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5:10:23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x}rٙp<7RCe⥦~c\նcb ;@$H\M"p]QL\?Ynb*,g?*W?EӺۧf,g$1$&5gf3S-z7WOͰWIyL&Ts>lwSne,!vko=xh̛B}96ۦ^=x{k^ޚ9 ڲfps0*՜+nłK&~!kqTA3lf0<9su61MP_&p!L>;ԯ~&zej&؆M hy3H5 -w^Iܚ F;yY/qZ Ov[fe`6B>3GVj. 㯝͙QlW_΂chۻX Gic,wpR G&q ak&}onfmKo |# ̧{2Tw_hh Y]Npy Σ]rp _S#~1yV_ `;#25<(pxQr-!lR+EXgS8m]uTloݙkO`rx8~ џl=I@`[>z35ux|~AD CBf>R$ KٝޯmmSo/71Q푘*82*|?8Kko^SZvєo&i!VaDNnOw_ {Tc I0%iJPsH޻X<5aɊS3C%:':83#o\V A<]@7h~->Un1wz ~ceS<}GWB@KB%3CNf?鏟o?3~OO_[}>ꬉ"{ͪ*Ç3N]Hq{J]lAg]oSpRrX?{Pփ9y1 Ǚ">=DQIza*gf8Z:9n-S@݅L.o1IxǼ|²?᪓z||̇pVk3o]]Wja†w `29v, *ĀFmm v+J!䯵X/ w$1pɯUF %D Mr"?Dhk{q٠.Ş΂LX} 36aOubcNP/T6˟a  ud(1rL_'4 aV=*{g" ܬAx[Iqsss\\“进&rqBq`үF_С)Ԋ" aʠ*NNO,2zK+by+_5ڰi img1C u%E/ՂF+$w &<ŰÐv7v~ĞU"Mq&B ouB\ƿ;ᘵ;Xsv2wrEw@0hL-g18n~oh®S܏5 jr5ZADL9Z|AV| `ʀs4 }OG~(XEJ\R 1`Ew_}nasq Ù O itlEG_* ݴ_MWd ,-K| s.-_o? &wWϼ͗J@WV_y.&"vX)F%KD+pZ2WlQtzcӺp2<. ]UzgkaM;5VR:sl$l0eSx e@ϜM~;?G$3NhpX `'qNnL2M/u'/MaSLi zza'G S@4\ 6-CSC 7p_y9XP/4UIxd; mI1MIh垅20h'׻; VK倛FiL%Ǩ W-M#ApzW@)<ޥyS.@bHE=( VkxzF:%+g S?D8& X2HJœCԪ%[U!sWN9nO?SJDRw#D@άZ\^+a/GtsN3s펪K a2)O!ެ l3p?Yh![zgTTϞ[{&- ;Wjd 7ں$ws ╯FɊ驁-ĢΒesa . Zh щ9'?E&4Ԯ&TVG'hY T@vjj;{H4˜'O4'fM`R@pXv`maL\$Sќhmaܐ af((WRTo٫\- ͻ>C,$vtꢺpvSv 6uf˳u''Hkj̰ vTW)%Kӯ"_Ǒ ̯G(6eO߻럿fHWχJRip]$xB권ƆMm璕f4tF&j&IR+bfPbQ D `;@ q(%@6Ӑ` Ej61,okY=H\jؑ؝(λmX5ABE(juκYqfnXU F>S^_ny5zα~Te0fֲwF?S <ߟ?ʼn8A]e?j3X9sGU_zR o63#eh "?+䂭Ep8)Zȉ5ӧ~s&$OQ,9R71;ÈSI_砅@$[p)%ϻT K1**)ժP1aPQ,E15 mb ph(*`et ;ܽ66Mh %u3W1GAbtбk윐w@(Y<}ƛAmhwAr h0mZ4S&SQ%.1W(7uOVUGS !z#& W̏vJ_?U'\+D j(fX$ /2r*! u;x<ղ'#ϾT;!hdh`_544^ߋ .(~Wx:,4# > `UR,8F+a^yB 3~u/FՃ=eӏH-! ;r.Lu|ҒjWі~S}_ucTFQ'>}Ŝ),d3bM$iC[{MzLAp埸F_p24:܏W9 "<7rYX]*@pQuGHmj{G0u^429f" (&vwA:>@*}4gC,BỤ5=gnP(a4@/&qfISKDuyV6A梸)lħ"(} ~,.['[`;-IIL@pį %@65heڨ;MA"!wNw/4ҙ+?Ib윟홢A58|` 7HvkFF4.(nbYo\/0K-DxX'" |_jT0GjնüT*qs- .NiTaf=#Zy$Zy.J_7V*:q 0n Dj'5`Q@pmMt z^zaXf#&aK8?sOmtCG\ɿ{>Fͨ+t-XrbX@ҵvMi-1/nr-BW jWĸvho'{G,aŷ0ΐ<cr.tU[SS uC5A}U3:T8Ǐ.\5頞bˮDM,:^%]L~,am*|*,DX¯BFK^\,K썡0N8G M,k}fϢI{kq&,>4VEE|c%,(*h $k$lG+^X"3i\^\;%PxGop:z4Pw{Y+41ɓ(R1o'>+jX&>yqJz}{{(}d,]KLͤVMcɦnT![&)Jp*İ w5ZTGއ$V2 Mx3- c&Mm2+kp5_!k0k_W{bo7) L@E(p:(~iMlB( *J&۞.,cك~j)^8mfm]Z饉T#/N"dn?4Kq5‚UMawafC۾h][OyP.iƓhv`aٔMwHz+Q9z50YS61vɄO~/Jq` 3Ş)*dj]`-DMv40udEE <Ť⻰ɪx{!g TfR@}4"Y803pu+= |a4AH;R)Q6|ʹKQEPBz *l餮"J?μ4gv@M$J9ZA{$<;bˬI/; >T?BiS}גL/pīPn%f q9e{!AQi4q?[7qJ[Zjɬz~54-w8{`|CB;a,LŻ8SW6&v^XLTԝNz TJ*x%aIkgVfd$Z(մ(!&]40mD MMݿKnQi2$ )Gx{B!~gKN:|lӇe& iۍkBjnx] =X*W'掩PipY\Č4*KX%.'}Ė/NM-+;^jdhL/%$jEߛz,7v:1&ƳDpMȆar"i,6lqbrZ#wSg_*qIyi^+x~QqM#8KGoNI!ס%Y a{'dcQBQq,>]ſK EqWNK?EVaixB 4&~E$?- a4NV݅(ML΁kjL'aۓ"%XPND5$g]U.}ڷ(WYFT+HyoFBLlA!_:ZO< _nY̤=oV?XrRX2ɵFq2;LrO8)8 -}h;RE(MmSbj1&b7*xAGO9a:E "2 TR]<1ԋ6:\|>1N]w]>TjeDDʴ>܅ Hz } H-f+]c8#feK(YM'5Bpd}^7崗콽#D֭) r/m>~IYZ.CM)R9^wg$rU՜OZltòt1t6e=//*Ww6GT±X6:>aG1‘oLQU]Luy}XIci+=KMД-8n#A[X$oHJJIΐъ\?ݜf5 c^5`Fvtk4ߔUWH@RH}TW\N}&q剱 9G{oGgOS@u5nh*\aA{:ST` dаll)y:+2KJmԂP H^3vv- ( Q<)帎[ƀU+rWI{D;϶;L`L4-y ƒ"0gePmBShrwp֡] *%I]~ȝ Ƭ<Ԥ!Itm˲3WZ卯0O-\@e)rAe)jV}fHZbO,𢽍pt5yr$ B KK:Zr$9XD/;Yfsɒ5vok`m7VC*ZQW&y{tRvo@*7\ivV.T)'ۨKtsTV|ᷯWPa_x[/sJMzfvM1aw% P;p2bj>m*˧:WSD݁ߟR0˻Wfk[&cb_c"Vawז -O\̢& &:LlymP[4"hNYҡȤVS4qh}Uz gג j^ Jt1,iK+bdzʩ}˜wLkmOt !T4NX& 8UH'i+J]xQ$xEMY)2'܀MNn9vf43?؞!ܮSr_i\ φ<a{)R֢ܮ1n Ӿm抧3LDD\h_ ORo.*lP. \@z{mH}֍.:*^)iƥy8o?*lj)/la DEwٽ镘0W2015k#W$7e%~iwHOBo>E\HL'R<:6F)M:8b ^ q/ 3ģiJ`EQVD@R>_D5.