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22:28:32
英语翻译
x}r+vݯ$[r {Ca<H' 'أ#Ap2 ^kH޺Ufq_="f6;~F~kꁿ'?'uퟛa86q}Tk}yG_ ;[y]GE6nMAO?Yiن?;.-y>ƅIک{1qmj4nh>[Mj2&[pOn7gRaʟ{4GyoTӏc7*bnO70[&יMzq3yh=7[0ɱI10֞D놷}\1r{I0 G g>/n-kxr|R3\棉ctWǎvZ^x1c֧-NwM{Vk)~8ryrSdUQL:ʩ`䭁R nq=IsVuLko>,;f3,*({x>.07^t/zظpPe<0}}p&OFN`-Fy&,ER?K{5 qdSx6&= w&ʅ:zɷx4ӷ)şO︍3>ͦ7sP7 <= ܙ.،+7~omr jiZ$ ݆7b}” [c{EzfFi޺ǘ['Pn`1qSL۔[c߅R'"V^$7L T\ y/{PVmFgqQݣ /yIɉck|Y#K欛R.Pۋt6 pbmȷtqzr.>ưr Ϊ>`#?An;@{gmRTB[o:U<vYK*^ D@{)[%1npE2`d<5 ?ȘĉߜK>ݗ'-ƂEڤS&JSq/ 6 \_R}27 _/($rE Z쏼)]c?rLUTO\ϗ6OE+e7A/D#9zqEn[gbq(6X+z1vn1Ò)+^8HTLNFzCҷ*Ė@C1*.%uƷ8T풣.AD7rtW}azzRl]ԅUsn}w6D@'2wy@eYEܴO)p)uQ2 uw0UH3;.r LRoׄSIq%fjr* ˆdjh|[Ŵ>՞0A@nL)`#;~o'/i{?f?r23᧣GqOyz?v8n> þXՅHY[wN@ Su&%2}1=8iYY6M]eW˛i]!5!-kUf\ʆLΝ,I y$H"ޠ:öi^w|^%~JO~c5r{$qWsoBN'>H6)V^BҬa4Mx;J0?ӯA[<@b{WmwL7)_Fʹ'\'Euj:xM3f !nC^בa2S/q5Dovf(t2{sit*܅1dحtU{nRF~K/Gdɞ+'h]S2nadП`E֮|Rxpnarh\\g×lSǸ@{0?1!P-_l#*[@P :q`+jXM``=Wm=: $Fx;O m>-hMʌ֮C71(@ <1z6ړb+wbpw[G[L1Qq;3J< haѦs>7 -G-$7C?=fm8ƇYSd_ ;2n;?=#q+TNf1 潻6cڝhU4@u@EeB$ f,L`Szk<2#,L8 {jɼv,tN9An%) "pis ɢ}gg楻 7"y u靅dJ7SqMJHed3zߧ$ƈw7,4E¼JBsv)2G@|$#?w@-ߪ*Atӽ֍m' 蜛r侑_ۣMonh!$/c0IdR|  q]>(ߥc(9Z2w9ֺ^3vE1eE5 /(*sb ESpP++忝R^GER&Uϰ `nE -3 s Hͼ"FeX>pt &t-ah$dcmϡŻB\CLVݥ{m -2U:Gnן(QnWh&5YSRE.,==q:eeGE t*SvM7Fq1Am'^0$NC) ӵy_0N4Oā4tk-;Z餁╗Lr iG/3tbj֨ #>khE$ ݌ٹMN iHLvlF,KN"[`vT}։|Ox%2 /bPz$Us3%5;0cq&k_n_cN=5}&oW͌1/I_U]kQ}tu){'MƤFOGu(6L s7pô"Ӻ&ø [aWX=UPM3A҅rH2("Ss{B*Ub~K/ϤP'- (~ND-uEE 暍<^0M1٧dK:9D1[ݒ'|~&.1>p7U=5*yqfѱz#S({/.)Hp :bG9?%LyʲۂNdېcQTgB̠d걏soiO/>+zG3KqH|fDu7AN\Gno1wM*uƯo$v *kJ&>f_MV o9mZpP\FN%,a$!5fBʒ;3N屎.Uڭ[o)N*#xy36E7 3Կk|_y7|i8 pz!05Ѭ.9u{"2 9PC}R1 `%όz8=>p#ZW雷_1\hnx?!+< kK*^89}C CAiU9pA2#oc)mT5^U0xqǘw\kemA(11LxN"%9'Py )EލsɄ/2,ߌ ;~.: NϪ8@IOq+\AL/ ̤/E2po<Eڴm&^[0MN~gY:E%m ^4]{7Cfebաg.8b\WLY^f b*8YdkTؚLs}[y~wp&M B5m<m 9f62~6 S=?[A Д9+AO x ּ* +O~۾_U$['@OjD7̨WKP2@zGf'֩Pp?UT-!zVx*& d$0, IB2_ځԁOUM]l\EmmiZo'e[e̴qp܁ P{'ξiObn&9ReA:ldRCHN{$n cvV)Pgh|EDiGPX7|!z!0=뿝Yf@a%)QhRBh G3>a[L0ci#3#jSI07\ Uէv7nc6ef>HV,h*Tk *vIv3У[LF×5E .,Ztԯ @~=+G3U)t>wU vJ%v%ޢ\,"^2# $Z{lSHbVFH_7l)"Hy~i Ŧ_r᛬l Gs.4b[ 04pJ |r4;&+|Jp_ʥb#Ú|e)GQ1uky0$i~ZC1rqcϪ]ot}\,NNfyȶ̍XNgp$znz7 \th&֌dvaVmH b DMC'wy^di9lk͕}5g?