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原文***最好有注音的!对了,要有对作者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5:11:05
***谁有原文***最好有注音的!对了,要有对作者的介绍.
x}N+ٖ櫜J-u?W>KJ/<6f<[Gï }kMrURW_^'T3&_sST1/_{vO6dڃp+]ˍ2z$G(q_5nvjԫkظܹW_~!7Š7]}-R7}4>^bza>(aݑI?ԗ3i97;s^9Y($jQ <_\bO|r`꛶9OৗiUɣ;:n-n<+'[دvl!ZsMƿ:8(FOc-ba~7Gwu9'y~~4қO%{>)q4g3W<ȀU}ܽ>)ܻ>bZ1MjgzfGc&x2bn&e#'~O?sk̟NT``:z`'5,MqNcla m'Zw1vdو0[zDz\oUS#qoD:9-䮼+lǽّs j_B*T~Olh}63Ŋ} 6 ^G؟;䤋[/?9sy'ঈQV#glePt&&yysX 8vO|rWʭ=;38'En縀Rdo:8g7$]' l(.0L{Pdhk#_dS{8K4kZT2oM{/_|*"-`q>Q:^{-mٓt}bݿ>ԮB=jrpGT/G0|HN94>Ю`0P;_t:i8Kwqf Mb90;'m7sW@.PwyUɴiǝv9>e'i#Ϊ2rЩe=Y K6̶q )QLb>aJf =5{&5U5O?VJ9NcPxſS۠ڰ΍`yd>'JvhTlS2ٙiciB+hA<~AP^`M<0cf9z/aF؝lȤ2~ދFCS6cٿ6zk5YL<5dEvhef)Ch,lqdy%pG[^z7s]&!>ҏdT{9G D9L(GoЈ.N_la֛Fл MԋXQԿP G?InhӴRulÚy b2öIEBv4VꞔBH(0?V7[ '&¹2ؖgh[K'Lnb%yFU}FeSr~^g'poHTb}\MUNGuܩ zF SKi(k`g;q/2r|h4|T[UrΏTft#H `l֜^NtN^j֡LT}/ XC1sy7,G /̝h7;fay _71pjW*#5g_]aF+>}3zxX҇U(\#{l0-Cn31.RiQNM 划sd6xbæ`o.,;ʡr a53d͇EPӍDMw7L:2INq?JsS939H֯N)9t23 PRj)eewtk sƲ}N kf06 (:jpؼH@-J02a3kFT@1RGp+аnm:~8]KgZ¯󷦸Tzq7tb cD2by&PN6 T3ʖdb%CWT G:WmX45"^A1*k(G=ub$Sc`7}l#fω{uI5B=E3-Xc[IbcN4ٛ8XE^ćt2OD0 h5AQ[lHV*PZ|@KSkPƄ 20mEYek v b| i@O~83Y8Dpl:=+4c\GStiJTM3t{hMyiASjrLR #O*1QV[ p݃ZpJxd;S9,}o!\̫:`F/7?Z۴wB}L3[eUp?v3m,C\ r&Q167*6rRW༶#h \?-ci41\(IG/p(  8ZAq̠^nǍe0]ɝPU7BGs< wL6]"?R^`Y: z^}s GЗ8eNX 8nA"" ߞae63N@WRfP xÉ_GkKm03S,^z@ AA#(2G̝ 8r֒ʶ8Ay)v{++ wf.ou+Euɝ4?%|_{S0ѺU(VuG'n"NorsV7V˸[vWdoe#" nki 鶗Fo2 [ΏP1Ѷ"]6_nt/˗ ^}4N.ǍmIS@<{I)p*;Ea3D#sQADh j :O]w\oE7Y Jjm&&_B!-T 7-dwC2so$ .CDF5_6cLW3<rҔxW;fՁԯz"ԯn>84`x9Y%􏞽1.@{X'rw#I#wR#{d2>NcZ*Z>ΨrG[foL FlX\]j)}hSbRݮbw7y  dY/MI02cORvmuݸ=*c>(*uGLݨMʂv))JLՈ ֌j?Oeg*/^P+]K<9؂yӳ}3Jt|mä+& cN"" G7 .vk_;S+z?N#\OOxOw*Y'Mo'nVY$װdfrHo_A(N^VC1gahLk`;;3lsNh>z& 7Qw}Wo3"v`|jL {̑$ 16&>f fmx7ܦ9Յ'f_3)UnDd-'Eȋ&ljd|dǶ1g 1WC_1W<2BL`-RH8u棤i);S&oAP\RY>"Zmg&s ' WD\w   RTUƈ[䐝0E1b{JE{xhtTD<E;Pmhcc5+%o-@V~Vs;jwjByd2t#T7(|/ {ѱh3tiWΑDV}Xܬy7Z;>cԋ2nZtgٷDZopOą+dܥWe.|Ubn0|v}qmiV?d,.̞XbCܩVt}1[_Wxze')Z .L 2ݮO s9w'\+S}'WeOL%߰UDWO*8|rU.pʫR'WOӃ'#±>㿙e[Iu(Q-%g6 U~81U8V*d$IcNp@ iM#`߾-Q޹lVa4 5>ӎI"ZY?Ti&/ظ?цW!{/=tdZaa *8W f|zG ~/{Q7!=7 Ic!hz &EPHMC6)RNx?!q8 R,|0f?&g >$l&>:I̎ /tA#^v8:Y\CwMZ8.