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4:03:25
英语翻译
x|YocI_I1ЮRnxӆ~20F]iwW+`cHQ6J"))j"QWL1wNJ]/hR"q|gW~›vỗ?}/?wGÇ?/ݣ?_w?~x_x/_^xo񫅅y,,|ݟ~Ó^x/޼}ի]x͛o}͓/_yo^>7?{Ͽz͓o~7_}#_5g9¹|o^?7_|o^Փ\ /~Kӝp zQV6YQ0SSߝ QT7SoƏ)wl$;O}OA^zɎf{IYɂblٟkszVS 9>&e˩/Ï/~;CץJ-2.f꬟c4wIpY^k:v; lrouqVkdq6\5N눌f}kt3xW^ƔS&~ylfpS/??Ż޹ysS nDq/{>QhS[1+vϡow+G),Yd]; o4L|7hE/GL'`ݡa M'z#P֮l?YX?]X,kR'1Q̦߉q޹SC? Y3/Ж#5mo8Ŧn;)S?l`2*L4%#exD |X5R0%[7xօ( ^ oj#[-ՙx:RqR Rprӊz" @p$ s]99 NKX-A$] N#ZIxlL͟xKyv5d)5=9SjfV2mi*1XCsݳm$2BX6.kZgFߥ6+C{SQzspNG]l'ԑjT_/mo'_ -zQevM90p$#m҇uJ ߫B [~n|UBW25 ~Ӯ1[Ɠ;u{Q3o)+\'5 #l{[b[4ĩDvWCuFv]!^GpYöstAd&Xi&&D@xC*Bz:!0LEPrς ÈRPhGPIM%HP04vv-^u .|T%"hK0W1"N,jkWxL AkF~4h滖Lyǰ08W!T&S%6Tr?^@VĖ(ېC,Eo\hjD ѪMzKm|S *0>&xoԸm)ohY8؊z'F?2L{%,n%TsQ>7C[M+eZw~Flw+ DN+0 brFsdӄZU23sBQ1#61@2|ww$WkOl"?pC5&BX&_vC{6{};Ϊ*cB}Ôe C-Rj!HhA%KN)uխ(2K_-er^d1b%)n@*COkzL1L(:1/lu؅` KU}/ U5ѫ kR;&!HHA8{xA*L2h\8%]n`Wnf4z\sGSB1x(%Bo$,`JhR(I81msbEP10չ#1D˜e?=wsFKSLj A+GR'SO9<"vIC`NU ]}&eW/-jwN y.%v?2Nnrg>X?Sl+(2'E#.QvUyVG<$xdo8QU5ds4zv5I{Jp/I;X^f5#!i6RcyG3H~;mU{ 0ji}q٠)35)G-|EA>Q1u|q̸W}-8SŇ&VU\J9{d d2\hb>9;wm7'DyAI;Fж;p|vBUO f"-:8#|3+U jv?j| ),q7)p ]\5BAR^P-evX]I w L4! aT)9fx^φkZ<<[ަm/H"xc6θbB㠧Ά\xM(_nVr(J=5X"typCdt{Oz 41aDݵ<j 2niPZ[DƄ/\ {NY P{Vufo5c-kW${z !gfzl#ȎLal}oضw&эA"c:Έ qLACu_ 2+.Lebn sNa-@=vwыv\\GSӼWR790+"{̞/q{x+Qj\'rq)f`u2gB0hO`k` HGT[a(&qE\5%!CצBLt-7./p>I';e%Լ˛^6,zZ̽ IY`q07ՙӝS jx#R=ޓe6x'ѨVB>_^Z:U Lٶ[Nywkvڂ FФ6 IWd}MWGZR2 6.rI`4+Lf L>ޙ?2`<ڜ{}:reU)I_<ѭF5D3A"ԧ0͠#L{G)63_On*001+|Z+a'r(MmG xI٬kX>KUڨ3pf5@f[،#>PweOMk#h*+^ {b"BRO1,LyhRnEn\ۑ^Q#Gva֬]DH䊸pY&ht0LV]ԅٵ֞qnypCһ:svU}6yXUb;D1a}c"^5 V/~)*~jË`odRv_ |C8CBM5'F&]e\JpC4`[R`8R:InWr@ҡ# 4юBg#ҝecgC `B)5^6is gR;yt9\ 6y4 "¦2ΛsWo Z4,}5~wX“]u!y/kAwni?