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11:51:56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x[r"Yz} =311,8&!VJ 66dy_ >~Tv*ȼ뷞oݏt;?g4T*:nFUFUφ7aQG[ 8Lgx ߢM]W1>kn&m9|bPh3- e[6culфP.:4_̩pFcTyl:^/OSIJy;t_8.Jyj\cDO-'f<bE~0GP9mE]/(})xzF W~;j/~)W#)U Ad㐎ߋ~'LŹWi8۠nVΔNo\8p/*97cG.q4D* #k5HSO*wxW5Mx%lˤi[L$1yF#ytuvPuPvvuv鏯g+nWK_y.u_~_yyժۯ/2.tVV~v **YT #֖52r6G!ӷGE=;↣~_4Иc2ZT쟴Vz鳂)n.{bi8l={9tmǿSErUaM|;V[Up|uh6{E~+X/O|Ea 0YWopԈė˦0ݪ7l⍲covD*aš|T:v>X'=YGG+Fuaѹl6`u>Wkj,9=?'Hbנ 5)m}8@D|Eɼ)Y,YC MoQ[!f~vQj90x+oP#ۂ':R% 綌츹{Hn'GU" ^)/:.{ }tFfog/*p~J 2A@"j|kCyBhHH$"Pdh8Ga:T#B+JZZOBo,ҏ^z٧_x aԭ%%(9IrP1o T"qT$^#W: Gߴ |R(YʠKmLGմh2ÖjuI7|{KlcVNؤk Jdl' 3#Z^ctWq 8 0 ^aD5qR >&L4"xGl~ӌٯK~׿JyɺdahMWq^B3LcX4uA<u? lPiZJ3:Bπq~GT#arLպ$1t 0-zҔ~)XIs0-&Fu8{l:MĆ2g8bLHx w g$@ד1"Md+^1d۫%%oaog$1"/;c&_@gNHQEIO&j>|LY2P@mѸI>h$)hfïI,6IeSw?jxQɻb ̳_9n}yDH"#,2=`~ßΞ 8 #w1hycR&%Q.~**ZX"_5oOy0cәr(쀙jch5Om[EM|.IӭqS,\1M#Ձ܈X6na9 ZHVJ*t[g;As &6fԠJ9y[Ѽ+bOJJ?|ؗ^AoG$20]xQjVτgU&SR{`r3VDŽ^LW9P63a?}2X(kD9"F\_.,{P4+{daD5V;Au/'2 Z/Hj$s"BP%[1 Oxx7Х\E#h\>&|9* BwA>IHÔLWaɈÐʝUWkŸPP1JPz߃}<#/\51-v{ <C̛.3`_8O]ͼJQ4z,%^R]̀!ƒĝ!~xPK@;{4pe%Ok A^^Mݘ}FP.- ^+N]&C0+WdƕRxEr'V\NWƪHp3="0OKtt6 !anm)gD/{GEsUTba彘64ۅ db!SU.7:30䥪'èڂ$3>6UgbІwYbuXߒǪ|+_Y~!)o++xtjt0;ff4E.|FMʎՙ1DKh?1zg' $C"O{dNg系ӬqFYZŠp ûO)릿.Cv<7JVM:}Fse RpvSoG=GT,6B{l}ԕXFǪCXj5N&܅/YԻ6AqhF1bTFGy?b mU]bm 5e)K+9&cG|)9@u":YܴM?5*r&lu n9'>*g!A!5%Th!8`2ߏ@G_q>P'b*]NJ332/ Ͷ &_G#}OhP/ ǗR7Vo6K,^-a-V˦ldnȤ R`|]JcY.d8W/gTqBgC˘H!d\X_[0PŊjގo@/G>{EXI,*YmMPIkxLax e׺V$hbw&V7WĔ0mmwɦ-Đ/h40$0L>BcCHm90 1OoO nad0̮}M|Mʻ"umj-NY* (_ej^-,c&!5A3 30\4"g V5,oM$m_D] k2"spF% (n*5,]8 N!;)W5UK ܩS ݔNۏ +~0y A0i0w]ɰ;b!2>40Upv=.'>4f!x?0kj^aPncQQ eIA.ᣈM27ٳ0L2҆ƊKfԣȸ5iAuu lBUma&_ %!H5X(`IL]2! ۷O@G?@74 b<D;-jT9$eL`jNk\[#lkyVfqE2p`u*I!atye_|J ܍;ڸ5LAN  R&% 0!͂<0-N^x L >FcIFm OuRI$7V3%Xr@L[MZ=fc)6DE_ ̈́E{6',]Yv¹@uꄙaﰸe`XUJ[[9OWGf֕WZRz$z&J}޳RSB_>A9\x슜?n%ȍZ[ٜ=yY khlӲh mdXUŲ|i3\8v&{%apfXĊVoܢ?Xaχ83ˬuHZezu{Ņ!,#U ) PLr3|%vY y>tLNǴ?tT24&x׭觥QO=lRc@<{mDl4V:~߮L:fc\[T3C  *7i!RKuŧű M#a֦_R9(S+^6ȿɻ_5 ҵ1#@›$HI\6|RoU9̈́vXFėRs*5Ny:KD#"T,`lsWBW8Tʛ꾰V=*o ԰<,'΀ZGѯIǫ$.=T'/e X]_ɰ_Jf=WCL5)f̿e$on;LS.q.<1, a` ͇>ͥ+be^ c.w}*' FJ*va>GN}9V8)>lN[1acJSB ԰MS˓!@qv:PB?翉3b2)X54?eT؊׵t-´V۠~4lVwjR+__K6 \J[`XFT5anP#:պE> ndg%Xt!@ v5W ^IC{ji`ۈ B~(`}uvt>pwyn4%D,KDr7@R! (y<3z}'&!ļCx6fAى~UO OlZC̻? 6!)C=A&0gI%+= ༶ &eJo8d#B,&b"LqZU4JBJIXrA,-%`YUޯ\Q,fVgyN 8! g3[kv6k׶kx4Ï2$N*9Է Fxn'hC/PGX*9NaH?8[U Msـwˠu!'uTaI,u1ܾP~d3KC8ke7z;y Z@z>ӄl[k ])Vl |G a$ѷc}#zxBMB&ݶG4)q@%Gj8H V n,NH4iByhxA'^}dH}Ui&du)ߨfҵJ*LY'YAh{YۖAa`!0QD3ԁ|$$":?A_>5I4mX%؎[n-},izzl^6~TE2BB]> jap/ZB/{eu_ hHބ"`9%FOiG4^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一、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二、《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穴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八一筹.
三、《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
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③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④
体裁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散文都应作到形散而神不散.《济南的冬天》具有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曲尽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如许错综复杂的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⑤
结构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写“理想境地”,再写“古老的济南”.写“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形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
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写“古老的济南”,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
第三层:写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心灰色的树影.(整体感受)
主题
这篇文章看去似乎是客观写景,没有思想寄托,其实它包孕着作者对祖国的爱.一个漂泊在异国他乡达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这种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露,就更觉亲切、深沉.③
《济南的冬天》主旨是:暖和、安适.
其点睛之笔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说的是济南,“……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说的是冬天,“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说的是特点;“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点出“暖和安适”的主要原因,“暖和安适”是效果.这句话基本意思就是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
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适”的主旨,下面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衬其“安适”.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安道之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暖和安适”这一“精神”.④
写作特点
一、本文写景艺术特色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六点.
(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紧紧抓住这点,使笔下种种景物跟“温晴”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写雪景,仍和温晴有联系——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而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
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第2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全景,第3、4自然段主要写济南山色,第5自然段主要写水上景色.全文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长轴,也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和谐的美感.
