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文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8:47:38
关于天文的文章
xYocI&W|hS9Ut50o 臨ldE&""7j*.\%E-.I )|9v<32';.Үٱcg?~q7V9>w7"}[V׽ݕ >:+&֠qփFlֺp62/}ߞx~$r00hdݩDAsWJv?tŹv$Å3<2SZ:ˋ[vꋘY^17_v2g?5}p_-2+N^G:CBnx*]< &s7.1(:v6Ө0YLZ@zv-,zYnkO*!=x -078 Y^`]@iNmoAw>8s7B OF9n_~yFkl{&sU㜷jKFrݨsxyC:}}xL_!6$3>h ȕF +,%QG(V,G 01t3hWU0d7WSv^ú X!6g~*q02tېnNgmʶŪTnXkx ˆR+8QD4DA`Բ> FN^tbF5z+2,4'  hI g9ϾW?/ ~nx7/~ܛ3 y-f^ Ic]JAPby>ͼ)u[qڟ[1}9mQSxp7~"N=I^=ɏ,!;>}5j >hPeHt[xM3Z Hg'=855fprZXc~+No/]+?og4ٖ믾?3o¼շ[>G鷿_O~yx|+;{`o7_HZ{'m3t%NBd)ivզdH.hWz_}+@*G~Ԛz ˇbXe%7-(i=z4,dtn%&(R&sPQX4w,[.rb$k u3rK?.܍`Wi M!HȩI:mcp" >72W痿ڥ ZTG7]&e"6]?~k~7<^ȧ.x󀽕&zOSNa'wh3O6b~ꓛ?=Ao,nP%~0AQ?,ޢ)Ol )$W,F $ۻNt֞ʾsnIAVHΠUHk'-cAffyh L ?FW G{7ЏSl*g-KOB+oXswUg=?)z)qz/@m ^'OW_B N'On3? ?ξ D3~zLݔξ7ߩVL~WW D˨3kNABLSoof^kW@3G2_yLOoAOg'TtzVNOwϾO3ﵧY@qT> zmvZg Pݬ==`n{A?"oL;7̛Yf*&j {zeeٯ\߿{4cz"Q Z̼G=Mzzж7 L@̴a0)Ee;QLt ٳ ;j$3ϪT&U: NuZ^$9Qww),+[wFļr$ /6)zJI@C* {Ni]{ ̻L['hUnݝAo)<Ύ֍w' UmLє-f=XŧL7jFzVn4"8POĥ0*ޒ;t-׮`K9:^H9)DoOWPq }*DW3|1C%N[-G^~#I@vJɠ){7AP*rV25=CYg̨y8q 7ƎxL[ uC{aON~}ፙWu5->6 yKnyd2\Uhyar]0Ik`JfA0v^{]S 7F Gt >LK퐹[+Any`3hk:5%1*2%8ky^vb_4JTLpi;M'AT mtTK}7GYZo0['MX؂_@!b<"N9!)t2]FR X:cP{) zUG=P@4ԌF- Z}VU> F B[u./zC@$CR접tix2Y Lgwa^D$ m1ڕsB v r Ƥ>gL&`tԻVr^*[aEJ(1xkwr6Pp4x'z x+Ȑ$I!Y`ynYLAٿP$}@ ^yY%ɷaR 9 ́Uub)yg9i4LI;vN$ %$_5 QRZ6DNBoeE'1-nbxKDՎsUXQa&'ג_Jf\F`8Nc񰥱ޜEA0ˋH"~Bj(x%r UT'5 i)%̋|`А8.1GoԣfQyU`+SI_m3Bۼ$KZB$?{J䖷wn0^#3?2 A-QIro 7:a2.`b_'m֯Vkzm&5BRa/05Bu2Mr,)N|bUp])3X$̡`Aʤ~  23ٲtSuLqZ夨{,ENeX(fXէ\mQX^RO U$K)_Y!uFU& 4tN_1S6`^R&ҭ4fbtyNZe\eQ 0zN:-XS-0`h%<p'u]O, k8A 7kʰ̽{s`k42P 4&(ƓBݪsiw)Ez8[Y:RTGH3;SVՉrJt)gp~EifG?e>w:7pQ*rWւ.bC*C&bz+t[Vߠ[̈Ѯf^NWŗaTLnԜEKI.xE'ږ*-u+ +,!qR\AuY=] Сw aɖ6 dqIJmq:MVėrħ;N~|xƢC^`.k!Z1#Mx~}޽=.Qmrf«^z>2Q&-ws,܈ݚu>|dRemBG\S( Nbɭ78D%.11+SVcP鼓i,8wA9d BvoY!