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文,记叙文,散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21:15:36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文,记叙文,散文)
x}Ir#ɒUb!IaUw/T-%ҋt_$ 8A<`\M2aM OD 9uK nΪs,.;T5{I*9DB)G{O}\x_^qm屉~m* ?cvgsu%3e|WvVjl[I 3?gjdX1'ӯ-Y@93lGkQ~1ک%'Sfq/tUsiI7OTPT>KJ2;i̙[|̉Kzl/JSN]ӓM:דz Mfs GO7ʃndEB Pt?f%z^2 bt'=*dkg\``'2sMF{r21ʔ!**#YȚKOsNnyK/fϵ7!l@c' ^`nubPˀԳ) < D|lZ8*!_CoG%9Z.6?Le" п0I8oLY3EA+ =>oϙ$ٝ%~ݪ&Eσs@{/*磢ȷK lӇKC<$hl?<քɵ!*IlRॆL:$Q'X=,բ@VƇ äxv9frNXce2`4ЛS t2CBv!Uɞ-W)ia .{&x"8QVe{ˆwn&?)ʌR"lqn6ޯcI\Wnѝ\\A _NnFek"Uy(yxwdyu0WAfN80z}p118Y3) uM>yݛ)3Tׄ}$ <-!_ QH&I%zfq&u14222|@.vɷD'7YV)OP餞Д弋31{$"Ƌj*Q T<#}EG%~0-!%~ Wx9oJQ䋂v rzyxۄݏ6Oh߄C=i*ptSG?z@͕,G@ׇ'Ҿ(Eu*vq3\Ip!u3ˇjO)2D]) dVl~Gk^2j"TY+ys6x(7IYZ >_r൅[|mQ@d0MoS2tRU EK;Y Upٰ|0-YOOh#[iʍ\@4;KꓮG4('e~>Y(Pq25aO^eP2^&`; MT[E[d܈&^6˟F>!pgm" #Nz_юl~t)TzKUe*b\ls9ܣa ١̀} nN [z:N Mw&2Cu&$횧S9s{V ,FT@L"&{UĮMQ|9t9OZh[D~bʷlf7c(Qي4ي\$&`m`r587+Ie3[JsJ;S)ύeG0sm[g4rS`"=l\H鯁^,!XT\ż, QciP$MXeVMr{ѫ0~8 S;XI'8X`(At`nNa,.N^Sz22LeܬR^YⰾףZ?1aJ&$fBʥ{jJIU`\teud1VG&ʏv`'ΧC_oЅC~VȞ@nH*40j.D4&qRjI: ݫj{#!e>fR6B+c& \`J S9xS((bl"Z?G70* kgAasAdYx(I{aW:97goۀcphQK!UZ&)vі@m&4/wQAeM:1xOr܂pK zR/ȄK{o"݇}"Y`b^ap*|`nƧK‘'p@I5WasLVm SaN~Ыy>*AiH)*0bEwN5.:ۣ6(/0ACnwբZra^ZEexyϋX=S:ƞb<EBa*Le{cMx( zCNԯ4S,FYsl +py,ql|_%KtpQ8e2,-j~1>lQq`VIa.]iЪ8>P}^)D-ogw'gF&'ʐ_"{7g/- pu Rcgqw'sݡXB]@rt(ecմ ,Ş>0 AM(]ĭw(X 8ǻ@_$w'5sg@^-n;?iK. -7,7iΑ5Fʐ&V&T<8O8qwd#!{1Uy0&#PS{TN1 Ҧ/OHGnZ0.92E{@j4|n8ThC+#naiʟ{e4}[ꞑ?I'O[^-n͈1\xآPd;UjT4;WXcGk)нg)Ҏ?tuL'7CP#02C]E$}Nb1dnzٍw醊~jU^ Ln`u$6M2aό Lޔp4=oztn.uATiu;{mE. j谴Nd:ugr]8M* V 5'Qd8S^܏|^hk]2,E Zw|'y'_}Wn5Tz2``j>e:rC͗ld:P 'V"gWnSSޕ?ɱdrgpA ]3G#G4bIiTܰf-dsr\.G/lhFWS=X9`v)"}@d'Qt[_#9:wLON%H֏s"’ixEYyVB-75ɾߙ=G4mtui&4>9>-2EZ ;_&[xZW  {x`Qqx Bk-ΧFp DفVCĐ -V2Ӄ( & $=1hU>ɕhlN @xʗ4y*2bnDJY|Nv%NRoYq‹A0:Ntdr[qk7m=_zmskA`T~`9 \s%*Ȗڪy-=uVe:,2ȎijW4,J[`cN2Ltho,Ζcx͉!&[ @GUwaё4KwL>ɴ@d$1o= DмSC-/ƴ˨ $Ky]-o,FQay$McX,;O][4+ni)r*Vpho6We4x~mnyN=r/?