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4:40:15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x}Yo#Yv_0*ת,LÀ݀3=yNtNf#j J$EEHNZnO }R,! `Z] ${}޵naxJ|fdY\}h:^42.͜I]M{YtC mWbR̮b QaU=v1ڸvk݄^֫İIY5;Nm-(^>:+M눳Y܄1eoØЄVC^Kvn7~bכ^l7Tbma-xE^jd~ĩ^s3$ЊYIa+Vu-1߇r_|(D#sn_'9PSR]h{ϳA[Q;Yk%3{07#j:ggyijsv. ܉պ*nӑ6w{)msMoQ:6=<"v= xSG&R|E¬i}3ŬR8X1q]64Io_טgf%|-fLꊛ1Cw IP?=$ƣults`Z;䶀')y8 TvUVvnW8ׂ݄-96)gwoZk/ثu0Yλ>5y1 )>"/23p|ӲK9> Rf8e2ظ`<<7 S ./;p鯩,p[ӍYΛg:k&,URЮq>mPNԏNM1ng 7YT."iG$J%J*DW`ămgA 9%JO~B_U͟a8~ni/b伕nNQ72t[ =KWϔ@|.v2tj"Mn3/xS"* X/^zBܚ~M;Q2I[ 9K^,Pmxņ6I]xclo+8NV`wGEۺxjNݰV"pްS~˸iQqUFx\[pcIokcwַ;:)rl8^ʡm&GȬdb"Yy0I#W[x]lKʜL륦{}>V9>j< 10w%wx\y]A/AP<3\5Mj{}w{[-rΕ(UѲDq/ekީSqrip]= T",('O5T9M5plUJ9}r܎L?.H0nuYTMXrHNIz2T[#3baÊEvT5odC&l+*p?/ⱧO_"|ͳNp,:Wf;FCOx 2>{B=yɝ!w#`]$dyܮB6tKn(^w@Z͢ioUMmL pbW6}b7# R2qp:_ʎxIo|%h*i`M&뤛3o u `&gMͧ_} od2nR?WϞ}_].gᇷ%De^0Q9P^E'2nԟۄW6 ,AA4Hɬ^#Ӻ; {G;`m  ݮyނ ou@Ҝ[cjh%e:#QSW^سCXr6-"fiUhĔLOy/繶F(>V=3j!pNkBt.7mb]?nkbڡK\ȟz\§rt+˔XG̩M[raR\Q5.'uW5 HO1qNwzf(,?x;x7~Ь,^?)hK`WA}box[ܪY7o7{7%kmKE-fp:RSZqՆig2ap9L}Mg7wiWڟ$+ip_YA^fs''[DM4#7?C24`7yRH+ "5rO!rsG9+6 =8%-?ѰP U w8 UʀMZ{Cm_;5k=Ӫq7Lu^ W¯^,s Y>EF^d+:mCBֵŋYqغ[],Wiq;Yv"xu ^bQ>(&HaX6n\8qoT=5M1G뒘bPlBaK[?{aLJb38zLqK%Q?=?]_sz)$¢Ga=^Wķws.T&㽇zdNhs&9wwh&l]A;䛍C/j z^VLf-Ft| sBHqȢԴ[3X%_$e JPsݹx[Y| w<>*X3NSrKl?Ab3! bSţ ;l:wz%H v6[l64J֡|U5L\9ʀ>lo5ݸX%k)OХAB\ɵ'o?(#@I4…$Rvp{37V&.S\H܄Jzu]9Wt.+E¹1"K}/gh^ѓn $fu뙋 g4~x Ī ţzjN7'B|K,}Hm#zH<䁠SwGO͠˶w+oNyd4^N+?t%3l/`_ o-R`Qv3[uUs%M37` pJ""Ffvv7/$(yo/z D<4I6m f߫Bwmkq2EuQ5ض_\̊eqЕWϟF?A4O*rJam蚺I!d#il' NiPz-i\E8njWCPЪ5Č~#O0] Tm4[܆e' H|*= WK TwJ(*,.fw}L^o>?Z<<{d)>{ٍ)goNI"o戡>y21Ff%]m\CHH&ʬL2@?NxPɔC2$bsvs0sWn[w[/d'uvUYxo:24(񖩞-R s'NH`ZsHa ,|1IKH;'a AcEoA'uM1_l{[9J&\ )fNi3n`Wl?