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全解.要正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5:47:54
《论语十则》全解.要正版,
x}r#וКqD6~y uhR@$H,$A;~h"=$ܛ_z{$K2t)ys~=͗&䔛NR!&Pch/tiώǬ|{v;/tZQN9W7ζ,~zi.+P5.[ocS֝^A7|T+KN%c+zJ-Ti_V}ș[0;[jPr}:*%8h>ڵ#p~'-=u<1\͵~wKt6Tz]:Zg*gFfT:{A{+7PT݈O|<sz}>{guӯe(;v.s85SY}TcESxP'N!0bza %bl酞|1xu0/}^'|ү٫I֎|j9[;~\1I:qfS/fMmЗAU>?[/R} T7_߾moN"Uq6*_>z~=1[6*rip__r]cApShZkc{Q~kI~#߶YUǹ0C]8h:_tC &u}Z ~ЩԞ/_?7Y⺐pFx[n+@1<~'^~ׯ|R<&d9<[ 7>yK0ANmT:fҪ^{Tt*]+ q;Uקz9 Beb>,uK?tºONe"T7FQ5:f"8QB17<|\{)zI;TF̡ ~'M0 W& ޠ .GUe':~Û]ٻQ$8u[ۻXۡ?~&uz ~LrZu80shxgsj.ߞ<5peozۆUA N1ۆӘViRf7x@ g;T)Bv,j Z_p/'%W+sM[vNejZi1N/9E{~nf( uw߶c8?mw[lF;_}5kp[DW.Xy^Pqߟ\=vo``oڕΥ c_ pYyn0G~1d[DX~@8sb[Y [kyU-n`?ܸ̿AlaCt>J S2%G뽠&偵feZk vG_јu 5rR,w\ҫUMi7]2q`D|2? c!*R& | m/PP>6 ?y$fb8~ƨ:7NX7 J||14:0xY.˖zT-9t&c\ہ1jmC0 |[)I,F ݒ-`*gpۊj*VD0lx;̹o9ًZX4(nJK^ [roHokU/bW\^s±:/SS@@W* N1,@.+Тl9ĝ k>HOJFdOh+E[ZQ(v$7u{BAUz?(4X&0OL>ZR&Fdr`Qڿ031 ΄ N-U@I>.F, sGa\ `XvM ~}+<3g8!y6ELk40&ڲ4ۭڙ 68'c vP'^L+Ek RwP=sj\Fpp1TEf*T`Ԇ 2u [Ão2YTQBT~Ęa3AddAE?a+ +oTU6s}1(.i5(޴@y-cg-AFHȣ [2<4^ࢉʶpFp=xNEKދz/ByGLR !=ZJlCw1f lJd8Pḫw+FJ;<_J''ւ*_ޚrL': ޔKTu uvxzu"^3n ,CHe>B.y/v5x-88Fkmv:"E\Vajr驕NPj؍ B\^Zs:vuVY$t> r3xP#yxiL3q~^yn !5.B7Hф,:S{SvLXe_>F{էz{wtTtQ9%0ڊS#&D96nŜ)*t>A1 Duh} zم=aDtEJڡ+9][c>@ı9x!!Z`Kf =|48ʽކ֍t,FęJNh/Ƒ("=EnQEڏdð#$!ijN&oǓL>4N5N i}ձ kC#@s'*C+QtЛEn}L<JFUnE Ob%>ݡ&|uQoyuБ_-I>U׀*YDy(?:Zn #u'fޚxE-/._`(oj(e 9wUx#A"x3Pt%床ċJ"C[ *rL`&IYs1@6R99uaUnwec8m٫^ AP KV`ZCрQz1suϿwtO${7гh8J3dF9F>ډkUg 6* q<72k?(5w/n 3r@C /< _ұzZTE4لC}RfWK :iB $hLD%Xq#BNh12fOXԼ2V6C HoͩёvȜLMbeMe&i.~/ k_yw dd!aZS[+]ϋIP'0':%mrѠ†LpYn0XMl`k& ބpT m[X%w݁:S!ͱWnwzw2fQ8[)zlb&U2w0r>G]/dl"ÅKbEƈy2qxI}4c,;ۣ^GCNɗ3/*O$i ~Ak^Aq*{H7`u?i z1e응)Fr@qI-`d%Е\y: a =ف׆tp[Z& #r+8!A DҘ%fgP]^q?'s?ب3h+aBUۣo@2h}~(&.C5d93gK-<ҡu)byuHN2\0^>X\/'7rB%TejXo-U CC-L r" yG}:;)KryzK(Wyԗ?]$cΪS>1pZ]\$`l^İAhKq*~[v:g&sG|HĆ.90^ZN*9HufcA`ò`$zC%g% ]}[T 3FgԾuKt}prF훩Bmz߸g9m(0;eS&b%r-!~sQM(8+U2`oQ7-^QGo5`@Wu)A17FDg;)Wwꂂ٦kc~YJt¯y6tδN`8}&e7HHScImx\{&!ehLk TQM؏ U]vAvƲs]T J6d/Bj9p9_N;$L;'}ᔫn"4±+wCU,XOb¿E!㿹o0,ƒ%S8l )z&Qr6tj.xN\IjyQߚa cwZ8+A9,vڮ؇0UX1EZԎHt3aTkꔺm1nFぇ9 V23q!=B92Vrs}< zui;hwdOJfC2̫Rvk "Yb@'ĩ* c #4cD7T\HM]#D#r2ʈݰSu2u]IN/ex ̵s?7!  :M鴰>rdo* [zZܚ~cV:۵Gv]zp2ik z<8sSoP^W_<7ДS/w Dnxd:ހ%\$"P vmHFh?B58իg&bp9I/d|k BwPܵt]7ŇG{ٹPkAssQhIDA_]#)lOo w0sϕq2D\q!TaAb@/ *9~&oҩC}F*"Msp>wN8ǚ%79\r2[2hza_G#$dg ň)Z`n zYL}gM5e~,j d$< 4vS ˍfn?neF)3=܁4A d(A`T:NݣB]h4{ecV`j9=̓"y/ R%YpD-#rהm'ƙ9EUh/{KvJnTR0y`1{x:~ă[SW&Ǭ*ٟs n1Ἶ*+4Iw8cV`ON.D_.U Uo!&؆dD-rz!I%T\hĪ x gdpW5 +j@1h~@4{p-J2q`+QK>}GZ;a [N3$)4t!!|' Nhcd77L#=>8 }kI͡Y7`|(I-kTtZ&}hdDm4򾥗V{Y:]SUxE*/S9yCA>N-HN3MabqdNyGŞsOH4e.UYCj%tkFZ5QҏqK|hGktJg>4iF%tBX9G,& LUW `cЄH~F(Sd۫Шpf7" }_PNN(&IlBQY:d47aL\zKX<{dD3Ӛ28R*sf2.Zzܩa1OmW vi_'EC:4!,~P*)OӶD)l[9.1IZGr r>gᶾFw] 9ľ4`bRnpozAăPԢk_q `gTuaF d>o i$U9O0E}v :6 P7rSrU7h!xr3O%} .ɹa v.v&_S/6dJMq c* &<'muAHc4(e퍉+-B+'u^c̓iC7`5H1s;rOEbyAN$\˲LſNC/~ ^N@:;uwnAn4ͼ$50`e_uhH6%W#2:b0l{SlK S2)>cl@0¸¤Fi:4q* oiL5REFHjHSubP~ ɻr5irzc"'qi'+geҔT]S]f _,f\%V||kcVeIX1) n٭-fBc=}_sY9sykqY%s2Ηq黺tn.%g^mj#Ry'vYIo7I1g\_d4ǿ.?OwS.A\?˿҂=>7ڝ`7׋x)9Ɇk۵~g>34=,*w.No@Ԃ>@]0B k6=D\c$z#%,u7+?d?fhtVu&,po{X3RX2ĺ[w!H詛d=UpzQ\xa7gN.uLnPОȽA4t(zȓ*7!AH̯6wyMk{7>v5b'S)n&g}1L;u? LzĊ8n[rVsU]u!FXًOSNyACO*b/cL6}m/;/ܥ7aP|FoLd n ߿񲈼G9Zn^[=ܙ?^p ~<du9nfbĄ[ N豶x]ĪisciO0SiĹ?M|2;sx㩧;'ܛl{64)3N^='ߚ5h')ݥ!7_[3TƊ&l4G>kВ])c%_F;1yԊV  ؕG{0wr4FӔ*s'ĵ=!mxo15f}Eդ˰>DXT6YN><βS;5-'uZz; j QQL|ʡ7R+[&EDHiD^M[xTnJf;, c4M$11)%o-Is|4@ѱ ` 1th5*x߷Uuuit /8Tsf~Q8*(u Y<1 S^wBT&lO=b=;8zWW"E {{ Vo^kN`X,fX-ig6?(še'-Jп;8#L\'s2'-)w,Z]D|ߐTwj*O%=fE{!.|.%Y1ywVǿޛi~3c΃J!0 e|(},QrFk%q)'!,7wI(E5Y'L(ej0iݳGni*ىU#N~?*Ok}X?쿗4q;QAy^\7c!7 4># =A.T"e'&迖An(hӯ'\ze橙%?DXutば)m"f Lظ6vbc`gX3&O7ec%n\.՗ > 8?r?M}8eS^Lld<054d8[CMO$sS22݄L0`8g\i7 "=G?{gǀw0)]VGӏ߯pҏ7'\y5p%~.?o˧%_w? 