ŅFsS @\³ $ c\Ncg"'FN1rEX0Y@MF,sM+Tl4h Q6`gF,GM}U>'[97|poDū 6LiN0 Lރ^p&qIcZJ J*_*X]14Ww>6YYIҀ~ya[;i8 +Om7.y7ǭYs]Ɂ[_5h 2`ӦNjUuGJ:sչ& SɖEsFۋڦ JEFÕYv+U[e$L._T6겜GN`I% &v^{!#tgQ&,#|-(z N OUfFW.zڞ1yiM \Uz!Bj@MES ƬJ]|SU2@cz K876hZS;j)S$$4FjV 9"%m"Ei.FLyoWsBΪ`f]%cF4lB"vW0TʼZh 3aҔw5RfvBFŃ5(NOch0ue6sʷ+ #(ѮDp~~RAG*V͚}.i'LY.Ư4e4`*kMUa,Yq[Qoq(E>?D<+x0E{ 2VSVtEH5o٥([4e"UmFhޭc?2;5շ}E,V4i,G,hqzp@IDR`:PsڍAX̗et܂ 8bV !0&jqLe;iD=2%^Q8H`QK c"wHc#4Q8  W_* g/,6]W몮:[Gx0)N[u2*lhT\6˽|k4E볅3u !#Q7dW{]bgc=lM̊[L4\E#SfCHAX 훏 /GGRTȟ囇Սnz}R> QI>ڠNaF>f+ P[=0?{&:h&@{V: ޣeyhnZCE g1Ԗ7ŢL̦$oEu#p_e = :)uҡ`]ꭱԂrԩaRxնs;:y|Ts/(qCS"#a2beL r S 6V|f{lHt/j`3/rS!-[N,ocKcNo~~S{[_ Ɵ]R1=[?P00M[pv;#sEwȚEɆE JF7/BQUJ74sLJmfhFԆ踍+oRh|prF2*gpzG ֤Wݽk,]AsUr8"RƸUHK302~jh3FE8ίUxv֖%&e(*x"&rCkWLƠ֣нG׃b^ Ո|̇;/If* (oC-}FW ij-uƑb SR[%&n]9KV DQWJEK.@Wo`GNF&ljgUXjUp\hj 7q%u*NمTꈫg*&L'=-ps\?5Ce$Z6t+sfݲaC-I x@d̏j4rg5]W &%~(]jBl #c)/Lԃt eä́EĨ}ѽe%? WNT_Y.du4P؊/!S 0[?뵔MT{3BhJ&V/]ɂZ ->G+=L ;ӌ;٠$r$2i.B3@Zyh-1cJYugT#XK,$;wXL73IOE)4%S""HNT*n"mƗKX-гibojcٟ A`n:~-j@oCO54> Xm^V"{ iB~.}*F2$HoiIEJW&(ԏE w! NmE'2wOH+J;Åݐ>E֨֓5Χ][ʦœm`B#i,Mm0! 'AYwpEhXj @Rg'iw]@b@~6!6TL&YOq뒊$b~'ؑ}*$c̦9zB&_`%KU)|GDK^:_}Wr9̖V@lJSGWWf*@Q>Ǥb$ʞ\` #AVT擪:/8̭/pl I&5^#!n9x&ߪ YbR%,1 /˵uTig>^S@=ȔEWoi myُc=<"hhw6ԟl]'(%[f=V2)!oA_=7?E2 R]YqGF`^Xijc'[K_CQ鞦1rF/,v׾|-G빌hJxS(ILyKYR[ )fU4dҢV&w<Iֆ/2 GB.iW^2Pw~g! /XOJXIZ47RUK}_0 >/R ?2}b6HkL=b%@k^9)[$0(f` W6\inl/MRX&KwXXǦ6+FXU9wh+MDĭN$w8S ^ ~ &@tv}/?IuY8e͙A3 gNb^; _Q?ja 7gRowQ E6箇T56(`/e]z*4<*g4>XOZ]TQ;#3W/6BaΎ-y/b4=umNQ]6SG:h tQ,B]$FB"2a mo %9t$T,F(X+V%s <mw V *͐0DkUc_׊>d&]V*aL$%هS[#J2EϾٞSO!ůq(wr{Q¡t,N<A(BG9W xu l_! $4C5 ٯ;T'5Ƙ!])ѤKeYcGIEn:!d VFJCkjtzhw+nE,J9OAuzh# 5E|1Pi}O31*o0\sá.)CK_ԖAnN¡`7HHV*5c0^@Y0tw"uӸ+Ni.2 %/v77tQIç[s@xNE'XqT7yxGs3/ɬ+õ~-!Ǹe/fͩ%3=ͨz?ΘCֺ;!##.Xu cӅy] m{\v_l3s{NN^& Gy%i17PciBMɩ4n{rR(v- =?@ЫK5JܞLJ0.>%b rc^d ag}\/^#޹"'HwƜg\+'sӪh~t۱Sڕf II+2T CgtƂc|K!N.<b N%+f?I"ccyR.~~9\S/=*=^+U~xXe(dx[Aѳ*mͥ{ 9MĞ]2[AM經-'-traC9ր6!t:m娂u,ߚz'⹲|I08XZ0Ų qWpGYaM>0 dJ =JN),IoA wLĮzw0ke;5`>  {%u7#P4|̋ރY (/-Bd ԙ{lj 6=#lf k9J\T"=#[Fr;S99xTa=o@e]"p{I䙹=8[ ,A b?]q>9d 9jC[m5?