m*>x4ez;Nb-ⲼkTb0^6:Ri)^0 sc'0 `@l j^\,>7e5+ӎ !øw]{L*zTQOenT G+\6ϒ*^fCܙZ#9(HarG8QBtp_y{NacM6slc?vdwb 3x9Ľݺ ,oх)E?@;IsK=e6OUZ<:1Y9 VkS &ҫ۔E o-N^ @\pd)e*@DN(/hJZy;f ФN@TUa@-^ZP*ԕt-JCH䤿T^Bruܦc{3O x2;Z|xaqr1rޘ& [gtrW&`O#5aSɊ,B!.kb@n\B&A vuOޢYOkWsAy /ٌCRuECf tNP"D)bpЅ£:W[Ë7+g1ll@,+78#ag^Ui(n@@a\ T{qj @ѷc4䞧`RWi 1kief FnC$J'!5If-AS&+9POE5hMaQ ;皪\0W/KisjDQH{2Z>e]ZĬH1a%:jǝ|h{~ޟjۉ)i;4i@f}r` bkQL@*ddVeoॅȔ5w%%/꫽T/ 2^4{:RJN?rp[+p0Ը&C- b%ڥCBз*܂WR_Uy>&Z^sMŠӌC"cCDNы2CSFfջ- >`~ mq&smvV(V IDj;XEa[?MuHdndnl,;P̓b-,C_rWHbRοؤ.^({|aw| >zvHG-_h*)T?h -ކؠTٓKߜժ?tyU)-u:~S5i'x58]2mgFTg{@P)(K }vMō]1kOW įԑ念^X3'*Z DKד~/T J?An' f2T MvuЫ6ys'3)oJpwd\;j;_E B#9M'`VwC!aHіBݫnihLd-NND{` u-;b>=~`U'WLv0zobcEo"b6W0oѢMJFҿwYb V]o6_;D}6s5+IH-Vv?sY?N{Ӽ;efƿsp: 3|fӡNLưTb/?`,'L4o#HB '[vl$zlYyh6'.n57be3RSuSlTC[+`N >6ZK"K9\5K+\Ki8K,=Z( $R [/ߘJujbTF턲30Hy!ז=&0aLzWGV}Vx8 0(pnmYL ~0hb Qups\_48Wܬ`w sLAmlnKu lª$H:1yK u3JjFsLNolcdף2jЧxQPdwNn-EfsyAgy&rjaHCyPll~pp5#M^Tͷ5kmj1Iwn˻% cL0ZDk:B@Or~~pz3r8.2k/ULP|f\-dLk6 D0MiūV7~os OT &%"p`OҎ70L:?7B47.0SmaN)V:&gsHA=]G}IOL%^*T2yͿлUה(M6%S+YM/")lTL)EۣwH6VͰ%. ĘLNMe K$y =+R364ۦk%7[;j<$[R&j]yTsYَES4oR5r8BRk U5/RfEE9BuSa uMmQ_eA\ ͊Jet؃G0aygxeNCVV1@ԀݷZB"青bFt&s>Ƀ]+(7k&ɨZ@mW+){ MuE\WʐVD5>3sO_rQtHwqu<=d? U $%)y+>[oj'Lٺ)e 8-5}Q&hx$1ke2SD\/&^|[rʏYP] \>"&i%cNb-Vz@+da1}IWi޳MZ%#s!w,?ʸ|1C(T`TVnk#]z:"UVJA@dM-[>bMܥ\!Y#I %h͸:lhO:s_rBOJHBdVWxg孮X}14$s-LϟzFYWgF:ܰX5 3)}f\' 5?^H? = :BGY]CLS t1SzDUT35q*YΠ %z**f$M1ŔxX0 %*?)KL\V3CL$'kŒ-潭}5`hk`d 9a$VI$ kdNX5#tSZB|j#i'(nP焜@*RajY +J,M,׿Cw`B鋔Zb%cR*kMk!_şO B-NZDt0cZhv}ӱty;Mɩk֌R̺׾TX:lUjۙ&Swu?JbK O:Sn*Qr)R~ Ti@8MBK~?is<4\7p7fSMfJCqz.-mV`n ª KqUkJ"C8=uܻljWeKZt7hX_F ? k aw:^`$B/oͶtVʱvzN+ȭ&?Nbguh*sZdYa=K>c25/zۋ95l{_؀hz:_8R֒1*jdLvRnՋuBR)".f2= ZP)GֲS>^XPL#\ R}ZUx߃Il?4=nC<m]0j`)E_J)?Bo~3g3j abHoU"֔vb5ƺ"KeoO+~;LQ- wUKm4;~ش/ Hd_GPm:X['aQ;c Omef~hVLǂ츗&5AgJhVa^yESj"}t75 %q;ԹcV/GIt. 1 ^z@twm*z;Ҿ_|-2fKKNxp]cqL3MTW'Wr )Cr 0)q] Qi5K~$ ܵSmVI;#6$ZIleόq&Du`1RMxBIs7F8FNntG&^NLvs Q$8b;p%#fh4Aq4;¤h ]q,dYt`ֹ `ӄ2V(m%VGEO3Ft#vB0ZTtQm>XA;%QyQI(6& u+Ґ~3@rm &;CS\Ex_f]pz͒R+QÆn"l k,0,L/4wD1L /s)2ܫΙ =㨺nqU]~|*Tϸw0zXUBLVh$F5kԭO2m>;J+N79aL+?6 2F2~#@'/Ҹ;+tAaZyʋr|Y|-yͦ iHX!N*fιeBXlx9Ls5|&[ER\:yX;F%)ҒESC*lCd((<9Qi ˦xpi%$a3 wޒŧj]R½4hCN/,Uu$tٲouh^~&pC+^6u \Ru$M$ߍ&sK{)R^fZ,+ 32t<եN_lY' R<)fdR"ʾ>EjZra\rC|<^ku! {hR^S<X"blߔШZfvP9Ͼe0Iܺ?P)!P1\RS4N@&4NVA!6u:rBr_vRr;t=_E \-o? (~<ȿ4ene-Zq8#w+Q>셝(@Wtya>BpIjm,<\B_#Vd65?T-,E uRbOI MU5~DlQ4փW3u:iZŎz z풂L-+;AᐍBk6Ab*}ʹ Δ w)a_`bM\0UY8p6e^l:A%\62Wqg0ie{^jùmU6<RiR?J]GIR?*<-zt=~L9gjڪӿ S==;q>g!g؇.+OuH…x?Ns^`ԡ97sX:Bjh_UYL̜iLuUG5TY݃XqlhsY;olBPإECj:eI0 PÑ't8iNA^\G4va?52 pEulI&!zkikY#G4ʝ&[bjC-4_GwA٩_3?Lbl^x"=%Vذc:m%Wғ;'`]d̳TuDZ[vҸ30ٱ" ܨǎD}/tCp ry[f=͑ݑZBd.OK.4ՙ䇹}Tp+ri?qꆍzq^ Հ5-g Z̈f=(H@tc:=t0HLeF! ﷝ڜJ 3Ev!*jGk'ut#>q| d9nZ?7}a7uEatC/}mqlёi-{͟2SUSBq*S4"S\y~ q5ګa5 0s94$J^I $eL˾yNr𑹀>2%,;#"^d/l_Z񵼌@:³[ 8< һƅ?