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0:10:54
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x}r*Yce!mPmi?@$!! @38ÿdr?_vՍ.f ]p?~}>/{97GiImebWWû׿=轶JTT.1fT6e^gY?j̾{Y?Zú5Tkq{HϪ~<X~ 9:ȩMt|jՙV23X Dcf*{492:[dbxF-fjì.y.n6Km^]4ߛX|u5)B6hUdTc.Uvݻ޳t~;Yξ~c [z'UrbnW&0"hh:U$z-,YlSd;؈ݯg6s لcSPɒ7 +zp^p.zlxYN(?vc c ]=9_y{=˝L<{ W5<32\,SP*ZobO I3 Q&Vy9Pgunqc!IwYIW6B[]BcKeKY>P>?U24K=|uczFocl+0 z€xbۙʲ,*)QM7(FoTq=̮f c`1Y?fTֿEý_-FٍgFN]ă+dx+tE^u ?ڪRmNߜG6)W>tBz=jrZ 3 r)ǫsn6^}y*5qiܞyc]U:'DG-*`t:w@l A-ͽr]jD' lTa^i)0)%{ru[upsϙVZwrrtjE$`bX;ݕQ#ZMhG?~bɸMS{H ϸ_L KL<34dM +˗]0ۏ*ȔQ*;u%usMNYh Q&WF᱅xKĿ@ޝݳbf#5 N+)Sѷ Ilӳ#43!ૅEbl龏^VXRprk0zZx e?8C$`\^NB='x&u^2dp@;w;='INwXK[2?FǼ㡲阞! ڐ- |jK8QuKvBl׌,=%W[Ğ@7Ά>*\ Le7%hF]tgs~SuwNu)^EgZ bYvS, |PR3Yc*A,t *`ɴX %t 4@L <R T|2D _B yE'e5;zBv֧gP'h?ߤ@P0]7Sq{ΜlХnd,g#T9㭪 u@6ܧLYDJL6RGV8I%+V$s||9ssh&DmQ! oEr>: *~,_B G?Kq4a}RKp {\aSˮ9uj ӛ:]իqv ^k\R>F#~4@ǣFPu`E*ĎѬQmi%>H^dOn':KB )">h'7e]׍P\*WkxJEQ ؆W|ABjwBK,ϿMc9f!;X`C4iUYnXA2ɈcDgò"c>Z?Wb7WI9s`K|o(. Sa8icþcTmE p)X-qn3'h?vb~m@cv,ރjêD*`:OChj(/U=8~7 :B m'ŵkuPF,>rݦׄ֐a 1@Y_7XtWW7 hUb_a&Vt+MV4 =c9wʮ;<2M+&rP۞p/F6o+~0ć򅑦%qۻAY/Fu8z ͯDhW~z2~xP:uMֈLsfSWnx_,qN" ]'GoNӎdA"hl l-˯vX1GaIΩ k03w ;c&# Lߟ侘k ʗ}6Lq_[N[[[0lRTj<_t6+s?8LBЕ_DI|=*=$GAJ>wQ⠙3KӟlO c(1f&aHǍ]x!-|ՌM4㶐Lˆ2M@7ᙝ>tpzF}M?U,ia^!wsuNۺ: A0ٖOg8NiY_o*nusNơEmLm7ɔHM`lj$SRU SꥬW(vY"5HGbpB"O6po(3ZI}2{xb7FVI0C8HfIE[I}ǡҩpsO/80[ cLrSSzSfhط|BxFP+7gzro.ѡqiNv"*WCHKS6>RCĎ<޽" ! /N "j.!ȸcBNsS@C!#n?6x0?XDK34~~9ߐRan{|+Ztn;M5]CJhy9y *ۦx7MJ6& Aİ><ΏtpOŶU)ʶSǒ:ޘ6%xZ qV[^HVI}}`HzK nl33 ʀշ6` ,)R.\!a7;  I葹f|DBz8@Ų>U[:aŭWy]]1&Njʕf=ڃ1Mg~KJ2~o/>7%/ ZCOTvsO2JG!)mUH z7aٸ!,GW;?rEgRL I#cΜAjg9y9ՁT> :!>OL et8җ$}!1a̳y wd/A.\. ;dCW1)Ҳ9}/?0tG^+IS1l gEBTCOaQ$Ċ ]>`aZYCdo~ H ̜"(Z*D)U=|ǨKu>p @g%Q3 [ $6h+c')r qlxTxtjVM"ȝ:pr_cJ*31w@'c0K3}.}*g}Ut-ٲVt$.CcDV~5{̊YB+ebJH%Dk lSz܊Ar\s+kH!w-ɯAw֔%EULz~BU֢\0}XsMzLZ5xɽQ_e_v.b`y% {!x؜${bk\79wًi}-xl/~f(7vif Gm,m#ߒL@h/tC|?/8ۼ>k۸o_?bncޯr^cosϾ-r ۸گ`q۳ ;gr/K.KuͶ-6o)Fwt|nJ]^Nϙ*>^X$w/,6^%#,ovU|&zm6=w9wt?|%x69osq_m Nm|W*#|K5-V8/\[p>YnxhU/ O1ĩrK\/yLq 4_Tn^a8_FWY?/6/l`Kǟ/ 7h-"MzG8Iήrɹ%s|r9zQ_)X综rIgSopˍᗇ _0^aoCDOxLsIq,671\Ky~snBs`9yhg>;^ᠳ׳Gw衵E6U6 >q! Fq҃rݫtWC-f:uOWl9?q!iS\ zX眖㬋~oC;i:guS^׹e] v8H6_62ٹ\vbri|d2vK2۹mCo`$n~ig}nx!7Lwblwݥ@}y75'kZʼ>|lU;5q9;[wzݏ/y,xv$DFTcumaě9'^wX!Esp㹴as%H.ÐˑGXx7xTט~k_ {C?ЛޤƯ `1>^cӳ7_4ߘ8}>a1Գxa;;;lMý4DT[LC2QW"E1y R}` MsL~CuP؀u/s|5iE-oTnfQ{I lF]車l;U-=FzɴTS?[8: ^|ʻkSUo\0dnocZ=C)EGJWt'Q ?Th/ȏ-0+@cw(WІyy\K3l7Nr"DX##@mEOeODZ&Ќ>|*npw MtՍN#,ŝ>?nFY/|$ys,kLab+鼽HIl.fd8J!+Aܕو H֝DRta1}N4Vlտ x;So٢Wp=^/a(i /Թ.N[9%| +yX`nIN̽7ubٸQ=. T| zbXànRG)\%| 4c$0B:Vcz³GfV:+u}j:4Nβcf7kG q{UA^y:; v68sKyo'IR$> 1G0/?1[9}U?-=s-C ]pCnW.<=t7Ƒ:2g!fѰZ< Ύ$A~ܻ~ (@<$ 3X:]Xi]YT>SnId*? ߶YU)'?[ _v7л4B;Iʱ1pKuz:js'u3 { 3RXD˞:4&{w+Y5͆oS5~" >TQ2b~b (tbM^}쪮qG×ERQVuP4*MمH!B,\o(&sY'%!*

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习俗: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 [5]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

全部展开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收起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

全部展开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各地习俗: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 [5]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初一寒衣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经到了转暖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可以春耕播种了。
。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收起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全部展开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收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全部展开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