/rI1_Oa k #S['0*Eͭ5I}@Z=YwB_^" ^Zk,[utkdapV3s/wG GHbbj\j}CF@^vGːsZ6e"o<CR̩grt}y0)0*[=Mrkuz`Ca i N^U`VRg3jg̠ܯԃ*(=̙ TL6G*64T/(7za23_wUu ṯYҧXOK'ʁ骅䯮>BaQM`b'@QL0: {u>B!o.r Jc: 44 Cã"b{h?OLGؕ tJf,r@"#Y(p8}@Gdio su,Z嬮@Zn jWW5$P8\UZN9yڇk̵xm/ "I=zjW <(Ԅ+Ww Uh q5Km\az;^sfxS1"v0LT~lPb,=hS;c iA69ECv1#(nC蜱g OAQ<21{K=(n KU ÊwUfsczD|QZӛR;B3M`3^T qXKP]E)\ +If2R@N鵺Ob.cjBL.Z/Z`nXyV<*gA0 \Pm.҆BoW;>彫/ڢ=._UmmQBwHl'PeT!-r.t@[vު.Y! Vr]Pè6#UjsS팋Ԓ2x3iQN޻gz%j!>aZO,&N9пg/= \z.Іu| MtK^S6got7 }C?DoOү$nw#+M=S(}+vx^}Um?<:{(Cx/O߸No:[;>>I^m--qX*߿< o*+-ّ@{˧h3|xh_/I}y/}7Z|Ky65}$gBځxӃJׅCs5OeFO~v+Fk+}5lͯO#`_N.7'ڡ ٯWmKʱ)t3wd䇌fr uK)^?Œsڞ*rA_R{7m_k&Y}X,-koQO,O3;n^%֮lD!DK{iFQ6sqFTh^Cflߣh*ñmfscd#raQ\V!o"7Q$XHyֱubJW?ݿ#[ zswӔ[Ɍ9h$Ğ8֡ pCIYDFWN8wmR![Z&}!€tZ,ft;Q9GZR;`=KTZ&OG%Qab@X$:{貒q6Ć:߬r0%+ ,7E֙*=*Թ$ɨbe6S,Wp 1)]ߢJh5E޳>Xok{p8OmW<˚ȧo "ks\uhhVŔg"y\|d\ _ I}F-}XV߶{ӻ0ųw)[P4 ;q-+y.9{xvitK R0tG•_>R% wNr%F6ݝ[2?1o_uuqi;>m^Sl Bz ]&f>>ܘm Y;0eR c _EmRӂ=QljE-rpS7ib*> 9AEcax.{S?_}@2%³`:& i $$ZĽet$ݳhgы+lSV'LzˀƜuJ hC/eםkb^'Gd_8vZeuZiw2P[YD[`ٕ؃OUk{l,UGrZহ[4M:-Ħ%M(:~{ ha-*o{g[ +$  O)ycN@Ӓl&.G7_B ,\ ,;uT.c=-Z(ҧUOΣ `-t`ˆ[ACG=;Y\.}oEBA E iGrxd͂fqyv1t8KLΠ|=^}N'LiΔʾOK=Dzʦ@\ٜEKw^|2Qe:w/غ]͆jtb?ȉT';㘭?(pv4[]LwbJ!Cjvm"q^Ǫ?qx ={=b1;u/\I/,HxGz TwQ{Φޙ K/G.9{KhMexwʡd] |Ze߹>ԇxK2)!ZY΋Wl_жblﭞDw3F5a/Zy >عu~w{#*ON|o.^;+]a,;3XhMM.zx-/oh(.)\U.=?SjFrM(?|''?ki.2^f;)?yh*k' |jc Q1z+QԱ%o~zP"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文,记叙文,散文)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文,记叙文,散文)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有怎样的特点(说明文,记叙文,散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离不开“说明”.比如:有一项革新成果要向别人介绍,有一种新产品要向别人推荐、一篇好文章要推荐给别人……这都离不开说明能力,即使在写记叙文、议论文的时候,也常常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当然就离不开说明能力了.要写好说明文,就要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通过作者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从而使别人明白的文章.