͓RSc[F.30[}I;sX`VŶBvm͵ Kdl:=D gi#QAV .~.XӗTtה4;VqlfCܶYu98MIIYiIS4i{Y…ٔ VY'VeT9Aͣ8MҨ^RD|˼%J{\?da;Dehݜ$FL,#K*+bAmbCD~WLeFi3 I;@v䷦A9 'Z(kIXD^zw9./4 ,+S'm株Ikk LQi2ՄG/#[=mjҕQT&́c’IW%\&+MtEٟ=>X|F,#"X$ %T3^1aS?dUFB) A'i{z "K1Ē 2vESjȩ Hצ"h]LhݟZcJ=IǴNy rYZ'#3TQ6FP.\$5aaS Zov7 \LDq|WѪ:RVkັ4#"hhv i ۦ0:1%Px37Q>z[\uM|cWrUc5lԧ2Գ3}!e]FC^N";=~]ABPu~Ƒ0 cV#}HK0H.J[AGT2ݕtX?=aI>zgL(׵U@!yAؔOU|1yXA?&O@Xwok\HL˜b0ZVp|tk3g(5ETS )_3UL#j3(Y% aV) eirbuM{`!en krlCPa՛RJjOSX57 "n%өhRV OS:M f'p9- ~R3O4݌kmۡoZJ򶱦ˍ[!ʀǴ٥NMC5 j (FrhWVE2lB݃nOK0ɮw#Ir Mݚ =v-_joۼ)$L ;Ҋ]jo1>ƀs yXv.{-Ry9F;m5?<yvZKVP\e?u@]9D³)ny~-&_y(!6.3 *;l7Ĥz5K\j;i*-3Š NsG:1v.j#~mJ{aq}HkWK_fw)"8[D\RyCRul9xFT:B-SRB̹xgH]Ǽ(嗽{(C,+=T4 K 3Ov;M!\$ U͢2`ӱs]*1M@Ct o^v6u6f62Fو-lV ]90|Wt@ 8dH~kLɃmڱֆL^>ްMB<o?J{8;w*ѯi&"A@{@+-U_jӹ\ğߖ@ƕ@WYG2D&J~ЙD[-y1f܋WJb0/46 l{~( 9=6V &=kB f;2=Tl 5^+, ngFT>WA7g[Q'ٴ]iO"/)Aq8 ZݷŨf'4vy@rY'^ށŋ_>#*%X770qH|ѧ}̥] X+z&nI>l7y}ٰ~eϼj;3r<=pϮK<ŨB薦vz&3x S fzt1\hV;,Ғ-2J.x1lx\ծv4@p6*ZЃz9Ev0bT0*r[%'o-娍M\G3Md1m+̑q|:>SB;Ef(mOZT'#jE>=^5po cǖpX?7ﻄUKkIA,Z ;;a)mq]CcA:sUI)yLsn4oYyцx^Ε..0,_Нj+ Ϳ;v5"gi@/4Q)H=< +mlBP7r,J93Y)Ho#.w>/=1!ɍS%DYg}}dA^O%YY0p_},H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这五年以来我见过太多人的生死,所以自然而然地想到Elzeard Bouffier也已经去世,特别是当一个20岁的年轻人提醒一个50岁的老男人,他除了死,已经一无所有.

五年来我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不能不很容易地想到爱尔栽.菩飞或许也已辞世。二十岁的人总习惯把五十岁的人看成是行将就木的老朽。
看原文吧,你就知道什么背景了
法国乡土作家Jean Giono 《种树人》
让. 焦诺 (Jean Giono), 1953
要识别一个真正杰出的人,需有长期观察其行为的良机。如果其所作所为不掺私心杂念,如果其动机纯粹慷慨高尚,如果他在人间留下...