-1\/KDD[m[[A:LNBN98$,1*1;9tX6Ώ-[ fa4c{-*>2T@,fYCWdJmRa}|q]4栕v3jndS qR!CIpGEd ieI'ݢ]BS%ʈJj E],a YP#72=.D_mM %Hk_݃?_sѻb9-Jt7,>Hhq A®ţUDI?4ް._ \n)2 F{L֚T7KZÓ '2\ Q3SURsμbIʿ450jTܵ6`5%Z;u~QF*A,s`D5oڰ>Depul g8Y*V]uNhF_#,:ڠ bD; Z]a`Q@|0phXXc UubD ћhphXBD/:RFfbifW根j> hXJكy[mdj'mT*oxI̱^ADlfW$0A3b)v[ۻWz V"@T !@7f.(VJ.d̙`:7u ^d+w` gw{xLkm'V/16z)X10a:Eafl-pV3d#Y01S#A3: VO*\ERfܭ{h\|SW6) pT5V2|NrϨ~*4zMjjJ +2.m$r 0"m1'd8S8iɩ-. =CR.dJ(OWm<LNF vt*b^XDrT cEo}Ka6PxD!jIX~t`z-Lo4~3\|eECHL$nm;CBck9.zcfD&<V{濖wFˠˉjS^k&Z.! Ak[Mh'JrvwʨW]p&(Aw =M'P1ʣpeaDAs^32p~,6W;=7b X69k.Vv zB'Z敗OJ O=Ӱ0xdڥ R)X]lɏEMCZ},H.7f2U<JoAq`mR;]j|,}]x(I!a*곩`M6i*_% $52+3?29ٔP_Kcw$xG*4eern^_UUh yA_Mpb2}&O'b}0i;J0nU}Y S@-[9M*_Q,Ʊ&_ 0̢'z9ϵʔ~씈VVX7-V6X}6/wLh6Tck>=[R!e~Jq,PX{Li?QXn4^#P`Ez(]?Tmuag='~Cqa(q:Ff[k0,!'fÆp4758&P7O=L+V`eJ]))Z!sAT3`\Lj k)׵SO2$ŇNYӵ[.&"jm1%KAH¼lᔧ=qf}\3,rF6  'vo891؛6z44JV'n$!KAh꡻'ᘊ9́=`&hﺭIH#Ȯ99gֿ2bDGZ d>ISV<3%=*&:=뒊B:5Zdη=j9Si@CSۑ%^ge_ yJa\'p-N KT}cc+81)`N"WNp1Oe0'QkU<'/L8j:[XhT@dƕ%LPLdl]d_$EIMx" `WW! S;{^g0 `;-BW^+ *(r;}4Z#۪i8 "'1'ޘ@ȉ ZxZ)<IFoPq1x}*&U1h`_L~52d=:"B{ |5\/kceEq9>'talՒrQNwUi!Z? R1ï晸 qzZSP g7Ehҋ 㳩u86܈pG?ߡv'[nfVlY,0VA Qn3o|&4$PrDT>S5!#GS؍ vJn~ -$o" dvs']7;xsa36&[LlI]Hί0T8(0c:,V.ĝ(`[k <'S]/:Z\$WYތ2l[S܇,yd MV8'v%$-~:Ny6:8p;%"OMo8LpKdm+!L@jDoLO=X$)|0i5=fNLL> Öl 3t!) P]l +VnU++³ e[V/AuvWXQhev*Z|e*(L8[cw{j; #h? mBs0!D'YHQp[<UH6U H;Q.Rd\kO"iRDP 4P{8)R{hЎc"}~! v7Ahon?ڗy%*TRĈᘐ"%nvQ:k'aqIϣ(ls^ ;)F|ӉPz6WJ H\X;2fo1֜PxF>jTUR6BR6g,R#Wݕg *qxLp)\?K'/mKK2AgnZLNmVqՂK f0Mb_P9TDKRcsjkU~(:ߪb0gN诹tڳjrgcr3/^&֢ Z4=sh;VV4 gG%k^y55q gmGLmEW< Sv+ d0~V1IBv(xjoQϢ:fK-z“гSO-ȪrﯧrOO{ҽ0]+=;s7[i^ .5nЇoͿo 4Q+ݞ:tւS= (1ȩFpxSNmL=p\ÏFdsFQHqW@{6G+EL-m [ $}]5 {TXƃSǏOem-a+C?cEٓ 6tzdx?ge?LAxM9&ńZ6T54ҙp,xXi\CpGTz(E~I&u72YggI N4=r(D Z#1}C|xaмRy&qhCI.