=kS GdCy@*|OEh:ç*6bP+)n? O,! {YsPPu$L7Hjx"B^SDfH)JޖD6s_.I;NYox{ְ!=htI2 df2, Ax0nT"E&6` YO7u8@dߡ5I2 `,~"pg| ><=oN5\pH;% L8]H4gqìE]vj[žpC;HR8khŶ#ŽNZ>̪!muꎻ~Hx9Գz Ay/>M_C2jZ(w4jrwND4fO z!#rv&;% b+:/莰[<댑@.S[@Lޘ8nXb:n~-y(g9brG[cԹs&@e-t33q6(:281}'P_}[;O@<_S)#lx!Ca vJ%]^ &Ř N:Ly%b(XdG3ie -)Ѧw<Pp3 7Կ)Im{UF~'vv˟-D|E?q!*"6 fžqG @uEɔ)F \w+9Q`ځO3#3_j%|!%Y+SSԘ8V_W#^s+[ h#7Y &@L)C e%eC@4 PfMەhx E IKt;#~#~H= 'h%d@xt1BԦ*PPw=I <; ] O%b%o݇s|zɓ՟͛})c$V3͢?c' lxK֫!U$\o0rIż8LD9ЅR#t/^aݶq&(RhB\~yLwʜR[1v5Q53i3zmDb2[o/Jb5fD*ev1He"Qi$DbG?~܇5dZ ^ۖTs0-o>{`[,P_!s p@A| ,K(ȯPj:=w>D\Kse'n]Af/tъ}?q."AF\zfE;/QX}^Ev-C}MqUI(%Y/F&>-HiF$vlsC!Y`xv * '|\4+wT D+b4-ґ^xÌ1Y 1x8B Ug' Nul"5*PVl l׏ 2FH2an=}xs&駳vA8M]םڑs@l;,ctj1ΐexVRV$aw!T!OB m$L VL*\W8U>}71o~A$JW@`$6*"~uA}bz4 4/0dz @/3~Β} ȽEu[ۍsޚ(HT~q7)i+:]z9 9 ` Ť.PY4B5[ao4K6۞ʁ50.3-G>YeXۂW_a5;h3B`lk}oJHsnG ?#60b(X$χd-u[ZC;+ ^244_WgAr Y)Vv CM2a{>-# ?eG{P?+=C%ø@` X%NN{{7;an +.J"k Ht]7Y^1"5ۺ oUbr.K5I^Y;„ 8ܝ.IRxzSw)M|o-O-lҪyP4,'kXF*lusm72TqP4Ƥ釚2uwIasq*N[$qkGr%-ȉ,gN^eU-?ܜ8h!ءg ~^| o|8fjRukS0=RTb.DSmgK4s,eMS enimdN`sEQ߿so?s?} {T 5d[XUq?~_5uzW<.^\OOuTK$+Sa@PiiV։!D`&M{|ᢢ#Z.Ltr6P%f,;Évz% ë)]:ʸ}M\#'.m{ApONDNw&m;Knx+k7Xi^i]Ad]q|&5T a3cW>ݡDUIIN3=Lq\J&RW=~)c>rԠn? !3+1З,kxX-d& 3 e24~,6)*GCA-?"v9GrGH"V.L6M|Mѧxr8ӷLJj'DQg S"3[IUڏdqvn'NZL B1X-D_VfD4ҬӐhV%o9'`K,sPЊu݀mjOGwgRpIY?ݵ:s3*ĞU+:RI"nV EGD%^ustS3I?87q![WSad3|XhC̭R,ꐥt.V?"uo 19pyc{G )de.D}4%HB1oW2_•Y] A=3k$Pɩ3o},Zׯ󧡂$[> 3JoZ8pŷE"4"a!lPo:j1M:N+PXV/?ߏvjJh;_1r ׽Oqr5dsm] #JCzy{_BZlCIqݯ3h-QQht**!@.̚x !Vc EI0DOV#(k}9= ҝkq<y{YR=˼M~hUS xs\B6%t"DMSti֓^S\8aDW$E&ߦ='|DG)wk$6bb W~e_u!D>ڦ3ӷ=(/>+ %n; KV#j$EWmWW(n6]FkˊƬ`b7]o 髧dTThȽSooD.]