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为什么起这么古怪的名字?谁比谁,这个我知道。主要就是要问,为什么这么叫?这名字根据什么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4:01:08
三角函数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为什么起这么古怪的名字?谁比谁,这个我知道。主要就是要问,为什么这么叫?这名字根据什么来的?
xYNI~VZM$ Bd̈Dڿ 3A;,wblm.MtUw;uڍ2+4HZNwթSSţ_Xe[\)y+jUO՗ʦUլ\\9$^D,+C{cF#xK4) ^|(E{3N.ӦrO҉\/]+솩umQnUd2N}lז\|ţߵyw7*rRZf!65Y|;9 U=?ʚs^׵ Ŵ6)oS0Afr(q)E|V>}\V 3 ~BN[LHhՙ1hƚ,m!.`](4Ci!)F0Ri7l_ȓ)GA@Om6yU,i0mZ֪F3QDaC ]/UO,&qkU/VEvϙaRL4i"2".8 :gz۪xtrmݮt#XQN p9Ut;mع7"oGKm@%ȇ_gh芩n}`ҳ1c/C:h) oؔ !&EYw8"8q+B_.W .Cyô,E|20s"Vv@68s׬B54v ډ '|hB7uo#VuUeYS-)g)mo|7Lގ!St>bߑCcB#?ky<^MxNTޣ\X^ap}92#MVZq:4u`B Up`_0%h;wl!6\M#Nj-mJ-' DuƪlW3#_(PԀG2AM6Ez"MPDQȞ;r0(?`:H6U=ђ1_@ 9ȋ&^v+^ѮTqx'byF^IR&x\BAlZqR@7g{AߢP9NL!),r&FVx nЋ5ξYXw3ˆx6P*ySucnV"NQp[WX Bm_[i+89[{,Bx(نjt H!MƃzHDga)`CٲҨ\2|se^H}>S>~xW}O? =y<|q?p/ ?>O4̛Vr=>y͖,%oB9tmQJxq78%bk^+[7Ee[DVDhUE|6yܷ\ڻWrlH*SB4MhAJ'}"  a85uS7 ~bG;ZH賀 y|@Fs1#WqDhߝ'+}rӵ/_Uȋ||EAvI3nrfSNmrvD t`C [|kз##/265ÂuJ!6v] &OވzAKrlJH `Erfv*6E&.z=M8&G_;sb_ O'{s1Ѱ1?{; sQzAtQIf^Vgޚޚ "[31N}̨5jLAZC]Gaш1u-1'Fޛb%K~W.Q9"^)ʼ][E(.iԶS0_gNvi ~ԏlpE-4#==mXHDK򊛎"N藮9}Hb~Ia7H?o?Y G)Zx=YQCiyDBuv5Is[$@ ^(Lv l̲|ݻ5%S{,؂'QrNҢUo"Da {'{X]o26EsHX-ţ=y~*Qɶ2]<`҈UtD{Nh-'ꔍ7áV[ZxyZoyê¶]X#w/ܪjn~PIf~(춮>?h{hyh#}t΍Zt{EZ.yywRcGV CO]B nSH[+giJi,*,3N&.HprʔʥK,E[UVlǭNHZXd1! 8 ƒϡ+Ѽ&/}]c\mF,awBOt^)g:] O|3A6I'c[DDW@չ2cV1i/qdYja bDx8KIɳGkMU+t̊b8PZۮn ]_k`)37վ h}ZUHA6m0$+yU]3sb~ H!Uef]B^E/[IS˙HOMhTS~#m+yQ.{Ȥ{p "tɼZ@חM<,ߍt6PZV6Eq28s(K$Eu(*Q`j -kt# AlcOzmz[= oEʪ[0d*N Vdgl V5TIY׌e9 B!X1~ .bkkPɄ\I $JXC}z򦰻}OBDoJܷ?͠HP"iR넉$?+΢.ۤ$^U %b^õ8χsTq\.n.bJȏ ;ПқN(^֗M" Ŷ́S"2OAW~ HǑǫO>!a6kN<

三角函数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为什么起这么古怪的名字?谁比谁,这个我知道。主要就是要问,为什么这么叫?这名字根据什么来的?
三角函数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为什么起这么古怪的名字?
谁比谁,这个我知道。主要就是要问,为什么这么叫?这名字根据什么来的?

