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龙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3:33:42
有关龙的故事
x}njϖ޳iiNKI'Z}%y3϶1ccdl3G_ mۉ|`5Z÷/3ioNm=_k_߯ѧ\oZr?^fLɽ&<<(辙y/wzaknJw1zZgW%{T /cƽ/0tU4HsVIxૉGl/D#Ym=<~?۸vr>q2l>Ko?/~UW<_6o?/1\<7WSd>xS2R Smn.O*_d<'{fsb)<ɍu]:/&&m*]5omɤfx6b:kw2"1/eˎ?At߄9^<5+|W[?+ۄ_3&s|{K:={ WRKZ0v>&tmJ6rt;.f50釉sOyZ6ӦՉzas_pt Gܒa`q143G o/˟!^of/5 0=e# ZYvӲ~Q07/|ysM>suڴX?ӿf5<;5֋DSnnmI~y38?08? s=.a!0p(̒w XJȑ!Z  eP/BшhsCP^pb" .y8f8mG$5t:~W Hz D_26Jhc2] ccx_z|Ώ@NΗhq\WyNmY f\15Oi; ӎ Zx -Lcd58 OAc/?4︟ٕɞaX4> fAgp~o| ~UBښN:Zk"Gk  o`wejҳrw6`OpѶ:3i e, 4bqT)YVLm ;q^gdb7{kdܕpZhmuլf/V/C)_2X̌}sjS']?J=?"ތlN1ä~ j٫R׸t()7%0HRڶJ?5j:i\~復4]gO2U/xLԓeuMy z\L9=ݯU4| V KfK r߷Xuov>t“d#b\Fi&*~ÞJ.w hvdA/mdo&ϤR0hPul4@^o95sreiAF"#E?_M fI}fb˾{bQ]T=c?Wԉh 7M>Qn2Ԝؚ4좍gty7we-?2H*M&(<&DiR_>-=Sɚq}dl[x\y<2^-*_av_? ͹:?{ //0I 8KܿA}hKrNs@mpai62yx )\>fiPC1 3+y TAX.7,#X6#3 uI?HI6k0V pd#f&6,B}zm6d ӣvj"鳀OZOΛ^P FkajԆvZ4wL8'CU(&v95lى76YZ>a:LhLh[}pzQ<K'sQ4i84`Ym0ja}/:Nѻ2%]Vl&&`)8H&Y vW.,M;"c.p+!B v ï$+$ȅE%qmCl=@\fGһm:w9 AAqV)aRnچpY2&v/vMJLEY:YMAiGP*˺ kAE _. tjڗOىchg %ۭ#\%@`74l ;Cbc1V4v]b_EKcz˹/q;T{žkfirA)GÞs(aѹE zc2s/^ & K +U cl.v }`}`uX&VQ(%3Gb6b b Z2zz\͂L܀ Tv._zT# bYw/]p&1X? ZG8l{N[l7 }=lxz\CJ I//cLGB“>WDkQ#{`g gZj`)n o+F+`Y cb06Ӕ;1W{K~}{zp~ۑD0^oJ{T44tm\+6-O M+f v=SOq̤K{i,Xq=!$\NB[N<р jO;/ RL&#Esv30w0 ]*k*b%ёѭ~l.o*І |:7Yf@TіE<;FJ$ŋNaӝ gAuCӱwy0Sc}kVtw'S]U ,E~Z"/B,Jَ_l89>P,p=8 2ҦAJ9Yu&{Ch2ȯR"6l'BWIeˌ[ͭ(y'-0/"yPÚuN)oIQ4ybD+=T%v~-f_%s$M f~@H;l>ǪLi'%p1O5|a@E/P|AgHD:%|XÇa\,D0HqZs^K@^Ϡ}ĕ[SWSD#B&b '#i '?~ :N +;VW\#BDGu*:Dc[k/|=MU|`9xʼn?ByZ=;8 fiRƒa{А0 y/Dҵ }5[cmuFט] x=XD0m}Q di];"~`n?vs ٣e\t i{& /%5E)oz-%0/"s UJ3g]*3ssz>տ ׺1,$qB5 SE}-(.Q4yنPԻ1.[ÜZ\uPpP6o'f-d$W-aNv 36\T@C̩2-Wy_Hӵg.i~]9n e];yx75Ќek8)lL/4:/ͨ*<,y0؜(.Ⱥd0_T@[Jt`/٦m%6Vj񸹜1⇵='fb]o\|װ93gծX\H`@Q7;`$oKOk KP',혬饛"۹] &]'<2o#P>̌'1*p1C LPI)a-HJ/a!KSUuO6oBjUYU0C|~mGuO%PӄV)W>3ʎΜPR :jl6*=NyCPS뿶0Z +}L'Aܭ2Nh}qC#e:- K?gR} I|gভ|D[6)Sb9<#_A>ŀ7J<0^I !U{dL sS0Q .`8huzt!#EpH*> \EvhD3t?0 ~*pY Q<k5z_^R)xsaa]\i^u d1@=WKV. t)*`ّTLҌV3'ES<1dS6@il`mԦ~ @{]kL@Qyo/1g&'lb{nN{HБ7arw9t'<-5ꡔ*zbL{ It_m]aca!