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最好有详细典故说明^^,多多益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6:44:47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最好有详细典故说明^^,多多益善
x|n+əоiHf|Ӏǰc.Ӏƴ ݨ6\exzHQMHJ\qF2>.Fd_a/EIl- 1 CEz)61+BN 0G@V<U>be^P!vSvG 51[Slσ;xdU"ť۾,Jϋߛk ЃmOcw!NGJvLuթnw-̿]9^LTÈ͹MczneKkN#j\I1ՉRC :'oCaw5Ts:u#YnǶ>tρ,%tTpT;kp~2,_&`zpk߂d[;yANx?-*%qE̓dPdN߫U.,0ՉSAR;vqCQ@j:zE |nj*s| Av>Gw*QB}4w>(`EQ( Xu!E|_'< k"+֋gLb]Ln~--MT(> 2tze;[:2HE(qA^{Rڹ+2zn>sSM'0Ut]vS3me|3u2Oa|e#D}2~7Po1Te@_ tC{u: BSWh?"3drytPic*Uܦ\IHA xF8R. ^`p %V ɍh)S5w]]=Dl޸k E~++.QI&$F)}#DzU rUYͶvϭl]dɽc?^iKwvuiA3}o>{sq:<^6Fx}?s{rA%fs[.㷡,™:>I3Bmc5(BVs#|mD翛bǾ2N`N,-2Pɨ<7K}a,0Z=h -_e}, > O$C>]`q $Eb3 ,}KIg™Db:@<<XĕJB,u#<3B|f{4z(kȡ'zGgn&/ɂp.ap)ī:5>P~җq @IhO\ UKU4cyklyPbFcOq,M24綳]k^z 5p:lzĽ{VsĥŞpTWأj(eSEbŸh; 

4C iƟ\@= b}IguI5l`L, ^֛^$O+jvè=_(u{abz2Ð0HL c^2#li# wP 8F$]ovsiӨDErv+u0Kz5&>-hvDB.ɟe0btP9\voc{#:K*ȸ5L$}$c7SH  ês0Ze }xtO"ǻ5*H- 4((8|9#.o-J Pe:grSWdos3aPCGH^5 ?sG3CE(=f#}I].C0|6Fn# [^<'K`7PqOܔd'Ӧw 5߳v, 5iL+ecr?(Ӛ4!tEX,Wrq l&5$x|-0pËx_pŬ}aŹ}ѾߋW2_ERrS'}Gkz8 -Va+/5mz-Xࠗc`n LRbOMS?tGG^{ctyOམ s[7{nRAfP£k'&o+Funra<䧶ŸXxqʏ j@07w0hD%*ộ dpIar c==q+} wQR0U~M~{ULdфRRlDeP ?VBaKp SB:ՠϫ:7 `jά?Ly  w&QA&VɔN[0Wfq,ҹ 0DNh<͸rMtYbDF5ܫ<10A[-TJE";(~xh^ٸW .BCcf3VOz,&*xUU EK atϙfg΂hPj E-(PEZUaAT0Nms,S@Y8w. =&6aqqBYm5fOhXUl>@S yE)Φh 9qC]e|mқ30>`J.Io0 0F8S~ 0:0#xV5qMե99%Mۡw<6t{ŶKcM5irq^xxo-*Q;1e>`n,zv?q0?gΌS[TS-έ!-}p559<_zvi1w :b@L͖'$RƁf= \|IYbuH DMudYE:΁N>ҳTMv ՚Zf `˼]T-`P$sƬп@6k0g{*(uGUw($ta |{A5,ai:gqfg `Τ"7S 7ߴ_TT_mUa= R xqd@+Uө'*#S XtPd3(1iHENEin$ у%/s>TYndE]4$'@'Le*~7ui}zr n/X b߯A-DgW[c 11g7͙$ wb>z!T `3X.!.ۮjvG\s6"&yηoC zݐ+!_>U!?