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英雄人物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6:03:21
关于战争英雄人物的介绍
x|ir+Vհ$[^K:bI #Ga/ReV/mɛ($nG?TٛWuț$lz_Ov=仕?Og ]߽Q¯?{5{^wӭ??}ꙪW00<ΨgXHwRt'gvj/7Ժw*$&PW*j չ՝nEy3V?5Spwѫ7HLg2a$3XJjzD俷`M7L߆GgRzSVՒʿq֛J/g˕/㹇xqˬ-$X//AA5{ռ7Hɮ3VwH]|oy-ِBH~]u! j[zfNMӬi\2oZXcZ;~7u2WƄ%"> Laܒ<ֹ~>P \;AM2'މnp˔ZCws}X л'Pțԁ86v-,YpgX;*C5lB@-#b?L{kfNeUoz[0h?h:XVU~oE(I0,w_.UEd%YrTgd[k/d(UWQi6Lwf voXcbơ10b{P%PɁ#`SN(d;&E}-﹋Z)L/iԮ޴+M0Sw\ّMKW (a(v.B4G~_'*)φ{gfgq]`e*7<3ߧ`)#mV&O 6V1[ؽT ϸ6H:-?0/3zTOlOBIpp{axx4Ak},.RX. = ܁J4GÁH2mZu$98 wdx֥Ȃ/^)0$\D,Ö#‘[l#N-" Fw`=%g07)V~(ڗ yz—H8 > cxf4z%F^0?˭pt2nd=R|-4@ѯg.TT6iBbw8N Zdv%2GVy<}\+ S/9YL%EwШ0ecèSH\1D!T’N1ߔהQս`uХph?8ވ8M(0W#6E7t3j,O('XJU$x9!Q}v`Cq]X$o5 VP+'+GcAڊ 1W.L儁=y*XAO& ^wgFA 4Vm`W`ajpH58޴f.ݡ܍r|+0Wȥ<8j?MުN0V# .#鋼{1f/jv!a %UhZpsMF_'TH;2HE|@ ؿx 8]܅Tkotq!k9h"'ei "6ߪsb[I'}P`&>ޤI`8=#8>/ gsbEl0w7~4uzL~Qs5{Lx`Y.žjt[.!UFwSt)?Pscrf>m8ԍ283xd~SM90Ua|R3p` v6lу[:ΔNhǑӇZء9yD9)(*0AK4Hr_~N $7]:WǷT[ϼ|Cg"'tZAn'&20U*IjNA <2(2"QdW DŽmBp83A b3ܺaGU z{ˎmW; €ƟbsJ1l:QdtLm؇箒Tw5ruaЧs9͍+Pt%0;wͪ& (1fgrGJ1.\4TЅgP/j%k/uGb,` O %aICQd_UћeFN,cӉ?⚘CG"I W8=\z{(@,4I[lOvB01Py1Xj\XD`6 }v!ڂ~{jykӘ[)8 *R.}h˫<&1R f޼-ϭfi'R !Aˁ9YHv%ai|gZ Vi`ъb ņZ@{uv=$,ļPONWKԴLgP/G](c\{3#j_Ukײd!1$Hb2h9~,0HA(rA ʟ**m&*'~.Z4arx M}8m$૒Lva΂RӔ VM}#C&7L$#E8ֹP `VN:|Grbep0S/`|Cs9Gn_c o}Ad4շ'(WX?9 / |E}567'F*:K=فNլ[r#EʍF*n̈E8.ÜHB~]RLYA~wl>(ل1 Șy^뜁@P y8/&ӥCBnQ[~E1T) 2&FÙᏉlb ( (.7kUgn8PA"(p̉ˊQz rAğlmKlxd: i]^ٿoSA:E#0iGLu0h [-57 +Jx#͚T(p P6yK, V1]L}G(+}QgaפᖇSYs)qyYH3wcKHtp d,%ՆXqx"L!Hp*ÜD䈤6G(q/* 8҉Бd_`Ģ8A:^Lt^L@')3bba)A)bm͘s!05%N\ʨAKw4sxnNnM̼sht%֭:bL6Vٳi|Pʇ@byqH I?yVCݨnc3k {%*0хʒf-# M[)R ^p?.ŝt ~;j1'r.VSòBD}&9M ,nNa/#μq'jobud~!Zxt|/9 i~AZwb#Ua% 0F94)wjI4!4QBH7n$@~Q,8sqh7h،oy?5 ښDXv`HR}Hfoœ1ݠyR~:jfnS$@83?YZc27F޼s)2)l>0lm!2Bt#(4M'G2XK64X>bF'f:ILLLR &(t>^nO[0{ d#5s)ڨ4IX bebez0{P&b#_Lqn#4pv NM&1鍍^~tC= ķ19f$56J cHWfAGx'*Ƀu)Šp}Zܾp*IiG & !