&LgpOHbyar\D6 0/7`wESj*6m%9ӎY^`| ?SQ;T` fq<ߵs_.h[_vrk;ĸ A H\9+((l>Ya1!4̬`oPA'fo1( ֍[ :}!&T{ʚR1s~Esr1ZIfs05C4S0  &qQٸvtJ@Κ[B~r nιhRϯhm .B!VQmК|i,X%U* 1=)M3Z mT)UDF]4ٕ\2$-2 췝 (tA q9v㥑d͵`yEZ1)V&q`rRM.¼}FZ35UhO'a|bȓ\\l?Ǥ{ 9tal&A-?r7UoRbOaR8H;i#?B$?iS#-Uo=`<[h'fӬe쿰W`:arִ ̔̾BRʱB{s˒ٳtL WL`bt aKdo"0StPf'Fy 33lMp뫝Mbv#H"FW n.\O.x4ռăiiKkݖV3hj19 ! Xv/4 +`W*Lwx`ծi~xwYio,̈lUaPhQ[E]!"<|#\;L*74Чrk={"rpg*J(b”dj~/.zfOwl/A$ ع|秉 =sQķ3j*%ѫ3ͭYYJmjY٢ 8pt.ɐfgLސͻ]D047%I$/˘_>JĶ0R#G |ΔJEbp=iD>m͐kC&>POJbVz r"sa1`pxc4Y]+>-SN!P2"eڝ_ttWq$((e JzFnMJ BVymNcLs<֍*+o$ο;YZ_=Jʫ8q|m~Ν8Q. 4e:zlSۏk;wƪx'NpI^xP\$\.Q߬`PqrkKa{ܥJcy ]=%Y=ͤLn1zmY!:]O/pgjb1w8ɴ~eAʅ#P߮Oud.w%}g{ZlE "pE&sU)lؔS+B^8Sr3cXB۫CWϗtm,.*:xl<( ?+b%K+_7R-L$auf0?{JCЗI$AadSQ..I\"@q?,w=eWUsyDo*]^/áp:W2Zt|4fObZsL̼6;4|W*̧> ,Kj|.Y0^_O3.X.`%dln7JVriР֚Vm~N]̓;_dʡnw[ȒK|t"(WzXS ۚL4+%"pu#Y}'?8pmF#vheed%SFVXQ锌k`2VB VpC&orb8bo;j9e^-R)ē <E&l~'s`fyJ؀'ՑxzXCoh4Lg%şawyC$(H`<frK$#K8ZbsOPJ(,vcn/Ƹo!1E8Z!\չF$Aa2NWZ*g m ){"B4NS{xJzu[%9. v^ACex^hWSVrȫW1 :m /6hzH-IoĀ;>46NVd'/ЬWA0hj/B7 v6W!APsI)O]f*;T%+Q6* YuʶFri^~a m#5;³꟯f1wYXkbmJbԢ'8adpмZep]xD{ 2n[

有关龙的故事
有关龙的故事

有关龙的故事
有关龙的传说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龙不是被帝王们全部霸占.在民间,龙仍然以各种方式出现.中国的各个民族几乎都有以龙为主题的传说和故事,人们以赛龙舟、舞龙灯来欢庆节日,以祭祀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下面介绍一些龙的传说:
龙的传说——天龙:
太原晚报副刊以“天龙”为名.有朋友问:天龙是怎样的龙?为什么会有天龙?
天龙,当然指天上的龙,或升天的龙.龙能够腾翔于云天,是由其取材对象和神性决定的.龙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
“好飞”必然“通天”.因为“飞”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辽阔、至高无上的天.因而,从远古到如今,人们总是让神龙常常出现在浩渺无垠的昊天云气中.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盆上,有将“鱼藻纹”和“鸟纹”刻划在一起的图案;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鸟鱼纹”,也将天上飞的鸟同水中游的鱼枣龙的集合对象联系起来.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龙的模糊集合之初,龙就开始有了“通天”的意味.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了一件“龙凤导引升天帛画”.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而上.旁边是它的同伴枣昂首展翅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十的裙服女子.显然,这位女子在祈祷着、接受着龙凤的导引,要飞升到天上去,做一名自由自在的“女仙”.