~|ߟ|vC9ːndq.c녅o>G9]Rt`KqDSR-_f KXQ{ ptbR0v T$aoěaǵ5LKp{8LvitlZ?c@:쎼`&/-ͨ|"K˽X6u81[Ti5i +q .Iђ&nj jsho #‚H䑮_RNS{j 骽AZ4"Ȍ :ؗg0܊.e[iÞ~&5*W`B5|ͽOy9"wBcIl!N Aiw{R$\h=MvԱ8LB UaOb 1 9O~_KuJ=fj舍:TJ/opPiPBm߆KT-~i\B 峰Ŕ%PvղO&/$oK6:*|6Z`'1;T,#}&x+-PBR˷_Gʰ=7SptjX^伛#1ishlb;-g|ubZ5iYc_ϥ=Hflp>' .H .Y%H e6?\,cȔEߋ^nCPzPK>~ڡf2^GQetqšC/[R O,]듌jufJU݈tWE3Hң0p4԰NnIU>37y׸]A-Զ(w$ko~IEk.լI^36T-Rn=ʃjĂi7npض{몺/uUd⮣[x! 8:ᱚwFa)=y g56:hDt7$=Ŏ{Yv#4t4 wdAѨ 8dėݡ#MQ0+=tWΩigLpkYL_8nfhj*6Eq6TkV1ī^Iw^ V+?+k[lMF-(x.i5[ߺʲ6QnM0yo2̑/[piC~0]ւa4O i W? G}ĭko,-p6[zՉ_Lf,qFLڽAfц/ =БJ]@_݇ŎeDg8ZӋ æl)2ؠmLeΆ?" bX0 \TMD7n tKf|P[R7Ĩ/lkiCRnX-Ϥb M+P4qZf00(%{ORe ar󤚰bj_'Lҭ-YMCH\ھ~XU,}^g#-~ nU&{MًFC)8:. {usJgTqyҖ6`8INfhƁ(ux?9SJ=Ȭtn78?|Gh{)ehJEUL {wrvMsx ,5[Nm,KIC!܌i$\ŢpƵ4 Gia:u:S9e3Z QiNG~yKZApjm։stnViw0"3zsJ;.R*gK$f&KKdW GX,H#ݟj5-TJѿ V_Gtn!GhW,2N3`3ti:}}˴ShAVD/-+0,X5R٬BHfܹk:Db9 2[}_;fV _ЧDZ4:捻`Oޢ?9nL;ZH&կ|j+sx}OwF(@D0 2#d짼t!dRSm9eJVeDe5Gc^ǐ7o d<1ؖnb?1Uϼ&e< ӿmI#.aVl.nT HaR T3<ɩ% gD:B!1I.Ϲ d `ZӰOZF]O駃*<] Qro>]~i_mן/IvDt|0-27&feى92&+jG0ad;o>5?M{;{H Y? ZG񭭉Ka҈ᆵ'6%2zJ${-a0Yv}J,R>U=~g/B`5)7@5y\RҵakK9"QVD,#}9~zæ.mj;IJ.>3/7TN_ޜMt y؜+a1WQ;n*ӂ{Γnc^1Z+u=թv=a~+5k"g-\j̅c¨OFϨFUb'!6pRG\m6Ju%?G?#9`:y . + OKq?:p o%?_Nt ݳF|| evN]ĨwjX6+m9ZnC]8(ĝ%_>J pѡc0:$<ʆwAwU2\A ?/֗oU>{~q9+Sm L(r.B8Kԡi;7<)1*S{t<xc KzFN# a*7VѤ˻᥮❻Nb9;7VàjUV#ca6Khj}w Y׬ 7:<"$z):ԅrS20/@ lc|R%B0>L a2u@]&e>PF|e1ty'(tcqt1%9wQkE̼d>o9$͢Mߖaˉ}n,ER&>t*`t"2N4|fgYr{+;\`(+s,Du %v[n9LN ouЏrk^=DiyN6" ٌ]N%cM8GaW72Qw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最好有详细典故说明^^,多多益善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
最好有详细典故说明^^,多多益善

关于“三”的典故或故事,成语,有什么?最好有详细典故说明^^,多多益善
奇石传说
  简介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顽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三生石的三生分别代表“前生”“今生”“来生”,人死后,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三生石.它一直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红尘中那些准备喝孟婆汤、轮回投胎的人们.