三角函数里正弦,余弦,正切,余切...为什么起这么古怪的名字?谁比谁,这个我知道。主要就是要问,为什么这么叫?这名字根据什么来的?
二楼的学风太恶劣了!
楼主问得好,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学风,我们的学风一贯是:
1、搞理论的看不起搞实验的;
2、研究科学的看不起研究科学方法论的,看不起研究科学史;
3、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的,不及解题迅速但讲解不清的吃香;
4、讲求考据的根本没有活命的机会;
5、思想家一定找不到工作饿毙家中;
6、“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变成了“胡乱假设,无须求证”.
7、最可悲的是,楼主的这种严格考据精神在现实社会中会被很
多很多思想空空的人当成笑谈:如果是学生,一定被老师骂
成“钻牛角尖”;如果是教师,来龙去脉讲多了,学生不领
情,同事上司还会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会讽刺
讲求科学方法论的教师“他只懂一点鸡毛蒜皮”.
坦率来说,楼主的问题,本人只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1、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
正弦 sine 余弦 cosine
正切 tangent 余切 cotangent
正割 secant 余割 cosecant
切线的“切”可以理解,因为直线与曲线“擦边”而过,
tangent 有三个含义:
(1)“相切”的关系:The line is tangent to a curve ……
一般数学教师的解释都是:…… touch one point only ……
(2)“切线”的名字:Find the equation of tangent line ……
(3) 直线的“斜率”The tangent of the line is ……
“割”也可以理
cord 是弦,
secant 是割线,是穿出圆、穿出曲线的直线,是出了头的“chord”
是 intersects two points on a curve.也就是 cut.
“余”也可以理
Supplementary是补角;Complementary是余角.
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来说,另一个余留、剩余下来的角,可以理解.
2、本人不懂俄语,也不懂希腊语,不知这些词的原意出处是否在这两种语言
之中?文革前我们用的教科书都是从苏俄翻译来的,是苏俄这样用法,还是
咱们的译法?另外这些词的原始出处应该在希腊语中能得到解.可惜本人
语言能力有限,阅历也有限.只能胡猜乱懵.

设一个Rt三角形ABC,角C=90度
AC=b,AB=c,BC=a
sinA=a/c
cosA=b/c
tanA=a/b
cotA=b/a
secA=c/a
cscA=c/b
名字怎么回事,这个,是笛卡尔的问题,非要问你可以去天堂街44号
天堂小区4期4幢4单元4楼14号吧!!!!!!!

高中的三角函数的内容,你学到就知道了

设有一直角三角形,直角为C,则:
正弦:sinA=BC/AB
余弦:cosA=AC/AB
正切:tanA=BC/AC
余切:cotA=AC/BC
我记得刚学几何的时候我们老师就是那么讲的
反函数偶也记不大清了,呵呵,只能到此了。。。
你可以上百度百科上查查,搜索内容就搜:三角函数 和 反三角函数 二者分两次搜索 参考资料:h...