全部展开

五年来我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不能不很容易地想到爱尔栽.菩飞或许也已辞世。二十岁的人总习惯把五十岁的人看成是行将就木的老朽。
看原文吧,你就知道什么背景了
法国乡土作家Jean Giono 《种树人》
让. 焦诺 (Jean Giono), 1953
要识别一个真正杰出的人,需有长期观察其行为的良机。如果其所作所为不掺私心杂念,如果其动机纯粹慷慨高尚,如果他在人间留下伟绩而不求任何报偿,那么,毫无疑义,这是一个品格卓越值得铭记的人。
四十多年前,我在衔接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的古老土地上做了一次徒步长途漫游。那时这个地区荒荒凉凉,杳无游人。
这块土地的东南和南边是杜兰斯河(la Durance)的中游,夹在斯思特龙镇(Sisteron)和米拉伯镇(Mirabeau)之间;北边是德龙河(la Drôme)的上游,从发源地起一直到迪耶镇(Die);西边有公达维乃散平原(Comtat Venaissin)和旺杜山梁(Ventoux)的一个分支。它包括整个下阿尔卑斯省,德龙省(Drôme)南部和奥克吕滋省(Vaucluse)的一小块飞地。
在我漫长旅行开始时,这块海拔为1200到1300米的荒地上植物稀少而单调,只有薰衣草野生野长。
我沿这个地区最宽的路线游荡。走了三天,来到一个景色凄惨的地方。我在一个废弃的村庄旁宿营。断水一天了,我必须找到水源。尽管废墟一片,那些马蜂窝般挤作一堆的房屋还是让我相信这里从前有过一个流水池,或一口老井。果不其然,流水池看到了,但早已枯干。村里有五,六幢受尽风雨啮噬,揭了顶的房屋,一座钟楼倒塌的小教堂。它们的布局,排列,都和有人的村庄一样,单单没有一丝人气。
那是六月里阳光明媚的一天。但是,狂风在这块无遮无掩,高耸入天的土地上施暴,野蛮凶猛,让人难以抵挡。它在残垣断壁里吼进吼出,像吞嚼猎物时受扰的野兽。
我待不下去,拔营离开。走了五个小时后,仍然滴水不见,也没找到一丝有水的迹象。满眼干巴巴的焦土,遍地一色色的木本杂草。我隐约看见远处杵着个小黑影,以为是个孤零零的树干。我不经意地朝它走去。却是个牧羊人。周围有三十多头绵羊卧在火烫的地上休息。
他让我喝他水壶里的水。过了一会,他把我领到坐落在绵延起伏山地上的羊舍里。他从一个装了个简陋的绞盘的天然水井里打上水来。井很深,水却甘冽可口。
这个人话不多。这是孤独者的特征。但我感到他对自己很有把握,信心十足。在这一无所有的贫瘠之地,多么让人不可思议。他住的不是简陋的放羊棚,而是个真正的石头房子。从修补的痕迹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为这个老废墟付出过很多劳动。现在,房顶坚固防雨;风吹在瓦片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井井有条,碗碟洁净;地板扫得一尘不染,猎枪擦得油光发亮;炉火上,腾腾地翻滚着一锅热汤。我还发现他的脸是新刮的,衣服上的纽扣钉得很牢,补丁打得仔细得几乎看不出来。
喝完他的汤,我请他抽烟,他说不会。他的狗,和他一样沉默,看上去友好而高贵。
他爽快地同意我在他这里过夜。这里离最近的村子还有一天半的路程。我很清楚这个地区的情况:在和这里同样海拔高度的山梁上,在公路尽头的小白橡树林里,有4,5个分散得很远的村庄。村里住着烧炭的伐木人,活得很苦。春夏秋冬,气候都是一样的严酷无情。一家家挤在一起,勾心斗角,像在闷瓮里腌制自私自利的苦酱。人们好高骛远,朝思暮想逃离这个地方。
男人们用卡车把煤炭运到城里,然后回到村里。在这冷热交替的苏格兰浴折磨下,再坚强的意志也会被销蚀。女人们怨天怨地,受尽煎熬。他们没日没夜地处处比上比下,无论是卖碳的多寡,还是教堂座位的优劣;无论是女人中谁更贤淑,还是男人里谁更腐败,或者是贤淑和腐败的大混合,大拼比。除此之外,那无止无休的狂风也把人的神经绷得更紧。自杀风和癫狂病像瘟疫般时有流行,并且每次都造成大量死亡。