~I ] ި(k3>r@C,+4H^^7/zIƖq#H-Du!YHrif\<漧^i'~ \SxOffR@&櫗FZg3qlAN *aH6 x= :Ƣ]&R9$ɢ?x*KHhU@ #(rxg#)g!n #:tv.RW<갏{i x%1)9NԎ{ztM( -lRˬpƌi~F4C2l8+uDI +^ZW۽ZPLǮTve}dRwg5 Rڞ_]9>1Q *=BzЛY3n%X1+2UfhI 0휳s// i qA V1a~kk>9;WaD͓\#7{ W^7)؉\60 ̉Rv0 +8H4>Gޜ8fT*- f_ѪJucY@KC(ga. W_^ufmY&7sV$;+e" )R֔^g-S? iaC8MvBdh<&BRpVrs|W2I */?LSdt>.!pGN~0&sݎjQGsj>EA_H&TJjf…|ݰ&pu(xVqXfZkLS:T 3`y&O D]wϽ[}5kFllw!1EYѫ${aL0Ĺx'ʽr"8~p1-Raffq]sM QQq(:}0%+X+98;kY-=adQU*Yݦ8' 9I6k#ʿfJ2[I2G_; ~T[7-54L%ɞsJz)t2*)X C_ŰjÀ0`8iA`x |*%Ͻ_[ ggQ b|XלՓ%Ϥu#6A8kvdnP:&?5] П# *"6YH38ze4\g*' hGTw1Ty¸ 3Y95C$ 7WL %sA8%Ox $UyVL-5d0BCJš ;rqYzC^?yvsG4wL2P$OZQYÃ: )KY_y gfMb-[)\]_NhJ_:fM4#0̐bf2: 8V#5gFk>e$]c2A%h4K衵SJ'HQ ;*"@= ̳cM@Hf81*OD?(ִ(/L%SF{̐f ]ٔ&e9E&} z^dt1IS~bI.E׈;u@6_4ՊŒb2mݓh~#()!fa6o+Z7TBU8BNѳѽ jj.QK ՚K5Z~w+᭱"H2@ځ'eSK+#Yw^PV[N^l\38B4 S`XxgAmRߨKӐoTeL|a?"J[ikw_b mڼ)*`KY]AG1j1Xv_d^P 0pJAk)2Cs8E*)4RzjH|6ܓlVRٹwBe3܇ =+埉q8oŠf[|̛ÑDy.1zv:6W^%~xkuY|ov&x&ǃbN4]?[gܾU<ؽؔv' hJ2glڼ,|2,flɞm$4:ǕT`*Z%XPyL0Y* awx3}U3ĝBqܘ4Xw<2E=KX sĴ~%cwv (B%-ejsq` e1l>5ykXI^bpOm |HIw ڐ9-3 b)B0&v<hJo>мF3=7 Ӏ97g?Ph$Ix:=@KfUkM)2roLF!p~I2sէM/6{pt 7'/pLUϦq$#Vly]N3WC-,3ZpOҒ<? Re̲@aCPp2k?0&`>=K Zygfq#OJ$d넷<N}ԇCZ1q[C5I[@XE92$yŔ @ y xw$'39Py:ҟ)?b˛]̇ ٶGaaIWZZ63 ;e11Z[mbzE0CG n )2vhA{c!s>(r VЀPb{i X?[t!N9t1x>iVX\VAAv:6u˶?Ǵ18XrJhxT>k$p8GYSl8d6^.+3` Ei` ̤@cyjr Ӛ#eIfYh2ymX/J!mHi>o-"pfGϔ`N%ElG'yzr>{8~B8,ێqSG8,(]% 1=͂`74."Q+NFw@Z90{=qUjRE"MM zpwXr{dS%P*#kC@$"Tj?p._ZPxoJ KiDkZk7<; {K٦: hPE &5;ZE|D8$biSY"V4D 4V@/9x7kfk%FZ8{M֮MjQ% ŻYF1ɰP/'#ﱕ+İrӿxgo˨AezwN%eβ*􄙙rP;JoNt"9} "ԞuYA,> +DCU]' XHkR֗8Mlċ -Vqtm1GB%:j;NX$8!E0K*Σ%~BWeT8'c!=Z-,:5W&Wi ],l|źg}"=HL:K \{|7&aR6bma*XzzA6k֙nh{).`l`k%Edai}iSqCf%lƱ1.7+p,/%/F@\bI<`O0ֺh?z3l͡_54KG+gd"m~P9Y5_duܫv5nq6pwNGč.UgDGwT(ŞʋEe$ɻHT4Rz_ޔ馜.q*+!1F/YÄbzӶRR,/ fq?viձKt,qೊ*= ϗb^Ŝ񠤄G?o&&lq S$ ѵwl[zYwKCA9Ju¦)kyN4Q񔞀RKI*1V 7 37)(="7rg ܋KQ*xbKbhEuQh"j쿄܃+퐠^D0nh!Q j@Ҍˌz r(")bom?ˏ~NY_aGhO=Q%a HAoR0p*vac|1iJ]@웂£$13S Oiwq)I 6nU-}\ZWJ^`@FsӐ,|?$k%1F :^$IL jPBzftN_tpa)"8Q(Dƴb[G#B}ч"ru}KrA'"2īrAڗ׵DakKsJ +"AdMUmPG-YJ":"ڱ Y /[4=ѵkﵕ%K;՞F^lsҝH{̻mzTlqM6FOL&΃z` bi{9nQEka65z4anHO#uCSMj#niռv%ֿ˒[kSBh&X<NX ՛ֲiP[ G[qXxC-fB^SXk:UT#]*Գ%ܒMWT!MG,(쳠^Ymqz,жI>6X𺭟o)a`OF6?SAZWu{}ق>ٖM+BÂ'r"&z,\C p|c h^uh巚~ibęfAI6Z8/F-_iYj}F4,ij gdo5>V6 8ziU ?gMf%[~!>vْik]Du zoJ%> CR'F[3ݜ|*ϧN?0>9/}F~ZaOk]?CC Ss`?SXht.ҟʇt9{Vbִ\kN52̟iT{}֪ks7 ɰH͢ [֮ֆFmk+Fkye}-GY[>5 mI$%?4 mԄ6] Ƶb|R}}Ԗ8붶i_4 m06_[U{Bmny{Un;>6UkojxoFvEu{UaFQO[ԚW=4)+ VROM:MXZKaYDm\Eu /XO)+},TT.XUa7"Jߢjfh^ZVdN$A~?