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把论语全文和标准翻译告诉我,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写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2:26:11
谁能帮我把论语全文和标准翻译告诉我,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写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x}n#KޫT[/@cYl4ca$Y9\{= Ŀ̏z~e&J߿խkgWG |r_=k& P;OlN6GMj O{ ѻԜ鿏M^_mquDȵS <Й~pzOrvMx ^o?zUs\"`B$_f{jߝ˘B C:K7wo7Mv*6 FXT i{X*&|1x (7tK V bIsxb.F*Xi] päߛnLTH6e|ʧLcrI`IŌce NӠsn[Gzͻ<6:~F[Cl=ٌ\uLk4$V.x,:n 䰹sE+;߽[^%ԙ>21uI dzHRMYMҲBW odAX܋4.3qdP&bAG, ܔ„ /s5GKfۿSZR ʁJ+IJY#SRrcT(^:e6$lbze wRXpKA Yr{k0NmA א\"U{3ͤ؋dHyr+P H-%[ޝbDeNLi~ 2MgU}2l!N[R69_tKW:لl}CP~(Zqfmo(Dԟ偷ki A9O jؚʰz۰K 0Fc 0D=Yp*)cb K`̅̃A-' TLE9?<~r90Rq%mTDM,_$Up7-6+̰ ˥Wj` pVXX޵i1D%e,,wXM;Jy{uJ_+$QrlR.|Zx0mJ.DKr"Km[D_ >7>\YȀB5dfNvp/E+D* Z`M1; f8;rZij,\fJ op5'DžWSX U6tQUrc<<1bdn 4F'yZ бwo?19pyjX9R ~n8yK2ZrfPuRjƚ] 51b;B poe RѣmkV`_Ȩ,,c$7MS`nROiykXLsWX"p*1=pnA6ɛ@v1ޤۄ/W$ѓ&iwx k:*,0J= @G>}6(Z5 Oגzmο'S nJ~ pݏr%s4),o1Ā(glA=4;mª+XOu`n)T˽]@&O0-vꘊؠi`0>/sw ")?\ kJMW@7'cpI$LL{*T[֙}HC6Zjd|NC;w?T/\Rް@^#e91{)zhq sP hl~&3/ܫ֎mp]v@PM5h,w#1EAAo Ϲ5-Xgc}ND/{&? l%J+Q" ̯Z #vZ7lGDBٜ]ttNCouhz)oo%M\ Gf~;_|4/1ۣCAt6v(z~ 伛*v(ېDz"OAQ|[ZP離s›~,5PZ3he~c0RZQ%/BֿER tE,+^tY80X)1acW@Bz+uu!hxGsn ڝ_2+}ЗRVBMo4ws͙:5I ;&2Ѽcs4e; d} u<j:$QqGM~ӲVS;G+\ L8D$qP0leڼO[Ti Zg?i'=T\9M КSiρ/=ͩ%q$CxbGElYH6It&:+}߂d ]jw{P=f1Ťad@KsR"pTP!Jp(F@u, |w()uH7wd% x`Wcp{>oU աa7x9b(^c;:7X:ȓccJ.o n=ϧ[Y:Um17{SsAY's|p )׀YLqثL#|;f3&?4;ԉd%} H({҇YIT+ K>M$)OPLJ zx >?dSp{yS4|z~:A =JÅdN ~7j̹ecڦrUwt_W/MFEj[4—} M SJ^ʼnYElPaV);^> ^VƍZVO_h\WrjxDO]BHdu3A+GFD׼.\_:@iL{ul d &n c3w+^_'t:ܜn.e*Q{=wQTg>8F8P}drx߯+ [u1ĨbM}uPf* 싿yD iipݨ!.@t/0oMNdڐ#&w{@MJCސn6s'ZK@"jW z; rp(7WpЈˠ^"ߔDKC7h|unti&iF2dyMåJgRb:x+l9*n$+~ylCrʹ M./ _smԽ6*&e Bu }Ɛitel|pU%d:OA_.TqyhKNZUIejR]Ғpu ̓fF.v(T&&E(Q4>$=uNMi~e:2Y- 5* ê_`W+}NʦPtu Htւ4+dF.hAmꓹY\" @yx&+=u=?@Լ^p0%arQ܉=6>56F+ aBPq{Y:]IYɑ`1VA_1191=+^J Y.vO_juA^(\}i7wUԼZ r8hjI A\ ʝy.xΝ ~33i\4zy ϩX^ÄB\80`jX Ԉē3tT@-zϵZsHLI]2&s ˖ s7k4j@w*k7'K, |OT,a'ə)C^ثAP#`V|ά/?q=/3E_%Tŝ0 EM/C$,4.]؋ah88;*!!k,ix-}%IIs޳n 76aKJ>!ZlŌiܿR\O8񮮻Tjb; 3bμ_4ǃ"HNPg) +ԛ1R8Լ{T1Jttm#g&Ȭ`Kݘ s^ш{qn% n?%5%X7ņrJXxBS^ꬠ_zi )tN&PԳ5m"*nXD0$p褄8|1+gN*A^$ҮmшNzGZ xV*'1Z1:,hƝS]ܷG00Zm`5}Q/6IycEsܳ _0VY%ei!D ,Rڇ/1b| b^"vBŔP#9Ʃm+6I BRze D!#KsD{&b[dL"~1\!u`%,E$hoQ ah2 Wz3{ӝkqCLdCuAT'p qK&낛HR9&UEgRhVRUb įMGޠFT:+b:B }b~\l԰掌!fCP/0FIwe|~Bizh2%`g#*`#Wu-NБƄ_+z=Ib7娕&OL9͖gzBƵ:dF R4w=RU:b(e>@Ul `,rC5>dq)&գ:){Q,sw|G{57_%UFFp+7S:eTclE"VdVHDy0yyDt.ktz)>~:̮ܻqj.A/]Y86K7WN{S&jZsGtDDmV~{i%) n%Ol?h-WoE=JZ3'sSbiiMR?