@9{VV" ':A-_ӲNB".JG]֢+` 9bre==ɮx9մ_U0yTf)Y %22#tE6a-JFE.͕5&$ ͨJ}o7VjM Ls{g[k6x=5|#Riqο}!龻Ȉ?m{c&/}QOAϊ0GhiTol:U ^;~e =tr:kXMԫ caKzL6ݧt/[Ϟ 8æaΨä3Cl0I:٘Jzt̹7}? QzB\~k]IaGO_ñs4d^Y9sJȍb6"l[M^H=T9@|̌kk\`"N/mjDbrF`_<|]$E#چ2=;#vrhz Da¸<@) N<]95N_wl]/ 5"CoQtO"h}d\6!2]vє]{t`oCk5.2V5ÛSU|lneE gI6?8peH2瀘5K'h#X|nō ÜzrݐL-tÏUa@!wAab@Z^jɭ{ŬA f=OϿ俠 ^) .m`̩x:r\CUYT"@x<`.t5e.=5T3"T~B(1`67hn97N, I8ҷAR5/-l)")Tv*.(?υ*W!GxB܀ PNaC\81 ,[ߔܞSɘ޵N?~Ndvp6C{vw":*wE#o`drtǥJb۷{ 5p ѩnw X*"VED.>{_r˷&#:#G@!xZT Q l2)UXv6Be~޼,DF /QJjPk4 ~d%;fw4/diV %+,s78Y@TZy413Z^nP5-^8 n 2.! sQC't@BM8^ g pAqs7s&8 9Rǿ 5S =೦$x`E#R=9I?`jBݒr sV8lɍQOlZ'dwc:պ^7#.lrC|(E~ɭhZ/6IoV/c9نr!MyHοBu.kl~B0Y%5<"a3 NCxF_ks ^zƮTʎ1uj JR13Aha%}lޒS!L⁲bI3j\7\D㥹 brKK̶f/(#`Q%y3[vX8/ZBq3 g(R&"o۝nKcIB(jHC6F}"v# IW*򒰑N)2C`:"KxPHR4#ImeAv|ʝ 0/%̥8^Iѣh QձB-,Ξdd" QŋIV2^A1ێ/d¯٨z[kͻjGx tUX5A_-%kOnͤ㱹̋('枖bΒAttf"x2c4abBgb=y+8s`}#8F. kͱQrTJ8dygnӺI Q\dn R^m{zl2]-TL?#T'+MwHj^8Xo8 lq$CO'Q{Aˊ|t@zv`ua9ֹ뜊j=9}V G(O*$-z\&tYETL5^&.9(Gm˕쩭4͖WY"w68ޏ(5[]BOϾy.Iѯ s$$ș:&eBHmŞLBc̻=PG4_bۅ;TQNwG4WY94yk9+]SVP)"($ 1<>M1nBl|𫽐։_^XjůF S2=p,3gVk#Q k(H`2lcRu^o,rJzw^Oנ1ޛKm|.$/w $ۺ:[RCR%8mh3j63 wjۼ? FDw]]wh؈woFA@\t uօ o\ګ+ ZӿeI]qKf?ЬAc.8ݥOT,+ƯxUInIH/<6&;]iC0]`tqeW2j v 2Bw'ש-Jv%QZgF㮧^cxv:}2.ZaNv(ok-8IwNN q[-zZ-ndM4ALܪLhd-zsX[ӕ5x ֗[95v$_ܾ1Ed;ֳ =Yh60z(/D 25F2)0."\dXEؼh+a|A'9:`aefR 9̵. "=ꎐ>.@XqHj냮;>#r'U *Re d&uU즹jDHp}TNH5Tn(\,E&U"yGfLKJP -[s_MRV u/a-.Rǜ5n]·\dxn{N|>IxKr\sýȰHTgwWX7qwS) ̚g]PweͻY)Ywŷr i`JK/'^> E[?x/:Q9h9r%]+z%s?.dE91Aeq*a)-WSBm%ܛbz?Gf zԹMPnEܝU7N{,hD-NDPv/nQƂ_x@SLJڃԻx)zC$$ Tk l兌ű'O1FWo)x8b  qa uPnq SpX%zOsYÉ`fck:uZ/y&pjph9dTogՓ) v ͛A7ϢR3#r9F7XF`bB;:CI%wy5P4~-PUo$m#1Qs/ʌƚ]s5C~VULJ&ZŋǙ4ّQ@y #a˝^!gIOˊdymD X+׉pE+$ckiQLI]ǡG80R{^3(43+%b Dec[K^DW -)K9', X