  神话传说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人既有属于物质的肉身,又有超离物质肉身的魂魄(即三魂七魄).凡人大限及至,魂魄离体,之后就会在地狱使者即鬼差的带领下进入鬼门关,走过黄泉路,到了奈何桥,就会看到一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在人们创造神话传说中认为,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因果轮回,缘起缘灭的故事,都被重重地刻在了这块三生石上,因而它就能映照出每个人前世今生的模样. 这块名叫三生石的石头,千百年来一直伫立在奈何桥边,张望着地狱中那些准备喝下孟婆汤,然后轮回投胎的人们.它在无言之中见证了无数人的苦与乐,惯看了多少人的悲与喜,听过了多少人的笑与啼.如果三生石有灵,它也许会为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恸哭流涕;如果三生石有情,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黯然神伤;如果三生石有义,它也许会为了这匆匆来去的芸芸众生仰天长啸.但即使是它的有灵、有情、有义,怕也不会为这芸芸众生发出一声哀叹.千年百年,当它日日朝朝看着那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的芸芸众生,它已知晓,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文化影响
  三生石的传说如此美妙,但究其本质亦属虚幻之说,但从哲学的眼观来看,关于三生石的传说其实是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生命永恒的看法、真性不朽的看法,而正是透过这种“轮回”与“转世”的观念,中国人建立了深刻的伦理、生命,乃至于宇宙永恒发展变化的理念. 中国所建立的这种理念对我们的思想意识,乃至于日常生活影响至深.我们常说的“七世夫妻”,常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的“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的“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乃至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和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大抵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三皇五帝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巢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称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帝(唐尧)、舜帝(虞舜)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侠五义》是由清朝咸丰年间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三侠”是指北侠欧阳春、南侠展昭、丁氏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五义”是指窜天鼠卢方、掣地鼠韩彰、钻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这五鼠弟兄.
  老君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出现在唐宋时期,但佛教进入中国后搞了个三宝佛 ,所以后期道教就针对这个说了一句,但不能认为三清的概念是唐朝才有的.因为有了道教的三清信仰,所以佛教才造出了三宝佛来对应,方便站住脚跟. 就像重阳真人说了句佛道合一,结果现在的人就搞的不佛不道.这些人根本就没搞清楚重阳祖师的本意是什么,就和现在没搞清楚老君一气化三.一样.重阳祖师说的三教合一,本意是叫后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结果,现在很多道士,把佛教的东西直接搬来用,超度亡灵,十方都是净土,先天天尊不用,用的是佛教的地藏,搞的不佛不道,一问原因,就说是重阳祖师说的. 类似的问题还有上次有人说道教没有无量天尊,或者看我说了个三无量,都跟风学,根本就不知道来源是什么,一问三不知.这里的三无量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福.三无量出处很早了,后来因为佛教出了个无量佛,和道教无量福同音,所以为了区别,后期道教改为“无量天尊”.无量天尊的意思是,众多天尊.无量天尊不可以单独用,只可以和其他几个一起用,因为道教实在没有“无量天尊”这一天尊,所以要称“福生无量天尊”. 诗曰: 一气三清势更奇,壶中妙法贯须弭. 移来一木还生我,运去分身莫浪疑. 诛戮散仙根行浅,完全正果道无私. 须知顺逆皆天定,截教门人枉自痴. 上清道人: ‘混元初判道为先,常有常无得自然; 紫气东来三万里,函关初度五千年.’ 玉清道人: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 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太清道人: ‘ 混沌从来不计年,鸿蒙剖处我居先; 叁透天地玄黄理,任我傍门望眼穿. 通天教主偏听门人之谗言,界牌关摆下“诛仙阵”反阻周兵,太上老君(顶上宝塔者)下凡协元始天尊破阵,大战通天教主(正中持剑者),一气化分三位尊神,乃道家三清(太清,玉清,上清),围攻其四周.而老君化分三清正为其师兄三人原型. “一气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 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 《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 "老君修得气分身,一体玄功各扬名;同拜鸿钧修道德,原是一气化三清!" 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一气化三清”最早出自许仲琳著的《封神演义》,写的是太上老君与通天教主斗法时,太上老君用一气化出三个法身的故事.道教三清原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全称为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简称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最早祟奉的至尊之神,或说化身老子,后因出现“一气化三清”之说,由一尊神变为三尊神,以太上老君列三清第三位神.老子者,老君也.《云笈七签》又用之以写三清之产生,“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生三气,……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既然三元变生三气,又化生三位天神,此三位天神自然即为三气所化或为三气之体现者.这三位天神实即后世所称之三清尊神.故后世有”一气化三清“之说,表明”气“是构造道教最高神的基本要素.同样,最高神之下的众神仙,也由“气”所构成.如“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即三清祖气所化,“五老上帝者,五气之根宗,五行之本始也.表明玉皇大帝、五老君的“气”是直接源自根宗.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原典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三宫六院
