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7年级课文"木兰诗"的讲解?7年级 下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23:21:57
对7年级课文
x|rcɑS FYJ<Ȕ2ҥ15m6/b%6&A$ $0aCH q9=,UUl^dƴ.Fxxr#~ߚf^ogi\T=򺟼{bm҅ÿ'-^~>MJ^mw\|Ĥҟ?Ƿ[=Eoe19i{t6.6iM6cxN@13] JP;eVݭg6,F9vzg0psmf2r6tm#&{L7ӑ{ߐ JsBTGS1{$:5>2<&vN*b3CI?SYLdu}IaA3g&q9<f/#[so$zvN2M7LͿfQ?|?AG VRK694ӚV۝33^؋;36^ş S-&hzι.sۍ; s4(,O/3Wn}f@]͕N9h{xd%?u/8q)dF&_1?oV7M0k}r`:%_6iSlcVuXQ_rUH}3S &;1;~4꩗9QN9Ơ&Pb*iz|S gt0 ԧUۆc)߅>Tk1)EfܘfS?S0\zg]}DŽϗў ,DTMbk+GF(&:r:m鰰.i1]%M.w\fz:ͳyvu|lmTt(ٴ*+wL{DT1J>`00F_ VNwx{7,Fwd3hc̩?gAh#LfOx1:-@%n.c:fQFP\tbxuM-6֘ݦs=J4eAGuz՘D$wNB|E{(Tnʇ`وp\#74i5)&V ˲1˝|)v]D AؚjLH$$:<9kIxT;N!H4%%ˁpfrF8fƼMʏ]3U U\kc:AWֿRUjc3X-2VZ4k|)9[J]^,? TGk5hþ?q`GDoNdmW"d5^JеMl.ԁ6^s]j.T]SziziKW~=C3jB5黠;m" w/:H=yƽ8׺tQ$聭y9ݴ|r7v 2S;S\UivbgwoQ} 1)/R<32X>ϔaj-So#~|Gǫ qKj 18dL/=P Ns؃2@F0k`+l^ 0JMZ Ǜ Uu^ y:=#cD`NhϡZ#[_)^W _v8 5˪o94w8(lݹWi2$a>0,I^PDeݫ1+*X0]tN>r3{K7;1(['fi !{0ڿ6ct"#pkUA+$-Y"SȘBd=;_`qyy"3R[QL`eR0qtxb1?I-iym_1E:V$@73Z%1B48PX 9 MnPߎߵ4 \PHL<( 'Ya֪əq 2|ā*hpgMg3]syK~+\M:w%%{ *cĔ64J+R6`pI֍9I]Q.+an+*ao[es|Nv7zB >aEn0/3¸'@$~B,&8q5R\;*.JŨP특'x9yPUCf Ư*Y$zu%ތ;9O1F6zإ݆=t/~| H6@nkzH=x+r3-gqܭ_K#1I]o8gC d`#R,͝ƝwqshG9MPY OW㖺zo)lq =UDG3Qu!FTֲ,j,XS^AkV>64(İk=zCJwɢF9 B @b∨LvWp(inb-L=>OAa80؆9g4Jk ^ |wN$kI:*SG䶆 _Os5X,GK2b~]&ޡD/[QчX2 SYJmE/L?2uO0yq&J{;:ʌ~3,U2@V# 6gpAaNήy>n^1<2YP.zw|mż t84f.N ks QZ?j.M'c0146bTI|T%Zecs7'sx1zUp^C*^a!̺AYwZ @U8-2rQ?~[|!Twлw_l`#'ȳ$kTasCp+%_3&s:4inA 縂+obxˈߨ\LT8)" q̶*fn ~3O@#dg"v bIU%ĮV}LyMMJX TCsvձu=D|ԸYdRNG>[pfo oU}!¼;/ RgFoCFI5t~^׊)/d4Y3U@E ɾ8LS+ӄ門 DA ꉯ;^&Ͷ| zj92? k! ϘHv-5J]瘲@Ԝ &_3$$`8Zq+na__Q+0 S f`W~`hn믿9;yJ w_swK<$e"`,OnA|]}oV5MH;gM9}3QY!V/ h=7 7Gv6^ E^ %Y"pss6VJ!^2_7ZRI nS8`مJHbY@Ȼw\E\5 Wd٩iJ/o(ÈCr L=ЀWL J%7 "#'PsX1:F#+蠚[P:~=>%e ~FT[M\YMiUtΗo-fNL>^c!CKʤzgH2šnrj*[aI.xhGtOsjJy\ EF UpO%F> o/|;H :>?Epex=on2 Dk "95ϩq:՟`Oݗ)bp:ܩ'-0T'~-hN``9Tn$k'щRQVlJi3?;`>x(,z yJϻ0nV$v'v9+{צ4m4 ݽfo?,!4qbY+X/1|Sdǣd+s*J >zݻ̄ڒz~}4ݹ͆h{QgQ"dHij~7_A ;HsG5]hyRu闸ͫ7(BLyMS6~([hyuF)1 [L4Oim6XTꙋYU@&{=u;*(撤X>ϜE: ]7[s~I׌Ef6^ĶC/x<мKyKS,i{s!ws6)=sxBFdw; _."l_A_WkVNT93M;6WCFstQ硬dym^bqQğ츅w>+7 #IkTn*[^fyTjh!E&&{6_>iO&Bx@4zO(; [w(JI]/\}7q.b}Fw+B0|r~Mh=ךqۺrٻ`xjӈ԰NюkG2$Ÿ, g"@vex΋^׺8JjփV4 z4-乚* k&nܣ̛!"0Sel?mbhâhμk>Ĕ+x_Cea i(%%*6FO4 _=N C Cv+,b" _#R՟JOOm&]vZE`i/4bU4~ K*X\ex_p,}˒|m*-nKNYZ;BPC&S:(XT ޱvyVx؊( )b n>2hiI;[_"(kQ('߄eס˕tt _#Q('=V,1Jl-m?C)Xȯx8k#'f7+:̍wkJ&{b};on?oV"R8=գNWV͍F# {tpʚ 5è[q[PP4mcH:k iFvGhrqSfc2JG9iXw1$*> $^x~ |gZM(zT\ T\7j'lo;  Q3E֓?&`+,ݎGB9^*y;c&DY+z=ZA=.u3pLن,î>xrv 5_ֿ)>r2-Ea =ʟ&| 7,C\ z:ʼVv(bY9V\x لFMsQƣXrݏrҖʁO+?EIcws/h=['-U#`Pe E49c rDSr?ob7ψ]8Ag9ANx8倮TE"6>  xPwh ypmJ4D불BVxgD.H'f~ϴITXחZa ]9tWz  kIrBݵmSv !t됤p<ɣn^[| LxTS)̠ގKۀ4@H:(*p}0r2kdugq"d> P:*3 IڷZڒGe弻NP*N. `A@D9f3|fR}gj ?&Rnp&$~wdӼY#ƞ4|0~B*NRn8wdj/4H!$,HI]Q22Hx~(YY*'tךP:%(p\@gb~nʗ DH-Hx4vpNjZu$sϼ WVh}#x'HVٻPZCޞ*E .ԞHhc_x"&ӂ64 4$J'BCi+ZۥhQDAq1-%72W{=&S-/(I 4T4 A 1Dܳs|Hl].Ӊ1gѨPT)u3YB2@u|$Kre˱S[`+u. {kh tkđ0 shu9x~t =nxRx 8)G(Ty"X9.h{Vu?>mmϹ'LyJ`5BNvp]gtsSQbTכfijg3SI'@ ^=*ŲG.h\\e_>xph|^n7 ]Cc5~B (m9XٵqdK,;N Mj #i0%&QN[m`!" `}ޏK׮'7U+hImf)c[Eۀk1 .Z">f;_42NDZ/y+{?;=OJu]ZO^\SE MI=rsjP9~FAkZ5˖M sm1.Z$Ғ ;Zb, @;l*aBiwVe׻ha/q2g,}̷z0oo/EQ;e+5w=j k% Ãt␫@ %_k?/m`nUș"8-+L"uJ_ T.#ބI61#W1[q tYq-^BP,8GܾU?cn:>~0k1u1dVD;s ӟ*šYvQBb&QCR#ݽTpZ=[^ѹU`vLF^܌t-'# My='?V4Hrc5ko2D>ׂw4ɮqQ^Ct[

