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简介第四单元的作文是关于戏曲方面的,可咱根本不懂那玩意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1:16:24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简介第四单元的作文是关于戏曲方面的,可咱根本不懂那玩意儿,
x|Yo#I_I.VWfVuW- _z0b3@QxJQ(Ru(_:q p`43p+X#k+F1j#6Iq~h61.B8BFeէx %ܐBVуя4D=ly6D! Z9įG&z2> 53ٰ(r$Ž>E7l JMg$v˅1Jy ym`Œ%gY~nXSJg:%Ids. %_0oҢAV-Ł9G֚ *r"gxgFOEtނ (d5"qj[ ̚6vz26ӌSFaAfŠANko:[6$7ҟm8%iyMʃ<{҄|Wn{6*sO{)gۢImdxXؓdϲAZ<ʢ`):;_X\M!SqІ\Y! ,|i=~3Xdk )a{nnFC6/Bve* 0/G^5Dr72l@Kf5NvѯDןA">A u'~Ξ`0dd$[~1\yWf '^.x54#&x?ne1`EV £p/>YfX殈=wl0Clt7Np4ɘZ^KhռL=Ъ5Z`'s l _f_Xeq%F9*G!]̐H]@G6j.}x4MrC8T!QFKLH)xٮִj^lpJ:<4}#[\0 mN;؍p <+Isn2c1^сs<| } l oz 2c+`r8#a *gVQzdWD}V4;BEbf lll0j~'qQ\%ɦlFFꓱP7xYnu.C ~ < o?;99㳠 ,p)I$E:~\}psh$ Dng'wS~f4 +]wiT{vΦ%2]h:0h:Y0)mO0kW;JGV*2NA֩_z{߀ŀhјؕ=-I.DqI=lVH q>MEN*9l>WYZ)Gܱ&uL%aiXp{p0Qia]oY9:z@zh79+׬`A=(ƅاcP^U fSɧ~T؋ϥ͜ 䘇-b4bc} N%ϳ9r;f&DSL;mE:YƷCؠA8a<[N'+&CK _3_|?A 2k>yp7> ]q_*Fո2KA i]KZ\D&Q9سMShj*D^#nvA Y'e c$ <3*㨦 Cziv,B쐀ig4\JǮ+ΠmchúA;@VeK<*y50.d<9IFg($L䣩jLSj/*S"vJQ9_ ]j |pN5$#"(fWRA7rtUƇy](ƻP-/B=Ctzv'BYF @G3::ͽxm?NlGVgֽ#x5/HcM3*y@p*!P& ۚ T!&N.drȅkq}V} 7}1|r@ :AUhyM3G qBzF8=9f1#J< 9P!b}N0լ_?FrЩ6v͐aJQr2eIĉ."b}H?Bn(>)?Oǚ IOp8'vb$ C kr ꆝSrX=HLod㦄xܼ1!]s]fBAحPUC. 1k*SwhG^e=:I71rd銓.g1أ|.n~'Ѫ'|bKbX`1M>OBAp-r̮VcZT24 Vj: WycѱYr kE&D$u~^Ӡцܔؙ2IDd3"1~u F?pggwE I}j^m+.171 Uq (/]Վj>L~?]9trͰ|s37G+MF+(2 9i)|2a S~V{`A'&_kSH]n<@N#f i,`HEjz0ʉ+lxJݷvJKRYnvOßg]g`߉k7[#ZiMF $MƹgsO,Ạ{:A+Rg`YD7c<,pu^W֎jHws٤dݦGWf%/D+~ `56b'dD͂Ƈ(4aY_AbV76owDcd] Mڟ4Y0 0F;%&rӅ< cUc\]r8}^v{YP_phWF-f{Mv4iP!f?iO F;܏_ =j T 'R"7C<[fC|?u2'Y!F XVq0$܇% #'-_>/Čd;<6/ Yxˏ8=lmڕk+u mXgO1 eXveXҕ?kW!6\r=%Lw@)d0͛Ʉ%y2Np^I@Eć{us$.;#1ܗ]Nu/>\@*_CL떼^8̲  ^ V8Đ tU;@ܙ~xK`nد`SEKXs~I'G$xaw?;Y#NABAeX@SӦm5DgJJ)y:]7i?}qJdچDU$hY6x!"roRSxBj/M9DfHnCUss}}i޹Cwfsƾ nN O_,t!.rrK(!P 0ǩBUN,mrrEFXcD[ zb| m ggp[`q蔒@`_ؾNqD~` 5T&87M4,1Q{2ᜆP'`szCHYkx+WSbVBNgdm Hq \ށy9E.\.uD6`gTgn⨺C_."* HcH9*۱+Vũ,}շns!W1ʉ(yڼȋ0Pp`dڕ$R`FQ<7e_u#j\Z[ ^O]o|sv\rc8*];\沗z;cZ)6{X[As0SE8!%6J W ޓpKG F3 re$(ՕcE "s^!