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5:40:50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x}Yocɕ_w_Ϊk`~z01f ~pۅ2˳Q )HjE*va{awΉAJJ dqc9qϿaXHf4'cA.VF/?sqp7J3ʟ ۽a'ojoo_?7~3 7éa$}\5ܙ mΚR֔ozJ ۥ4{3ho Gʶ|3ag~~o3ʰw@osz? Jtr]%=knJ>]E><尽3= skǰ@>% a4j* * tѲM~8X^uMx_YWSL*Zh7Z2Zx.\f-3?dA8- v޹iv=hq\3K0=E+LXmF}a-qTjQ_iDdõPHٿLĻFib"6L;9ڛQz'Uh}nY|͆Rs6Y%KD+žieG^Zfxq`xFƎ+bҚg1) ʃ<@,u(~7f}[9҂hWN#>\全LR +y+4;B-1N: 1ޤQҽyXk7Ls.m@2/{n턋+_J3[`L!g7:4'#尛)ֈrBj:u) LS1ŀ`MڼBgBZPs3XXt,0 juI6Q~>N- `vjt웣ywF;l %XW,n^Y,><fn!ATVݬZw&kMY$a^ ;V X2˴in'X1X7Ien~Ldb1[{g<,G˺iغ5-$Et>3|u>Qzb >zk!ɵ^It"&{'=N$Wչ3"M#[u2U:0yV,h])FLT;&w!?7i0Wy)7ve_L V:8{&-Ns5 8CqӪ,:b 5pPIޚv[$0hR֢X*TQOJzFoFS-M"AlsJ.`s"swtAvɞ́6BU/d穫a˛ܻKtړMt{*]HΫsOhe ty,$#KEg 9P*I5Py:f(=bfٔ)B+Nsg\M? =NRx RiH/BA;t$< I8[&CS]t=;;PR*4Qbrw`brv7u F@,I]OI!" 7!;RE:,N2wdDŤɾ`Q#9ܮ۩)DǙz"2IoŭWiY H~ >.xlPΚDy8ɀ_*Fz@uғ3 ++;m@,ڇԂG:IJbhm' vKxzm-4T[-!*ٞ~;=zĀ^Gn$=<M7PؕoK3 ƿhH %=z:A iiKAS ILR?FvBn̔7G |bx ᤏUi$?[O'*ɏ'Zm$;:-wYѵzMB$K\xqo4*rPg7}}H RX>q=_y= wHǭe6Nݑ !% 5VsY6pJjn?%F%*%,+$nj؁;5E' V. &|lXBC\Вn W}DGXSC$UkXMd:Hv?mk ^4vq ȯGZ)(ď-QKebT4 (Bjx$1.PK]cZ} "!>()¡sxKS %fvTͨ# ~iӂ$nheͦ ;K;on!/ǂaN DrhNv4|2;pfjCG~ AD-dD8Ԧ-̊#RJSDp ̳CusNo5骂ea2J25cC$M9X3փ bq 鹻6`O٧HXٜ=pSXiKE%_ۉJ4/99PRf1%:ʙkhledB]b Ӥ%th>U8v?vxzdɱ&b"g8M-:.2tYslh#e g/c/iwdhvأ7G@@m3/C%C&М ;}=t:6=Tdb> ̕p*?iJdX axɘ-/D[}vl+6 D@x(!q^yDRQ 8zt-8]Kaa6ʬWI#2?HELrP׽-pE,AwnvڸhU(01ncg MTzXܰ$<4R $o %^>/p Z.bq4 Z0MmX:G)AD­iVW\ez\ 9ӑbW{\"l-" 4V6iHG]$ du2rf%G ~r2Gaҿ 1FvdƢ*\{S[O_)8Րb <;M@n=" &D Ǵ"eu%@Ek"l=7Fq[fk-a]Kzo41 YX~ ς[@ Q5 /DD^4v:&3y. %Xqx>ѣ:ht  =*쯁3a \<$V.Z?6W;7^I_ n\|ˎI &+ʟ#^l}X*]ʼn |w2[dM̧;QN>P𾑆bl|VҐh.`TVohBH}-Eaidnt2g J( %I;~imhm̋7˹(+E㎡=s~05s=# MyϪvbeGxr+Rޙkp|=7ufXOȦ6$KvgLS!`i߁. `&+\&S-RIZ,^sি;M!!" DXNF7GL3V?PW5*=E``L*G2 -+Mb=%>s#}wR 6D`χSdk[6S%-[j?fY)1>:3@9d49Olm$$9ХX)0Y/TP^Uõ905 ɓ%/&ỲYr$v(ń :Ju m[y;!P\tۙ@W:wpjʧp}7Wl,vF-i`NnAdRzlIF uVzLp~IYJB0LaF ,fb֎>3 ˦~ߧp>}J**&Q"nfW+ 3gTs|"b1WߣU#f70¨mq^\RF_J-Pk6~_Y8%ᝤ;uO%Ff8F4MZ4JcF+ո俐$>~!