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石右边上人下工,怎么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6:38:06
左边石右边上人下工,怎么读?
xW[Of+ͽt(݄4iҮ֛Jn7VS)vN J 8uIH 9@(c.Og*ag')@ӐBd>=|O&f&^5KQ6MDvE87UE3ײke9wmVbڜg1&eĮs{ȩ@Tʰ {oqc_6]ۡ3ײԼX; i$BߒdM|'@^C.J>ITJf+x޷] v,TY򈤔h1H EJiJЩLZs&Bf3?eg6$8呹Nli\IRdì򭱻8 )h’oQ<*-54SS;GE8: pv+߳drK[VioF)5:(J}ܦ@2yPpb2lFyQqX-t(=eGO)E=N=Z9@--5B*pNvQo$GRYxg25#RL'IhMcY'+u1~)U-TԶeەZlZ!vavCe񔷨l1ϤpzzgB+6VّƎ`,q%zrBOӄX-,.=*Oyk_?JIé>2g|'[ȋМ^|(7=Ϥ8r&PbRf+9Xrw;[(;~6dh!DDoǏ~NHq)Cǂy2A>T<ެt1) s}lIU %d9US*f3>~{Ǐhn}Sun/ϐk3O';~.ʟI= ggg>y딈_~狩_|C~C7Kk onWaŝa6ԫg]ΠF߸8C!x]F8u$Ci }n6G3EFK4 /j8>W5̆0mn pH;rI+i>.ՁNwѝ^_t{|I'sC. N}x ϥ.F ?O8 C.8ď^8B^1Q

左边石右边上人下工,怎么读?
左边石右边上人下工,怎么读?

左边石右边上人下工,怎么读?
砼:tóng 混凝土的意思.

tóng
混凝土.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tóng
混凝土.


tóng
混凝土。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680.htm

砼:tóng 混凝土的意思。

tóng
混凝土。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

全部展开

砼:tóng 混凝土的意思。

tóng
混凝土。
“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大家都知道的,特别是搞基本建设的同仁们,大概都认识这个字。但“砼”是谁创造的?什么时候被批准全国通用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砼”一字的创造者是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创造时间是1953年!迄今正好50年。当时教学科技落后,没有录音机,也没有复印机……学生上课听讲全靠记笔记。“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但笔划太多,写起来费力又费时!于是思维敏捷的蔡方荫就大胆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因为“混凝土”三字共有三十笔,而“人工石”三字才十笔,可省下二十笔,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工石”合成了“砼”!并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一传十,十传百……
1955年7月,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审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1985年6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
另外,“砼”的读音tong(同),正好与法文“BE-TON”;德国“Be-ton”,俄文“BE-TOH”混凝土一词的发音基本相同!这样,在建设领域中,既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也有利于和“WTO”接轨!真是巧合。

收起

砼tong

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