ە3y ?Dټz-w3QPMڥ8xBKQi9 J2 A +/ߦ*Sغ77b<@HcU(QjXiߎT8&&ЌZa cnUbYM>A 6ZFU#". ƻ#lgkŜS1iPLZD ]R)h8HRbSBW|E!iT S rl@3`"S$ L~c kz$qH6=! ƛWjɅEޠ68{~wtz9.JUs}1q~9}R\%n Rk=/e]lkIĐR|̟W݌aG 'q~Arj)Q]m:JA3 >CQ9zߦ!'+().a/gS2sz 9Le4 ];+8qxLܕ }R쁑qG*FۨrKx:CF6`!i\7tG~!ɠ_+.Zeb^pv.?7b" g)@ȥRhG@tؑkZ7< J9tL:(2( m2X#3b@xJ[0y١JuJfJK3YKH/T{N*0zvLM[[<%s ϐߩ0n^rX,pB,څA₰i6K&bsųIUnJ$҆E}Hޘ%=c.GWt,RDl!gsX-0m`o$sTFms9wjSgfjuO+9Ɲ.NkC|U3DXAtH;{x 1I(hJ+q~O2@N- HنQ c)}$ͦˇAaϮJ hR<XP 1 .Dy7N F[̶c2{C^m*⎛G?]Ⱦ`Pr-X-cv sZ #9t:aSm)K=(v.灜3HoSc54pu$ܑ:4)Қ ^̃av=x@C٤KC@ &oMxOOz ̉*3'bvŠ,gufg\(Ѫs&K뻂:W`y]kNT&$zsdWDb|U>4W"y ,e}qD4F޹"]>գhDDv$qA׭7SmKy0%qcO@({jH}iV28zEYFt&v 67R)^H2?3P9-h481u /OvVؾuuu;-xͺ{Cl은!deCލCl`1!wug#/D'Mа&(2,)>feb,|Oq1Y8h#^,^"}#<*AS8I0r$=x4m7~';XF-LJ''Gz/˩Lq Ltp;?Ec}Pa2= 7@ı3+\ 5M.Y[F1E$àc @P~ @Tks2=fKk-' _wK醉v0ek6`7xNo#lQ1$ hsXJ$G c#ȸGp)XVfASb;OWC)zZN86SY:z2^QЈ@;mȝԕnl\9{Vgaެarp 49YcY$0ـS3he K,1gm'$㠀6 â.Y,Zd!qc}XkS<  _@Y2A;{qA3^\ Zy>h'B"|èY]B{$Zío冖]Zvǻ!Z#~ YHVvGy)0Fzg4 XKx so GS% 24E xs +٤]'Hv^K8Ǭ*㕖9fiX[ڕ ]牖}0ʴc]2fM< iykI0bX89طqN Nr,F ӄ6]i1P" jj}%L E=ęZַvH f '5޶Z#Z3SG_妖[8^vj~~3C+eKRj\ZKy3U+UhevWbjVrjn X[M-ڑd0w5j|Rj2XSVⰦMWX]X#] 沞%lz>T糖zZOie#KXo}^kW7/KYB[x#z0Kyg\.7a 睖%|jM1c8z>SA$y_άN:AkJ3]C"Nuq.XI\Jqr6qwhk1Ӓjd_VcgӸW׏,E-Ζ`g 2YG0`RՎZ;?>|_$ubecIB'N ;)wRIB'N !R {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简介第四单元的作文是关于戏曲方面的,可咱根本不懂那玩意儿,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简介
第四单元的作文是关于戏曲方面的,可咱根本不懂那玩意儿,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作文戏曲简介第四单元的作文是关于戏曲方面的,可咱根本不懂那玩意儿,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调、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简要说明戏曲程式的内涵(概念),结合实例简论程式性特征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戏曲程式:就是通过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提炼、浓缩、夸张、变形的艺术化处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塑造戏曲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戏曲艺术离不开程式的运用,程式性特征体现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我们把人物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形体动作里有起霸、趟马等多种套路以及云手台步等多种元素;音乐语汇里分文...