~;ڥ+ e @tC==Y̏3o(9^30 aFHaQ|O*itFpw}]mdyg9&-D,=w#$C *JxgLI_:m5$i*ň-n*EfR r { qac"bP̚de=}L98 oWlFO|<1,3\f7bPED j2Sx1)}q-GE*_6S94e W}XZtd;CUAɱNoV{ehw}Fϙ(!]l >-^Y/mw/! Qg{4o[2sV]N>C)uNm?(ɅDD %|]5s`j[tU&+YH4E-LjBK=ywsDyB[0'aӸ5:,1bJDs:&$X+}}+qۥfi?o/FӤ58'dti4ɢkdI0xڎ,s p;꜒Uzl&F"A_ ^ ?HIk}Ze[tnG1( *K$X<ˠ.t{bdLeJow9}דûO}o$HE~a7Jf"DQ^,m<5 "g[\D`aSN%T2Mb+-h OO~Nx٥*yIy{*L_p0x/5ɂc@p#?67iVAROba'UJZ9:7zJ/4&2Sˊ lK]WxkCZu$%.# dLϢDb59Xf%Wm3Ut9O4[Sbx~dئgSDG;h~o~ͷGۜT?S^e灆F?{N]M|K`c1_zYw~Jf;m3޶)}1"-u*I"-#|+F>a+P_L(y J5$3H P$t&atϥ["~J}!]4v1 sT-c̥VLuWGW p+Nct]tqgaܧNodE;9NJ0 >L |o؝({ă=>utsA̩MqRi)˲Ear_yHI 70|UwA¾d5Z2])jRґ=~7>rF?e%D"z3?gOn|'?M?'3y훉ger/nHkڽ#(~f CҢ4;\noE[/iRUu6xq.)h(vR?m.L\c~dަS$i2#QK4jZbä.?t۹+- -H=/2EDL38VE"wa&.~ZUD>-iGUe:= '"*$FCw.j0 Lh(cؔuQVu!O̿kn66 5Y߫k32/WvaD^gF4 `ZzYE4D8I 쟪s7mUi^HaWZ Ɲ$b׆miE{UB:g&TPP7MB=M^b7yMx*!/'׼5vEGNΡϤ͝1|.&JN/hp4X\[1ܮ5>0ý8y0A4cJM~ 3z7isJ8ߴ?q0"$(ɷJiZ u4Z[@el:SrBY Z.HJoB8"v氍 6 ںe6+ =={:݊~rmOEқn}6on%UFi%# yfxZw|8<81KRZEe/g_w}gAɆtY9mdyM/#ӭ@Q&>S7f6{.%ɗRB¸cݤEZP&n0;XS fg/MkG9NXNNF'.kLJ/SVH`n&4duPh0U)F5ۇaY=mBLCxzؑ A7#Sn(T[$84JZ$b,L?ڧj;֨Q͘|DP.PR AzSϾxΗ9a;]=ڄi0K`qzИ`l۫YZD>̻IYu+uhilu0)!=g_WKQmGAC9UiY auE`TS1~Ș-mCz>aϿ`%ş̩s5%s>PT'ׂ}AveBI)Nlٳ!~#WԹ\(  &XBS> ^Ÿ{sj9Z  I4܅pf+9U*$?ia0?=p{&Cjκ s 2rWi?>'%+hOya V &iwkJt P[P-t<}M,OeV܇i>$;)aF7Jߧs+%J5)yܠ!lmVOH%K ;mKZWȖ;Ͼ- 6vNG4~;Wn̞PF[<}9_=5V|0obVaO&jd+&g }`Y95EScQ1ŲJiE돶2+4A#H9t]15t{D[{mPZG+AJSqAa P ({'Pg )d@p{uzV%$>ngĐ{ͫÄ/25j*5)VW:Lo2tEK!3?O0SJ7!3/ XНaJ.F C`5 >XEQ ^X K[YZauV?/s+8@MrӦ!/HϷabG;}aQUP=AMU*eC8Qqal v8xXd{:O?KG  P9˙چr8U3]:Gī` ?YORu/3g//%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尼亚加拉瀑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伊利湖与安大略湖有落差造成的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名称由来:雷神之水】
...

