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2:01:53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x}n#W櫨*a?`.fhf #E$J-DjMm).Rj*=\<|?qHIrOU6#qr?|Mh̚ʙso7z?|S̟qLnL|kˬf-d oҕ`_#0f߉[r]8I?Upo׫'xcsdzY/wX<.X9VUʶW9zYNyS|9nI u[2~Ә*f1]oF8 ݎ?N. 6jbMJ&w]TX:8(ߘLW#p*CKae)!vֿ?0&e}NwyL#|ߌKN0x ;NT^>oVl\Ė oY\fm74ln]L'hYqk?\Ad^Bʂs @^v4y,X$la< qL(weM 4YS:.(Ɣ,%kf琝Lg(TMA ! INAtUu՘BNu#g(ME迨YuMsW,F$xݱg[+Vèrb!usdHF$CT6;MXs3\wY?q'爰@&@1żBςKwiH%sf2ĝږYOKبN>jEdʆ!I,y*A|A=cF5yܚF쿍@KvH:p.XQimblvfdOfTm~S ޿㸔?zzީ0jtoD/币]4paג ХɼxLϚ,p$TkWDLկ/nӀԕˍXh8dz}9ۻ$?Bꉄ1'h$hwMNF@UН@ŔIQzVSSUF#YL{жHr3E9m0|"SZLWc?}(BꗀQ^$&&Hinehb1=1j^V'g11-]_/sp 79ڦ7`99Wan/cud̡տ)Xn7IZF̰BfbI,܂@]^ ё4Q]Pґ}O^j?qD]XlFwQU8 Vk[r^!8K$'Ihe[ Y]7Poo‡ZMɇUulQ!N'fmAm@$-K.=0T$х]ӥ[j'l/(77uA7@G Άt8Dfa}43Mfro{;)ĭN7+ rQ69j#.x"t+*^룍P6( *]RE'&ؗZsrU<'g\eZ#($%.zcS eANTMWy$hwVdeLt`66X~1;[VUyg, L/1bi/+ѣr$v5B4M{$w.Y|..o7=&.0wϯh 9&!Q}nb B@]*nJc/! QI 6l,2df yB46p1ãh&C3K1G 6\whHW۠.z#\?=Wgȯc"m)Bh}'N*ܭBΒc'8yǓiy~}?-&ZTGiq.DT2 gb *?P:wM@d ]S?u?'%m "7ܙI[AIo)m-~Z`~&`D%j"ѣNl&Sϵ_9(ՙW ~"Zfdv&B#Lf˻61͹g_9ڛcm}m:g'K4$ԁAۦ(- ڤ*fiLٍ+ Iw%㭞pCzG{A 9]45W~I La{ӄqt-wXo)jO1nkSPC hr_9XHaE-\KY}m+49:CO݊=&9+ `^9]y~ <' 8]d7yr@靛&9^zszO?- #_tSp'JsiUyȌ{ZТWGD:\OHl:Oe26}S{ ijDNyJxU1f[AZFG'dzdG,12G˰9^=1uMѸ)\;EkW;rc89'[3;z8Bsۨ{˷?ʼnK:W9GH7 L]w:jofW8_aI@#{ 2yX${1e<<_[6tnߎg~k-I $sumh4LѭAQЭ iTMS3KlKTO+JR=$bۃ$ay%hǮI9꓆ I*,Ie$.Ҥ(+NʓFJjBk]:3EOZq,(eOHqR4uO\'kB8IO"u:l( '%iOQ. SJߞB*^Qm&/ɪ/}|T*/a,A '1ѵB&]̘5V̤r&a/ s4ђ&kG}zQ gzY dzaӸ&hi0_ˠT8&IJ-OzJX+E*Iޏ*0Optz^ClA) !:=И!MG1˧%^-/;Z7=<8Shlm*QHiSH7JP^\ԟ5 g^ngO J0Ѧn$$3*QWHM6'zBKj G=SEc(F9Ҕ2 k~b!R O(pr >]PfK*H8RT#KwAf3_TM9UqebjY/Z USQTHa~;ӡ`Q ip^'Hdڵ(iC.qeZZ W[ nBF^l(B:2}D~ؘ :p#zl:%5 eo :;F=&_.K,fZb`)R7o`NeO/~زvY%PH.,e@v2Aj[*R44k]LELx{DWW62) 1.ӠWbοCnӶ>?t#{~7:hSx5Bwra7n2ePkw&!9nCDty#ܽjuxQ\y &M>Pӟɥ]YlY=Ke}@1CMHr:]x&罭\7큌hO "΄ &Ǽ.LRc:EG$%: dbġ ʑY4.,*A!F(LFEs:yGQʉS[:5vl=#9rXofvDОKIg:qGD)z/JoՖBi;IMXO5_C%5 ɪ18fw{cŒrڅWNܽe5Qzz 7PX~ ֕_DvLcI%Z֩%Ȣ2A|=nt;l׻XI^DdO{i%Rr/A.}7˗^qї1Z?׳)iӿAŇz\ΪLPɔod:l)&E29OdC#Pz11Us6IwƊ^Fʵo)rUf f.lj V`myUfĖnC9 E*b]*)iZױ!LPpk!"RFťͅvmgdN죤bZ91icM0)5ݻ!Z?+$j_!tm NIy!jjI, ˧1"{$աH>Xj߅4nNCoǜbNKVwvPح +vip_>IapPVBs$o"eE<@ c18M"1.[e>jYQ ],QoMwp1i* 4-uKwXXD  #0`~L|Fq!툂֡Zp6 ijf6@MҨ6)ثB&hڛMY=db [&6"N^NdTKAj(*Mz1yf:yR d 'kյ$-!y}.% "T砶Du?2 [#aH]~FiRKĠ/qmq$sKrJouLͩԛw}r-]+^Gc򟽒T 4vykwL7>.WZGxhN) 9?_rd䖑>HZG;&Wdz.XGoIz37,FA PTg'+6J>J)LP*FK]hπ7\RYt.]DKA;5^=yhE/PEI? E]UΟW[V^=P_cEj_8URʗݘ+jPo v%Jn`a#lV4T3H0].!ۡ6e MSOYM< 0waV%YzpfB! \I P%B!]7b\ `3^җmͣjW}'t>E|w ~]74'`ּ:L]RX*oLL#׋ UItñbPM4mZ&VS kG4k$!OGvMag ~f׵ MS\9`J=YΰSbח]8BwI^P/X[XLOO'dZe f. a4^bpA%Zz *EyUSՉH!x qҡ#Mi`T\ =؜l:X KJ~꫆kcS˗(Ew~⣞&gIIiR GQɥ#T2h׵$c6R7>ՄI Ӝ<|nCoHp πi-} AJ4IƐf$sCdYa* gAb\5+,*}U2vwtSxX?0ےlhs:-, ~$ere1L>ZG Aٲe﨣iU4-{ 4IQMVЂY$/ZՐK^έwٳVڌ)}MU!C)*Ggm>)HoRJ8f`r~8 $B*3gD V^ԨYFOSb+߹|h/65mL*DR$`]cx|.тT]CQVYw[K2M,Ń nTvW,)ABtQf?98D:/kS< Ʒ;邘 z {5.-(?!+ö,2»=W򮱞kQ^*0k kAK}IJT0-L d "i9bCnk48K`D! NCb'<6./r9 ڶXAj0@L?olYqj| |A͒#_rUkZĚcc>hH~e{o@3]թMB$[Wj{~$K{ruc$) ĽUkCS-` A2'I'lYuM)U-sCMUU!PKw]ʫ' ^='q"cL5jBA TB+cԎkt$;:,w2W~eкumu]je)Zo{PF28:-8G.dYH<]Jࡖx}{ cޟVJ8cE 7gE{j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一瞬间   1. 痴想:1. 呆呆的想.(本文意思)2.幻想.例句:我在电脑前痴想.对外界充满幻想.   2. 隐秘:隐蔽,不外露.例句:他的愿望总是很隐秘.   3. 铁青: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例句:她生气了,铁青着脸说,我的事不用她管.   4.凝成:  1、液体遇冷变成固体,气体因压力增加或温度降低变成液体 2、凝聚成(本文意思) 3、凝聚到一起 4、凝结而成. 例句: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5. 诱惑: 吸引、招引.例句:他终于经受不住美食的诱惑走了出去.   6. 喧腾: 喧闹沸腾.例句:大海在远方喧腾.   7.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例句:一瞬间,他想起了什么.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这“山”也是一个个目标计划,当你爬上第一个山顶才发现你的理想的实现还数渺茫.