全部展开

简要说明戏曲程式的内涵(概念),结合实例简论程式性特征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戏曲程式:就是通过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提炼、浓缩、夸张、变形的艺术化处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塑造戏曲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戏曲艺术离不开程式的运用,程式性特征体现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我们把人物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形体动作里有起霸、趟马等多种套路以及云手台步等多种元素;音乐语汇里分文场、武场以及曲牌、版式等;扮相造型里脸谱的分类(红忠、白奸、黑勇)、用途广泛的“一桌二椅”;编剧手法里的唱词基本格式等,还有戏曲创作过程中的无形构成法……这些都是“取向比类”思维方式的产物——程式。戏曲是彻头彻尾的程式产物,其中尤以表演程式最为突出。
1.说明戏曲的综合性特征,结合具体实例从戏曲艺术的文本创作、舞台形态及审美风格等谈谈中国传统艺术与戏曲之间的艺术关系。答:戏曲的综合性特征:戏曲不仅是一般地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戏剧形式,而且是歌唱、舞蹈、诗文、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砌末道具等紧密地、巧妙地综合在一起的特殊的戏剧形式(梅兰芳说)。戏曲中的 “唱念”属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范畴。“做打”属再现性空间艺术、舞蹈范畴。是“一种动作中的绘画”,又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直接为我们感受的诗” ,是由多种艺术成分构成的视听综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已从唱念做打的综合,发展到编、导、演、音、美各个艺术环节的高度综合,具备了艺术综合体的整体效应。
戏曲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戏曲的文本创作来说,与诗歌和小说的关系应该是最密切的。戏曲表演中,唱为首,而唱词就是诗歌体,它与诗歌一样,也基本采用比赋兴的手法,夸张、富于抒情是戏曲唱词与诗歌的共同特征。戏曲剧中人物更是常用吟诗手法来言志抒情,比如,《长生殿.闻铃》中,唐玄宗登剑阁避雨时吟唱:“独自登临意转伤,,,,,,蜀山蜀水恨茫茫,不知何处风吹雨,点点声声迸断肠。”……戏曲与小说,它们都以叙事为主体、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戏曲文本创作受小说深层次的美学影响主要还在审美追求上的传奇性;小说几乎是戏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比如昆曲《十五贯》就是根据明清传奇小说《双熊梦》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则是根据现代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
在舞台形态及审美风格上,戏曲与舞蹈是一脉相承的。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脱胎于中国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风格自然都是内向、含蓄的,动作也都以“圆、曲、拧、倾”为主,构图也都以圆为其基本运动路线,追求“由小见大,以简胜繁”、“均齐和谐,对称平衡”、“点面相合,主从有序”。还有,戏曲与绘画同属表现艺术,在写意与表现审美趣味上异曲同工,比如,绘画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为贵、为美,戏曲亦是。画论说“数尺江山万里遥”“咫尺有千里之趣”,戏谚称“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这是戏曲与绘画艺术共有的高明与别致。
戏曲与各门传统艺术既相通又各异。

收起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

全部展开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中国五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调、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六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一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一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赞同
0| 评论
2011-12-17 21:34 画屏冷 | 二级
简要说明戏曲程式的内涵(概念),结合实例简论程式性特征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戏曲程式:就是通过对生活原型进行观察、提炼、浓缩、夸张、变形的艺术化处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塑造戏曲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戏曲艺术离不开程式的运用,程式性特征体现在戏曲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比如我们把人物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形体动作里有起霸、趟马等多种套路以及云手台步等多种元素;音乐语汇里分文场、武场以及曲牌、版式等;扮相造型里脸谱的分类(红忠、白奸、黑勇)、用途广泛的“一桌二椅”;编剧手法里的唱词基本格式等,还有戏曲创作过程中的无形构成法……这些都是“取向比类”思维方式的产物——程式。戏曲是彻头彻尾的程式产物,其中尤以表演程式最为突出。
1.说明戏曲的综合性特征,结合具体实例从戏曲艺术的文本创作、舞台形态及审美风格等谈谈中国传统艺术与戏曲之间的艺术关系。答:戏曲的综合性特征:戏曲不仅是一般地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戏剧形式,而且是歌唱、舞蹈、诗文、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砌末道具等紧密地、巧妙地综合在一起的特殊的戏剧形式(梅兰芳说)。戏曲中的 “唱念”属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范畴。“做打”属再现性空间艺术、舞蹈范畴。是“一种动作中的绘画”,又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直接为我们感受的诗” ,是由多种艺术成分构成的视听综合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已从唱念做打的综合,发展到编、导、演、音、美各个艺术环节的高度综合,具备了艺术综合体的整体效应。
戏曲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戏曲的文本创作来说,与诗歌和小说的关系应该是最密切的。戏曲表演中,唱为首,而唱词就是诗歌体,它与诗歌一样,也基本采用比赋兴的手法,夸张、富于抒情是戏曲唱词与诗歌的共同特征。戏曲剧中人物更是常用吟诗手法来言志抒情,比如,《长生殿.闻铃》中,唐玄宗登剑阁避雨时吟唱:“独自登临意转伤,,,,,,蜀山蜀水恨茫茫,不知何处风吹雨,点点声声迸断肠。”……戏曲与小说,它们都以叙事为主体、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戏曲文本创作受小说深层次的美学影响主要还在审美追求上的传奇性;小说几乎是戏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比如昆曲《十五贯》就是根据明清传奇小说《双熊梦》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则是根据现代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
在舞台形态及审美风格上,戏曲与舞蹈是一脉相承的。戏曲中的舞蹈(戏曲舞蹈)脱胎于中国古典舞蹈与民间舞蹈,风格自然都是内向、含蓄的,动作也都以“圆、曲、拧、倾”为主,构图也都以圆为其基本运动路线,追求“由小见大,以简胜繁”、“均齐和谐,对称平衡”、“点面相合,主从有序”。还有,戏曲与绘画同属表现艺术,在写意与表现审美趣味上异曲同工,比如,绘画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为贵、为美,戏曲亦是。画论说“数尺江山万里遥”“咫尺有千里之趣”,戏谚称“舞台方丈地,一转万重山”。这是戏曲与绘画艺术共有的高明与别致。
戏曲与各门传统艺术既相通又各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