#9rLME. Sϓ?s?~AUȢ".e`=dY!I2FsZ5f\ҥ7:3G(*mߟRߣ2r} |gY"%J65Z^N?!vRv\@Ht})1Qh> qnVR|jCIג~c L_1#$E{[͇Klv Xצ-v=` #tO6wbO^b)c"2J$cB!7NWgNe+/r#qQ"gjavW콓8})6J 4% [gqt?'^8Ob y-v3 IZGch=+s1$9І?D/ ڡPQݟ$YƲ >F*PI+PU~KڛqMA>0y]I*&-DC@ہMsд93#5^( \(ߤڻY4|[8꒏3+E Ě 7"d?r d+tG(J|m>}U':ݫ.qSOdDӓkh J kTߌs\S Ą?70Մ_wn?g \e(]ARMZ9ǹ8jyœJ9vJM+U<8N`dIvx9A!Ku$̉ ԰~fAiQʢSgעǀCI];&R@ Ar8e {tn[Cqu~A:'"kk;+;j{sM1L'CX.RSi0Q\ $(IG 蒑H|ÒLL"N #hnAk/ N[K9p HRDzi3|\±)>D.1px;ɶpRщ\Kq^e5-!5q؝z6mHiRm(TěmnJWniֺpZBh A.f󑬿EKǨݫ,ma#)'wG}M aCCWV`9hT.?);I۔uVvrUwJY)fLLWЬ*~Tj,%6|뮑m;ņJjĵ`U$9hswʻ{n;ǯR)//;)+BP ZU0.CKo&7cQ&w$QoVT[+~rk,*ȋB, Ԯ$cWڋn+jzw~ەŹsHq:2DvO uH_*!m܅[zB6fz8WQ-8&~Gn&g?3T7KH[2ϧI?PP~ABCPn_B8e\IP##$ȲrF!~ T!Qq J!Npv*pfo: IIYD /I"$xʵ,G$a8UԾ& 0)<1OE-.E$43+PʎV~z-Oʡ_dWqiJIQm)IX%|-%.my<8$'[KFvVk]yGY=:(jxEG?wO |29~=e2b$tkӹol:Q|ϤCr(bf@}i΅)HD6\V)ěO Xkx*\YW=a,JyĀS,bLѧur!~iE^} -Hn9\tQHn]R٥p>wըǓ'o%}‛zV>IDpkOxʽC8 *0qjrUS\`s؄$HyV]n3jyfw&9[or+KB%^3i  O<*EƑcY⟞K2*ib|K!ǰ},Ndp9g2燓`oϏ(pR>6DԽ.t inUµSI#oAޕFՓ؝n39Nr!ԁOh|&L Slӏ`)uUr!IyPr^u7O bDZX5)U24y_J \J90(& 4|uAhtJ'MM|n9@ds[) QG3?KcӟIei#\϶dlřTOռ&8=UWF!灱eSWނK'$j/@d+hoժ\)FY+lV7ɉ+e= =%\C#Wrn_OjQ\;{?(&CZxaK"MmPp˨ < O~iyĺ;hrsNMTɹVqczGDh*LoWqӣ8SHM"Lxwus~418 !ݨ{E<[`_:lE"G\"i23"[f{47cBYJvW\SZecn-[|ק ʝEӴ` L)u÷;)٢9^%nL`f/n(_kKqB}ؔPSsZK.5 ^  ,qt`5Ii3 LL­ #9G\>,1-o0&\6N,b6 䤫Vpy<1㠭<_ciʴLm ?1VZ]/թRU9upTo[\;q9{K%NY⊞%zbia'Mdkfp/ c.P>2SN4A3?z x'dm^H)Lc4f,9yW7Ai>zkibEf\N48ߧȑO^oŶcǰueņ.Kw`\ KԦKj]{2`DQ_c3m>(Ʌ&s=NXbܚDH$Ynշр5GŽlq9#IJ8)Aykzt{>:A*>c+ |6LwUP3ue,3U/*Q:(ɿI[/hH#YRJ*MS^c"9+.z7*MR0pM*;0)tr;i9 !MBT".Έ(NIP!YҢ hC`w$EVW)P+aD-l.?VEGMhjJN +˗QR>I q\L("7;02pd}M:/ZB$YDrw C+"XG_q$ׂ?+m\.XMD>pֵD͞E$S# Ma< M `݄hˏʥWxDfW./VKMƸlG+%H!'>?\/&8LSs[ C^_?-!KdPoy$M i_/M?