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选拔过程例:童试—岁试—科试 然后呢?都能获得什么称号?例:通过科试的人叫“生员” 一定要详细,考完科试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6:23:10
清朝科举选拔过程例:童试—岁试—科试 然后呢?都能获得什么称号?例:通过科试的人叫“生员” 一定要详细,考完科试呢?
x[N#Y~+YF]Rϳ<v`s7 -˯z鴁ά<)3O8_\~km? r;-~As_&~yo^#wx7Mg8d Ɣ7MnM;k,y2<#L̸"o/)wp*?<ےי5=J4>Yं\Rlx:޹7ƒ-*nNU:P5*N0bͯ{c* HFBA*{`+ ^unH LDf=hܫQe`&Œ䙁պRp5klfhwy[GV 2b!N*3KC ׬`{.dsp(gǎw&غ5㴷3]aQum&Ѭ 3q*EEOH'Am} ?AkH.i(%S3T!v ήQ#҉{|Mi1tW`R1IZڢWFB+UAS(R^֒jD D>KO҈ )jv,8 b(i]x#=KU[24:X~ ,[*/Qb_f8Y1w)yv jv2٢[=4TWbt͖8ۆLq-iJb!Z¤@Yӈ 2MG`'?ҏ)TPGt ۅdW 5݁;,ղWλ<dJ4w:'hr#&kП;ؚ]p.5uja-kX[+ȝ3?b>*̈>{EޅJn)NFvZwUF+[ \p,@oS^ KBB./b_ u'W WTKOZ$s'}.I 7uLC֣/MLުNel+fm-?eڀ[JY @TIE>O_,g&q!]ܦc,I"o@f ^߿lBEܗqtp4̕2G^ËH0 ss$s yfYh/ 1Uy)4{D,4N?Iϯ0`lew:~a`ٺ@LvTRr<֖e2{ y)WyiML'*sW{gCiN7V@^mx]2/D6+A/zD-8QA4}p6N Ua,G!9eEĤZւ"#HCHi7{/H ؆۫Īq'NXw3{?>:t %A@2_q/λ,0>W(\oB?؋B鋔vٵfXԫ˅5/$qS?/j_fzrTJBIUlʰSp()AL6^1)LDݪ[ T--&rk" -pvqzp"Wj:ȟ7[4&uݮBYuw}bAt"\y/3xoW6Ţo x_qMGĠI`g>`h8Z8%j`S~$p+TR'moo3 Kک*I5awxɢ~z'IIJ~`M6= 9)GSӏk@js2#a<ÏG$v=`@M|^@w9ʅ҃m*PFWd^B$g *یaEʴaD][q`| P`m[MgZ-sBiY%c/&˙eyZ+Gy݊vX= GV\f6 r4 a,ݴG7/Jm޸Ҏ2&¹SO8’5t.Q&ayNE>Utu ўzvȨmF`a#LuPII;AؼuI cm 3s+[ *P(o+ CNTF1tz*={8ZG)ucJ8*svbeZOYJIo Mr!<#`,Ro̡0/\ƣ7ڳ6D!`M[GjG#[avA\[q#MBi/^eR)8 k޶8MԀS} 4P[qU%tN>-U tϮAM[.xǖ8]\9l9h.AjUjV֘$=RiypUX D~=37( c14S$ BXmJlGVWu[3R@ߟAȱ 1Ճ^Y>#M``S"2JD6w+3]0ي8h^g?qRA+Ce3L8iM9]7T&ѺT29vl]Me @m ]M2Z6^찬niR4YT/㞤jLNvݥ^htGgf\ A&"aS4G8]$䣪i%E~3: VЭ_\r[LTl+MMWvԣ+YRv@ۙRD-~]ߏ*y;ftO0lsK2s`lSb>͒]Hug.s2X Sm6":Z܎ .^1ͅe(y9H"!߇ Է}%KnP\y8wdY(~ūDB7pDV{cKHzK3 ݃,y/%ѵza@n~bW"rD]Q^ p5,SK4_r~//'wEA iq^SN0yѤl&ʤpmq/ei^;xmb$#*U$yF.@_V}',9 ڮ3Qk!I8fE= ^2_A.d4Y^Bdpo"ӣ[?ڙMVbK>gY)9K?Wo`>7oFk# K&/,cRJ;;b^~V(]r۟ .9* Ŭ qHgl忤zl.TwXWlO2u:Ei+)&+9G;;rZ'8Mj0ٱ^DAbNL*MwtwT]Gt fVv9 [$T飙2g:oG 8ӹ/}μcIZ\H D#$l Q끔){~3(x}< Q˫%e ?)riV.BX~/&QwuST+AN^pHy%!gҫ嗤匲'}xev˨`2D1`U8h0q4nzA=^o='b]"\ Ѵ*ɘ驩ImM{|6$aP4H )~YUs0_+mu6^)?*B>,UlX4y_ts|~\uW՝ QJopW)۔6U:%o~bHyr*[-rb}uwyb}d2ۓoOwxu깻ruqW^{uk5nMH++dju_ݗ7A8mGőܢd 7Qv>;>k:ή-9>vD#Ot]ۿ^