ћW,&ɻSH>;џ?Z>d +#R-ɭjE>#am3p2+>!PrA3-ޑk1ϟ)3G%Y|@۫nW)c]Nq(ǻev>^!uqI<1ɴIvFڰN^&`Uڃ!)= 0,Ш1.ygNw\ty-;@r+Fa5MtoʅBɖcM0A":+GnaDphwXG*RPWFBPDpg)?{DdQ]$_h?m.SfZt7WKs#VTA<|r.we9izE{ekXIhc@z#RKSRNRfdz02+:˳4~(\ FVeP4+ ! 7hzH&,P 1!'؃*!0S:)=5ڈ׬߰r)Y$Ly[;a6`r]J'e-G1P 3 uo!w7S7PCT?)p ^5G{탴;טAa^%^ -7ٚ$^IKy:]b04N?FF$Ғe }/gam .MJm.S(dOkgn/kC9Ft/$ UG@/1]3pJ 3& -0.PI?*SLMňrBIRTs {Cbxڥ6.Ay8൩6/1'g~Y8p)-PR6N1y+ KzJ#yzFz L"47OK')/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几则中的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和通假字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同学,看到了没有?老师教初一的,你不合格啊.好好努力吧.

自己去看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2934.htm#1百度百科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全部展开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有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有领悟到新的知识,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孔子说:“仲有,交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有于我哉!”
解释:孔子说:“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有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这学期没学过,只能帮你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收起

论语十则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

全部展开

论语十则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目录
孔子
  读音:论(lú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书、礼、邑、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整体结构:语录体散文   内容:主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贡献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编辑本段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将“时习”解释为“时常地复习”。“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时,按时。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3)不:不是。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编辑本段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编辑本段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意、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四书五经
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 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 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 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收起

通假字
说通悦;罔通惘

语文版的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 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七年级语文版论语六则翻译 七年级语文版21课《论语》六则翻译,要最新的 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世说新语二则下面的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试卷记住 语文版的 哦 谢谢大家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六则具体内容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六则 具体内容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的特殊句型分类 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原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的解释 论语十则内容有谁知道九年级上册(语文版)的《论语十则》 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版复习提纲语文版的,急!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六则以及世说新语中的实词论语六则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 七年级上册语文关于论语十则的试卷关于论语的试题, 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则论语十则中的实虚词 语文版七年级上的古诗文 哪里有语文版七年级的导学案呀?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的语文书 目录 下册的嘿语文版的,语文版的 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的主题是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