~dz_4@J F?QB0և94So]WUE&rV#s La>{S;p-%i`B%@FHtlQ)=lyɁ@(c_ 9^7?qyŹ9oœ|J v}M۠P2*iUCr^4+eZM\ ۦIwqK)obFr8ѓ3T5:joiS ^fr[ZU6Q%Y=NMg|fqL!KgFe ،XnnjVcb%$PRgQ&;jQG,()2f ygL8WxRl2)Td'M9,bL%Z䭓fЂ@D/nnڛV>t&xƎ#ֽN:LRhCd վEL;6bضFi0-o&&Mmz<MAI!*X4\aW8>f9`rAh7~l*馿B81$ȕ@d&@#:o3hфe:T-)_{~M7b쳙G8OvN> xfZq?e`h$Ed im% )+w\RUlz1+f~]#(5G~{`>a+Q4!qD-Z|궘g}.ڜ<oI[ဦB.BO@o%$G; DiF} '-l9 {V2y$|XjdVv|7/P?&J%;(quajQCs@CJ"d{F#>u։H6Y(~9腰2S背d(. {O\Eb0=rE>v=/aEC2zRT~ k@oզ㪤=Ł QXG \\ԁXI"3 6!SXck <҃/%^_- {ޘes)Mm< FL_zR_ NQUu ٳ>EHLu"iM{[BeaQ_W.l@x` t;;/J 1#,zT>g&WjH–Cu5ݝp.7k 7 'akwM7&ZT}fpgѾ&EE2Hwtwj-}$t$iL'^VFU v2p?pUmǛKYy4T%ű?>r0w?%>)klZ,֞?M԰{vj||4LeѦfOa1 0آ3֍X@e8t2q&T{:nͦ\IW1U<%X%M @OZ[BiP+. Bî4HELd(J$Au#jfQz*#f$ lbTʼnScIQ 4I LRᡂu1v8şQ`Qtj%n>C'q0d,?劼Ax}r8gaWzVWw&j2i5*f|0O[xT~U[֬7F \\VP'jMHb6c]15ucm?C!E؆sbDhs]y]?jyn4k^#yCTQ2VeWqڈfqweq!bZonh^n l_[[YEmv0q\0Xao~oZkmf)x?o*o(,nOoU d<~(e,x*H];޶7fr窟t滬h<MekQέ4J#j\ F/d 9rbyq )̨VF%q bgF|I>`,ÚKlth s k"7|*`2zjk@ m~IwDt$T́LEc]+.U&xk/Td볜䛩5V`s.+ ᅘu>L\a|/TOYuVX?o6=q>sOU q7VII`a_30}4_W"pW )o {g*;&o?'zЫnB+FxYB|Ä[NDߧ+hr!B. Jw-LC>3\l D+S2Tg :n?3WͺBK{pc#\WO=_lA,qCƗ~OmH3ť^~{ꭺ2;]J+i9+ފ]qޙOq2 FA9؈1+FX`!:*csX x)6H0R՚N@mҘqj;lt7]a6ͅ7&;qEuC)W! $>>GoK.w:V 995׻5o:FlHfmq2frWϒEtRÔ{oF<6.~m}@W瓉xot0P鄭t nF'NoaZtsŴdUa7)vW-nY}8VO-[!hmab^aa^Z ^Q[_"bm:6 7 = /+ƐIH:MBALA?1}ɻ^f}{VE˒nZ SXmoP lҫ'dJmpt5Ү"<".$Mq^kR63#Pn=4Ԯڔ7dEoi\8X.9A*_@%s`қt@ ‹5kafl祓rFLo`͇u?~',֍])2 MofDz7;)"/x O?H84U =yӔ:4炽VFf(%_!mkdW0ojDiTfv:"s}/t,(&r2rUjM;>3X%CLis1ugyoKӄ5rh>_V{\#(bcÈL*PhoUmb~!6CB_މ;+Lg3([:Afx/o< Ą|Tܘ: e ՉmJ: +r+&Yc,յKo/raݧ7 0A-wNCl^0m~g hdj1P֔q\R h#a#M0L4 o~!lֱӀlS Wp]+Ffl<{YlH!Llc(EA4[ŵ,J0PwO=ȷ ԯ{X:ga mp-w0ZO*jx/RBY?)_WY~FY40CѮm}-?Y4}' -_uqyW8[M_Χ/DD_ic&iBaB Uvh75^ZBeKi1\ԪC"sUu\ES )7DibNߘ\>ҙ1='xM4"c3Zw-WڼLi^U vƴUwMa]%UuV% ,LUT7NJzvh! HoVW%I%A(S(I䂋${c`X ^.pwix)Pqs{aXk mDsߪ?0VB[@[U{ٯV r!8؈slu,}=gǻ˿VH?ܻeϐ'Y܄:L%.VR6u=v^u6n5^

关于战争英雄人物的介绍
关于战争英雄人物的介绍

关于战争英雄人物的介绍
黄继光(1931年1月8日-1952年10月19日),原名黄际广,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士兵.1952年10月19日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阵亡.