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向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母亲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母亲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的愿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青色的山,好像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无意中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而且那时的我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这里的“信念”指的是妈妈给我含义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   8.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不畏艰难险阻,热烈向往理想.   9.小时侯和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小时侯,“我”对于“山”的理解是单纯的.它是我实际生活的世界,“我”幻想着翻过一座山,脱离眼前的世界就能看到“海”,我把实现理想看得很简单.“一座座山”使我大失所望.现在,我对于“山”的理解是丰富的,“一座座山”比喻重重困难,想要逾越这些困难就要有心理准备,要有继续奋斗的勇气和信心,要不懈追求,要在不懈追求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10.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   “信念凝成的海”是指某种人生理想.   11.诗中所写的“山”和“海”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诗中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企图一蹴而就,不要因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段落解释
  第一节:写童年的"我"对幻想的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了的"我"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从而告诉人们,通往理想的道路是漫长的,崎岖的,但只要不怕长途跋涉,战胜困难,一次次的战胜失望,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4.山顶的诱惑力在于:在孩子的心中,山的那边就是海.孩子很想看到海,他认为爬上了山,到了山顶,就可以看到自己热烈向往着的海.这对充满着好奇与幻想的孩子而言,无疑是极富诱惑力的.所以,尽管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但正是由于对山的那边是海这一信念的坚信,受这一信念的鼓舞,他才一次又一次的爬上那一座座山顶.   3.山顶的诱惑力在于什么.   在于爬上每一个山顶都让我感到也许我能够看到山那边的海,这是我爬山的动力,也是我信念的源泉.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

全部展开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向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母亲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母亲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收起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向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母亲指点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做用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

全部展开

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学。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肖川农化厂劳动。1977年考人武汉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等,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触摸》、《风景》、《预感》等,诗论《人与世界的相遇》。1990年离开。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王家新,曾用笔名北新等。曾参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教授主持的《语文大视野》项目,担任高一卷主编。曾获多种国内诗歌奖,曾多次获教育学院科研论文、科研论著一等奖。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诗歌作品及诗学文章被选入多种国内重要诗选及理论批评文集,并被北大、复旦等大学选入多种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诗作《在山的那边》被人教社选入初一语文教材、诗作《帕斯捷尔纳克》被人教社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长大了,诗人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遥远,但是并非虚无缥缈。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长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诗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坚定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与想望。”
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才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种子比喻一个信念,是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7.“用信念凝成的海”这句话中的“海”具有什么含义?
这里的“信念”指得是妈妈给我的信心,而这里的“海”指的是作者在不断追求的目标.
[编辑本段]段落解释
第一节:写童年的"我"对幻想的追求.
第二节:写长大了的"我"通过拼搏.奋斗实现了理想。形象的写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体现了作者的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
[编辑本段]相关练习
一 、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本题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体会诗歌的形象性,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