清朝科举选拔过程例:童试—岁试—科试 然后呢?都能获得什么称号?例:通过科试的人叫“生员” 一定要详细,考完科试呢?
清朝科举选拔过程
例:
童试—岁试—科试 然后呢?都能获得什么称号?例:通过科试的人叫“生员” 一定要详细,
考完科试呢?

清朝科举选拔过程例:童试—岁试—科试 然后呢?都能获得什么称号?例:通过科试的人叫“生员” 一定要详细,考完科试呢?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两朝,已日臻完善,不过与此也益发暴露出其腐朽的一面,而这一切也最终结束了它千余年的历史.
进士科考试是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它共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在清朝,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而府试则在八月.
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命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殿试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命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

然后参加乡试,再到郡里参加考试,接下来就到京城参加考试。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特别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满人、蒙古人参加科举虽然有较易考中的捷径,但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全部展开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特别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满人、蒙古人参加科举虽然有较易考中的捷径,但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因为明清的科举与学校结合,故此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入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认为是入士的正途。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方法: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金榜名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进士榜下即用为知县,被称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

收起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特别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满人、蒙古人参加科举虽然有较易考中的捷径,但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全部展开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特别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满人、蒙古人参加科举虽然有较易考中的捷径,但最后殿试头三名习惯只授予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因为明清的科举与学校结合,故此在参加正式科考以前,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入学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称为童试的县、府、院三级考试。这是大部分士子所用的方法,被认为是入士的正途。另一方法是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中有皇帝恩准的“恩监”;因长辈曾为国建功而特准的“荫监”;和最常见的方法:透过捐献金钱财物而成的“捐监”。监生虽然亦可应乡试、会试;但一般被认为是“杂流”,就算能考中进士,地位也较为低。
童试
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金榜名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进士榜下即用为知县,被称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 科举考试发展到明清两朝,已日臻完善,不过与此也益发暴露出其腐朽的一面,而这一切也最终结束了它千余年的历史。
进士科考试是明清科举的主要形式,它共分为三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不过,在此之前,读书人必须通过由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在清朝,县试多在二月举行,而府试则在八月。
院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主持考试的长官称学政,学台或宗师。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考试。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叫做“录科”。
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闱指考场)。其正副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乡试有正式的考场,叫做贡院。贡院内建有一排排的号房,为考生住宿,答题之所。乡试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桂榜”。乡试取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乡试中举称乙榜。考中举人,不仅可以参加全国性考试,就是会试未能取中,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丑,辰,未,戌年。考期多在春季的二三月,故此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命叫做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放,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的主考官,在明朝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任,清朝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清朝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殿试前还必须进行一次复试,复试结果,按成绩分为一,二,三等,这个等级对于以后授予官职有很重要的关系。殿试在四月份举行,命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此外还要任命阅卷大臣,读卷大臣,协助皇帝评阅试卷。明清两朝的殿试都只考策问一场。
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殿试考中称为“甲榜”。按照清朝制度规定,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不再参加朝考,朝考的第一名叫做朝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