  根据战地目击者的描述,黄继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进攻部队受到机枪巢火力压制的时候负责爆破任务,他投掷了一枚手雷但是未能完成任务.最终他用身体挡住了机枪枪口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下高地.
  黄继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政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有人认为靠身体根本无法堵住机枪的火力,而且梅花堡有多支机枪同时发射,所以虽然黄继光的牺牲是事实,但认为是靠他堵住的枪眼而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克高地,则有悖常理.当时的新闻报道亦被后人认为是夸大其词
  ----------------------------------
  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了一篇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写的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去爆破敌人的火力点.稿件这样写道,在他中弹倒下后,“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一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颈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这篇通讯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伟大的牺牲精神鼓舞了正在建设新中国的全国人民.然而,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有人提出质疑,既然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他在扑向敌人的火力点之前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记者是怎样采访到的?很有意思的是,新华社当天还发了一则编者按,说“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实最后判明的情节.” 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日本宪兵在赵一曼身上施尽了种种最惨酷、最下流的毒辣手段,使赵一曼饱受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也仍未能摧垮她的革命意志,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最大的侮辱与磨难,挫败了敌人,战胜了严峻的考验.终令敌人迄无所获,没有获得一点有关抗联的口供.彻底击碎了敌人对她存有的一丝幻想,日寇完全绝望了.7月末,哈尔滨市警察厅把赵一曼案卷送到滨江省警务厅,警务厅长涩谷三郎看完后感触地自语:“可惜她不能为日本所用…….” 亲自抄起笔在案卷上批示:押送到珠河街(地处珠河县)示众后就地处决.
  日寇只能让赵一曼死.赵一曼想的也只是死.但这是英雄式的死!胜利者的死!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赵一曼心情反而更加平静.伪滨江省警务厅的一份“报告”曾有如下记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赵一曼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感人情景:“在押送的途中,她虽然感觉到死亡迫近,但她丝毫没有表现出惊慌的态度,反而透露了‘为抗日斗争而死是光荣的!’的口吻”.