全文色彩缤纷.我们可以看到不下十种颜色:蓝的天,白的雪,青黑的矮松,暗黄的山,绿的水藻,红的屋顶,灰色的树影,银色的镶边,微黄的阳光,粉色的薄雪……这些色彩揉合在一起,是那样鲜明匀称,宁静妩媚.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自然段),然后再饱览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4自然段),最后再到垂柳岸边领略“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水上景色(第5自然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这是就大层次来说的,大层次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2自然段,由写景兼
及写人,第3自然段由目雪而兼及写晴,第5自然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错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层次安排,犹如镜头的移动:先看“摇篮”的全景→周围小山→(再从上往下)山尖,一道银边;山坡,水纹的花衣夹着一些小村庄;山腰,粉色薄雪→再看山下河水→水中绿藻冒着热气→水边垂柳→(再从下往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
(三)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景物或尺幅百里,或纤毫毕现.偌大一个济南,竟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抱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宏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树尖上顶着一智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是景物
的近者细者.远景大景,使人视野开阔,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谛听;远景大景可以冲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弊病.古联云“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是说非远观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听无以觉出流水竟然无声.这说明写景手法远近大细不可偏废.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如第5自然段就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自然段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屋顶上的雪.这种写法既符合叙述的逻辑倾序,又适应读者的视觉需要.
(四)写景映衬得法,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鲜明.
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得法,则相得益彰,化平庸为神奇.文章以矫极的音里.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都是映衬的妙笔.文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放到下面一段话中,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
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的天地!而“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正是这幅美丽图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写景时虚实写法并用,景物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形象十分必要,但要不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必须仰仗虚写手法.因此在作者笔下,冬天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细语;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这些都是文中虚写传神的佳句.
(六)适当点题,景物自身蕴含的意义更加显豁.
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文章在描写了小雪山景之后,突然掉转笔锋,以评论者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大秀气!”这话,既可说是在所描绘的画面之外,又可说是在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的妙处也就跃然干所写景物之上了.
二、本文具有绘画美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1.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村暖.
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
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

里运用了绘画艺术中“以形赋形”的烘托方法.
(二)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
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老舍先生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城的东南西北,只画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画山,不画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接着引导
读者展开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难保暖和.’”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画形体,只画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山浑然构成一幅画面.③
三、“比较”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以比较来显示济南冬天的“温”和“晴”,用比喻来体现它的“温”和“晴”
第1自然段纯然是比较:用北平和济南、伦敦和济南、热带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因为唯比较才能比出济南冬天的特点.又因为作者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生活过,有过细致的观察和切身体验,放才有比较的条件.
作者1898(一说1899)年出生于北京,直到1924年受聘去英国担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侨居六年后于1930年经巴黎、新加坡回国.其间又曾在新加坡执教一个短时期,次年任齐鲁大学教授,自此至1934年客居济南.这段经历使他有可能从比较上来观察济南冬天的情景.
比较不限于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为了突出济南的冬天不单有阳光,而且还温暖的特点,又拿冬天和春天作比较.但这种比较不是直接的而是侧寓的.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阳光、暖和、安适”’已使人感到春意,
下面又说“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似春又不到春,作者并不说这里的冬天像春天一样暖和,这是直接的比较,而是从济南人的感觉来写:“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的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似乎春天已经到了.更妙的是下面一句:“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虽非春天,却令人并不急望春天,这样的比较多么巧妙!
第3、4自然段描述济南冬雪的景象,这里也在作比较,在冬雪上和北国的别的地方作比较.作者突出了这里特别的地方:“下小雪”,说:“济南是受不了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就令人从北国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比较中领会了济南冬天雪景的特点.
第5自然段描写济南冬天的水.用它“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来和北国别的地方的结冰作比较.济南北面的黄河,冬季常常冰冻,济南则很少结冰.大明湖有时也结冰,但只冻半个湖,另一半则不冷.据说是因为不冻的半个湖下有泉,“冒点热气”.
此文从整体说,是用比较的眼光来观察,来记叙的.但这却不是作者刻意追求的写作方法,而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察眼光,也是作者多年生活体验积累的自然流露,所以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在整体表述上是用了比较的方法,而在局部的描写上则运用了许多比喻.
如用“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比喻“这一圈小山”,用“好像日本看护妇”比喻小山矮松顶着白雪,用“地毯上的小团花”比喻“小灰色树影”(以上明喻);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比喻“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用“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用“是张小水墨画”来比喻“顶上卧着点雪”的“古老的济南”(以上暗喻
《济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