#NJ5@K̑nh&V1p,6c0.A[TS._ӭvzvRmSΐ6=Lijh|(1MI܂j${DC%aqj"`{EofO|әey[Htp sf_pۍY9>W9O#ƕDX=ٳx@E$\y:gq4̭ŗ z+m 4qsR{Tɶlլ1YCov]l"f~gIsZF.Eo6y+HòQOۻԦxwy =UY@,.Bf,S7)nc4歹\nd8Mҕ*uRli_$]ƃSHJpEt?lڹuH7N=ـycKOLT* O+\zͤN^0+nؿ~ߙڂ\oQF.eO̴lvm vuđm$)!$4hJ.D)/K;m8c5χԕ=KFbPtiZqbO*uVJQ)HPaNzn)h1r.jc׽SfH:;0厰;:v\t:o>5[*_Cj;K贍0s1)Ҿv "'[Z.XO>mޒ4[˓C'ϩΡbUYGP8g"$g¨uC`2$/k4۵}qf}~9Bcr}) vdO$G?:butM*J:[HsZjhm8IQTK=&Fٸs׆]`ڥYyўs'#G&0^F v Mw+@Z Nz d=GhgNy|;1 )zkwүBBZ,ʡo7+9=Ɓ$zUL&hrl򠡕3^ [Rj77Vc쯹8?H$F)pĖxM52k)BɂW]ĂKӎ)9D܆W` kl0PgtxIK֪jDbaS;+mR1C+S:T03J[jehMˠ[ӳ<9me84:mbiJr&hmm lm7v $bT]2lww' }8a>'x2 slWkNy+1y3^ǸO5^'>;Z2l'آ~+ԕc-*.fg7&ݸ%G|ԜldVSnؗOB{zr\Ċ ZH+Bo9_2mW%[{q6 lFlxnA~c۲E*t-UkU |i,oZ\2e ͘;q 0U.h<ՂB:*@#z+Ǥ'sPȎY@AUNBzZf̻3;)ӗ0T0joTߓZcFȏ,- 1t46I5Cm( 5XL--2dh}HM x- ϶/yjge=q@NۊqםU،VPR-&ꍮUJjmgm?5 HaX8Y%Iaǚ#?qi&ij8NjmSc:\RPz/OFkq*LfiBVت[I2Z,L^3wV3k 6T\wdnq"$kn)MA ΋ 6NtϫJjžQ.'tC -^CU[Q{qJש4לkS:PA8{}ҩiiflFKNm2jnu5_$19Hޖ4Ҝ3Yk6& ZZers30?פB޾vAa&9Z9HZ kK{s)h6e.#}8HtݖVОF*̶߬XѮ)|KtPsuєx]n隢350Y`ouXPˠ8j%9ItA'gd:5ZYP}/| [-*2H?gyP뷗x'T2>U)#Z%NM&8Z`InwfaxU=%}cFHx-|%B'^R=M0gH\h%}8d)ɖͩj#9gxϦG<JXyw =N)ϙ}r?3xlݢjG׭=nҩ2͇bvxB4"`}6?EmC\HY5'6^\кmN@)vMƊLɓ:쓰]9_pqfFFOgd6Dj_J `z@$$pȄ|dD0JdЙ)Z*Vd, 5qiw҄Sf7LsGDѦr}mkjK`MDл[ʧYxFϞr)i%OVլx*kb^Lju=keW+gUSpYN\N۪K09Tң\4u  T#u͍Iڊ/]>21'@c~h\QRblxMSM_lB vf6[y`O_(^G+(2⵴MX'Y3k~<~ @aЛOH[4L66ը_r~Y]/m~I/լ'W۰fz9k'ʾ:i6KQXVXQ㺜J7"k'vKܙzV]9fJb:`\IL`X9a>cJēƦZ 7ב[o{Ez8IYJ$yrI%ٓ$]Ͷ Vuޅgj-DZź]B Vkm¾u IN^9y܁ PdԷgim4Q:\uR̒GE*,c{gaM6;9Zڼf!f9sL*LHy]ik|)뻾w; g +bg"cLx*/3ꟴלQ`8U5j|׹'?R!m-o m942zv\Kuʹl/H(^aI`>*rBQNXٮ{zf/x-x 5|gOj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会的回答!1.这两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并说出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写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中,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景物?详写了哪些?3.写百草园生活,用简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会的回答!
1.这两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并说出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写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中,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景物?详写了哪些?
3.写百草园生活,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详写的事?
4.文中写了两处生活,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会几个答几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会的回答!1.这两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并说出过渡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写百草园生活的文字中,写了百草园那些季节景物?详写了哪些?3.写百草园生活,用简洁
1、靠第9自然段过度的,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2、写了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详写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3、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4、用了插叙,这样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9 对要去私塾的不解和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春冬
自己找动静的
不知
在………………

