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0:52:44
英语翻译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x}r#G寰Ed[J[VIjYO{fl̦_$@ d&LXͦ?$xDe sν%TI,SID=wq¹_:Z5n/q٫jFkʂIÓ_Is}|ۜE7wӾm-8J]=KW픻Ͻ[s`߷]W8@Ýٵrh7{\n9+mOozJʴv:`2 꾾h>xH_z"я4}'Hs_ѭs(edJ2;USIz/ 1Mu!}_{s/]K4EgTGgÖ?w$o a?эNcٛI9o2 f?}-:&W83$nLkKqS7{a_ Yַ'Np7Rij4*Lbڤ] D"Btg5ey /rlmGu4W7s;MAOYBtB>T:bBSJ?eWK&1S6tƝ\Қs7'^8f7%vض{ydV9_o˳5,GNvcwciL,ćs?vb ?ij~?zC|;=EO okk.3]HO|"J~)xi,kjo7"iXcB!7g6 mRh;V}-׼%ւ_lտ1YNn*14S~k⊔gwL7:qpRsSi.-vcdv5VŚk3֔M=?+k/]a9yuMfνab$\e@ ?wPb'w j+nL-1(j Ԥg9_[+vP=vAnY&sV +xC|_9kS=V|@Pܸ3ſք]DC'\hkL$˦4LA,GmؔP,rAw|rU䬂uNnwTR=tk2{V$j_ [)hYy{-]l,&%p3 m6˹*8(ޮi+[Mٛ'ht\R]HִIh@|1wL)b%XX3 _~>;!cLg3rQEn03ܼ& _FO" zBa2&m. 84\xc {u'4NhNuUp+ )Gc+a|G6 X 2c*cw9V;k`N2X!W}Ww0ڲ#ڕ-2 $o{&>\tˤ9vH ,VOw]Œhryl[eA J6v>f>l˔]Тbق}q _dZV`?\>w Wܯ*{jj2[PiLx4kV'>biC~Rd{6fB/řoM4WdA>7 XQ.7$YY|(o3{ 7$E;B)/֜YaQvo-(- 9|qf. j1Z鸿t =&]}DWJH;;od+@,gH+.6wsLkCAxKKGQnKy]7PИ.DD7JPuL9GP|ꗮ9"bT`| e^~N[UrBpecLf6-K2%̣]5w7w&KW6NȭZ]Bעp E鑰J—C#'֮0p+w~ic.kJhf2c%[!YByzU,+kWWu7OELa2P֖ aNڤaH A5Z,-j 1Κkٸp޴G^C;:lzR۫PT7!BiÚçk0z%?>w/cď&6N(My:tmρ!(/fns '98Qpě6S%=t#*^_;dV8Zfl,@xy/LNGw~i֢;~_4 7~;n>S&;XCH2gm@S!;?bZ8r1w٢a -1wm "Ff8'BV!vK}p2R)Yil H+4\1U(C"QJ,c>`JnZ?|?ҘF4sV/tˋdLjX `GLX. ^0asRlehfʘ24΢k,?UFZ@l]I])fw[z^k$R%bر0u(1iSULܾ _3gPhgu/O;b!`1dR s[-N5M]Ql  +nhaZ*0:i~דR}\*·= +ml#'[{ Act"$i^ v}_Gs[l\;q鴛 bL( =6OŬP{#cjP;> s,:RhQ9iO=ڤ/ ax4a..+s`3uKfzn k 6wmӟVQ'y^q3}yTĀ9* sS؏V-ՠC@!4JX۷FgR֭F3k"PRkp`,^>hmǢ@?rUK5K;_4.xiZ}*'hDJ|Y:h0tR5lD}=vu<.Z1BNvXnPf T*Y@l*%.{3;&QsUgL!0lסzd` C=5 zFymw fi? 0:qn=j[3;|:aoEj1U15u1Yi߁d.&6*I ԪF`'e7(;<̖+5SRI)G*<JQ3lGL&_~@d. ډLcOEGC#M %YOgI r@5^i;EB bfcE-&7cԐ[ak7~s48k3X1VMGtg}Р; 5ϤPYu-$[:L]˳gu?P&0 FdM w;=#Y>0 0ҽ7? 4@>GVEaqR]e-sV+ B:6T Ҷe6W(s3˝WJˏI!ݪsDx{MQmܡswUtXXz]m7IQeMyAqtO8}Cnze9|NKzVr hztrRt#mTru0VZb28(v𓶚x_3ϫIlKwX]*Y]^lOL 4֢ˬÂk4_T sGerTm(So_6:oN|Wlß̂\1fkT jYғC.-c^֣ӎȩxPT|K{bʙvOU ~,/h1r bUi@go,(rD"J!>T ݖmz6"Qqhu6Hbx~9ϤR\5m#7 wFOiC!jҟ*aNvm͌kQH0B >WuAcSyL Z(چ.N@EsdWAt@>X$:@zY'Cy[ḷv0Z/Snn4ɟ[Êܝ\"ěۨ{t2&vrڥ7$ĕZKkl6;PeA-~.c;TͦgWEUٗbv^1}*ڡ31xigc s[(Eۍ(˦:Gnz:fnH32ݥ#Gь{g%r",#[ĕ =.rYĄ@g?Y =}M*s6XWl=j;֞c;CYCEXXM:l% f^Ph,dNqY@ :ڴ`Ԝ}먮E`Fh`zSn)cߊ_ w}nMqk0 ]}{05`d"-ĔATE+:l8:PXdڵƲQ0791'VĒ9ˬt6 0Ayb*9д2.cIt9X-"@ǫ1/T7m]\۪+9uqB& @t_]Ƭ\:`g6_`VJ$ѤV5 ipF26EC+*?6˧#4 ]8 G.FBhqhMaF:/7h#Ѱ$*{gi@cYq)QcBloKaXC βtTG_!/ФWy܀|kک[[wI4WŻJD5˽DH^[@tErM:+9%vwR=%7K@ /QS0K<`y^ϔҋ[}~4 pWc"dDۛfr`)TX_)V:QiN[9mQn҅ƕe—GI֐>-)cfߴ6:o ˨`*!