全部展开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名称由来:雷神之水】
“尼亚加拉瀑布”也直译作拉格科或尼加拉瓜瀑布,“尼亚加拉”在印第安语中意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认为瀑布的轰鸣是雷神说话的声音。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酷似持续不断打雷的声音,故他们把它称为“Onguiaahra” (后称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水源——尼亚加拉河】
尼亚加拉河横跨美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边界。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国纽约州的布法多,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杨格镇,全长仅56公里,海拔却从174米直降至75米,上游河段河面宽2~3千米,水面落差仅15米,水流也较缓。从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变窄,河道变窄,水流加速,在一个90°急转弯处,河道上横亘了一道石灰岩构成的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陡落,水势澎湃,声震如雷,形成了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流冲下悬崖至下游重新汇合之后,在峡谷里继续翻滚腾跃,在不足2公里长的河段上以高于大瀑布的流速每小时35.4公里跌荡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绎出世界上最狂野、最恐怖、最危险的漩涡急流,又冲进深38的漩涡潭,然后一个蛟龙翻身,经过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顿、右岸美国的利维斯顿,冲过“魔鬼洞急流”,沿着最后的“利维斯顿支流峡谷”由西向东进入安大略湖。
【尼亚加拉瀑布的历史】
尼亚加拉瀑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
尼亚加拉瀑布及由它冲出来的尼亚加拉峡谷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瀑布的常年冲蚀,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断坍塌,致使尼亚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据1842~1927年观测记录,平均每年后退1.02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美、加两国政府耗费巨资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不到3厘米。
在新大陆被发现之前,尼亚加拉这一奇迹一直不为西方人所知。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传教,发现了这一大瀑布,震撼之余,细心地记下了自己的见闻,对这绝妙的人间仙境做了传神的描述,使尼亚加拉瀑布的美名广为流传。1625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简称为“Niagara” (尼亚加拉)。
历史上,为了争夺这块宝地,美、加(当时属英国)两国曾于1812年至1814年间进行过激烈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签定了“根特协定”,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共有,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边界。从那时起,两国在瀑布两侧各建一个叫做尼亚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个隶属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加一个隶属于美国的纽约州,两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桥连接,桥中央飘扬着美国、加拿大和联合国的旗帜,星条旗在南,枫叶旗在北,联合国旗居中。两国在此不设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来,和平共处。和平的环境也使尼亚加拉瀑布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两国带来了更多的的回报。除发达的旅游业及随后兴起的赌博业外,食品加工、化学制品、汽车零件、金属、纸张、酿酒等也发展起来。尼亚加拉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开发自然资源的典范,也验证这中国“和为贵”的箴言。
美加两国一直很重视尼亚加拉瀑布的旅游开发。到19世纪20年代,尼亚加拉瀑布城就已成为旅游胜地。1888年5月24日,尼亚加拉瀑布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分别建立一个尼亚加拉瀑布市的旅游城市用于发展旅游业之外,早在1885年加拿大建国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亚加拉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保护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遗迹,规划景区的建设,安大略省政府还把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亩土地收归国有,用来建设旅游设施。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周围建设了一系列游乐设施,在加拿大一侧划为维多利亚女王公园,美国一侧划为尼亚加拉公园,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游人可乘电梯登塔,了望全景,也可乘电梯深入地下隧道,钻到大瀑布下,倾听瀑布落下时洪钏雷鸣般的响声。美国居民或游客也只有来到加拿大境内,才能完整地观赏瀑布壮丽景色,每年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高达1400万。尼亚加拉瀑布是一幅壮丽的立体画卷,从不同的角度观赏,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大瀑布,人们一荡胸怀,在大自然这个惊天动地的杰作之中,增几分天地正气,减几许尘寰猥琐。