不抽烟的牧羊人拿来一个口袋,把许多橡树子倒在桌子上。他一个一个地仔细检查,好的一堆,坏的一堆。我抽着烟斗,想给他帮帮忙。但他说这是他自个儿的事。看他那么严肃,我就不再坚持。这就是我们聊天的全部内容了。当好的那堆足够大了时,他把它们分成10个,10个的小堆,同时把那些小的,有点裂缝的再剔出去。他审视得相当用心。在面前堆了100个完美无缺的橡子后,他停了下来。大家上床睡觉。
和这个人交往让人心神安宁。第二天,我请求再住一宿。他答应得再自然不过,或更确切地说,他让我觉得我做什么都不会打搅他。这一晚的休息其实并不必要,但我好奇心被吊了起来,想探个究竟。在把羊群赶到牧场去之前,他把装着精心挑选,数了又数的橡子的小口袋浸在水桶里。
我发现他的放羊棍是一根长1.5米,拇指般粗细的三角铁杖。我边散步边休息,沿一条和他平行的路走。牧场在一个背斜谷的底部。他把羊群交给牧羊犬看管,自己往我站着的地方爬上来。我以为他上来骂我冒失,其实是多余的担心:他本来就要走这条路。他让我陪他去离这里200米的地方,如果我闲着没事的话。
我们到达目的地后,他用三角铁杖往地上杵个坑,放进一个橡子,然后填上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不是他的。他说,不是。知道是谁的吗?不知道。可能是市镇的,也可能属于那些对这土地漠不关心的人?他说。他对谁是土地所有者毫不在乎。就这样,他仔仔细细地种了100棵橡树。
吃完午饭,他又开始挑拣他的种子。在我百般缠问下,他终于告诉我一些情况。他在这孤独的环境中种树已经三年了。一共种了十万棵,其中两万发了芽。但他认为这两万中有一半活不下来,不是被啮齿动物啃吃掉,就是被人类难以预料的老天的意愿所扼杀。最后还剩下一万棵橡树,它们将在这不毛之地上生长起来。
这时,我突然想知道这个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五十五岁,他说。他叫爱尔栽.菩飞(Elzeard Bouffier)。他原来是农场主,在山下平原地区过了一辈子。在相继失去独生子,妻子后,他来到这个人烟稀少的地区,与狗,羊为伴,怡然自得地过着节奏缓慢的生活。缺林少树,他认定这个地区会死亡。因为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可做,他决定弥补这一缺陷,他补充说。
我那时尽管很年轻,却也活得很孤单,懂得怎样小心谨慎地和孤独者的灵魂打交道。既便如此,我还是犯了错误。是我的年幼促使我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从寻求幸福的观点去探望未来。我对他说,三十年后,这一万棵橡树会长得生机勃勃。他回答得很简洁,说,如果上帝赋予他生命,三十年后,他种植的树会有很多很多,这一万棵橡树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另外,他还考虑再植山毛榉。他在房子附近开了一块苗圃,把山毛榉的果实培植成树苗。他围了栅栏,防止绵羊啃吃它们。树苗长得郁郁葱葱。他还打算因地种点白桦,他说,在地表下几米深的地方沉睡着湿润的土壤。
第二天,我们相互道别。
第二年,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我应征入伍,一去五年。一个步兵少有闲暇想树林子的事。老实说,我并没把那件事放在心上:我把它当做某种嗜好,就像集邮爱好那样,没多久就忘在了脑后。
战后,我获得一笔微薄的退伍补贴金,心里直想去呼吸纯清空气。就为这,我重新登上了这块不毛之地。
地方还是老地方。但在死寂的村庄外面,我看见远处有一层灰蒙蒙的雾气,像盖在山梁上的一块地毯。自头天晚上起,那个种树的牧羊人开始在我脑海里频频出现。“一万棵橡树能覆盖很大一块地方呢。” 我自忖。
五年来我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不能不很容易地想到爱尔栽.菩飞或许也已辞世。二十岁的人总习惯把五十岁的人看成是行将就木的老朽。但是,他不但没有死,而且活得很精神。他改了行,羊只剩了四头,多了一百来只蜂箱,摆脱了啃吃他小树的绵羊。和我亲见那样,他说,他一点也没被战争打扰。他只是一如既往地继续种他的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有10年树龄了,长得比我,也比他还高了。那景象激动人心,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而他和往常一样一言不发,我们就这样默默地在他的树林里走了一整天。这块树林分成三大段,长达11公里,最宽的地方有3公里。想想这些成就全靠这个人的双手和心灵,没用一点科学技术,人们就会明白,人类除搞破坏外,也可以在其它方面和上帝一样卓有成效。