于是,龙就有了沟通天地,做天地间的桥梁和信使的能力和身份.那些专制帝王们之所以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其根本点就在于瞅准了龙的“通天”的神性,和充当天地间桥梁和信使的能力.
对于老百姓而言,“天龙”则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对应、释放和外化.我们的祖先们,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界灾害频仍,氏族间你争我斗,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增加了来自专制皇权的压力,而这后一种压力又同道德伦理相结合,以“三纲五常”等形式箍桶填鸭般灌进人们的血脉中,不容分说、无可拒绝地捆绑住人们的手脚.然而,追求自由乃是人之为人的天性枣天性自由却无时不在羁绊之中,于是,人们期冀着、希求着、幻想着挣开绳索,超脱尘世,过一种能使天性充分展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龙为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提供了可能.它既可以舒畅地在水中游,矫捷地在地上走,更可以潇洒地在天上飞.天上多么美妙啊!皎洁的明月,雪白的云团,艳丽的霞光,更有长风千里,电掣万仞,雷霹八方……天龙,天龙,实际上是人心想高飞、在高飞啊.
龙的传说——龙珠:
人们在建筑彩画、雕刻、服饰绣品等载体上常见“龙戏珠”(有“单龙戏珠”、“二龙戏珠”、“三龙戏珠”、“多龙戏珠”之分)图案.有朋友问了:什么是“龙珠”?“龙珠”因何而来?“龙戏珠”又是怎么回事?
龙珠是与龙有关的珠.“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这是《庄子》的说法了.《埤雅》也言“龙珠在颌”.《述异记》讲,“凡有龙珠,龙所吐者……越人谚云:‘种千亩木奴,不如一龙珠.’”上述说法讲了两个意思:一是龙珠常藏在龙的口腔之中,适当的时候,龙会把它吐出来;二是龙珠的价值很高,用民谚来说,就是得一颗龙珠,胜过种一千亩柑橘.
那么,龙珠从何而来呢?龙为什么要戏珠呢?
我们知道,珠,是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刺激下,其贝壳内分泌并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但是,事情好像还不是这么简单.龙是模糊集合起来的神物,集合的对象有鱼、鳄、蛇、猪、马、牛,以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等.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是圆形的,也可以说是颗粒状的,是比珍珠大得多的颗粒.那么,古人会不会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呢?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能将鳄蛇作为主要的集合对象,对其卵自然不会忽略;对鳄和蛇来说,卵的意义是重大的,是生命之源,有卵便有鳄、有蛇,进而才有龙.因此,卵是完全可以以“珠”的身份进入龙的生活之中的.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卵”,是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爱抚和尊重.其中体现和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生命意识”,即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发挥.
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我们的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或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太阳,是我们对“珠”的另一个理解.我们见到的一些龙戏珠图案,尤其是那些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分明是一枚“火珠”或“火球”;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在人们的视野和观念中,堪称“火球”的,太阳可排在第一.那么,很显然,火球出海也就是太阳出海了.既然是太阳出海,为什么要龙来“戏”呢?这里要引入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龙的传说——乌龙:
少华山下的龙潭堡,原先只有十来户人家.村里住着:一家姓刘的父女二人,靠做卖豆腐为生.女儿名珠凤,出落得俏模俊样.
有一天珠凤去挑水,钩搭上挂上来一条小黑蛇.她把小黑蛇捉下来放到井台上,说:“怪可怜的,放了去吧!”小黑蛇对她点了点头,一转身窜到井里去了.
珠凤挑水刚进屋,听见背后有人叫她.转身一看,是个二十来岁的漂亮小伙.小伙拉住珠凤的手,在她手心里放了一粒滚圆滚圆的珠子,说:“我是渭河龙君的五太子,刚才在龙潭中戏游,不小心撞在你的钩搭上挣脱不得,多谢大姐救命之恩.这是一颗龙珠,你把它放在水缸里,就不用天天挑水了.往后有啥为难事,大姐只管说一声吧.”说完,顿时不见了影儿.珠凤追出门外,只见井口一团白雾,听得井水哗啦啦响了几声.她觉得像是在梦中一般,再看手里,分明是颗宝珠.进屋后,她将龙珠往水瓮里一丢,哗枣,水花翻溅,泛起满满一瓮清水,尝一口,比那井水还甜,珠凤知是宝物,对谁也没讲,连她亲大也瞒着.只是常常想起乌龙,每天都去井台上挑一担水,偷偷往井里看上几眼.