= ӊ߇S/Ne,63c'P6e_+`h{D7mshY !1=h#OLW~ _{7ZeXβ%>@NJHh|-3 '3G#4^&-š&|_I`Bg~\ s[r:H␱G2S#6sj K:7!ީ]}M1=?HsO0mmU&C8>M8RL276l<ᦍl`F+pkURњ&)Mۜ~6~=1u[<9}7-Df ey!ZfDmn~Z6+)0}[r+ QIhͭQNrZb2jOUyFьM<^`yVsGvD@'Y0fHO9ё9a`RKEHUyk[&ճݚa Z+{rHrcHؒG L$JR{e&~u_8FO7p\ 殝j:A)S&W$7z2a 0r%7Ko}ڲ;I }S^4kzZd`ط%hfr萤-1 L/JEp6s?>ܴV<&aJQP]<4/ږ.P76!<>N$LM!3{Jz;ss09{ ꄅ,@&ǜֱ aڡG.2˜@97iIJppf*KTP]r"8zn` }z 6Xu0+ܢڜ;/5gy%ujl)5I'>Mˑ*m|v`b%Ty8]$ zLp]  %7ghܯ!h{SKRD-A-00xS1--,#.*݌S4bGէeӦ*[@ڜK,O9#uPmäH|$O8A5ZD7EoN֢,l!ܿe=?~rgKL_̋461О+IA/ fQ86s{96qrQiN\V7]c.9q^PֹS)|gKuC,VE5jl{q,0==C1x,K?R9EmOO )5`X3+4y妩+0|4ƞW */ [mJ rN2*+֪ogp5aybM8@ox` 籂7g*tpFA5U3b"bad`|JOO?xH@2Du0 *w:@?ζn'5RXguW#soB3: ff}zA/$vN"q(a#\Dcf6H ;E[Œ]rqB$蜓c]@1HcV%7??mŶ?ȏ gQЇ^U! _R'#=x#ǐ2,7O:BH'0'.wmAƼ*H;VlΝÜ Mo9JG.gE[J( X6T+Cq͡?&J`l20yC<;95'`6NCXi1PAo7-- #d@J kgQxqG'O#O\j Doo!k -hX [W#V"d^;+aEĽes^j- lkSQB)B{]׶ ךM|S̞Y>}Ii#)2?o71wB,H6V˜A!ߞB&5qMa=hcU̦QMjtS- MnXjH?r A;j0q-X<^JY@hM*}dƎoVyN@j7y5qe8(;ܘaKB3yW2?4!=rQqXI H|t>KWpؚx`^%hF y)>'ntÈ @p!({w7$7:5~i[aEj9ƙsLUKjX& uOt!>esR!iUuieꦁp}Q0UUo哵q89䔊+TKkC/٩G$lxNoM%{,g%g v'2TM?JBnO&QKc)d ۘ% H,ENc `Y@S .~#QJ ]Ms|nYJm`G|\6.\7^Ilsn:2y3_c^VVfMQ^t) Y<0a~tzddt-9Z:5vk?5:/wws4tV5%K@K&6hƗwV$+4֑}-kN;BD=nAk^oE&vY꜋X*W"P_j)=xrT>K%5ǩ=:S*&'Cu ."JvVnٍf\UPF-"ۏ"/I ˟ }0 Xs-Rѯڗv9jz_&K<īXǕ|ǥJIWOƫYszxE8A<UOյV"{5^CחOK?7|yo}y9=% U>WDkrs~#@M@J EOA^~:-~yT {u=tbѣY=_}j>2Dih9'^!NSudgVz4թr|M|[;|uUM ܯ&Oș#{~ϩ ʛgP:\3>jO1.GnXFyeVhf,;e0yI1oa?hα"?mji ױ73C`to/ysyMyQIʟ /F_a֎0d:O~Kw\FSRZQۦ:U^ ,-cjV7(I wzrܺ{Ėmķh E-w-1uQ{V),V]0r ӣK8 @ҩ=u):Ǎ(u : qRCg?8XRuAqk 7o:Kqً;!΄SbTO c*KSSy^WfB[4IX䬇q9}BH@5p.NL)t7NjºeZCX9h\&ўsR6h.b)t\riw&%*jr]Z~5+R(Κҭ>:ݒkje] s=\5)[   `+h(q5ٻ6 `bcao [v4֍`E~EKu՞QI}]S,jQZ7+'B`?VpZ#-%$F7.kU/d 0TޚIȁ;uw boxɋ&s]N89N8^'*cNdO;vy8D텾'jbA3{LQ$ PDk(Dz "_e>z[ĭx7><E%MD[mQ8L 5sMěLNRdfHqKJ܊7JW[NOpJi`1y3oe]zoU~))/tO^kfqvVӍTf*3 Uű#V<)SmU,m8|vUBϵXyeL5Yyg*ΫnM+Wj bR4+`(c&^tU f)PWZ.Dk^%9[zE AHNMLW{bY#zƥSq++MFSeUKQ61I{C]K7`bb ۟0 ;taJgm0hEr*|2Q]̋mGΫ &Nmn{f5@#>ZH]$zIՙx%r<ps~7t>[%e:ZT{L[ՀH`D9 w,[%.H0-2i~]FNKE`n@)閖E$`jh'0RIoźGgWwf>o U5,i7*G_MЮZXb$SZWM|N$ˋ2ҔʖгOL^ ffWwS} {Szսx~uܘ: KGuTf:\W^ѻ.Ϊo_N6ٿ^ ;ү4 6v$اi4q+Wnvg=Dϵsڑ$_Nw~Fk?i$t;(WtS͌>w| uWvc+ᕯxBT]V)Rr7bg. LRp`  0IE[qGbkg"h5&d&KL 1ޞկK7nY &,%Dp ٖ37fB@0+֑Sj#u;+ 4'kD r*Iy?uTs>Em2% .Qbx:x݄N7zpR7Ck`i_$+]h#%V4",N>^ Hp l-n*V_+5 RU ~hwMuįꛪxTީY_>U`QոPuQ-yhR:~y𳧻N(7Tu'[ZMU_vz}cUyUrU-z]{U~wfNjٮt]e8&{y{YiDlzcLF@,"00"}j hNx? e[N* CN@`d;8n\)_`6ȏNܺUEZNæųs(Pʛ*EX`Țǘ3XHdk^j,")Lǭͨ_=אZ-ճoJ+mWƶDx95.qj\[T<ӤzvC3S2WS$}b\ e3%F-)|nU#K?3qק2ⅸ֨ٻ7nojyFfD-L,Z$㤼{(AI4{UE4i\H!dIē=NHWKN8(RL%`;va,uewVPv18ļՁG^Z OZh~&Cfp2`-\̙!ußo?OweN&B)b'ձv{[CWhl?aT$ :)gN\N9`fm\ohNtXb:/1<9^tsيl/#ECXII-x(.