关于天文的文章
关于天文的文章

关于天文的文章
白洞
黑洞就象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深渊,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也逃不出来.根据我们熟悉的“矛盾”的观点,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想到:宇宙中会不会也同时存在一种物质只出不进的“泉”呢?并给它取了个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学家们猜想:白洞也有一个与黑洞类似的封闭的边界,但与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内部的物质和各种辐射只能经边界向边界外部运动,而白洞外部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进入其内部.形象地说,白洞好象一个不断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它向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却不吸收外部的物质和能量.
白洞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科学家的猜想,还没有观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证据.在理论研究上也还没有重大突破.不过,最新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说黑洞在这一端吸收物质,而在另一端则喷射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
科学家们最近证明了黑洞其实有可能向外发射能量.而根据现代物理理论,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从理论上预言了“黑洞、白洞一体化”的可能.
要彻底弄清楚黑洞和白洞的奥秘,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科学家们每前进一点,所取得的成绩都让人激动不已.我们相信,打开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就藏在黑洞和白洞神秘的身后.

天文
[太阳系]
(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9颗大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 行星由太...

全部展开

天文
[太阳系]
(注: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
太阳系(solar system)是由太阳、9颗大行星、66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小行星、彗星及陨星组成的。 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mercury)、金星(venus)、地球(earth)、火星(mars)、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和冥王星(pluto)。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terrestrial planets)。宇宙飞船对它们都进行了探测,还曾在火星与金星上着陆,获得了重要成果。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3.0克/立方厘米),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silicate),具有固体外壳。离太阳较远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及冥王星称为类木行星(jovian planets)。宇宙飞船也都对它们进行了探测,但未曾着陆。它们都有很厚的大气圈,其表面特征很难了解,一般推断,它们都具有与类地行星相似的固体内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0000个以上的小行星(asteroid)(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推测它们可能是由位置界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某一颗行星碎裂而成的,或者是一些未能聚积成为统一行星的石质碎块。陨星存在于行星之间,成分是石质或者铁质。