/Q'hx`f* C8+/a~>AA#yaa.*$4>hBń֧C  PPLRخT 1t PPF&]8`(c~ç~AAPxr )^BA@8Xܦ~ *$8>DA1`Z` sFA,ț !( x9 W-S'zɘhs@% .taqpRNk>zK4-?Aw@K+o_g(ID$ҘAVAH-xcQ|XJ/8 E~PzIĥp V>V|IDO*/.fPإCK…]+"F ĭ,J$M9AMjDRq'OuӹV:FH6(] $2Jy+}y(u;vnܗM/!p}ɚ35E*Y*)@_"Fw7;' jO>$덚H]tA<`OM-*Hd*s"Ї9Ӳ>R`q7}lAW)u_Sb`5v0zK8꜖%@>.:;[_9 q)O?/SLE.}KF,fRi)%~{ 'j*oJqJ}?>,>H/K)v~[mΊ xCq⫯K)u)N_"RV$|OQRu)cȜ}^oS駟RL_|`JOLߗǥoK-8AmBDqC])9lwtQ)G؃àe6^Ť OKW/6|W'(mHƊ: t̋n٩Uliw~Ė^!@ԣ*q~MM7'F tiF\i%̯85uE/3L I6zr5m-Z[)5͚O'KQWf&()Qe9~6IYI yZ;Ȯ/"ՍС?h˶\z!o?Rƨ#4L=-y-M%sD[c}l 99bJ~$v#%̂&5f _?vIG)aN`0%\=NGWQh*z6O,E0IYć cq xn19&եh1༖tԧE0$/fɟm3%c1`'+9Eqd+O=o榻ei' گk W?xUZrյ:6 YW')3pbqԠJI44K{ !{"WX0-7X5z&lVhI$m"&~H8 y|u@Lrk/6SL Al]MaW>Y{u/X}5o86dwۊ#N>j.>!t ةZYQg{*?w~kMf I!h-`Ώ2S{q}dVW+/aB5Z]j|Yv(=SƾZ?̺֑k.şSoj@hk"_~N5Of`yvl>u#R k'~`kE~Nל|滆dU4͚ XK֩YDY 6a/#ˡ*H 7_SP{d@POBn,^~kSD+ 5OMSl|8kRCrc.am[p8 mNpJ %9Nb"iv>m|bw-obI _PbyCByY ~bП¼ˏ;g|&ߡԳ_/2\J Iik72-7 ׄQy= l3(AwQ ƛN"Z|r#+x;"rU-C)͑/ѷ,K P Ԉw^ j4Z9k^Jm >sD[PcyURǷFjRゝ=1hn.bɍk:5C]R߃,Q.1f2/+m~~")SBX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24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二、问题研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既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最后一问“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从而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许.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4.患:忧虑,担心.尝:曾经.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教学建议
一、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三、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
四、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勤勉学习,不怕吃苦.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刘基则诗文兼长.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遒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卖柑者言》可为代表.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三、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四、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五、《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吴功正)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六、《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周溶泉、徐应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正统中,追谥文宪.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