\k)K΄Td_,!Epv$w;:x^NYH.$QHL~D]Q>#BZwqd%T 0{S6bcq MJ+KvGpkBEg%4 h?=:7ʒyva:O|C\"fFry7h>jW؎,`!MAwsGWFb~ T<͏=Q,@sld ԑ,w<=*I4-pmvolffhɖHNҴ7@B<\qGXȍ$od|Uާ, |UxGۄ^`Ћuت)K̻䕗a"ҩG'ɹoz9T3 ĖUDg{Nu]fIk&%wm|г"l^&l/}C5Ov.EaۇC3 O_ph9ng` mV,A{ELI'Y&]#`&}kh0WXR1 o4cG$Gu>Rkq۲gS],"BmIo3L !!jMdaڠ zZ{}FazTP b{[Op4?u05|nMW[ M cS t]Pʨt]@ܪtge,܏[ Bܚ04?l >!]5Jauçǹ|XkOQ=O-'^3Fk%g900Bsμxcyc,;XZE3MTs?W"kǧ鍵 S}ҽvLO*OZŰ~gc-:IMO"O:} dI}Ob5g=SI'GYa>IYoZ_,2%dOE$a"R\/RR??SL J5%,0R:rĺR^ZKť>يJ)+%HEeB y)kJM-kŦ$MYBeԺ$e Px#GI)Vv})rΚT gUT"Tq _Yd}(EbT QZ$.%8/Z߷,hi^*Mkũ婔/0_+R2U2'PʆA*m3,W, g UyZspi&͂:lij+zfRa7&[XD u <1V?U5yZ&̛jc!f;-q- w(kp[n̜| YwNyLwY?ֶfI&46 Ow_$y3C5yä͈Ԗ{,PnZ<3BґRT  ٍ[ `ShVW[,^ nٽ3-笨 ZJ4ӫ4Sڴ@&LNi')~,R7.^J8GoZ>z@&]zө\qAm?^du&칪v$޻n}]VYT2skhs8=Kp O/^Hvu4R$͔b`cnr]Z<8A@lqg(imA'Z?~5u;HB&J.+0$@˯a9A8]~^ h9!:$Kp =GӺo^tDΡ؆-=gt8: 1tgPN,D4V_4$ m͞yAٿp׷Ss3uA|UbK܌'&pUr/WɖWHJSSPcS̽7u%n>Rmy*\GqH=FVySIꃤfZ؋~5WGzi7Ttf);WHQV#ul|@(dX;DNL1 N)*Vʢs@^4T ]rG7ʊV$NTlRîeƌ|rmVY᫺M+*S {B!e4 q4Kxꂋ NC"mYtN0l,LszWǥTWx'z3![!8,ZGTX3 ֊ jbԗps6lX-(!)k'b{y1ZHZ;P?֞Ǒ'Wjd9Հ)q&LSD!MS+/hCLļ)ٙH_ >a-eF= ӦRWȂ$Z0E#pTJTq6)+m?Ė'pi,i0|}3R T؜,'Ԥ5p72 J+():M( >"Ljl=F pBEЙ125[.ض<a} ʭ\^^")AjUEV^pnTݍ&BU7ʇEume3.h%Ň"nBD=^f=<)߫r_˪m)OȤҼ!LNVq)X 8D3 O&ۭd`xhSLR7\JlR =kl,fX8F] -%rW,Zk@Vx9k51kS$>F}J+zBe h0nH͚rhDxyD9*/ޖ;e}% 6BE^A6dar.W-扻%ZE:>∉&eX_$-'E0ݓoQ 8#s"i[Aj89f @1eX \l?U`M'O /fPkdlqt5 ~fdNm\)E,JF}U՛)Gc&934VwQ@CqƐmYHAj]'(=BtZa٣gy)5l;8,?)J 01)V`{W& iUY);T9셴 v(oٷdVsoVv ZNϬRU+ffMR_x^Դ 0 tCCR9WeBNMsZPcxKIVQ?SDբ3#s1=!n;3ɨxA5E Q\,%c5ʘ^V + aYߞ妘q<,{[NuG^zal4JhaCny_cΈjt쓁]VxksL֦B{ KJ#xWoMwjs2#c=EJdjd +nsuoK~1㲼=ms"U)RE'.+)oߦP_W(*E1tPP ?'J,yʸ6ϮgrRNz[?dhy{rTuF-,WDYp2zjOrYpv݇6G%V^Nv">j7lIu6c1|wQN4VVgeeC$ɦR/6#^[;vDG4J3Tߞ8G, F;K^rvUX.fKj:U} APkxCwNWBpqxl~PഴR 'E$ݑnzC%+M,,l,INJJ{yO߃jO_O9yeψlShm%.;K 1| ┘D7+v[~ĤT0Gzע4 5̜" Im. $%mYG~jA(-jueABZb%˻\v)V‡t举AHBEg;$;XUߊ½ۋ!9Om &)`)A=֬03ʾl@odyrX?}Yy}oB >0*@JKY{d^&:@a\)=-WqK6洮jZUczyp 3!v܎`5fN/Iy5vL㏼!̃xܬQ3a]Tg%1068 @ֺŸЫ|xt׭>U ڗ1I-+n%6״,*|QwZ`{vͿ{Ԛ0O}S%.Ѕ?ֿa -kFs?Olq5I)-Wx!hZ_J.,ŴE^5˕{R ZQGpYs]\Bn3a*dKDֈ+NU:BHC4,okjǟo!ә_9@ SCX+Qwt| CwO5bҞ^<0e^ׇP.+G_;@Adw-ioWgN3'oDM!'xZEM M(ϑi-RKsca%_a^'kK ${K UCs*ȹެ&nT O TdV&,RWdH<W},[