【分布在两国的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其实不是一个瀑布。有人说它由两个瀑布组成,“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加拿大人多半这么说;如照美国人的说法,则是3个瀑布:“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状如马蹄)、“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纱瀑布”(Bridal Veil Falls)。“新娘面纱”在宽阔的“美国瀑布”旁边,尽管只细细一缕,却自成一支,所以美国人“宣告”了它的“独立”。 尼亚加拉的三条瀑布流面宽达1160米,虽然分成三股,却是同一水源,同一归宿--尼亚加拉河。
湖水经过河床绝壁上宽350米的山羊岛(Coat Island),分成两部分,分别流入美国和加拿大,形成大小两个瀑布,小瀑布称为美国瀑布(American Falls),在美国纽约州境内,高达55米,瀑布的岸长度328米。大瀑布称为加拿大瀑布或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内,高达56米,岸长约675米。不过这两个瀑布的高度和幅宽是随水量的变动而变动的。两个瀑布的水源来自同一处,可是只有6%的水从美国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从马蹄瀑布流下。马蹄瀑布的水量大,水冲到河里呈青色,而美国瀑布的水则呈蓝色。尼亚加拉瀑布的水在尼亚加拉河下游形成了一个长湖,主航道是加美领水分界。
尼亚加拉瀑布总的最大流量可达每秒283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亚加拉河河谷断层处,形成这举世闻名的尼亚加拉瀑布,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为使瀑布显示其宏伟壮观的奇景,1950年加拿大和美国签订了协议,双方商定在旅游旺季必须保证瀑布有足够的水量,流量为3000立方米/秒,平时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
马蹄瀑布由于水量大,溅起的浪花和水气有时高达100多米,人稍微站得近些,便会被浪花溅得全身是水,若有大风吹过,水花可及很远,如同下雨,冬天时,瀑布表面会结一层薄薄的冰,那时,瀑布便会寂静下来。当阳光灿烂时,产生折射效果,便会营造出一座甚至好几座七色的彩虹。见过大瀑布彩虹的人很久都不会忘记它的魅力,因为在那一刻,人们体味到了壮阔恢宏、瑰丽多姿的生活。
美国瀑布更让人着迷的是激流冲及瀑布下的岩石时的情景。瀑布下的岩石层层叠积,犬牙交错,高高的激流冲下来,冲进岩石的缝隙,又纷纷从各条缝隙中窜涌出来,复跌到下层的岩石里去,再从更下层的岩石间喷发而出,纵身一跃,融进滚滚东去的涌流。
而紧挨“美国瀑布”的“婚纱瀑布”则极为宽广细致,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水量又不大,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跌到无数块硕大的岩石上,卷起千堆雪,与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异其趣。它有流水潺潺、银花飞溅的迷人景色。同旁边蔚为壮观的瀑布相比,它显然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韵。似一片月光,柔和地洒在绝壁之上,令游客陶醉。因此尼亚加拉瀑布也成为了一个情侣幽会和新婚夫妇度蜜月的胜地。
美国瀑布水线长335米、落差54米,与窄窄的新娘面纱瀑布以岩壁上的一块凸起相隔。这块凸出的岩石叫“月亮岛”(Luna Island),据说从前,在满月之夜,水雾中会出现月光彩虹,因而得名。如今如此浪漫的景色没有了,夜间从加拿大一侧照射过来的强光灯,制造了另一种人工的旖旎。月亮岛也有岩石松落的问题,也曾几次加固,否则新娘面纱与美国瀑布早就合二为一了。岛上还有一个竖井,可以让游客下到瀑布底下仰望。
这两个瀑布虽然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美国,可是两个瀑布都是面向加拿大,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这一边,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亚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冲向美国瀑布的那一段尼亚加拉河是由美加两国分享的,河上筑有一座彩虹桥(Rainbow Bridge),这座桥也根据河内边界而划分,一端属于加拿大,一端属美国。游客在桥上分界处,一脚踏一边,可以得意地说:“我同时踏在两国的国土上了!”
【观赏尼亚加拉瀑布】
① 陆上全方位观赏
来到尼亚加拉瀑布处,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欣赏其风采。那里有著名的“前景观望台”,巍峨耸立。高达86米。人们只要肯用力攀登,便可将尼亚加拉大瀑布一览无余。如果想仰视大瀑布倾泻的景色,可以沿着山边崎呕小路,前往“风岩”,那就算站在了大瀑布的脚下。翘首仰望,便会看见大瀑布以铺天盖地的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不禁使人心里涌起一股激情,与大自然产生共鸣。游客在此必须穿上雨衣,否则飞珠落玉衣衫尽湿。但是要看大瀑布正面全景,最理想的地方还是站在彩虹桥上。桥跨瀑布下游的尼亚加拉河,在桥上步行五分钟,便可从美国走到加拿大。传说拿破仑的兄弟曾从新奥尔良搭乘驿马车到尼加拉瀑布度蜜月。后来人们纷纷仿效这一做法,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有不少是新婚燕尔的年轻人,使得尼加拉瀑布蜜月之旅蔚为潮流,亦成为这旅游点的一大特色。因而彩虹桥又获得“蜜月小径”这样一个动听的美称。