探究“海”所蕴含的意思,要联想到爬山是怎样吃力,还要考虑到山是一座座山,无数座山。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二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
(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
(“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本题根据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关键词语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品味,有一定难度,但是品味得好,又很有兴味,能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欣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视情况帮助学生探究。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三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教学方案
一、加强朗读训练。
探究前宜安排朗读,以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能力。探究过程中宜安排片段朗读,作为探究的重要手段。探究后宜安排朗读,提高表情朗读的水平。
二、抓住探究的关键。
关键是“海”与“山”的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人们对实现理想境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起初往往估计不足,一旦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大为失望。这种情况还可能反复多次。随着认识不断深化,才能对长期性和艰苦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诗人告诫人们,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探究到这层精义,就会喜欢这首诗,觉得最后一节诗简直是人生格言。
三、开创研究性学习新风。
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路、扶助、鼓励作用,一开头养成好习惯,开创研究性学习的局面,今后就比较好办。
四、重视“读一读,写一写”。
“读一读,写一写”,是识字和写字,读音要准确,写字要规范,还要练习书法。“读一读,写一写”,又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不断丰富语言。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孤零零一个词,不容易记,用法也吃不准,最好识记所在的短语短句,例如,“海在喧腾”就容易记,容易用;不断扩展,不断变化,可以生成各种句子。如“海在远方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重视“读一读,写一写”,才能练好语言基本功。以后各单元都是如此。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想、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课时安排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从“研讨与练习”选题,或自行设计。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在山的那边》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显然,《在山的那边》起源于童年经验......世界对于有年的我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条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我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父母为中小学老师,从小随着父母的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
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
但是,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构成一首诗,于是,“海”在我的生活中并最终在这首诗中出现了。“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显现出一种诗的结构。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而这些含义,在我年幼时都不可能意识到。我只是凭借着我那耽于幻想的天性在遥望山的那边,在想像海的那一片蓝色。
然而,正如人们所知,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是最易受到挫折的。可以说,任何“不务实际”的幻想,在“铁青着脸”的现实面前,都有它破灭的一天。我在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一再经历过这样的让人的内心深受刺痛的时候。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幻想受挫,但那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却在生命中扎下了根来——它因在现实环境中受挫变得更为内在、也更为倔强了!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也许是由于不屈的天性,也许是我在上初中时读到的一句格言“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给了我这种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革”和上山下乡,在“文革”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今天重读这首诗,我当然感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稚气,因为诗歌指给我们的道路,其漫长和艰辛,都远远超出了我在年轻时的想像。在实际生活中,虽然我已无数次地见过我在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即。那么,对于现在的我,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依然是“信念”。如果我不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重新达到这种肯定,那就很难设想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坚持下去。重读《在山的那边》,并遥望童年的方向,我再次感到了这一点。
《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