说明文有三个显著特点:即具有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
知识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是通过作者说明使读者明白,因此,写说明文必须“实事求是”、“言必有据”.无论是说明事物或事理,都应客观地,如实地进行解说.
通俗性,是就说明文的语言而言的.人们常说,说明贵在一个“明”字.这里的“明”就是指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条理性,是就说明文的结构而言的.由于人们接受知识按一定的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而逐步深化的,所以说明文在结构方面,必须突出事物内在的条理性,“言而有序”.
在生活中,说明文是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文体.你购买了东西,要了解产品特性和使用方法,需要它;厂家推广产品,科研人员介绍新的创新,需要它;我们认识新事物,获取知识也需要它.所以无论在生产劳动中、科学研究中或一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都经常要运用说明文来获取信息、传授技术、学习知识等.
那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因为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初学写说明文的同学,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什么是说明的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分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说明的侧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
事物说明文是针对事物的实体性和具象性来作介绍的,是客观地描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它所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建筑物、食品、书籍报刊等客观存在的物.当然,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的侧重点和顺序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了解了不同类事物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比如说明动植物,一般是介绍它们的形态、生活或生长习性、成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用途等.说明建筑物,应重点介绍建筑物的外观、特征、内部结构、布置、陈设的特点,以及位置、面积、功用等.说明食品就应重在它的形、色、香、味方面.而说明书籍报刊则重在介绍类别、特点、功用等.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构造特点,或者事物的演变过程等,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这一类说明文能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总之,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取决于说明的内容侧重于其特征还是其本质.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一篇说明文里需要将事物说明与事理说明两种类型融为一体来写.如介绍工艺品,当我们先介绍它的种类、外形及精巧之处时,这是事物说明;而如果我们要进一步介绍它的制作步骤、制作原理时,这部分又是事理说明了.又如写日用品类,像家电,就可以先对其进行事物说明,介绍它的颜色、外形、功能、构造等,然后再进行事理说明,介绍它制作及工作的原理.这一类说明文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不管哪一类说明文,都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写.
了解了说明文该写什么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文的顺序,因为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计算机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演变过程等,采用时间顺序最容易表示清楚.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采用时间顺序来写,各个阶段的层次一定要清晰,每个阶段的特点要鲜明.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说明事理,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它要说明的是事物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采用逻辑顺序,一定要交待清事理的内部联系.
当然,在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要动笔成文了,这时还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那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是什么呢?
首先说明文的特点,规定了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所以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所谓准确,就是准确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不模棱两可,也不夸大或缩小.比如在说明时间、空间、数字、程度等方面都要求能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当然,在有的文章中,平实和生动是可以兼备的.总之,说明文语言在准确基础上,语言风格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当你掌握了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大量的资料,又了解了写好说明文的要点,这时动笔写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毫不费事了
简单的说明文,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运用较准确明白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能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是要求在写说明文时,能灵活地运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等.下定义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言简意赅;举例子是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列图表是指画制图表,分项分类说明事物的特点;作诠释与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尽和具体,有解释的效果;摹状貌是指运用描写等的手段来介绍事物的样子形状和面貌.各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恰到好处.