对7年级课文"木兰诗"的讲解?7年级 下册
对7年级课文"木兰诗"的讲解?
7年级 下册

对7年级课文"木兰诗"的讲解?7年级 下册
1.背景介绍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
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
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②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
(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
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
(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
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
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
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
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
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
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否有所感悟?
(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
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
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①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②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
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
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
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
4.分析第二部分.
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
(l)读课文.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
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
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
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
(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是智勇双全.根据①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②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试简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讲述了一位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立功之后不慕富贵退居乡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她是古代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艺术上的成就:一是富于传奇色彩,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范例;二是出色地运且了民歌常用的复叠、铺陈排比等艺术技巧,比喻、对偶、反衬、顶真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效果;三是笔墨凝练,繁简得宜,句式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九言,错落有致,声韵铿锵,富有音乐美.
参考链接里好详细的教案,你慢慢看

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

全部展开

教学目的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

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诵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黑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杼: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 ,专用名词,不能念kě hàn 。
鞍鞯:jiān ,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jiàn 。
辔头:pèi ,缰绳。
燕山:yān ,山名,不能念yàn 。
胡骑:jì ,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ó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i,当劈开讲,形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 ,靠近,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准备出征和奔驰征途。第4段为第三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 匆忙购置 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 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取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描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收起

《木兰诗》赏析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

全部展开

《木兰诗》赏析
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