^CcGD%sV6Lc SuQ|s]fun1~sY`e_J-8 frFdcCRB qw-LAPV*޻#69i若w{^,:KƲӉ1}6:I?G@FcM@)2{Yu7iufn(73Z ؝0A@z2T/@U@I'9SU "ohb(i.Px80e$Z"R}wϽ(NiWZY9 Kf1^hTe+7V)1v-_W`+'9)Va'J}dKLu7 &ʥZ;fϏC]fXcCY8swƚ! I_!x52'ǤҢ;kǂOh=d6 kԯgȃ Rbuɷr\(nIdqʪ|-hГi8lqvN]K%fz\-S= ZIhL*Ԫ: Y-&}'i՟ogKu~b}#@{֭t5NV'BLE@#_,ڂMLBI;WTiea@"ǜ\Q$`!YN?Fi!]Xt}}30Q-R+!]a A!(9 9lRЫY]LyEė ~:ULБnDȊ( L:F)EՖlIՈPD2\=OQHPR0N*zP8U=XU6jZGNx`D ^nXk ~/aMn i嶜{n 9<%(?yk (й@@دtf Sfa^pv=Ig:hōw/=o9kwJ "M&ZyШLx9x8&찡A[[lGnDlip#8^d 2p+oX]2p{zѮ/Swi| lP\ĵ@`"thB . l;7c^J>Ko8,xX6{Veu+aڑjuOs)Vslf"NAuvܞ,Bq"Ĥ א lq3xd(qes<9xLlcs)vNnȑ6~L_ Oja{lW8v''u6)], 3T&WrXKv9H&oi\#?uLFi dskmAO.SAM6>խONw0E~1 7_/i=} .fX]Fh!^9S0z|S[wzEcUg4Y=*]M°ItkLӄ=xzvcR % ԃixhdf=qfMuǁl/h!R<H[[+Bx-J4D.ܮ=I_#l%CwOS»P`]ZE4w3zW&p%Yxw} ѩJn׋ƐÀ=>E<ο*`*ylHjˬ4h i&;u烨 0 >S;uX!'#$0M)g59&^_/¸Z)2N1t#iTޝh" mZJz<fRhbOxZ$rmÝ\GP6-~gɎ Ңyh&#S5ȷo["X_q Z(gjs$Ob0bX9_33=Ir3XSAgҙ{J-8pߢbt&(4_m) ?VU)J$;;ܕ~AIf^AR/m ("眺ƮuTgn&><«Hl,Լ+]0!^w (pK̤l>=+40$9l)Zwj,{!J[SfP$WB?U]bDe1?-ի( ,aKtOHCW'%YL1ա'P^\X{j#hKA`?:D< q4hYtեQt=%d7AvkI8|)B2_1/w(b'z!bphKa ӯM3^'}"[?$ TxӮ P(8dI[Άƶ&GUu-t򄄑IS{TPa_K!*oq]//ν$7q%:_8TE*ءMnQÞǬWa.aO=Ly>w~r7 !r "ǞQECȱ#>|N+4,1zΩðĐ9#Ϊo^ G؋0Q}3QwEoIo3C3U#SEytAA?-/R'u / =₵X|xOlrlsŶ%/ev׋'H7?eZ˝y苝^ x|۫0";}ò! }Bo^L꟟rԋ72(p!8.7|Nt?rԍ,q_ ܻ͋~;[OOS -45{"0~6_s&$Q.n2;"xb%=`ϏgE8G\3%MZzG? <|GĄ2.~ӽ( {v'CWSo׶aaޣ_{:={G]~dLfSK`4 jxRpI2&[ [&\K n 6:xL<6BtEF^Gd_ɿo?Al9-7 >r5fbؿڛAM28Q%S3|hf5͠fQ %89 X^L zTx(נ" 26H2H հ lѹt ]\+t}"ăYXy@r0'stzJB.=. 埖:"i,xJbu+BjW@zVSS<3qd]Qi Pv} Nz҆{Lv{DNt!䅣>p}:}|p C$at}!LB8@k H* 8EA B|cGmѺ=zG%"T/BQ`z>1AD8aN޽I",g'DH}&nto7 ߈$SF#ȁSGQ#BMG7;7!)$؋%Lm6PNfK%1$ޛNڄF'62G& 5?.eY#KHj FgTL/LKvw4x.ytmwjbj<<لUQnªpB}:\& Zji]+Lo {P?4E@rPPvό`P|F$ DRQ vd0EI_: e'CR`=I)lvlhb ǧsJr >r *JQLRGRqUIU_2Y1,]E}~pŠyٗM[!'qfX 3:}5MH`!xMaObAws]~O0`\~ J7+Xq!K{HϣuA( H\ I`R4,4l:h%#nvXNc>b>xHc>ЫL^Bi'r_-4AkBMqx@CD=/+ګ'] ңB67*G"R|B-) CB`T'*9ջA2 M1*) rcn1(v3F9]``'; N\99i0iDPvGFdyxzxzx{">`=<=<=%{P#< ssO z=XaQO?RS1qO#Xs4p|\Ч_8PScDH ݼYy*1&5}o^~1u+X}wynl̬W[w.٩ּև5(,yr1G_vwwZܝII٠|5ZR/&W5(Uj*>D{Mk pezn.›v? i{o^5L"uHdrX0K77N%LMItb{]z($ Se‡VIC9Ƃ͔HZTo~=&RGH 7U %jl MY:V6Z1+tT35Iڞ^~o'

英语翻译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英语翻译
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意:是依照顺序!

英语翻译请依照顺序翻译以下十句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2: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

全部展开

1: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2: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5:孔子说:“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6: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 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7: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8: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9:孔子说:“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 ”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1: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2: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

全部展开

1: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2: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5:孔子说:“子由,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6: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人不好,也要反省 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7: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8: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9:孔子说:“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 ”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 (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收起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全部展开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 “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 (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回答者:豆綩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8 21:53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就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现实‘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酒后落叶的。”
子贡问到:“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汗 哪有这么麻烦`
1.孔子说:"学习而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又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吗?虽然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难道这样不是个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认真复习了吗?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

全部展开

-.-~!汗 哪有这么麻烦`
1.孔子说:"学习而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又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吗?虽然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难道这样不是个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认真复习了吗?
3.孔子说:"复习已有的知识,从中可以得到新的理解,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去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孔子说:"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
5.孔子说:"子路,教诲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知道事物就是知道事物,不知道事物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先给你弄了5条``
- - 这可都是我亲手给你打上去的哦``
才不是像哪些人 复制呢``
(*^__^*) 嘻嘻……

收起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

全部展开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