%2S>*97 w=<;N#0! ^z&TRJse>#/pjȼTLBlb[@V:A~gqm ] #ĭ0SBT/s! [є DaR9#>x) ``s7Ioh)_\5T)&Mܼ1úd>L. c2HGUI'|M%0̳8 j8͚ɂJQ+LV*-ni]BVj]~,:wd`#LPKp7 4_߈,~俨JJSGГq%jsEaTմ9ͯ(}(1'<G"܆#9a(2'Y]ur؁KD)4Op;YJ OWuLC-IKfPҍ|r^gq6Dg_ ReL\4FώwO̳wv&]9HPQfHh[׹hMbGޑȻ|"PRϏrf\5; '"Ap7nΠ <3 ~Cvob|ݝ}rֽ̀C?懟ëww)00SJѤ](AUzgji)\;1.F7r:< a*MNyє޼z_~믿}%G!P䤂ưr4>?NepBQ:$7=Ik*e-Oۀɋ {׿/iZjٯ)S\vQ5]vGկ%^^ 7F[Քش_r uƃ=W,M6ʢ_'Yd  z7_NEWmZ_ X3 ׫P+vqV۬z ui.q7dHA`x3j7^Գ^o,Mn_{֣OI"+i⡑7qKnLX@ a&C\#7'- Wq-*SOq쇫yڋ@qi|t=%7Op$#Bhcלit :GS!*Kak1)8&>1ɾxtn> Og3bj~o~I?|/7o}o~?W{?}?_Û/~E߿6x|R>Uɇ-5W|ȕ(9 A>ëhIVq넔劈L<ˤ:Q|KZ@QMt+'I1?|[??*kM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摘要:从科学发展及其应用的历史、科学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之间的关联以及科学的社会研究等角度进行分析,“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呢?两者都是或都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具体分析,给出全面深入的看法.
关键词:科学;正效应;负效应;天使;魔鬼
在我国,人们对科学的一般看法和态度比较普遍集中地体现在对“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的断言上.断言不同,表明人们对科学为什么会造成正负效应以及造成了怎样的正负效应的理解不同,由此将会进一步导致人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去发展和应用科学,产生相应的科学认识成果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结果.鉴此,有必要对各种断言及其相关根据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
科学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吗?
现实中有很多人对此给予肯定回答.他们的理由普遍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人类,又可危害人类.
表面看来,这种观点比较全面,而且好像也与现实情况相符.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则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中世纪晚期之前,科学可以说是处于萌芽状态,正负效应都比较小,相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它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在中世纪晚期,一种新的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在与宗教的斗争中向前发展,这种科学认识的很多方面,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维萨斯的人体结构、伽利略对天体的观察以及对运动的探讨等,与宗教教旨相违背,科学的有些方面被宗教徒视为洪水猛兽,科学对笃信宗教的人来说,成了魔鬼.
