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关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选择题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C、南方气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7:00:21
一地理关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选择题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C、南方气流
x[nIynInwۀ?bP^$"ْ(2%J(R-N`~eU'žUh۳uMUeFFDDd֫.H|>jTLH͵e6uꌺQ;佹>!dm?1oAbYEUE2 Z ZyRߘo&yqOڃzCg8VYm{ٴ<0|[`}eYKA-sW1^cf;Yt4K 3LA`o51)B]#(ϩM!pyr]>`^L˘VP?ՔbOlTXj&RsoZLSɈ,MyȌM6'9Tj>vwp@2uQ-rIJ`b^g{uvWMOy(  e61hz?tt'~M%SX}yZLnXV1Lw^v1,zCseIֲp ~(LVSIRBzo\uE[N-x@NmoS?u* ESЭPPކߕ*bpC<H|$NWGsD6@eH}ExXB_YYht^$O5*{fsԽB\[]P4X t@qi]-BfsW8O؈J2V~3o&ex p KuMJR\/#rwtr.QOLotflmr/5)+8cp1cS gK&!j*.yGus}=v |n.vSәB(ߙ}MAÍ;>^ I)5IG xϤ9@@ ?0pBL!kǣv䎽&sRįޟ? ;9Ґ$ܨ}.L s'r730 "v/^3eE݆~6[ s\& !dQ?x`q KdrW.J"x5l*;69&A:P&\)p1[ >4|A3Ӵ~>7/CX17KX*YHTFxeMt.`Za|oG<| 6EN1 )AQH&1vʢƳf^12F"ӭn5LNLzrJV2=F͌9\A2 (,aESD+d)5 FA j9J={z}l  *M 8܋1jq/'f"mY(uj&k~5cVyl?L"=,A.jwC fPuR$V3f;\q3~=aqKp ͟bv^g&Qgw2.(ޒpR]\[N"G0Vlod%Թ  7 IGRs&MDV7kE.'mGfa;'T#XF3(z!renOE[MĖ!x3-($"~! VjJ,M[\solj}BՄZ6dNRw;YY|L*iE[u[r<r6֜x6 hV:8d`{%iʴY]aŷ!W㷂ywgg#nyz .%GD5Mqh:O*Q)'b~+"+( tO v/6A4_$7M'L r:8ֵ sp9J}oRFwDlPW. = وD #VxG6M o`P͝{+?@'u9h33ig7BԠJ 0k4yP$ M|ɑ%1Vð~ 8jsK`zIzwȪcI=pMurhAU;6s3<Xg_v'j~%`qo%YYL8GaWo)y.oKohԁf":ID,cv3؋9t.&2B'PY"d%:y;MwxLR]uDgڳZ)ݑ S[KLX W,*QΐfgڎR&AG9#!OP# X 6SypC)􈦈@:RB-GhCڿYx 4x ИV#aR47ۮٗ-ԵAb9D eA@\Cƶ/wļ-xWG $K@UyDŽ\b(ȱA 8'+کRW%TiFaJv -Dj]8L]SKCHSk<>+a.6A6_]G ֖ԫ9gUնvЙoSIvq9,oWu';^Y"xkKy(ޭkF`S[>gt1ӶD7z!EPc{LjDaC it0*rFӏw3j?ޕ{aN@[dy$":I-8[|ZEH.u+Kį~YߤRXlQԝ*tm޾_" ZܙƥU -Må4VM4[3q"E h'ی"baH6y͢3le;/ˆG쑄Moޱ9 d J%Ih[3=_G5yGG%pk>{`%]3j˕.Jܔ)γçQGV@tÍ_skc=S |xMh2)1S;L0 8my9|4E-,ڶ7M4LG#&h{%O)+gquxrIK ~A㟄šP)Tλz(Xoo쌡 KeB:bJ-z~`h;mӳZn-J좞{-&vB'JZjx/)7'6KmWQ +-20sIv.Pyt@nV{T`XYiVnxDkHxjIXjyAgG0d9? a0z::e6#1VLm+^=>V[9!2+E0x2 մ1?!-*v.)˂D]C|{OMžAs`0WLA"Wu01 & t@ +OZ$G貥֨:X$!?]vLjSȊ7m:&4.`Jr]A0!8}aяYL3 2(p]8 v.,1iK@U zdy;~:KF UL47dÕ. j=u\F~"nswUY[&KAF[&VzL(`!), <*gj@?5+$EnCAT7nLn]8Ju iGKe-1QƢ~0整@2&C&5O`#^;lmfJyD"9-T2y:iFd*>jD2E%f9'o/J%:֤**sۛ +wzRb$sZL 60 34V :gvp3cOޫ!KŪ(mxt3D*=pF(udrVZ!JXg6P /^ӿ@HGnΥ@ts%pSo͘:qJio60j5[o 9nձHGNgWZ) Cuyq,$+ j6,aJ.{U mhRs%ά[hh7%naM }vLAߊDZCW6Kś"OlCJ; ăc~9SM@oV,P"5pORW#6]A^U.,pЏB(> J1}꜅jU*N'.N`E sj ߫ bkphtXVˤIhchJo]#f ԇRruNfe\X4e{HkY+tNކ3 ?Vl8D/{so)>2A9͐V+")ٹBʓ)u59NtxoP1m[eÊ;OU$HC&MRtᛷiFS$~$u`«?k^l>@F/UvmkF`j%]p%U ݤ`JZM!վ\<%ATDZ' !{Ol?()@@bt¨Gȇ*s#1N(y';|o_6ldR6bBe$&7]7"z]Ccj(j!M)w'6`nAI~]JU?=W/WMIg(Ei$mc'la|뗮ķ#[mOEO-n>'GǓMiTVWJ_KNH  @ӽGWy>v#R">ZQ:c\:]j]IO6"z/IvFfW^iE_%>