《论语十则》全解.要正版,
《论语十则》全解.
要正版,

《论语十则》全解.要正版,
轻轻地捧起你的脸
为你把眼泪擦干
这颗心永远属于你
告诉我不再孤单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住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我们同欢乐
我们同忍受
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
我们共风雨
我们共追求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
无论在眼前在天边
真心的为你祝愿
祝愿你幸福平安
群星-让世界充满
编辑词条论语十则

目录
第一则: 为人处事
第二则:为人处事
第三则:学习方法
第四则:学习方法
第五则:学习方法
第六则:学习态度
第七则:学习态度
第八则:怎样做人
• 第九则:怎样做人
• 第十则:怎样做人
• 相关知识
• “乐”之解释
• 成语
• 通假字
• 活用现象
• 古今异义
• 作者-孔子

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ì三声)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这十则论语内含有的成语:
任重道远
三人行,必有我师
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代词,代指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1990
参考资料: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完善相关词条相关词条:
更多
论语
开放分类:
中国文学,论语,孔子,古诗词
更多 合作编辑者:
拈花染指、1zxcvg、九月殿、Kilshiel、小女孩happy、樱之伦、只有①颗星、oooooptma、妖茹•紫依、meiliniao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吗 跟朋友往来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过了吗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承担...

全部展开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诚心诚意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用
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
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
之道。”
子贡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行
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
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
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
爱好的事业。”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
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
的境界啊。”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
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
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收起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

全部展开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ì三声)树是最后落叶的."
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2.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编辑本段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编辑本段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罕》)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编辑本段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全部展开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