  用 法:联合式;作宾语;泛指帝王的妃嫔
  【成语】三省吾身
  【注音】sān xǐng wú shēn
  【释义】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成语出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曾参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文言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论语〉十则》”
  三思而后行
  解释
  三:三个不同角度(你,我,他)或过去/现在/将来,表示慎重.指考虑周到,然后再去做. 站在不同角度,为对方考虑/为自己考虑/为他人考虑, 从过去的经验;周围的他人经验;未来可能产生的结果中,作出一个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法.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斯可矣.”意思:(不同角度)以外,在借鉴以往的经验,就可以了!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 三顾茅庐
  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原文解释】: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现代解释】: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做我的老师.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成虎
  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出 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二桃杀三士
  【读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自《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书以晏子为中心人物,通过记载他治理政务等一系列事迹,来展现他杰出的才能和智慧.里面有个著名的故事突出了他的权术和谋略,后来发展成为一则成语.
  三月不知肉味
  读音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
  谓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今译
  今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孔子听韶乐,喜爱之极,说:“三月不知肉味!”也是一句夸张的话.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收学费,收的就是肉干(束修).但他听了美妙无比的韶乐之后,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孔夫子,真赤子之心也!
  三头六臂 ( sān tóu liù bì ) 解 释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普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愤怒那咤扑帝钟.”
  三阳开泰
  【发音】
  sān yáng kāi tài
  【释义】
  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阳”依照字面来析,解释为三个太阳比较直观,即早阳、正阳、晚阳.朝阳启明,其台光荧;正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辉照,其台腾射.均含勃勃生机之意. “泰’是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我们见到“泰”,总是大吉利.开泰以“求财”来卜,就是大开财路;以“求婚”来卜,就是大开爱门. 羊,即祥也.古代宫廷中小车多称羊车,即取意吉祥.人们常说的“三羊开泰”为吉祥话之一.比如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羊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来财、九九同心、十全十美、百事亨通、千事吉祥、万事如意等. 羊,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是美好的象征. 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
  【出处】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成语】三衅三浴
  【注音】sān xìn sān yù
  【释义】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成语出处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之于郊.[2]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
  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词 目 三推六问
  发 音 sān tuī liù wèn
  释 义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出 处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发 音】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英 译】 Work by fits and starts.
  【释 义】 很多人认为是:三天之中,一天是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比喻学习或工作缺乏恒心,不能坚持不懈
  【出 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生有幸
  【解释】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有幸运.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典故
  唐朝圆泽和尚与好友李源游览长江三峡,见一孕妇汲水,圆泽说他三天后就投胎到她家,相约12年后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会.12年后,李源赴约,见12岁的牧童唱:“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