离龙潭堡四五里的孙家堡住着一家财东尹立先.珠凤他妈死的时候,刘老汉没钱殓葬,借了尹财东十两银子.日子穷,还不起,却常给尹家送些豆腐,权当付了利息.这十两本银尹财东也不催要,乐得一年到头吃豆腐不花钱买.
珠凤姑娘年长一年,越发出落.尹立先贼眼骨碌一转,打起了珠凤的鬼主意.先是请了个能说会道的媒婆,给珠凤说媒下聘礼来了.刘老汉执意不肯,珠凤心性刚烈,提起礼盒子摔到门外,媒婆碰了一鼻子灰.
尹财东知道了,气得直翻白眼,骂道:“老东西给脸不要脸,十两银子的财十几年咧欠着不还.哼!连本带利纹银百两,三天内交来啥说不说,交不来银子枣哼哼!”他眯起眼一声冷笑:“叫珠凤姑娘来顶账!”话传到刘老汉耳朵里,他也没了主意.珠凤只是爬在炕沿上哭,左思右想没办法”等到半夜她大睡定,跑到井台儿上,牙一咬,心一横,大叫一声:“妈,儿跟你来了!”眼睛一闭,纵身扑进井里.
珠凤只觉得头晕目眩,像是腾云驾雾一般.忽听得耳朵边有人呼喊:“珠凤,珠凤妹妹!”慢慢睁开眼一看,原来自己不曾落到水里,却躺在乌龙的胳膊上.“乌龙哥!”她像见到亲人一般,伏在乌龙的怀里大哭起来.乌龙劝她说:“珠凤,你的事我都知道,你不要难过.狗财东为富不仁,天理难容,看我收拾这条老狗”……我送你回去吧!”珠凤不肯,他在她耳边一阵悄声絮语,说得珠凤含泪带笑,连连点头.
听得珠凤投井、乡亲们打着火把下井救人.乌龙见有人下来,轻声对珠凤说:“好妹妹,我不送你了.”双手将珠凤托起.下井的人摸到珠凤,连忙绑上绳子,把她救了上来.
夜深人静,珠风把她和乌龙的事从头到尾给父亲学了一遍,老汉听了暗暗惊喜,却又半信半疑.珠风从瓮里捞起龙珠,老汉见果然不是世俗之物,才信了珠凤的话.珠凤跳井得救的消息传到尹立先耳里,老贼捋着鼠须一阵奸笑:“嘿,分明是天公作美.我尹某人家财万贯,金银满箱,再能有这么个美人几,可真是……啊,嘿……”贼眼一转,吩咐下人分头准备去了.第二天一大早,老贼带着一伙家丁朝珠凤家奔去.走到半路,一阵狂风卷着沙石吹得天昏地暗,带来的财礼早刮得没了影儿,尹贼连人带马翻倒在地.狂风过后,老贼一看,财礼虽空,人马俱在,就揉了揉被摔歪的鼻子,带着一帮家院,挥棍舞棒,直奔刘老汉家来抢珠凤.
乌龙见老贼三番事过,仍不知改,待老贼冲到井台边,便现出真形,口含龙珠,喷出一股清泉.一时间电闪雷呜,恶浪滔天,尹贼一伙狼哭鬼嚎,随波翻滚,被冲入渭水河中,喂了鱼鳖.
一会儿云消雾散,满天霞光,云端里舞起一条黑色巨龙,龙背上坐着珠凤姑娘.飞到山顶,乌龙卧下歇息,珠凤向父亲和乡亲们挥手告别.
从此,人们就把这村子叫做龙泉村,后来又改成龙潭堡,把龙歇息的山头也起名叫做乌龙山,年代久了,都叫做五龙山了.
龙的传说——龙舟: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其起因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事物原始·端阳》)吴越交战,勾践败而被俘,在吴国过了三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他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终于在数年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了昭彰勾践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二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三说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这种说法普遍被接受,其文字记载始见于南朝梁人撰写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除上述外,各地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有说法认为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舍身杀死毒龙的老人;云南傣族认为是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又作“岩宏窝”).还有“迎夏至”、“避恶日”——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不祥的日子等说法.