另外为了让游客更好地观看尼亚加拉瀑布的全景,加拿大境内离瀑布不远处设有几个高塔。其中一座是Skylon Tower(5200 Robinson Street),含有“天塔”的意思,是加拿大CP旅馆系统最高的塔楼,高达160米。通往塔顶了望台的电梯一半镶着玻璃,可以在电梯升降的同时欣赏风景。塔里设有剧院和游戏场所,最上层是旋转餐厅。
② 搭乘“雾中少女”
在尼亚加拉瀑布,为了让游客充分观赏瀑布并领略瀑布的磅礴气势,这里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尤以搭乘“雾中少女”(Maid of the Mist)号游船到尼亚加拉河上仰望瀑布这一游览项目最为有名。自1846年开始,这艘游船著名的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引领游客与瀑布亲密接触。
游船取名“雾中少女”也有来历,据说300年前,居住在当地的印第安人震慑于自然的威力,于每年收获季节时选一天,集合全村少女,酋长站立中央,引弓对天放箭,箭尖下落,离哪位少女最近,这一少女即被选为代表,被送上独木舟,舟中装满谷物水果,从上游顺着激湍冲下,坠入飞瀑中,于是人们都说尼亚加拉瀑布的雾气,便是少女的化身。
“雾中少女”的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到河边,然后每人领取一件雨衣。游船先经过美国瀑布,然后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与浪花,水势汹涌有如千军万马,惊心动魄。大瀑布总是敞开胸怀欢迎所有的来访者,游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冲击的大幅摆动,暴风雨般的水珠会劈头盖脸地砸来,此时再好的雨衣也无法抵御大瀑布的盛情,所有的乘客都会随着雷鸣般的水声兴奋地欢呼起来。这与其说是观赏瀑布,不如说是亲身体验瀑布。游船穿梭于瀑布激起的千万层水汽中,从岸上看,真是如同“雾中少女”一般。
③ 瀑布后之旅
另一个到访尼亚加拉瀑布必去的景点是加拿大境内的“Journey Behind the Falls”(瀑布后之旅),这是由西尼克隧道改建的用来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极佳的观景点。在Table Rock House内的入口处领一件黄色的斗篷,然后搭乘电梯降到地下,沿着两条隧道就可以来到突出的平台上欣赏加拿大瀑布的正侧面。在这个伸手即可触摸到瀑布的地方,瀑布的雄伟英姿离游客只有咫尺之遥,而瀑布的波澜壮阔更是令游客无不叹为观止。
④ 高空观赏
现在,尼亚加拉瀑布公园还开设了直升机和热气球的游览项目,游客可以搭乘直升飞机或热气球从空中观看大瀑布的壮丽景色,从几百米上空俯视伊利湖水倾注到安大略湖。从高空俯视尼亚加拉瀑布,感觉和地面真的很不一样。你可以清楚看到一条河把安大略湖和伊利湖连通起来,水流从地势较高的那个湖中涌出,变作瀑布飞流直下,汇入深而窄的河谷,宛若雄劲流畅的书法线条。飞机螺旋桨声、热气球火苗的呼呼声和大瀑布的跌水声共鸣,观光者的血液也跟着激流的轰鸣而沸腾。这时,大瀑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景点,它和湖、河、山、峡融为一体,飞动在秋日叶色微红的树林中,水绿、树红、浪白,着实很美。但是,直升飞机和热气球的价格都很贵,这让许多游客不得不望而却步。也有许多游客选择了比较经济实惠的西班牙式高空缆车(the Spanish Whirlpool Aero Car),也可以享受到与前两种方式相似的观赏感受,缆绳大约有500米长。
⑤ 夜观大瀑布
尼亚加拉瀑布在白天看波澜壮阔,入夜后则是另一番景象。在红日西坠时,珠幔般的水花,在夕阳映照下,七彩虹霓,灿然入目。当夜幕降临之际,瀑布水色渐显灰黯,此时围绕着瀑布周围的巨型聚光灯,突然齐放绿光,使原已灰黯的瀑布,顿时大放光彩,变得晶莹透澈,洁白生辉。尤其从塔顶望出去,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加拿大这一边,还特地用各种颜色的灯光来映照尼亚加拉瀑布,因此瀑布的景象比白天更加多姿多彩。在夏季的每个星期五,尼亚加拉瀑布上空还有焰火表演。
美国瀑布和新娘婚纱瀑布在晚上用不同色彩的灯光照去时,大小瀑布的颜色不同,煞是好看。马蹄瀑布在晚上的水流较小,因此浪花和水气不大,灯光照去,看得比白天更清晰,犹如万斛珠玑,自天倾泻,此时水势的汹涌,水珠的跳跃,水气的弥漾,呈现出不同于白天雄伟的神态。随着灯光颜色的变换,水色由白转为浅红,由浅红转为浅蓝,由浅蓝转为翠绿,五彩缤纷,多姿奇丽,迷离神奇。瀑布原为自然景观,现加上人工点缀,其五光十色,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观赏尼亚加拉瀑布的夜景,也是世界名瀑中独有的特色和韵味。
⑥ 独特的冬日美景
人们多在春、夏、秋三季去大瀑布参观。很少有人想像得出大瀑布冬季的景色。到了冬天,随着气温的下降,整个大瀑布从上到下都会结冰,最厚的地方可达十五英尺厚,成为一座冰桥。各种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此时大瀑布的流量会大大减缓。
虽然大瀑布在冬天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但是想在冬季参观大瀑布绝非易事。尼亚拉加瀑布处于北纬43度,相当于中国的沈阳和长春之间。这里的气候受大湖影响,夏天温度适宜,最高气温不超过27度,而冬天从11月份开始便频频降雪,12月和1月则是降雪的高峰期,积雪可达半米以上,即使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碰到这样的暴风雪也不免出事。
【尼亚加拉瀑布市】