他实现了他早先的想法,这不,山毛榉树长得和我齐肩高了,满山遍野,一望无际。橡树也长得茂茂密密,高高大大,不用再害怕啮齿动物了。至于老天的意愿,它如果要摧毁这件作品,从今以后不唤来飓风是不能够了。他带我去看了美丽的小白桦林。这片五年树龄的林子是1915年种的,也就是我在凡尔登(Verdun)打仗的时候。他在所有他认为有水的地方种了白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那里地表下确实湿润。小白桦像一群少年,嫩嫩的,豪情满怀。
他的成果好像引发了连锁反应,树木开始自生自长。而他不瞻前顾后,只是简简单单,一心一意地继续执行他的任务。下山走到村庄里,我看见记忆中一直干枯的小溪里居然有水流淌。这是他让我看见的最奇妙的成效。这些干枯的小溪曾在远古时代见到过水。前文描述过的一些悲惨的村庄,是建造在高卢-罗马时代的村落遗址上的。考古学家在那里考察时,曾经找到过钓鱼钩。而到了20世纪,在同样的地点,人们却不得不修建蓄水池来保存一点点水。
风吹撒了一些种子。在水回来的时候,也带回来了杨柳,鲜花,牧场,花园,以及某种生活的意义。
但是,这个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进行的,人们习以为常。在荒山中地追捕野兔,野猪的猎人看到了蓬勃生长的小树,但他们以为是大自然自己的花头。就这样,没有人来碰这个人的事业。如果有人产生怀疑,他肯定会受到阻挠。但没有人想到去怀疑他。无论是村里,还是政府机关里,谁会想到世上居然存在这样慷慨无私的顽强意志?
从1920年起,我每年都去访问爱尔栽.菩飞。我从没见他退缩过,也没见他犹豫过。然而,老天作证,连上帝本人也一直鼓动他撒手放弃!我没有算过他遭到过多少挫折,但可以想象,要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必须战胜敌手;要化如此巨大的热情为现实,必须和绝望作斗争。有一年,他种了一万棵槭树,没有一棵活下来。第二年,他放弃了槭树,还是去种山毛榉。山毛榉比橡树还容易成活。
想了解这个怪才,要记住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完全孤寂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孤寂是如此的彻底,以至于到了晚年,他不再习惯说话。或者,他也许觉得没有说话的必要?
1933年,一个大惊小怪的看林人来访问他。这个公务员命令他不要在室外生火,以免给这片天然森林的成长造成威胁。这个天真的人说,这是有史以来人们第一次看见一个森林自生自长。那时,他在离家12公里远的地方种山毛榉。75岁的他,为了避免来回走动,想在种树的地方盖间小石屋。第二年,石屋盖了起来。
1935年,一个名副其实的行政代表团来考察这个“天然森林”,其中有一个水利和森林部的要员,一个议员和一些技术人员。他们说了一大堆废话,做了许多幸亏后来都没有实现的决定。其中只有一件事做得不错:把森林划为国家保护区,禁止在那里烧炭。没人不被这些生机勃勃的年轻树木的美丽所吸引,而她的魅力尤其迷住了议员本人。
代表团的几个护林队长中有我的一个朋友。我给他讲了这个神秘故事的来龙去脉。一个星期后,有一天,我们两人一起去寻找爱尔栽.菩飞。在离考察地20公里的地方我们找到了他,他正忙得不亦乐乎。
这个护林队长不愧是我的朋友,他懂得事物的价值,他知道保持沉默。我把带来的几个鸡蛋拿出来做礼物。我们三人在一起分吃了干粮,默默地欣赏风景,一起度过了好几个小时。
我们经过的地区长满了六,七米高的树木。1913年荒凉一片的景象已成了回忆……平静而有规律的劳作,高原新鲜的空气,简朴的饮食,尤其是泰然的心态,塑造了老人几乎让人肃然起敬的健康。这是个上帝的健儿。我不知道他还会种多少公顷的树木。