一地理关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选择题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C、南方气流
一地理关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选择题
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
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C、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D、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在东海一带
告诉我BD为什么

一地理关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选择题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C、南方气流
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在考雨带迁移原因,
A冬季风势力弱与副高相当形成类准静止锋,造成长江地区的旱情与黄淮的强降水,正确,
B说副高偏弱,那只会导致雨带迅速南移不会出现长江地区的旱情与黄淮的强降水 ,
C说法错误空气中的含水量与雨带的迁移没有干系,
d中的副高过强也只会导致雨带迅速南移,台风活动与黄淮的长时间没有关系,台风不会移动影响到黄淮地区

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
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C、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D、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在东海一带-------------台风是热带洋面上低压气旋,如果副热带高压过强,会...

全部展开

1.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涝原因
A、冬季风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B、副热带高压偏弱,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C、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D、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在东海一带-------------台风是热带洋面上低压气旋,如果副热带高压过强,会诱导台风登陆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降水缓解旱情。

收起

我国的季风性气候区是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的,这里的冬夏季风不是特指冬天和夏天的风,它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的别称,是民间形成的,便于记忆。所以A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B,副高压偏弱的话,回撤会快,那么应该是在长江流域停留时间长,而不是黄淮地区。
关于D,注意,它说的是黄淮地区,如果是台风活动,应该是不会对黄河流域有太大影响的,至少不会造成洪涝,而黄河地区主要的降水来源是由夏季风带来的是...