从16世纪到18世纪,近代科学革命得以发生并完成.在这段时间,科学总的来说走在技术的后面,科学的社会应用,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科学的物质价值以及在创造物质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负效应都比较小,但是,科学对人们的启蒙作用是非常大的,虽然很少的一些人对科学有所非议,但是,总的来说科学的负效应并不大甚至没有出现,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天使的一面.
自19世纪至今,科学走在技术的前面,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应用,科学的正面效应逐渐呈现并扩大,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福利,此时相当多的人已经把科学看作是拯救人类的天使了.另一方面,科学所产生的负效应也在逐渐呈现并扩大开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环境问题的出现等使人们意识到,如果不对科学以及科学所产生的负效应加以考察并限制,科学很可能会成为践害人类的魔鬼.当然,从现在的角度考虑,一些科学悲观论者,还有一些持有其他观点的人,如西方某些极端环境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科学的某些研究者有将科学看作是魔鬼的倾向,但是,科学的巨大负效应可以说还没有出现,更多的人是不把科学看作魔鬼而作为天使的.
从未来的角度看,科学肯定会带来更大的正效应,这一般不会有疑问,至于是否会带来更大的,甚至是巨大的负效应,则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果科学的应用不产生巨大的负效应,则科学肯定就是天使了;如果科学在产生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负效应,但是,人类能够解决科学带来的负效应,且解决这一负效应的代价较小,则科学对于人类来说呈现的更多的是天使的一面.否则,则科学更多地呈现出魔鬼的一面.由此可见,科学是否是天使还是魔鬼,不单纯与科学应用是否产生了巨大的正负效应有关,还与人类能否解决这样的负效应以及解决这种负效应的代价有关.
一句话,历史的经验、现实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展望表明,科学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2、科学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吗?
有些人对此持肯定态度.他们的理由是:科学认识本身无所谓善恶,只有真伪、对错之分,不带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如果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的话,那么他就将科学造福于人类,科学就成为天使;如果运用科学的人是魔鬼的话,那么他就将科学造祸于人类,科学就成为魔鬼.如此一来,科学本身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之所以以天使或魔鬼的面目出现,根源在于人类,是人类的异化导致科学应用的异化,真正的天使或魔鬼应该归结为人.
上述观点有一定道理.爱因斯坦就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居里夫人说过,科学无罪,罪在于滥用科学.马克思也认为,科技异化的根源并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考察科学的实际应用,如核能既可以用来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发电;原子弹既可以用来进行非正义的战争,也可以用来保家卫国……等就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将会发现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很多时候,人们抱着善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也会产生恶的结果.如历史上的许多环境问题在显现之前,人们是不知道有这样的环境问题的.这类环境问题是人们在理性利用科学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不是人们滥用科学或者想利用科学破坏环境的结果.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呢?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本体论上,近现代科学是在对自然进行祛魅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此使得自然不仅失去了目的,而且也失去直接的趋势、价值、意义和变化,没有内在价值,只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没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被看作客体世界,完全按照我们的目的加以利用改造,成了一个任人操纵、处理、统治的对象,作为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从实践和价值两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认识论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等的研究表明,科学不具有绝对的真理性,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也就是说存在不正确的地方,将这种带有不正确认识的科学应用于改造自然时,造成环境破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方法论上,近现代科学主要是以机械简单的自然观作为基础的,但是,我们知道,自然是存在复杂性的方面的,如此,当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运用到具有上述复杂性的自然界中时,一是将复杂性简约为简单性;二是舍弃了对非规律性现象的探求;三是没有对非决定性现象进行探求;四是没有对自然的经验性方面进行探求;五是将不可分离和还原的研究对象系统人为地加以了分离还原……这从某种程度上是对自然的简单性方面的认识或是对自然的复杂性方面的某种简化,是对自然的不完整的认识.自然只是一个可以由实验方法加以解剖的,由数学加以计算和由技术加以操纵的,没有任何深刻的东西.由观察实验测量和数学方法等所获得的,是对自然外在关系的局部的、简单化了的认识,是对已被破碎了的自然的破碎的认识,获得的是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学、化学等……掌握的是自然界分散的、断裂的、点状的、线性的规律,因此,按照这种分门别类的规律去改造有机整体性的自然时,很可能会与自然界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规律相违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DDT的认识使用以及造成环境破坏的过程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科学在很多时候是对实验室中的所构建出来的人工世界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对外在自然规律的认识,将这样的认识应用于改造外在自然时,很可能会造成环境破坏.这应该是科学应用造成环境问题的最重要的和根本的原因.