临走之前,我的朋友简要地推荐一些他认为适合于本地土壤的树种,但他并不坚持。“理由是,”他后来对我说,“这老人比我知道的多得多。” 走了一小时后,他也许想得更成熟了,补充说:“他知道的比任何人都多。他找到了获得幸福的好方法。”
多亏这个队长,不仅是森林,还有这个老人的幸福都得到了保护。他任命了三个护林人。护林人对他敬畏有加,以至于不敢接受伐木人的任何贿赂。
这个造林事业在1939年遭到了严重威胁。那时汽车用煤气,木材很欠缺。人们开始砍伐1910年的橡树。但这个林区离公路实在太远,从经济角度来看极不合算。砍伐被放弃了。牧羊人却一点没察觉。他在离那里30公里的地方继续平静地从事他的事业,完全不把1939年的大战放在心上,一如没把1914年的大战放在心上一样。
我最后一次看见爱尔栽.菩飞是1945年6月。那年他87岁。我重温荒山之路。尽管战后各地满目疮痍,在杜兰斯河谷和山区却有了一条公交线。我认不出上次走过的地方了,我把它算在这个相对来说快一点的交通工具的账上。我甚至以为是在走一条新路线。直到后来看到村庄的名字,我才肯定自己确确实实行驶在过去破败悲凉的地区。我在维尔宫(Vergon) 下车。
1913年时,这10来座房屋的小村中只有三个居民。他们野蛮,相互仇视,靠设陷阱捕猎为生。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和史前原始人差不多。那时废弃的房屋周围乱长着荨麻,生活条件让人绝望,活着犹如等死。在这种局面下,美德是没有落脚之地的。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迎接我的不再是从前那种干燥猛烈的狂风,而是充盈着各种气味的和风。高地上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森林里的风声。还有,更让人惊喜的是,我听见了水泻到池里时发出的真正的水声。人们修筑了一个流水池,水哗哗地淌着。最叫我感动的是,人们在水池旁种了棵椴树,看上去约有4年树龄,已长得高高大大。它是劫后复生无可置疑的象征。
另外,维尔宫到处有在希望的激发下复兴的痕迹。是的,希望回来了。人们清扫了废墟,推倒了残墙,新建了五幢房子。小村现在拥有28个居民了,其中4对是年轻夫妇。新房子,刚刚粉刷过,四周围着菜园,里面排列整齐地种了蔬菜和鲜花,有白菜和玫瑰,大葱和金鱼草,芹菜和银莲花。从今以后,这里成了人们愿意居住的地方。
从这里起,我步行继续我的旅程。刚结束的战争还不允许我们充分享受生活,但拉撒路已离开坟墓了。在斜山坡上,我看到一小块一小块的大麦田和黑麦田;在狭狭的山谷尽头,有几块绿莹莹的牧场。
又过了八年,整个地区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在1913年我看见过的废墟上建起了整洁的农场,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房屋渗透出幸福舒适的生活气息。在靠森林积蓄的雨水,雪水的充盈下,老水泉重新开始流淌。水渠建起来了。家家农场周围,座座槭树林里,水从流水池里漫出来,流淌到地毯似的鲜嫩的薄荷上。村庄一点一点修建起来了。人们从地皮昂贵的平原迁居到这里,带来了青春,活力和探险精神。路上遇到的是吃得饱饱的男男女女,是兴高采烈地去赶集的男孩女孩。自从生活变得甜蜜,老居民的老面孔也难以分辨了。老的加新的,不止一万人在这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都有赖于爱尔栽.菩飞。
每当我想到孤单单一个人可以仅靠体力和精神在荒原上建造起迦南乐土,我就对人类奇妙的本性感慨不已。然而,再进一步想想,我意识到要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个人的心灵该是多么伟大,毅力该是多么顽强,品格该是多么高尚;每想到这里我就对这个没有文化,却实现了宏伟业绩的老农民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爱尔栽.菩飞于1947年在巴农养老院安详地去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