全部展开

送东阳马生序的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有时)天气很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有所)放松。抄完,赶快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从来没有把)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久时间才暖和过来。寄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和我同在一个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衣服,穿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戴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他们的心意。 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服的衣服,(这就)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得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见面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乡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收起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

全部展开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收起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

全部展开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收起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

全部展开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收起

我小时候很穷,经常向别人借书去读,由于我借书后抄完马上就去还书,所以又很多人借会借给我书,长大了我又喜欢古代的圣贤,又担心没牛, B的老师,所以跑到很远拿着书想向人请教,老师真的很牛 。。B有很多弟子。但是他很严肃,经常骂人,但是遇到他骂人的时候,我更加的恭顺屁也不敢放一个,等他得瑟完了我就又向他请教了。当我去找师傅 的时候,天很冷,大雪有深。皮肤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宾馆,四肢都僵了。过了很久才好,...

全部展开

我小时候很穷,经常向别人借书去读,由于我借书后抄完马上就去还书,所以又很多人借会借给我书,长大了我又喜欢古代的圣贤,又担心没牛, B的老师,所以跑到很远拿着书想向人请教,老师真的很牛 。。B有很多弟子。但是他很严肃,经常骂人,但是遇到他骂人的时候,我更加的恭顺屁也不敢放一个,等他得瑟完了我就又向他请教了。当我去找师傅 的时候,天很冷,大雪有深。皮肤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宾馆,四肢都僵了。过了很久才好,在宾馆。我吃的很少,别人都穿金带银,还带把小刀,但是他们那装 , B那我丝毫不好羡慕,因为我有我的乐趣,不好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