“运用较准确明白的语言”,就要求写说明文要注意提炼语言,做到科学准确、简炼易懂、生动具体.说明文采用的语言一般有生动的语言和平实的语言,根据突出事物特点的要求,灵活处理.在一篇文章中,语言风格要尽量保持一致.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要求写一篇说明文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体现事物的内在联系,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顺序和规律.在说明文中,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或工作流程;也可以采用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等等,来说明事物的结构与组成;或者采用逻辑顺序,如从总到分、从具体到抽象、从原因到结果等等,说明事物的内在或外在联系,使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

全部展开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即是说,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抒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或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白杨礼赞》的思想意义和作者的感情,就是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与赞美,或隐或露、或曲折或直白地表现出来的。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三、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四、练习指导
(一)例段1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深圳市2002年中考散文阅读考题)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答案分析:
1、3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2分。C。这是考顺序的,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3、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4、2分。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5、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6、4分。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此题是发展性考题。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二)例段2 .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
最着力强调的是:(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 。有的像 。
答题解析: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收起

在生活中,说明文是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文体。你购买了东西,要了解产品特性和使用方法,需要它;厂家推广产品,科研人员介绍新的创新,需要它;我们认识新事物,获取知识也需要它。所以无论在生产劳动中、科学研究中或一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都经常要运用说明文来获取信息、传授技术、学习知识等。
那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

全部展开

在生活中,说明文是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文体。你购买了东西,要了解产品特性和使用方法,需要它;厂家推广产品,科研人员介绍新的创新,需要它;我们认识新事物,获取知识也需要它。所以无论在生产劳动中、科学研究中或一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都经常要运用说明文来获取信息、传授技术、学习知识等。
那么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呢?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用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的文体。它主要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因为说明文以给人科学知识为目的,所以它以客观介绍为主,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同时说明文的语言必须简洁、准确、明白,让人易懂易解。
初学写说明文的同学,往往不知从何说起,也不知什么是说明的重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分类,不同类型的说明文,说明的侧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那么,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
事物说明文是针对事物的实体性和具象性来作介绍的,是客观地描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它所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动物、植物、建筑物、食品、书籍报刊等客观存在的物。当然,针对不同的说明对象,说明的侧重点和顺序是不一样的。只要我们了解了不同类事物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比如说明动植物,一般是介绍它们的形态、生活或生长习性、成长变化的过程以及用途等。说明建筑物,应重点介绍建筑物的外观、特征、内部结构、布置、陈设的特点,以及位置、面积、功用等。说明食品就应重在它的形、色、香、味方面。而说明书籍报刊则重在介绍类别、特点、功用等。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使用方法及构造特点,或者事物的演变过程等,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这一类说明文能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
总之,事物说明文重在介绍事物的特征,而事理说明文则重在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取决于说明的内容侧重于其特征还是其本质。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一篇说明文里需要将事物说明与事理说明两种类型融为一体来写。如介绍工艺品,当我们先介绍它的种类、外形及精巧之处时,这是事物说明;而如果我们要进一步介绍它的制作步骤、制作原理时,这部分又是事理说明了。又如写日用品类,像家电,就可以先对其进行事物说明,介绍它的颜色、外形、功能、构造等,然后再进行事理说明,介绍它制作及工作的原理。这一类说明文是两者兼而有之。但是不管哪一类说明文,都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写。
了解了说明文该写什么后,还要注意合理安排说明文的顺序,因为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计算机的发展,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演变过程等,采用时间顺序最容易表示清楚。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采用时间顺序来写,各个阶段的层次一定要清晰,每个阶段的特点要鲜明。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说明事理,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它要说明的是事物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采用逻辑顺序,一定要交待清事理的内部联系。
当然,在以上准备工作完成后,就要动笔成文了,这时还要注意说明文的语言。那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是什么呢?
首先说明文的特点,规定了说明文对语言的要求。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所以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所谓准确,就是准确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不模棱两可,也不夸大或缩小。比如在说明时间、空间、数字、程度等方面都要求能准确无误。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又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可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平实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生动的语言,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易于引起读者的兴趣。能使语言达到生动效果的方法有:1.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性加强;2.现身说法,利用生活感受,可使文章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更添真实性和生活情趣,易于让人接受;3.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可使被说明事物栩栩如生,而不是枯燥无味。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给人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
当然,在有的文章中,平实和生动是可以兼备的。总之,说明文语言在准确基础上,语言风格是可以灵活、多样的。
当你掌握了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大量的资料,又了解了写好说明文的要点,这时动笔写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毫不费事了。

收起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

全部展开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