[;ޡMįvq&zHOu|MxU <~B/܁_ L=gJ_N3%ʏ;Je/u3{ʿ2U1P& wDL/<`OV S ɖTp˘.V+ƲZVB.:5٥"؅t.*mu'FIGኰC>jŠcqCD" V,*ZWaLj*d?͒P~ Axl'Viu-eJ,m*Tմ:pXkz1N€) U ҰԀj<PUo 9-Ht[-NmL[YT܏RMz^1=aSk v \x`|S=]lZ Qrv[֬w:,kv]ڻOd$&D]]uiE/Ƥ6]Wċ ϸq QWRWdH_R=e@-i!^f9*^zhn$0R2@ЌP7k؏W,m&Kf7[k 7n͏7:S=/m&TCZvLIȎ7.. srw¢Zki':y2wg]IeN5nU-?ca~e \

谁能帮我把论语全文和标准翻译告诉我,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写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谁能帮我把论语全文和标准翻译告诉我,谢谢!
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写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谁能帮我把论语全文和标准翻译告诉我,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写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
论语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的教学特点
(一)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 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施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 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 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 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事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从中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并从中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懈怠(而无所得)。”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凭什么称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灵敏而且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子曰:“莫而认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用默然的方式记住(学过的)知识,(自己)学习(知识)从不感到满足,教诲别人(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挑选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引以为戒。”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的河边,叹倒:“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子曰:“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上面是我学过论语的教材 新教材有两句不一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经过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个落叶的。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图快,不要贪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收起

k,jm,m .,m.,m,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

全部展开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