1。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对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的厌倦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42.htm#4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

全部展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作品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炼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炼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一课所注为1926年9月18日)
正音正字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葚(shèn) 轻捷(jié)
油蛉(línɡ)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ò) 觅食(mí) 竹筛(shāi) 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 书塾(shú) 蝉蜕(tuì) 渊博(yuān)
人声鼎沸(dǐnɡ) 宿儒(rú) 盔甲(kuī) 倜傥(tì tǎnɡ)
窦(dú) 倘(tǎng)若 臃(yōng) 儒(rú) 柚(yòu)
长妈妈(cháng) 叵罗(pǒ) 拗(ǎo)
多音字:拗 攒 宿 折 系 长
Ade:(德语)再见的意思。
[编辑本段]内容讲解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的问题是怎么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是脸上还带着怒色,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如何评价这位先生呢?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百草园的美景)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的事
四层(17、18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
五层(19~21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求各种知识的广泛的生活兴趣,并揭露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编辑本段]课后题解
一、按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理由可参见“有关资料”。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本练习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弄懂语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语意重点。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为说到原因时是用表示猜测语气的“也许”。
三、下面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本题是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练习。要引导学生在体会这段话准确使用动词的基础上,学着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可以用题目中提出的那些游戏,也可以自行选择游戏。