全部展开

设有一直角三角形,直角为C,则:
正弦:sinA=BC/AB
余弦:cosA=AC/AB
正切:tanA=BC/AC
余切:cotA=AC/BC
我记得刚学几何的时候我们老师就是那么讲的
反函数偶也记不大清了,呵呵,只能到此了。。。
你可以上百度百科上查查,搜索内容就搜:三角函数 和 反三角函数 二者分两次搜索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1555.htm
三角函数的由来
来源:感悟数学
历史上有过8种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亦称圆函数。是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等函数的总称。在平面上直角坐标系Oxy中,与x轴正向夹角为α的动径上取点P,P的坐标是(x,y),OP=r,则正弦函数sinα=y/r,余弦函数cosα=x/r,正切函数tanα=y/x,余切函数cotα=x/y,正割函数secα=r/x,余割函数cscα=r/y。历史上还用过正矢函数versα=r-x,余矢函数coversα=r-y等等。
这8种函数在1631年徐光启等人编译的《大测》中已齐备。正弦最早被看作圆内圆心角所对的弦长,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霍斯就制造过这种弦表,公元2世纪托勒密又造了0°~90°每隔半度的正弦表。5世纪时印度最早引入正弦概念,还给出正弦函数表,记载于《苏利耶历数书》(约400年)中。该书还出现了正矢函数,现在已很少使用它了。约510年印度数学家阿那波多考虑了余弦概念,传到欧洲后有多种名称,17世纪后才统一。正切和余切函数是由日影的测量而引起的,9世纪的阿拉伯计算家哈巴什首次编制了一个正切、余切表。10世纪的艾布•瓦法又单独编制了第一个正切表。哈巴什还首先提出正割和余割概念,艾布•瓦法正式使用。到1551年奥地利数学家、天文学家雷蒂库斯在《三角学准则》中收入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6种函数,并附有正割表。他还首次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比定义三角函数。1748年欧拉第一次以函数线与半径的比值定义三角函数,令圆半径为1,并创用许多三角函数符号。至此现代形式的三角函数开始通行,并不断发展至今。
正弦、余弦、正切这样的三角比名称的由来
sine(正弦)一词始于阿拉伯人雷基奥蒙坦。他是十五世纪西欧数学界的领导人物,他于1464年完成的著作《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开始发行,这是一本纯三角学的书,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独立成为一门数学分科。
cosine(余弦)及cotangent(余切)为英国人根日尔首先使用,最早在1620年伦敦出版的他所著的《炮兵测量学》中出现。
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为丹麦数学家托马斯•芬克首创,最早见于他的《圆几何学》一书中。
cosecant(余割)一词为锐梯卡斯所创。最早见于他1596年出版的《宫廷乐章》一书。
1626年,阿贝尔特•格洛德最早推出简写的三角符号:“sin”、“tan”、“sec”。1675年,英国人奥屈特最早推出余下的简写三角符号:“cos”、“cot”、“csc”。但直到1748年,经过数学家欧拉的引用后,才逐渐通用起来。
1949年至今,由于受前苏联教材的影响,我国数学书籍中“cot”改为“ctg”;“tan”改为“tg”,其余四个符号均未变。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市场上流行的进口函数计算器上有“tan”而无“tg”按键的缘故。
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数学书籍中已经恢复了“tan”和“cot”。
sine(正弦)一词始于阿拉伯人雷基奥蒙坦。他是十五世纪西欧数学界的领导人物,他于1464年完成的著作《论各种三角形》,1533年开始发行,这是一本纯三角学的书,使三角学脱离天文学,独立成为一门数学分科。
cosine(余弦)及cotangent(余切)为英国人根日尔首先使用,最早在1620年伦敦出版的他所著的《炮兵测量学》中出现。
secant(正割)及tangent(正切)为丹麦数学家托马斯·芬克首创,最早见于他的《圆几何学》一书中。
cosecant(余割)一词为锐梯卡斯所创。最早见于他1596年出版的《宫廷乐章》一书。
1626年,阿贝尔特·格洛德最早推出简写的三角符号:“sin”、“tan”、“sec”。1675年,英国人奥屈特最早推出余下的简写三角符号:“cos”、“cot”、“csc”。但直到1748年,经过数学家欧拉的引用后,才逐渐通用起来。
1949年至今,由于受前苏联教材的影响,我国数学书籍中“cot”改为“ctg”;“tan”改为“tg”,其余四个符号均未变。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市场上流行的进口函数计算器上有“tan”而无“tg”按键的缘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