这就是说,科学应用之所以造成环境问题,并不单纯是由人类不恰当地利用科学或带着恶的目的应用科学引起的,而与科学自身的欠缺紧密相关.如果人们没有意识到上述科学自身的欠缺,即使抱着善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也很可能会产生负效应,使科学成为魔鬼.这启发我们,科学要想成为天使应该有两个条件:一是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他要将科学运用于造福人类;二是科学具有造福人类成为天使的本质特征.否则,即使运用科学的人是天使,也不能保证科学应用能够造福人类成为天使.
相应地,如果人们抱着恶的目的或理念,如种族主义、国家沙文主义、恐怖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去进行科学认识和应用,是否就一定带来恶的结果,使科学呈现魔鬼的一面呢?一般来说是这样.不过,应该清楚的是,这种恶的结果也并非只与人类有关而与科学无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没有质能方程式的建立,人类能够造出原子弹来吗?原子弹能够被某些坏人利用来践害人类吗?是不能够的,是有关核物理学的知识使人类能够打开“原子弹”这个“潘多拉魔箱”.如此,有关核物理学的理论以及质能方程式虽然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但不是一个好的、安全的、完备的理论,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人类的安全和生态环境.从这一角度考虑,有些人就把核物理学看作一个像魔鬼一样的东西.这也启发我们,即使某一个科学认识是正确的,也不能完全保证它的应用就不产生负效应,要想使其应用不产生负效应,还必须是完备的,符合安全性标准、伦理道德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标准等.这样考虑之后,像解释温室效应的理论,应该既是一个正确的理论,也是一个好的、安全的、比较完备的理论,因为该理论能够给社会预警,给人类带来安全感和道德感,很少产生或不产生负效应,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
如此考虑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科学有其自身成为魔鬼或天使的特征.这一点体现在其认识特征上.那种将科学认识与应用、科学事实与科学价值分离开来,从而认为科学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的观点是错误的.
3、科学是天使不是魔鬼吗?
有许多人对此持肯定态度.最常见的理由有:
(1)科学本身没有过错,科学之所以会造成负效应,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
(2)科学是造成负效应的,不过,它带来的正效应远远大于负效应;
(3)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完全能够避免科学魔鬼的一面,所以科学最终还是天使.
根据前面的论述,理由(1)是站不住脚的.
理由(2)着眼于历史,忽视了未来,没有看到未来的科学应用有可能产生巨大的负效应,且这样的负效应解决起来的艰难.
理由(3)只是对科技抱着乐观的看法,没有多少事实和理论根据,不足为凭.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科学与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求知,技术求利;科学是对自然的认识,技术是对自然的改造;科学不能直接物化,不会对人类生存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技术应用才会引起直接的不良后果.一句话,科学不是技术,负效应是技术产生的,不能将技术应用的负面影响后果归结到作为认识体系的科学头上,如此,科学就是天使不是魔鬼.
不可否认,科学是与技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多个方面:对象上的,目的上的,取向上的,过程上的,问题上的,方法上的,结果上的,评价上的,价值上的,规范上的.如果我们仔细寻找,还会找出更多的不同点来.不清楚科学与技术之间的这种种区别,将会混淆科学与技术,把本是科学的(技术的)或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当成是技术(科学)或与技术(科学)相关的,从而造成对科学与技术的错误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与技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意味着技术应用所产生的负效应只由技术造成,与科学一点关系也没有.