星,距离(AU),半径(地球),质量(地球),轨道倾角(度),轨道偏心率,倾斜度,密度(g/cm3)
太 阳,0 ,109 ,332,800 ,--- ,--- ,--- ,1.410
水 星 ,0.39 ,0.38 ,0.05 ,7 ,0.2056 ,0.1° ,5.43
金 星 ,0.72 ,0.95 ,0.89 ,3.394 ,0.0068 ,177.4° ,5.25
地 球 ,1.0 ,1.00 ,1.00, 0.000 ,0.0167 ,23.45° ,5.52
火 星 ,1.5, 0.53, 0.11 ,1.850 ,0.0934, 25.19° ,3.95
木 星 ,5.2 ,11.0 ,318 ,1.308 ,0.0483 ,3.12° ,1.33
土 星 ,9.5, 9.5 ,95 ,2.488 ,0.0560 ,26.73° ,0.69
天王星 ,19.2, 4.0 ,17 ,0.774 ,0.0461 ,97.86° ,1.29
海王星 ,30.1 ,3.9 ,17 ,1.774 ,0.0097 ,29.56° ,1.64
冥王星 ,39.5 ,0.18 ,0.002 ,17.15 ,0.2482 ,119.6° ,2.03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致一半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另一半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宇宙航天]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之后发生了大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然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大爆炸理论
(big-bang cosmology)现代宇宙系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又称大爆炸宇宙学。与其他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发。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大爆炸模型能统一地说明以下几个观测事实:
(1)大爆炸理论主张所有恒星都是在温度下降后产生的,因而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自温度下降至今天这一段时间为短,即应小于200亿年。各种天体年龄的测量证明了这一点。
(2)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而且红移与距离大体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
(3)在各种不同天体上,氦丰度相当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恒星核反应机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据大爆炸理论,早期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则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4)根据宇宙膨胀速度以及氦丰度等,可以具体计算宇宙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预言,今天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1965年,果然在微波波段上探测到具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
人类很早以前就想到太空畅游一番了。1903年人类在地球上开设了第一家月亮公园。花50美分就能登上一个雪茄状、带翼的车,然后车身剧烈摇晃,最后登上一个月亮模型。
同一年,莱特兄弟在空中哒哒作响地飞行了59秒,同时一位名为康斯坦丁·焦乌科夫斯基、自学成才的俄罗斯人发表了题为《利用反作用仪器进行太空探索》的文章。他在文内演算,一枚导弹要克服地球引力就必须以1.8万英里的时速飞行。他还建议建造一枚液体驱动的多级火箭。
50年代,有一个公认的基本思想是,哪个国家第一个成功地建立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迟早就能控制整个地球。冯·布劳恩向美国人描述了洲际导弹、潜艇导弹、太空镜和可能的登月旅行。他曾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他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1961年,加加林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俄国人用他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并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美国约翰·肯尼迪竞选的口号是“新边疆”。他解释说:“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对肯尼迪来说,苏联人首先进入宇宙空间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失败”。唯一的出路是以攻为守。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并于同年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探险者”号。1962年约翰·格伦成为进入地球轨道的第一位美国人。
许多科学家本来就对危险的载人太空飞行表示怀疑,他们更愿意用飞行器来探测太阳系。
而美国人当时实现了突破:三名宇航员乘“阿波罗号”飞船绕月球飞行。在这种背景下,计划在1969年1月实现的两艘载人飞船的首次对接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的80年代,苏联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轨道站使其航天活动达到高峰,都让美国人感到眼热。“和平”号被誉为“人造天宫”,1986年2月20日发射上天,是迄今人类在近地空间能够长期运行的唯一载人空间轨道站。它与其相对接的“量子1号”、“量子2号”、“晶体”舱、“光谱”舱、“自然”舱等舱室形成一个重达140吨、工作容积400立方米的庞大空间轨道联合体。在这一“太空小工厂”相继考察的俄罗斯和外国宇航员有106名,进行的科考项目多达2.2万个,重点项目600个。
在“和平”号进行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是延长人在太空的逗留时间。延长人在空间的逗留时间是人类飞出自己的摇篮地球、迈向火星等天体最为关键的一步,要解决这一难题需克服失重、宇宙辐射及人在太空所产生的心理障碍等。俄宇航员在这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宇航员波利亚科夫在“和平”号上创造了单次连续飞行438天的纪录,这不能不被视为20世纪航天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轨道站上进行了诸如培养鹌鹑、蝾螈和种植小麦等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
如果将和平号空间站看作人类的第三代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则属于第四代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工程耗资600多亿美元,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它从最初的构想和最后开始实施既是当年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当前美俄合作的结果,从侧面折射出历史的一段进程。
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的准备阶段,现已完成。这期间,美俄主要进行了一系列联合载人航天活动。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8次对接与共同飞行,训练了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98年11月开始:俄罗斯使用“质子-K”火箭把空间站主舱——功能货物舱送入了轨道。它还担负着一些军事实验任务,因此该舱只允许美国宇航员使用。实验舱的发射和对接的完成,将标志着第二阶段的结束,那时空间站已初具规模,可供3名宇航员长期居住;第三阶段则是要把美国的居住舱、欧洲航天局和日本制造的实验舱和加拿大的移动服务系统等送上太空。当这些舱室与空间站对接后,则标志着国际空间站装配最终完成,这时站上的宇航员可增至7人。
美、俄等15国联手建造国际空间站,预示着一个各国共同探索和和平开发宇宙空间的时代即将到来。不过,几十年来载人航天活动的成果还远未满足他们对太空的渴求。“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一直都心怀征服太空的欲望和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决心。1998年11月,人类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美国宇航员、77岁的老格伦带着他未泯的雄心再次踏上了太空征程,这似乎在告诉人类:照此下去,征服太空不是梦。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而对太阳、月亮和星星进行观察,确定它们的位置、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并据此编制历法。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此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哥白尼(1473-1543)。