尼亚加拉瀑布的所在地,是一个人口10多万的城市,而这城市就以瀑布为名,叫“尼亚加拉瀑布市”(City of Niagara Falls)。到尼亚加拉瀑布来游玩的人很多,这个城市就靠旅游业而发达起来,到处都是餐馆旅店,售卖纪念品的商店更是数不清。每到夏天,旅馆都被预先订光了,迟来者只好望门兴叹。尤其是周末,到处是车水马龙,靠近瀑布处,要找一个停放汽车的地方都很不容易。
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城白天彩旗猎猎,夜晚焰火腾空流光溢彩,连大瀑布也照射了七彩霓虹,五光十色,人们还可以到小巧玲珑的植物园观赏奇花异草,到巨屏立体电影院欣赏罕见的景观。如有余兴,也可以到赌城玩一把。做足了旅游业和赌博业的文章。与加拿大尼亚拉加城优雅整洁的市容相比,美国的尼亚拉加瀑布小镇就显得相形见绌,不见有临河的高楼大厦,更没有登峰造极的游乐设施,夜晚更没有灯光音效的声色点缀。原来,尼亚加拉美国一侧的土地属于政府允许印第安自留土地,这里的酋长喜欢清静,坚持不肯建娱乐设施,不肯建赌场。
尼亚加拉瀑布市有四多:餐馆多、旅馆多、博物馆多、售卖纪念品的商店多。在市区里卖纪念品的商店已不少,靠近瀑布的几座大建筑物里几乎全是卖纪念品的商店。纪念品多数是以尼亚加拉瀑布或加拿大的国徽——枫叶作背景或图案,比如用银制成的枫叶模型的襟章,大大小小,五颜六色,不一而足。
据统计,在每年来尼亚加拉瀑布旅游的游客中,情侣、恋人数不胜数。素有“蜜月首都”雅称的两座瀑布城,其旅馆服务都是第一流的,适应结婚、婚后蜜月、家庭度假需要的各种服务行业也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生意颇为景气。
尼亚加拉瀑布的水量多,冲力大,加、美两国均已在瀑布附近河段上建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400万千瓦,据说其中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厂,所发电力供两岸需要并输送外地。
【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观光旅游点】
百年紫丁香花园及花钟(Centennial Lilac Gardens and the Floral Clock):尼亚加拉瀑布不远处斜坡上有一个大“花钟”,面积达345平方公尺。钟面用了24000种花卉植物“植”成,花种的设计图案每年都不一样,是拍照的旅客最喜欢的景点。粗大的钢条制成的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水力发电厂传送的电力来推动,每小时都会准时作响。这个花钟据说是世界第二大的花钟。尼亚加拉瀑布市有一种出售的纪念品,是用细珠串成的项链,中间吊着一个细珠串成的“钟面”,就是根据这个“花钟”为模型制成的。
顺着大瀑布公路向北或向南还有一些景点与游览项目,如格雷特峡谷探险(Grate Gorge Adventure),法国人修筑的要塞,尼亚加拉峡谷(Niagara Glen)等,另外还可以看到许多小瀑布,环境幽境如诗如画。这些地方虽然与瀑布的景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同样美景无限,如诗如画,非常值得一游。
尼亚加拉瀑布市还设有好几座博物馆,其中的尼亚加拉瀑布博物馆设于彩虹桥旁边。它建于1827年,据说是北美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里面展示了美洲早期的史迹,古代的武器与石器,有雀鸟的标本,古埃及的木乃伊,超过15米长的鲸鱼骨骼。最难得的是还可以看到取自美国加里福尼亚森林的世界最大的红杉。
离开瀑布约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占地30公顷的“海景园与游乐场”,入口处是一个设计有点像古堡,又像农庄的建筑。“海景园与游乐场”内设有一个2000个座位的水上戏院,表演的节目包括海豹嘴顶汽球,海豚跳水等。这里还养了200只鹿,此外还有犀牛、熊、驴子、兔子,主要是一些驯养动物,因为多数动物都是放它们在场地里自由走动,有些小孩子用奶瓶装牛奶来饲喂小动物,有些人甚至把小熊抱上桌子喂它们吃东西。
另外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观光旅游点还有:
温室及芳香花园(Green House and Fragrance Garden)
路易士石桥(Louise Stone Bridge)
维多利亚公园(Queen Victoria Park)
搭乘尼亚加拉号(Ride Niagara)
【文人墨客的赞颂】
狄更斯: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来尼亚加拉瀑布游览之后,深受震撼,在他的《美国札记》中描绘道:“我们走过瀑布地区的每个角落,从不同角度观赏瀑布……即使特纳在其全盛时期创作的最好的水彩画,也未能表现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灵,如此虚幻,而又如此辉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腾空飞起,进入天堂……
“那深不可测的水国坟墓里,永远有着浪花和鬼魂,巨大得无物可与伦比,强悍得永远不受降伏。在宇宙还是一片混沌,黑暗还覆盖着水面时,在漫天的巨浸———洪水———以前的另一个漫天巨浸———光还没有遵从上帝的命令而弥漫宇宙的时候,就在这里庄严地呈异显灵……
“尼亚加拉瀑布,优美华丽,深深刻上我的心田;铭记着,永不磨灭,永不迁移,直到她的脉搏停止跳动,永远,永远。”
夏多布里昂:
同样在19世纪,法国文豪夏多布里昂来此,见瀑布似“十万急流”“汹涌似海”“闪烁千道彩虹”,霎时一腔心潮,突发从谷底观瀑之奇想。他攀附崖畔藤梯而下,结果跌落在裸岩上,摔折了左臂。幸亏印第安人及时将其救助,抬回他们部落养伤。后来,夏氏写了《阿塔拉》,让小说的尾声在尼亚加拉瀑布声中回响。
玛丽•何塞•埃雷迪亚:
1824年古巴诗人玛丽•何塞•埃雷迪亚因反抗西班牙殖民暴政争取独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来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旁,写下了一首《尼亚加拉瀑布颂》:“哦,狂潮!/令人心悸地奔腾,/一如命运不可抗拒的怒涛……/尼亚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听诗人最终的呼声,/我名誉的返照……”