16世纪以前,技术常常来源于一些偶然的经验发现.16、17世纪,除航海业外,科学的研究成果几乎没有或很少转化为技术,真正的转化是从18世纪蒸汽机的应用开始的.但是,“直到18世纪末,科学获益于工业的,远多于它当时所能给还工业的,在化学和生物学两方面,至少要再过一百年,然后科学家才能给出任何可以取代或改进传统的方法,而在医学方面甚至还要更久些.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情况发生了变化,科学开始走在技术的前面,科学引导技术发展或导致新的技术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引起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的最重要驱动力,成为技术和生产的源泉基础.这使人们认识到,按照“为了认识而认识”的科学能够应用于改造自然,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从电磁理论到电力革命,从粒子物理学、质能方程到核能的应用等,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推动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科学又是怎样成为技术和生产的源泉基础的呢?原来,现代技术为着实践的目的,利用科学中所包含的原理去创造产品.现代科学所获得的认识体系以及嵌入其中的过程在理论上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预示着新技术领域的产生.链式反应的核能利用、半导体(晶体管)的发明、激光器的研制、基因重组生物技术的产生,都是来自科学理论的引导,而不是来自经验探索或者来自已有技术的延伸.
一般而言,科学向技术、生产转化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科学原理(自然规律性)+目的性 技术原理(含目的的自然规律性);(2)技术原理+功效性 技术发明(技术可能性实现);(3)技术发明+经济、社会性 生产技术(社会经济可行性实现).从这一角度考虑,技术不仅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系统,是一种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把科学所获得的认识能动地整合到自己的目的性预期中,将科学认识原理现实化的系统体系;科学就不单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知识基础.没有技术,科学的应用不可能实现,技术使得科学认识应用于生产物质产品,使科学物化,使得科学认识从实验室中走向生产车间;没有科学,很多技术创新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性空间,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在很多时候就不知道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也不知道生产这种产品干什么,甚至有时还不知道应该主要通过什么途径生产这种产品.在科学应用的过程中,并不是科学转化为技术了,而是变革技术以使科学认识所揭示的原理以及可能的现实应用物质化.那种广为流传和被人们接受的“科学应用就是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因为如此,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科学是技术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技术是科学受到社会重视,从而持续发展的外在条件.就此而言,科学类似于受精卵,技术就是孕育受精卵的子宫,我们的社会则类似于母体环境.没有科学认识,很多技术创新也就不再可能,很多物质新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也不可能,进一步地,由生产过程和生产出来的新产品的使用过程所带来的正负效应也就不再可能.鉴此,负效应并不单纯由技术产生,它与科学紧密相关.试想,如果没有核物理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原子弹的诞生,又怎么会有人类面临“核冬天”的威胁?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怎么会有化学工业的诞生,又怎么会有化学污染的出现?如果没有纳米科学的发展,怎么会有纳米材料的应用,又怎么会有纳米应用的潜在风险?如果没有生物科学的发展,又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又怎么会有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和健康风险……一句话,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又怎么会有科学的应用——技术,又怎么会有科学应用所产生的负效应.科学使得这种正负效应成为可能,而技术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两者缺一不可.那种认为“科学没有过错,负效应是技术产生的”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好的归科学,坏的归技术,从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来看,对技术是不公平的,对科学也是不负责任的.
这样一来,科学是天使不是魔鬼的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4、科学是魔鬼不是天使吗?
如果科学是魔鬼不是天使,则应该达到什么条件呢?一是科学所产生的正效应小,负效应大,这时即使所产生的负效应可以解决,则科学仍有可能被看作是魔鬼.不过,从科学发展以及应用的历史和未来看,这种情况并不存在.二是科学产生的正效应大,负效应也大,而且这样的负效应不能解决或者解决起来非常困难,代价很大,此时我们可能更多地把科学看成是魔鬼了.科技悲观论者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除此之外,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一股时髦的反科学思潮,也具有把科学看作是魔鬼的倾向.其具体内涵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后殖民地科学观、多元文化论、地域性科学、种族科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以及某些女性主义科学观等的有关论述中.综合他们的观点,中心含义是: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与自然无关,是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结果;科学与真理没有关系,所有知识体系在认识论上与现代科学同样有效,非正统的“认知形式”应当给予与科学同样的地位;科学是一个与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的、没有特殊优先地位的东西;西方科学的出现与西方男性统治、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西方科学发展了西方霸权的工具,并导致了非西方的衰落……
如果科学确实如他们所说的那样,那还真成了魔鬼.试想,如果科学真的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获得的不是对自然的正确认识,那么科学应用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只能是:科学越发展,对自然的错误认识越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大,对自然的错误改造的机会越大,从而对自然的破坏作用就越大,人类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人类就越没有前途.如果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确实这样,对人类来说,真是一个悲剧,科学就是一个魔鬼.