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的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

伽利略和助手们在一起。

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

发明反射式望远镜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

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1742)。
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1730-1817)。

天王星的发现者、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耳(1738-1822)。

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1889-1953)。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

射电天文学的奠基人、从事无线电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央斯基。

天文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10-1995)。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及其后端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中国的浑仪、简仪,但观测工作只能靠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了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时代。在此后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而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香港天文台也经常发播台风警报,是个例外。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来确定。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作出预防,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九大行星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星星和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星星和物体统称为天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也应该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一方面,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不少人往往分不清天文和气象有什么区别,电话打到天文台来问天气情况是常有的事。也许天文和气象都是研究"天上"的东西而使人产生混淆,而香港天文台经常发播台风警报更使人误认为天文台就是研究天气情况。其实,天文学研究的"天"和气象学研究的"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天文学上的"天"是指宇宙空间,气象学上的"天"是地球大气层。天文学家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气象学家则研究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所以,预报日食、月食的发生和流星雨的出现是天文学家的事,而预报台风、高温、寒潮则是气象学家的职责。记着这一点,天文和气象就不难区别开来了。
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分类为几个层次:
(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其中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其中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
(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
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天体测量学是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和测定各类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建立天球参考系等。利用天体测量方法取得的观测资料,不仅可以用于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研究,而且具有应用价值,比如用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目前,天体测量的手段已从早期单一的可见光波段,发展到射电、红外等其他电磁波段,精度也不断提高,并且从地面扩展到空间,这就是空间天体测量。
天体力学主要研究天体的相互作用、运动和形状,其中运动应包括天体的自转。早期的研究对象是太阳系天体,目前已扩展到恒星、星团和星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使研究工作从运动学发展到动力学。因此,实际上可以说牛顿是天体力学的创始人。今天,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报日食、月食等天象,和天体力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天体物理是天文学中最年轻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各类天体的形态、结构、分布、化学组成、物理状态和性质以及它们的演化规律。十八世纪赫歇尔开创恒星天文学可谓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天体物理成为天文学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并促使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作出新发现和新成果。就其研究内容来说,有太阳物理、太阳系物理、恒星物理、银河系天文、星系天文、宇宙化学、天体演化及宇宙学等;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又可分为实测天体物理和理论天体物理。
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1937年诞生第一台抛物反射面射电望远镜。之后,随着射电望远镜在口径和接收波长、灵敏度等性能上的不断扩展、提高,射电天文观测技术为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直径为100米,最大固定式射电望远镜直径达300米。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二十世纪中,偏振观测、干涉测量、斑点干涉、CCD探测器以及多光纤等技术在天文观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天文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后端探测设备的发展和改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星星、太阳、月亮,那么天文学和我们地球上人类的生活、工作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目前天文学学科研究的许多内容,在短时间内与我们人类似乎关系不大。比如,银河系在如何运动这类基本问题的研究显然同我们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天文学家的工作在不少方面又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
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时间,而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须由天文方法来确定,这就是时间和历法的问题。如果没有全世界统一的标准时间系统,没有完善的历法,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将无法有序进行,一切都会处在混乱状态之中。
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发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月球探测器或行星探测器,除了技术保证外,这些飞行器要按预定目标发射并取得成功,离不开它们运动轨道的计算和严格的时间表安排,而这些恰恰正是天文学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在几十亿年时间内哺育了地球上万物的成长,其中包括人类。太阳一旦发生剧烈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无线电通讯、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等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天文学家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对太阳活动的监测、预报工作。不仅如此,地球上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比如地震、厄尔尼诺现象等,天文学家也在为之努力工作,并为防灾、减灾做出自己的贡献。
特殊天象的出现,比如日食、月食、�

收起

晕 是大气中的一组光学现象。当天空中均匀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高云,太阳像披上了一层薄纱,颜色暗淡时,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一个内红外紫的彩色光圈,着就是日晕。晚上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圈叫月晕。晕的形态有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晕圈外,天空中还会出现与晕圈相接的光弧,叫做日珥或月珥;在日月两侧出现明亮的光斑,叫做假日或假月;还会出现通过太阳或月亮并平行于地面的白色光环,叫做假日(月)环;日月上下方伸展的光柱...

全部展开

晕 是大气中的一组光学现象。当天空中均匀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高云,太阳像披上了一层薄纱,颜色暗淡时,太阳周围有时会出现一个内红外紫的彩色光圈,着就是日晕。晚上出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圈叫月晕。晕的形态有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晕圈外,天空中还会出现与晕圈相接的光弧,叫做日珥或月珥;在日月两侧出现明亮的光斑,叫做假日或假月;还会出现通过太阳或月亮并平行于地面的白色光环,叫做假日(月)环;日月上下方伸展的光柱,叫做日(月)柱;日(月)上下左右出现的十字架似的光象,叫做光十字。
尧时有十日并出现象。1985年1月3日11点左右,黑龙江绥化市上空展现出“五日并出”的奇景。
华 天空有薄云存在时,在太阳或月亮周围,我们会看到许多美的光环。这些光环按紫、蓝、青、绿、黄、橙、红的顺序由里向外重复地排列着,这就是华。太阳外面的华叫日华。月亮外面的华叫月华。日华难见到,月华较常见。
华的清晰程度、形状、大小,同云层结构、雨滴的大小有关。在云层厚时,衍射光线不易通过,也就不容易看到华;在云层薄时,人们容易看到华。云滴大小比较均匀时,华环较完整;云滴大小差别较大时,华环模糊近于白色。华环直径同云滴大小有关,云滴越大华环直径越小;云滴越小华环直径越大。当华环缩小时,说明云滴增大;华环扩大时,说明云滴在变小。华是一种地方性的天气预兆。华环直径缩小,表明云里水滴、冰晶在逐渐增大,云层变厚天气将转为阴雨。因此民间有谚语:大华晴,小华雨。
峨眉宝光 因四川峨眉山常见而得名。形成的条件:一是观测者前面一定要有云雾;二是观测者身后必须要有太阳光直接照射;三是太阳、观测者、云雾中的影象必须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会出现这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
海市蜃楼 上现蜃景常出现在雪原、寒冷海洋等地区。由于地面冷却而使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密度增大,而上层的空气密度迅速减小。这样,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线会产生反常折射,沿着上凸的路线到达观测者的眼中,看起来远处的景象似乎在空中。蜃景清晰,持续时间长。
下现蜃景常出现于暴晒而强烈增温的水域、陆地、海滨和公路等上空。靠近地面的空气层密度因为温度剧烈升高而减小很多,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这个地域内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从而产生反常折射,光线沿着下凹的路线到达观测者眼中,看起来远处的景物似乎都处于地面之下。这种蜃景常为倒像,景存在时间较短。

收起

自己写吧,给你些说明文的材料....
1.中国古代天文方面取得的哪些突出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