  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耷拉着在酷刑拷问中被刀背击断臂膀的右手,被押往去珠河的火车.赵一曼清楚地知道此行意味着什么.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赵一曼最思念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当年临产时,她正在宜昌做地下工作,把孩子生在了一个好心妇女的半间砖房中.她背着孩子一路讨饭,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受尽了千辛万苦,几乎在上海街头把孩子卖掉,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拉扯大的孩子,让行将为国捐躯的母亲如何不想念!她向押送她的特务科长山浦公久手里要了一支笔,山浦公久以为她真的要开口了,忙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然而,在短暂的时间内,赵一曼却是给幼小的儿子写了两份催人泪下,内容不尽相同的遗书,给她的孩子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言: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亲爱的我的可怜的孩子:……母亲到东北来找职业,今天这样不幸的最后,谁又能知道呢?……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替代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人,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你的父亲到东北来死在东北,母亲也步着他的后尘.我的孩子,亲爱的可怜的我的孩子啊! 母亲也没有可说的话了.我的孩子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母亲最后的一线希望.(1936年8月2日在临死前的你的母亲)
  两份充满了舐犊之情、报国之意的遗书字迹刚劲清秀(现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馆里).赵一曼这字字千钧的绝笔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气概,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她不仅写给儿子,也是留给所有后来者的祈愿.信中记录的是悲壮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是中华民族对独立自由的不懈追求,它是一个历程,更是一座丰碑.有这样英雄儿女的民族,称得起尊严;不忘这样优秀儿女的民族,称得起伟大.
  到了珠河县,赵一曼又被关到她曾经住过的牢房.第二天天刚亮,她被敌人拖出来,周围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军警.赵一曼明白了,敌人要把她押上刑场了.她将告别同志们,告别党,告别自己热爱的人民.
  敌人将赵一曼绑在一辆马车“游街示众”.想以此妄图以此威胁我爱国群众,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为了鼓舞人民的抗日信心,赵一曼撑起伤痛的身体,端坐在车上,望着街道两旁的同胞,激昂地唱起了她最喜爱的《红旗歌》:“民众的旗,血染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高高举起呀!血红的旗,誓不战胜,终不放手.牢狱和断头台来就来你的,这是我们的告别歌!”
  敌人吆喝着,不许她唱歌.她毫不理睬,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视死如归的精神,她坚定地唱着这支给她力量的歌曲.敌人看到这位临危不惧,勇于牺牲的抗联女英雄,胆颤心惊.站在街道两旁的群众,被赵一曼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而目不忍视,心中燃烧起对敌人仇恨的怒火.
  马车来到小北门外,刑场就在小北门外的荒地上.那里已挖好一个两米长一米宽的大坑,刑场四周站满荷枪实弹的宪兵和警察.赵一曼推开了要来架她的两个日本宪兵,不顾拉裂全身畸形挛缩瘢痕的剧痛,强行挺立起身体,拖着铐在身上三十多斤重的铁镣, 艰难的移动着步子,迎着灿烂的阳光向前挪着步,挪向那个挖好的大坑.
  上午十时,警务厅监刑官西村威胁赵一曼:“你可要想清楚你的下场啊!” 赵一曼冷静地回答道:“你们可以摧残我的身体,可以把我打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我的信仰!” 西村监刑官彻底感到失望,只好按惯例问赵一曼:“还有什么话要说?”赵一曼说:“没有什么说的了,不过我家乡还留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如果能把我的话传给他,就这样传吧:母亲为了抗日运动,不能留在你身边教育你,但是母亲用实际行动给你指明了应该走的道路.仔细地认清母亲的行动,不要走错了路.”
  这时候,西村监刑官命令两名宪兵卸掉赵一曼身上的铁镣,剥去上衣后,一个宪兵拿着黑布要给她蒙上眼睛.赵一曼怒喝着: “拿走!滚开! ” 知道这是自己为国捐躯的时候了,赵一曼坚定地对西村说:“刽子手,动手吧! 我要看着你们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抗日者的胸膛! ”4名宪兵端起步枪瞄准了她.她 “态度从容,毫无惧色,挺直身子,微笑着对着黑洞洞的枪口,”用尽全力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倒满州国!”“中国共产党万岁!”