收起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

全部展开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都包容其中了。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还有何首乌,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趣味的小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故事本身虽然让人有点害怕,有点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几许神秘色彩。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收起

1、第九段过度,表达了作者去三味书屋学习的无奈和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
2、何首乌、覆盆子等动植物,雪地捕鸟;详细写雪地捕鸟和拔何首乌
3、百草园的景色、听长妈妈讲故事、雪地捕鸟
4、用了插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百草园里的快乐和三味书屋乏味的学习与其中的乐趣...

全部展开

1、第九段过度,表达了作者去三味书屋学习的无奈和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
2、何首乌、覆盆子等动植物,雪地捕鸟;详细写雪地捕鸟和拔何首乌
3、百草园的景色、听长妈妈讲故事、雪地捕鸟
4、用了插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表现出百草园里的快乐和三味书屋乏味的学习与其中的乐趣

收起

1.两部分是用第9小节作为过度的,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2.谢了春夏秋 ,祥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物
3.百草园春夏秋景,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最后写了冬天捕鸟的事
4.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

全部展开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先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经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葚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叙事写人更是简洁素净,扫雪、搬食、支筛、拉线、捕鸟层次繁多的过程,仅用百来字就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遇艳、识妖、惊恐、脱获,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也仅用两百来字便说得清清楚楚。有时,作者应用排比句式,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如在描写课读时,运用“有念”四个排句,那内容均是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拙而巧,朴而灵,诸凡上述种种,均表明作者的语言技巧已臻极高的艺术境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主要分歧点在于:是否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1.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阔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 类似的看法是:通过对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热爱大自然,追求自己快乐的儿童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2.主题不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依照某种主观需要,凡持革命的文艺家的作品都必带“火药味”的偏见,凭空地把它附会为批判封建教育,把它的前部分和后部分作为对照割裂开来,不仅破坏了这篇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也破坏了它的诗意。因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应该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收起

一、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9节)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一层(第1节)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第二层(第2至8节)写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三层(第9节)写离别百草园。
第二部分(第10节至最后)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一层(第10、11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第二层(第12节至最后)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全部展开

一、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9节)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一层(第1节)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
第二层(第2至8节)写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三层(第9节)写离别百草园。
第二部分(第10节至最后)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一层(第10、11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第二层(第12节至最后)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二、课文剖析
第一部分
思考 这一部分都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剖析 这一部分紧扣“乐”字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限乐趣。
思考 第1节中的“似乎”与“确凿”矛盾不矛盾?并说出理由。
剖析 这里“似乎”与“确凿”连用并不矛盾,“似乎”是因为时间已经隔了七、八年,对下面“确凿”的断定有些不肯定,“确凿”是因为写作此文时,作者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的。
思考 百草园作为“乐园”有哪些乐趣?作者是按什么样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剖析 用两个“不必说”和“单是”说明百草园的佳趣比比皆是。作者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第二段写的是春、夏、秋三季的景色,第七、八段写的是百草园的冬天。
思考 第3至6节在第一部分中属于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剖析 这一部分属于插叙,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话的色彩,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思考 第7节“雪地捕鸟”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有何作用?
剖析 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等。
作用:①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②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思考 第9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这一节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剖析 这一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两个“Ade”和两个“我的”配合使用,真切地表现了“我”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思考 第二部分是如何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剖析 选取4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一是提问“怪哉”一虫的事;二是写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去自寻乐趣;三是写师生读书的场面;四是写学生的做戏、画画儿。
思考 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作比较,从中思考“我”喜欢哪种生活。
剖析 首先,学习的环境:三味书屋是封闭的、沉闷的,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而百草园景色优美有趣,环境开阔。其次,从教课的先生来看,三味书屋里的先生不愿学生提问,“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而百草园里的长妈妈娓娓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耐心传授捕鸟的知识。再次,从学习的内容上看,三味书屋里学习的内容是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而百草园里是美丽的自然景物、神奇的故事以及有趣的捕鸟。
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思考 鲁迅在这篇散文中写了自己的童年学习生活,说明他希望一种什么样的儿童教育?
剖析 鲁迅先生希望能有一种满足儿童求知欲望的、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
三、归纳全文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
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
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四、写作特点
1.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2.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3.运用比照的方法,突出中心意思。
4.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收起

自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