全部展开

我国的季风性气候区是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的,这里的冬夏季风不是特指冬天和夏天的风,它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的别称,是民间形成的,便于记忆。所以A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B,副高压偏弱的话,回撤会快,那么应该是在长江流域停留时间长,而不是黄淮地区。
关于D,注意,它说的是黄淮地区,如果是台风活动,应该是不会对黄河流域有太大影响的,至少不会造成洪涝,而黄河地区主要的降水来源是由夏季风带来的是降水。

这是我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收起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著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於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

全部展开

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著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由於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它主要出现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非大陆上。出现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称之为西太平洋高压,其西部的脊在夏季可伸入我国大陆。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这一副高单体。
副热带高压是制约大气环流变化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控制热带、副热带地区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之一。它对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天气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且是最直接地控制和影响台风活动的最主要的大型天气系统。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概况
多年观测事实表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常年存在的,它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其强度和范围,冬夏都有很大不同,夏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强大,其范围几乎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l/5一l/4。冬季,强度减弱,范围也缩小很多。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呈东西扁长形状,中心有时有数个,有时只有一个。一般冬季多为两个中心,分别位於东、西太平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偶有南北狭长的形状外,一般长轴都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脊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在500毫巴以下各层都较一致,但其脊线的纬度位置随高度有很大变化。冬季,从地面向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到300毫巴以后,转为向北倾斜;夏季,对流层中部以下,多向北倾斜,向上则约呈垂直,到较高层后又转为向南倾斜。但位於140°E(海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轴线在低层随高度仍然是向南倾斜的。这是因为海洋上的热源或最暖区位於副热带高压的南方,而大陆上的热源或最暖区却位於副热带高压的北方。因此在500毫巴以下的低层,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脊轴线随高度往南偏移,而大陆上则往北偏移。这显示了热力因子对副热带高压结构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脊的强度总的看来随高度是增强的。但由於海、陆之间存在著显著的温度差异,使500毫巴以上的情况就不大相同。夏季,大陆上及接近大陆的海面上温度较高,所以位於该地区上空的高压随高度迅速增强,而位於海洋上空的高压则不然,其在500毫巴以上各层表现得比大陆上的弱得多。至100毫巴上,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已主要位於沿海岸及大陆上空,与地面图比,形势完全改观。通常所说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主要是指500毫巴及其以下的情况。
在对流层内高压区基本上与高温区的分布是一致的。每一个高压单体都有暖区配合,但它们的中心并不一定重合。在对流层顶和平流层的低层,高压区则与冷区相配合。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结构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中一般较为乾燥。在低层,最干区偏於脊的南部,且随高度向北偏移,到对流层中部时,最干区基本与脊线相重台。
因此,在夏季,当副热带高压西伸进我国大陆时,往往会造成长时间的高温乾旱天气。
另外在副高的南、北两缘有湿区分布,主要湿舌从大陆高压脊的西南缘及西缘伸向高压的北部。
太平洋热带高压脊线附近气压梯度较小,平均风速也较小,而其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水准风速也较大。又因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随高度增强的暖性深厚系统,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故其两侧的风速必然也随高度而增大,到一定高度上便形成急流。其北侧为西风急流,南侧为东风急流。
当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作南、北移动时,西风急流与东风急流的位置、强度、高度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卫星云图上,副热带高压主要表现为无云区或少云区,无云区的边界一般较明显。副热带高压脊线一般位於北方锋面云带伸出来的枝状云的末端;或是在副高西部洋面上常有一条条呈反气旋曲率的积云线时,500毫巴副高脊线常位於积云线最大反气旋曲率北边l一2个纬度处。副高脊线附近也常有太阳耀斑区存在。副高西部常有的一些呈反气旋性曲率的积云线,常可维持2-3天。当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时,低层常有大范围的对流云发展,有时甚至可出现一些小尺度的气旋性涡旋云系(常出现在副高南侧东风气流裏)。这些云系在天气图上常反映不出来,但其出现对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有一定的预报意义。另外,当强冷锋入海后,冷锋云系的残余常可伸入到副热带高压内部,甚至越过副热带高压进入低纬度,这在春秋季节发生较多。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