全部展开

自己写吧,给你些说明文的材料....
1.中国古代天文方面取得的哪些突出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
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其中有一年内各月里
的早晨或黄昏时北斗斗柄的指向和若干恒星的见,
伏或中天等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的知识大量出现.如:"古历五星之推,无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经,以荧惑(火星),太白(金星)为有逆
行."(《汉书 天文志》)春秋时期,沿黄,赤道带将临
近天区划分成二十八个区域的二十八宿体系已经
齐备.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盖天说认为天如一顶斗笠,地则如倒扣的盘子,太阳
绕北极旋转…….宣夜说的理论则为:'旧月众星,
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需气焉.是以七
耀或逝或往,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迟
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
也."(《晋书 天文志》)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他
指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
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
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浑天仪图
注》)
对于气候的变化规律,《尚书 洪范》说:"庶征:
日雨,曰肠,曰懊,日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
其叙(序),庶草蕃庞."《尚书大传》中阐明了这些因
素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雨以润物,肠以
干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其
时,所以为众验."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
叫做"视":"视之见风,无须臾之间定矣."(《淮南
子 齐俗》)在战国和汉代著作中常见八方风名,而由
八个天干,十二地支和四个卦名组成的二十四个方
向在汉代已经出现,《乙巳占》中的占风图,亦列有二
十四个风向.对于风速的观测,认为风力大,"其来
远",风力小,"其发近",并根据树木受风的影响而带
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把风力分为八级:动叶,鸣条,
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和飞沙石,拔下树
及根.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
《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观测
冬至或夏至天气的湿度情况.并用阴阳二气的理论
对其进行解释:"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故夏至
湿;火胜,故冬至燥.燥故炭轻,湿故炭重."(《淮南
子 天文训》)此即所谓"悬炭识雨".
上述天文气象方面的成就被吸收人中医学中,
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基础和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的
天人相应论框架中,五星变动是影响人体生理病理
的因素之一.五星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大系
统.五星变动,各从其化,通过对四时气候的影响而
对人体发生作用.天人相应论还根据二十八宿观测
太阳行度,并以此来记数人体卫气运行周分与太阳
行度的相应规律:"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
二十八星……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
二舍 …旧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
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灵枢 卫气
行》)
在宇宙生成论上,"《黄帝内经))选择了宣夜说作
为自己的宇宙理论",[2s〕在《素问 天元纪大论》和《素问 五运行大论》中都有着与此相似的,精彩的论述.
宣夜说中的气是日月众星存在,运动的根本原因.
这种观点被天人相应论所接受,将万物与自然统一
于气,为阐明天人相应论的内在机理确立了大前提.
天人相应论中气候是关系到人体健康与疾病的
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采用
了((尚书 洪范》的五行思想,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将
其分为五类,即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分属于五
行系统.对于五气性质的阐述与《尚书大传》也基本
相同.
1.2历法的成就
我国历法最早可能始于夏商,《夏小正》中即有
物候历与天文历的结合体.周代的历法在商代的基
础上又有发展.当时已经发明了用圭表测影的方
法,确定冬至和夏至等节气.
西汉末年刘散在采用太初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三统历,收在《汉书 律历志》中,流传至今."太初
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
首次提出了以没有中气(雨水,春分,谷雨等十二节
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把季节和月份的关系调整
得十分合理.……太初历还第一次提出了135个朔
望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关于五星会合周期
的精度也较前有明显提高…... '[3]
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
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
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
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
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
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
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
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
《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
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
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
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
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
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
《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
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
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
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
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
区的地理特色.
《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
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
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
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
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
实际的.
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
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
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
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
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
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
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
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
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
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
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
《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
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
《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
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
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
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
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
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
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
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
《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
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
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
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
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
活动等).
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
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
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
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
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
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
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
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
《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
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
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
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
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夏小正》和《吕氏春秋》的这
种思想和认识方法也为古代医家所采用.他们将动
植物的生息规律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参照.在
((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论框架中就有五畜,五谷,五
虫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人五行系统中,与季节气候变
化,人体脏腑功能,情志活动等相参互应,成为天人
相应论的内容之一.这一宇宙框架与《吕氏春秋》的
宇宙模式极其相似,只是《内经》的偏重于人体,而
《吕氏春秋》的偏重于人事罢了.[41
上述是秦汉以前中国自然科学中有关天文气
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的研究成就,这些成就为中医
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天人
相应论的有关内容,更是以这些成果为依据,才使其
至今仍保持着真理性.可以说中医学天人相应论是
生产实践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共同产物,是中医学
理论体系之精华所在,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
义历经两千年而不衰,充分说明了其科学性.
2.当今世界在天文方面取得了哪些最新成果?
发现宇宙有96%的是黑暗物质,建立平行宇宙的学说,猜测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的通道,假说宇宙是有"生命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