也许正因为如此,否定科学真理性的人们一般会走向科技悲观论、生态悲观论,认为科技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科技的进步非但不能解决些许的环境问题,而且还会带来新的更严重的环境问题.要解决环境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彻底否定和抛弃科技,科学技术必须停止乃至后退,甚至主张人类应该回到前工业社会中去.
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它会导致相对主义和科学虚无主义,会导致反科学,不利于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是应该抛弃的.实际上,我们还真不能完全否认科学的相对真理性.
对于反科学思潮的其他观点,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反思和批判,吸取其积极的因素,抛弃其错误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是:“科学之所以变成第二种含义的‘恶魔’,这来源于后现代‘科学文化与社会学研究’对科学本质的歪曲,这不是科学的本来面貌.”如此,由反科学思潮所持有的观点来否定科学,把科学当成魔鬼是没有根据的.
5、简短的结论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科学认识及其应用之所以会造成正负效应,不仅与人们应用科学达到什么目的有关,而且还与科学认识自身的特征——正确性与错误性、自然性与人工性、全面性与局限性、安全性与危险性等有关.如果科学认识是正确的、完备的,抱着善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一般会得到善的结果,抱着恶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一般会得到恶的结果;如果科学认识是不正确的、不完备的,即使抱着善的目的去应用科学,也将会达至恶的结果.就此而言,那种认为“科学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其所产生的正负效应取决于人们使用它的目的”的观点是错误的,科学有其自身成为天使和魔鬼的内质.这也启发我们,如果人类不改变自身,优化我们的社会,校正科学发展的方向,谨慎地应用科学,科学最终有可能成为魔鬼.
不仅如此,评价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应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进行.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更多地扮演着天使的角色;从目前看,科学天使的一面表现得比较充分,魔鬼的一面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从未来看,科学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关键是看它所产生的负效应能否解决或在什么程度上解决.那种从科学既产生正效应也产生负效应,就得出科学既是天使也是魔鬼的结论;那种从科学的进步,得出科学是天使,从科学的应用现实,得出科学又是魔鬼的结论;那种认为科学在应用之前是天使,在应用之后会产生负效应是魔鬼等,都是站不住脚的.
不可否认,科学所带来的正效应有可能远远大于其所带来的负效应,科学之所以带来负效应有时甚至很多时候是人们滥用科学的结果,科学是有可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的,科学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没有技术科学应用的负效应就不可能实现,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使我们得出“科学是天使不是魔鬼”的结论,科学在未来还是有可能成为魔鬼的.不过,必须清楚,从目前的研究看,科学成为魔鬼不是由于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反科学思潮给科学所下的结论,而是由于科学相对的真理性以及不完备性所导致的科学应用的负效应的日益巨大,以及解决这样的负效应的艰难.
一句话,对于“科学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应该望文生义,笼而统之地进行,而应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地、有针对性地展开.否则,只会给出不恰当的答案.
当然,从逻辑的角度考虑,把科学归结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是天使不是魔鬼”、“是魔鬼不是天使”的人,实际上是用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either-or thinking),从二元对立的价值观的角度来评判科学,很多时候获得的是一种排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想法(thinking with the excluded middle),存在不恰当性.如何避免这种欠缺,规避“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的二元对立判断,给出恰当而全面的科学评价,是人类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肖显静.后现代生态科技观:从建设性的角度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7-124
这也说明,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其中既有科学认识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有科学认识被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如用于生产物质产品,影响到人类.那种认为科学认识只有对错,而无善恶之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即使在不考虑科学认识应用造成什么样的正负效应的情况下,科学认识所蕴涵的意义也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价值等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人们对科学认识的这种精神价值加以评价,以判断科学是天使还是魔鬼.
具体内容参见:李醒民.在科学与技术之间[N].光明日报.2003年4月29日B4版
Robert P. Malthauf.The Scientist and the’Improver’of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59,Vol,1.Winter. 38-47.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204
邢冬梅.科学是如何变成‘恶魔’的?[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