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H和H2都有含有2个氢原子的的意思吗?有什么区别?那个大写字母后的小写数字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17:47:14
2H和H2都有含有2个氢原子的的意思吗?有什么区别?那个大写字母后的小写数字是什么?
2H和H2都有含有2个氢原子的的意思吗?有什么区别?那个大写字母后的小写数字是什么?
2H和H2都有含有2个氢原子的的意思吗?有什么区别?那个大写字母后的小写数字是什么?
2H,两个H原子
H2,两个H原子构成了1个H2分子
前面,表示微粒的个数
后面,表示一个新的微粒中含有的原子个数
2H:两个氢原子
H2:氢气分子,表明含有两个氢原子
2H可以表示两个H原子,H2是指一个氢气分子~
[要点1]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气态物质分子...
全部展开
[要点1]分子
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
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
2.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
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③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分子的内部结构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4.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
[要点2〕原子
1.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
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
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
思考: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变成了原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要点1】 原子的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
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要点2】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kg。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1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要点1】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种类:100余种(由此组成了3000多万种物质)。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质量分数):
氧(48.06%)硅(26.30%)铝(7.37%)铁(4.75%)
3.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
氧(65%)碳(18%)氢(10%)氮(3%)
思考:能不能认为地壳中或生物体内含量多的元素作用大,含量少的元素作用小?
有的元素虽然在地壳中或生物体中含量较少,但作用非常重要。
【要点2】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要点3】 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
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