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7:23:39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x[IS#I+LPUfiuCs:u$ZHB "!bBoP)|Pb"j,{ϟ=~L leWU"kُܦT3gB6.߿/a¢,z[4>wT#fﮨNi`aXմJ`*q֓va}FX*uf.W]ډ NezV:|߮xvF{k9eKG!\.V.7tEMBtHK,R;'asZKqF`Zv.>tp?-,|~wc76 rmOR]g25gݾR39+EOk`v+dL)h5;@Z`Dٍ F:g*>yd (7_-ixɾ*itcP.h4PrXm{UbjdW7:7xİIp7-[4GAjdED&@Q wBuk>}NxPA/9- 9?.NTZ[!$3z$H툧!~3θ$I+7G%FRݗomL)xZ rn;R1ȎspҪ "M#`$[,sglT5cTV>RT CC{=&nlS4z^Q#gpE'Sp/ܒQEFS";cHÃ!rFxc0jQH‘3K:NkI"#bLHؙu i9'wʷX0SV-:p%LGh҇4qsq`Ÿy8~9ԋݨEpz 9]P΍r^ΝJmaDfM A*gH%z;IRMȤN;c36BJGY<'d_ٕ}t#s`z$841[HFOH+_h;C(S2/A!Y#`=I"iZ:pl+_A&bJ ݨiT4^Uٓ)9w$iw ~t&DwZMNduk@ k,,0\!@gY0ZM߃ z`Y_CTjrPUNkUUgM!A!̆8#s~=S3a>on|-dUȈQ8%sV# Dh*$BGBz5gϋdg@4ei3̢?˩<+Oe#mX4Zd4Ձk'΃>7qfzigHP%+JŨBr=z ˏ?~~?~]՝/0~ob$\`Ӏ5~\s=%55p>&w9DS,?a {F{QxW"H C(D@}(Bx.<0U4U>GFGB?,"cO"Яk^CHy N<=MQ2˔[#wA?A>!G>fU˟;B|+Ρ'nЫ| n_8Z*8׷/UKR({)_ߗ})_ߗ})_O-/~,~.,N;( )p>E+9Ӛ|)#V{<0VEcv${ 1],OMXaQ([32 vuմ!e[[w*;zjgQyD宙 Fg:q`kWNMsjI6v3S:U93=AbDs٨:mDquF,)-UpKPȒ q}?pJ, 3K4.ZіG7uD5$ZFjTYW1h^: tR%0^PI.qG)Q!In$gRHԔ'a2K)خˋ"TigV'\p=+Shە2WHS7 j3Sl]M'ڷDp @m5ֈ[#8-*#%ht~RM )b]XA6D&Ϥ b]G%-7$0'1a.-j}Jԉ3أ^p]ؕj%4=+5'wf!e$Z6܅s5iJA.Ȭ#_TK8"t mZ6mz[]*_ ./ 2 qv=U9ۯKCm"O{u/Fp;ڼ u۹{iwz!G/%0gCG׭F*Qү\Y# hC]3#;\H98 gpNfC"WvѼn Q4';`+gﶵON >Ό_I 7RHv*ka؏ID#3}?C(Xҁ7ź냉eɎ!=4$mY( foeHsN(x68v3Ɲb_3߲7-(ԅ 2r z).~I9yT3w2M*«x*_K[Yq63؃[ɢ!8WGb_ꏖ3Nc3zvc~ª[oB2ń3$@7S6 0-Գ*T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咸味、酸味最敏感是舌的两侧.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10、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12、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3、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4、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5、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
  16、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
  17、光的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的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18、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19、光的直线传播:日食、月食、排直队、瞄准、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象(实象,形状与孔的形状、距离有关)等;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光的折射事例:水中的物体、透过玻璃砖看物体、透镜成象等.
  20、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21、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22、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23、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及光路图(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U>2f f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2.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

全部展开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2.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咸味、酸味最敏感是舌的两侧。 5.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6.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7.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8.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①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②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③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9.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0.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1.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2.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

收起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2.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

全部展开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觉等感觉,分别由感官眼、耳、鼻、舌和皮肤感受。 2.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热觉最敏感(测试温度)。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4. 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构成),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舌对甜味最敏感是舌尖,苦味最敏感是舌根,咸味、酸味最敏感是舌的两侧。 5.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6.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7. P12 探究结论: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8.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不可以改变,响度可以改变) ① 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②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幅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③ 音色:分辨不同的声音。 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9. 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0.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 11.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空气、水、玻璃里都沿直线传播),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 12.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

收起

第三章
44. 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5. 变态发育:变态:两栖类(青蛙)
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受精卵:蝴蝶、苍蝇、蚊子、蜜蜂
不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成虫→受精卵:蝗虫、螳螂、蟋蟀
46. 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叫受精。

全部展开

第三章
44. 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45. 变态发育:变态:两栖类(青蛙)
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受精卵:蝴蝶、苍蝇、蚊子、蜜蜂
不完全变态:受精卵→幼虫→成虫→受精卵:蝗虫、螳螂、蟋蟀
46. 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叫受精。
47.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48.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最主要生殖器官,产生卵子)、输卵管(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场所)、阴道。
49. 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50. 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
(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骨盆宽大、乳房发达。
51. 青春期特点:① 出现第二性征 ② 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③ 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52. 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3. 受精方式:体内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体外受精(鱼类、两栖类)。
54. 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假胎生(卵胎生)。
55. 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和出芽生殖(水螅)
56.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胚又由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57. 种子(按有无胚乳):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和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按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和 双子叶植物。
58.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59. 花的结构(P108)——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60. 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