这些说法,都各有各的道理,但都没有说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管是为了纪念某某人,还是为了“迎夏至”、“避恶日”,为什么偏偏要举办“龙舟”竞渡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赛“龙舟”而不赛其它什么“舟”呢?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龙的基本神性入手.我们说过,龙有喜水、好飞、善变、征瑞等神性和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职.既然有这样的神性和神职,被生活在江渎四流、湖泊星罗的水乡各族人民所崇拜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崇拜意识必然要外化为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祭神,将人间美味敬献给神灵,并伴之以香火,让其款款享用;娱神,歌唱、舞蹈,想着法儿让神快乐;拟神,模仿神的举止形态,表示自己和神物有密切的关系,自己身上已秉赋了“神性”,从而能够“神灵活现”.这大概是“龙舟竞渡”的深层动因.人们相信,通过声势浩大的竞赛龙舟,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龙心神感应而大娱大悦,从而焕发神性,克尽神职,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稼渔丰成.同时,也使人们自身秉赋龙性,像龙那样强悍矫健,进而怯邪弥难.至于纪念某某人云云,只不过是一种附会.原因大概在于,这些人杰的“人性”和龙的“神性”有相通一致之处,又多少分担了龙的一部分“神职”.比如伍子胥就曾被奉为长江水域的“水仙”、“涛神”、“潮神”和“江神”;屈原也曾被封为“广源顺济王”,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之说.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
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古人的诗句将几百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诗中提到的“标”即“标竿”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竿”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快捷先到者可得.“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标有“鱼标”、“鸭标”、“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是不容易的.铁标沉重,抛落便到水底,如果没有相当棒的潜水本领,同样是捉不起来的.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有的地方还流行“做胜会”——即由看船上的游客买土罐或鸭子,掷入水中,由参与竞渡的龙舟,入水争夺以为娱乐.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如在屈原投水的汨罗江畔,每年龙舟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抬着龙头,一批一批地汇聚在屈原像下,叩拜、吊唁、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地域不同,讲究不同.有的地方出龙前数日,要祀神演试一番,名曰“下水”.上岸送神,称作“拨龙头”.竞渡的组织者,年前率众位游手,将一根带叶竹竿竖立桥头,以便来年“出龙认色”,其名曰“钻五”;月朔互相往来,名曰“拜客”,等等.
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龙舟竞渡也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比如,日本的九州、冲绳等沿海地区,就流行一种赛船活动.不过他们不叫龙舟竞渡,而叫“爬龙”.新加坡常在端午节这天,举行全国性的龙舟比赛.他们的龙舟披红挂彩,扮作“狮子”、“狗熊”的司鼓手站在龙舟最前面,擂动大鼓,指挥和协调划手动作.整个比赛,一般从下午两三点开始,直到夕阳西下才告结束.
龙舟竞渡是一种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勇往直前、坚毅果敢精神的体育运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5月16日作出决定,将龙舟竞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当年10月,在广东佛山举行了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1985年6月6日,中国龙舟协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宣告成立.7月,第二届屈原杯龙舟赛在葛洲坝三江航道举行,观众多达十余万.这样的龙舟竞渡至今已举行了十数届.近年来的龙舟竞渡,赛制趋于完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向国际性赛事进展.
龙舟竞渡需要宽而深的江海湖泊,水域浅小浮不起船的地方就竞渡不成了.于是,浅水地的人们就做成“旱龙舟”,在街市、高台、场地上游走,俗称“迎鬼船”.江西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时间亦在端午节.
造龙船也不只是为了竞渡.如贵州黔东南和湘西一带苗族同胞的“龙船节”,所做的龙船就不是为了竞赛,而主要是为了乘坐龙船游村串寨,会亲访友.龙船下水前,先由歌师唱吉祥祝福歌,祝愿龙船一路顺风.每条船上都有一位“鼓头”,由全寨推选出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坐于龙颈击鼓发令,主持船上活动.龙船过寨,鸣放铁炮传告亲友,岸上报以“接龙”鞭炮,亲友遂上前向船上的人敬米酒,并将鸭、鹅、彩绸等礼品挂于“龙头”.龙船靠岸,水手们将糯米饭团和菜肴放在船帮上就餐,不用碗筷.妇女、儿童这时纷纷前来“讨路边饭”,据说吃了龙船上的食品能消灾避难.龙船形制精巧美观,龙身由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叫做“子母船”,皆为独木镂空.龙头约长两米多,用水柳木雕刻,装有一对一米多长的龙角.因龙头着色不同,分为青龙、赤龙、黄龙等.各寨为了保护龙船,还专门建有“龙篷”.龙船节从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始,具体节期各地各寨略有不同,只要全寨薅完秧,本寨龙船即可下水,历时三天左右.在广东水乡,龙船出游时,家家送米酒给划船的人,并由老人为龙点眼,然后才下水游去.游完后,龙头供奉在龙王庙,船身埋入河床沙泥中,第二年挖出来再用.傍晚,村民们还要烧一大锅“龙船饭”,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食用,以广结“龙缘”,遍得“龙福”.
龙的传说——舞龙: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