***谁有原文***最好有注音的!对了,要有对作者的介绍.
***谁有<<春江花月夜>>原文***
最好有注音的!
对了,要有对作者的介绍.

***谁有原文***最好有注音的!对了,要有对作者的介绍.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类别:【】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

全部展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
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约660-720)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张若虚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进入空前辉煌时期的前奏。
张若虚从小致力于诗文学习,以擅长诗歌而闻名于世,与当时的贺知章、张旭、包融,并有“吴中四士”之称。赴长安求官时,他曾以“文辞透逸”一度轰动过京城,不知为什么,张若虚的仕途却不佳,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仅做过一任兖州兵曹地方小吏。张若虚的作品,今仅存诗两首,其一便是这首脍炙人口、并使他名垂后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为五言律诗《代答闺梦还》,两首均收入《全唐诗》。
《春江花月夜》一向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反复咏叹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春江月夜的绮丽景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廖廓静谧的迷人境界。《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旧唐书·音乐志》记载:“ 《春江花月夜》 、《玉树后庭花》、《堂堂》,并为陈后主所作。”《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些《春江花月夜》,多为五言四句,且内容平平。张若虚此篇虽说也没有完全摆脱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全诗气象恢宏、意境深沉,与那些同名作品是有天壤之别的。特别是其诗情与哲理自然融合的笔法、清丽新颖的语言风格,与初唐流行的浮艳诗风截然不同,以至于李白、杜甫等一些大诗人,都从中吸取过艺术营养。后人还将《春江花月夜》中运用回环、往复、连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音韵调配这些艺术特色,总结为“《春江花月夜》之格”。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就借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葬花吟》、《桃花行》等诗,以表现林黛玉的才情。
后人常为诗中的“春江”在何处而争辩,有言扬州瓜洲一带的长江,有言杭州的钱塘江等等,笔者以为“春江”乃虚指,是否在扬州或杭州并不重要,正如诗中所言“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无疑使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晚清学者王壬秋,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甚至认为,张若虚“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其功绩“是无从估计的”,足见后人对张若虚何等推崇。

收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

全部展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燕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朝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也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读此诗,你会领悟诗、乐、画融为一体的月夜春江的迷人意境……

收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

全部展开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收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

全部展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最后八句,令人低徊。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虚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情无限,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