【挑战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有过太多冒险故事,每年这里都有一些冒险者涉水在大瀑布横切出的峡谷边缘寻求刺激。这中间也不乏挑战自我和厌世的人,所以,每年当地的媒体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险者用种种奇特的方式随瀑布坠落峡谷和自杀者跳崖跌入谷底报道。
从1901年起,曾有16人试图成功跳入尼亚加拉瀑布,他们都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只有10人生还,因为物体从尼亚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达352.8公里/小时。1901年,密执安州女教师安妮•埃德森•泰勒将自己装进一个木桶里从瀑布上冲下来,希望为学校集资,她和自己的小猫毫发无伤,可也没获得多少资助。如今,木桶的仿制品在大瀑布博物馆里展出,每年被几百万人抚摸;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琼斯的美国男子跳入尼亚加拉瀑布,结果奇迹般生还,但却被罚款2260美元,并被命令一年内不准靠近尼亚加拉瀑布公园;逃生大师威廉•赫尔也曾在一只木桶里放了14只汽车轮胎和厚厚的棉垫,有20万人观看他从大瀑布上翻滚下来。
许多杂技表演艺术家也经常来到尼亚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亚加拉瀑布上走钢丝的人是法国走钢丝演员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从一条长335米,悬于瀑布水流汹涌处上方49米的钢丝上走过。至今,还没有人打破他创下的记录。2005年“高空王子”科克伦用一根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表演走钢丝;2005年6月15日,一名61岁加拿大老人在大瀑布上的一根650英尺长,400英尺高的钢丝上一天两次行走,为儿童慈善团体筹集资金。
尼亚加拉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在这尼亚加拉峡谷中住着一个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里规定女孩成年后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终身。有一位很美丽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仪式上,被父母许诺给了一位又老又丑的老头,少女顿觉痛不欲生,跑到尼亚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终竟坐着竹筏漂进了大瀑布中,再没有回来。
也许就是这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使许多人相信大瀑布后还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有一个美丽的少女,因此每年从尼亚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其数。每年在这里还举行一次冒险挑战的死亡游戏,参加这项游戏的选手带着食物和氧气,进入密封的木桶里,从瀑布源头滚下来,随着瀑布的巨大的冲力,在深渊中翻腾十多次,最后被冲到下游。最终的胜利者属于安全到达目的地的选手,这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可以拿到一笔奖金。但在这过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冲的粉身碎骨。现在,尼亚加拉博物馆里还保存有许多木桶,向人们讲述着那些勇敢者的故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每周都有人到尼亚加拉瀑布自杀或冒险,如此高的频率让当局不得不加强了安全的防范,河两岸加固了防护栏,尼亚加拉瀑布公园管理委员为此专门制定了一套游园法规,其中规定禁止任何个人或团体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进入瀑布景区进行有危险的活动,否则将受到刑事处罚。但是类似事件还是层出不穷,还是有人选择到这壮观柔美的瀑布前,挑战自我或者结束生命。有的冒险者干脆连铁桶这样的保护都舍弃了,赤手空拳的站在峡谷边上,看准了深潭的位置就纵身一跳。这非正常的状态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人类何以对瀑布如此着迷?研究的初步结论是,尼亚加拉瀑布巨大的落差,让跌入深谷的水流飞溅起100多米高的浪花和水汽,由于空气中弥漫着丰富的水离子,极容易作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产生亢奋和冲动。

收起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全部展开

尼亚加拉瀑布(Niagara Falls)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中段,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与南美的伊瓜苏瀑布及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合称世界三大瀑布。她以宏伟的气势,丰沛而浩瀚的水汽,震撼了所有的游人。从伊利湖滚滚而来的尼亚加拉河水流经此地,突然垂直跌落50多米,巨大的水流以银河倾倒之势冲下断崖,声及数里之外,场面震人心魄,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

收起

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利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如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