  西村猛一挥手,日本宪兵朝赵一曼身上同时开了几枪,赵一曼摇晃着歪倒在溅满了鲜血的苇席上,仰面倒下,四肢抽搐不止,脖子无力的向后垂了下去.验尸宪兵取下赵一曼尸身上的脚铐手铐后,西村发现她双臂击断,身上中了四弹,口鼻都喷出血来,眼睛却亮着,还没断气.嗜血成性的西村从一个宪兵手中夺过枪来,分别朝她身躯连刺几刀,鲜血缓慢地从赵一曼的伤口里流出,一点点染红了身边的黑土地…….赵一曼的大无畏精神和浩然正气,震撼了在场日本宪兵,他们发自内心的惊骇:“女匪英勇之极令人敬佩! ”
  党的忠诚女儿、杰出的爱国者、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以31岁的年轻生命和壮烈的战斗历程,谱写了一曲光辉的生命之歌,她热血洒地,壮志烛天,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赵一曼就义后,日寇将她曝尸数日,不许百姓收敛,尸骨俱散.永远也找不回遗骨.她以女儿的情怀“孝敬”了自己的祖国,以母亲的胸怀永远热爱着这里的人民.)她给人们留下一帧安详文弱、面庞俊美、秀目含笑的遗照.照片上的赵一曼梳短发、椭圆脸、面容秀丽,而又透露出一股倔强,一股英气…….引起后人无穷的哀思和崇敬,她永远活在亿万人的心田.
  赵一曼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将千古传颂.……朔风在大地上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长白山为她肃穆,松花江为她呜咽……久久地为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奏着摧心的哀乐.
  碧血丹心真女中豪杰,以身报国最民族英雄.赵一曼殉难后,中共北满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立即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全东北的抗日联军也很快就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随后,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也将她视为抗日战场和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之一.赵一曼的名字从那时起,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高高闪烁在抗日战场的上空;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日日夜夜灼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伟大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被拍成电影,她的光辉形象也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哈尔滨人民把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山街”改名为一曼大街,以志永久纪念.大街上的一曼公园, 赵一曼的青铜雕像就伫立在广场上.她还是当年的模样,齐耳短发被风扬起,身上的羊皮袄挂满莽原上的霜雪,腰里还是插着那支盒子枪.她的眼睛里饱含深情,日夜注视着这块被血泊浸透的土地.(为了让赵一曼魂归这片热土,尚志(珠河)人民在她就义70年前夕,为这位巾帼英雄举行“影葬”,将赵一曼生前的照片安放在她的殉难地.)
  为了缅怀赵一曼烈士的事迹,在哈尔滨市和烈士的家乡宜宾市也分别建立赵一曼烈士纪念馆,宜宾市政府还将位于白花镇白杨嘴村的烈士故居改建为烈士陈列室,在白花镇中学和赵一曼曾就读过的宜宾市二中分别塑起了汉白玉烈士像,供千千万万人瞻仰.在宜宾市风景秀丽、松柏长青的翠屏山上“赵一曼纪念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赞颂和弘扬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题词.
  郭沫若题词:“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董必武题词: “革命潮声杂鼓鼙,宜宾儿女动深闺.焉能照旧营生活?奋起从军弁易笄.北伐旗开胜未终,叛徒决策反工农.招来日寇山东阻,民族危机迫再逢.北去南来党命御,不因负病卸仔肩.工农解放须参与,抗日矛头应在先.抗倭未胜竟成俘,不屈严刑骂寇仇.自是中华好儿女,珠河血迹史千秋.”
  宋庆龄题词:“赵一曼烈士为抗日坚贞不屈.”
  陈毅题词:“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聂荣臻题词:“赵一曼同志早在二十年代就参加了我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干革命斗争,并为民族解放献出最宝贵的生命!表现了中华女儿的英雄气慨和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不息!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何香凝题词:“女中模范”.
  1961年8月9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元帅为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烈士亲笔题词:“革命英雄赵一曼烈士永垂不朽” .
  1986年8月2日,在赵一曼牺牲50周年之际,赵一曼烈士汉白玉塑像在四川省宜宾市落成.党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亲笔为塑像落成题词:“抗日英雄赵一曼革命精神不死!”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