副高内的天气,由於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乾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乾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
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著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徵。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有多年变化的表现。据分析,1880-1890年,副高中心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1900一1920年却偏向西北;1920一1930年又偏向东南,这种副高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时,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一船位於15N附近,随著季节的转暖,脊线缓慢北移,到6月中、下旬,脊线迅速北跳,稳定於20一30N间。至7月上、中旬,脊线再次北跳,跃到25N以北地区,以后就摆动在25一30N之间,七月底到8月初,脊线跨越30N,到达最北的位置。从9月起,脊线开始自北、向南退缩,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副高的这种季节性移动并不是匀速进行的,而表现出有时稳定少动,有时缓慢移动,有时突发跳跃的方式,而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久,速度比较缓慢,而南退却经历的时间短、速度比较快,这是副高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在个别年份,副高的活动可能有明显出入。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退,同其他地区副高的南北移动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移动的幅度更大一些。
西太平洋副高还有短期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北进中有短暂的南退,南退中有短暂的北进,而且北进常常同西伸相结合,南退与东退相结合。这种短期变化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如果以一个进退作为一个周期,则比较长的周期可达15天左右,短的仅2-3天。长周期活动和短周期活动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大多是副高周围的天气系统活动所引起的。例如,夏季青藏高压、华北高压东移并入西太平洋副高时,副高产生明显西伸,甚至北跳;而当台风移至西太平洋副高的西南边缘时。副高开始东退;台风沿副高西部边缘北移时,高压继续东退;当台风越过副高脊线进入西风带时,副高又开始西伸。西风带的短波槽脊活动,对西太平洋副高的短期变化的影响也很显著,当副高强大时,一般小槽、小脊只能改变副高的外形,而脊线位置变化不大。但发展强大的长波槽脊,对副高的影响就十分可观了。当有大槽东移时,能迫使副高压脊不断东退;当大槽在东亚沿海加深时,沿海副高南退,海上副高因与槽前长波脊迭加而北伸。可见周围系统同西太平洋副高是相互影响的,影响大小视周围系统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发展程度和相互对比关系而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的关系
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夏半年更为突出,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还表现在西太平洋副高与其周围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压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逆温,使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长久了可能出现大范围乾旱。
副高是向我国大陆输送水汽的重要系统。我国降水的水汽来源,虽然主要依靠西南气流从印度洋输送来,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度和活动,不仅对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有关,而且还影响著它南侧的东南季风从太平洋向大陆输送来的水汽。同时,西太平洋副高的北侧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湿空气与中纬度南下的冷空气相交绥的地带,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是我国大陆地区的重要降水带。因而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於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於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由於每年副高的势力强弱不同,北进快慢有别,梅雨期的长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异。梅雨可以出现在5-7月间的各个时段。出现在5月的梅雨称为早梅雨出现在6-7月的梅雨称正常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前后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约20天。造成梅雨期连续降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准静止锋、切变线和西南低涡。这些系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续出现或缓移、停滞,都能造成大面积的洪涝。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乾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况仅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对我国天气影响的一般规律。实际上,副高的南、北季节性移动经常出现异常,造成一些地区乾旱;另一些地区水涝的反常天气。例如,1956年西太平洋高压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这一年梅雨很盛,长江中下游流域雨量过多。1954年副高比较久地稳定在20一25N间,长江流域梅雨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结果造成江淮地区几十年罕见的大水。1958年副高脊线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这一年空梅,造成了乾旱。

收起

题目显示长江流域干旱,而淮河流域多雨,说明夏季风强或冬季风弱,使得原本处于长江流域的梅雨锋北移至淮河流域,或者秋季副热带高压偏强使得夏季风南撤延迟停滞在淮河流域。
因此B中副热带高压应该是偏强的,D中副热带高压偏强的情况下,台风应该频繁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

全部展开

题目显示长江流域干旱,而淮河流域多雨,说明夏季风强或冬季风弱,使得原本处于长江流域的梅雨锋北移至淮河流域,或者秋季副热带高压偏强使得夏季风南撤延迟停滞在淮河流域。
因此B中副热带高压应该是偏强的,D中副热带高压偏强的情况下,台风应该频繁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