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00:55:18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x}Wo[ٖ_ŸvtOc^/UU.o(JĠ#IKO>ao}6dWa=\uI}v\[i?u5+qЭM0meo+ӭ-9&2j&쑷T6z߾_7?/KNv{bsAeËڗk'28[ Ag_pSy?;.ڶ?'VM6e2 sbS+yժ?r J̜w3//$zKeӿ$FLfR~]VY0Eo=i2U}&0VxKgGA$hTp\:έj@v[fЫ^u2@k{[WѲZ*sA'laͅ㗦:wpq?V 憎1ulGw隙|=6K|<û>Sm.x /j߿x/&_5}g }~?n믿"9)|޴4uƇ?2έ)LƉ:*Njl,b%ㄋZ-sns!j:j o[RknsTf3.Υ:f߹ ; fy FAʒM.Mh4?!~AsK'go^}x0>7l 8ZFx? ;?IAB2 j[ᧇ?Zv ^}^}۷0b?<mnt[?x5 rÿ}~ ED}`Z\&Q/l^3|7sS8<5HpKs \llk""DK7y}}᭞G?Н61:Hٺ$n}KW^Ri3Q/?sj ~g˦V ;f2\J;|ptabۘ:_aB5SO=D7W)SO5헮=vw;P}'쫕05obמ~J|jS\H~\4Dl obLOt[ՠ-^Gy]pȔN-A) nMS+=t-uFplinvcΝI>qUp$:TyI"jv`]:ȥLۜļdЋɮ?+g%8tGpqX@fj9~6:Z D撹QL3tCdل򑵇1SV&2OmkmcP!cc<M<#L`(Ta3J((qPcjI\gY_e%|oQ(z2S =Xt2`z1Zq"aU*~U5K@Y^P  ڙ ‘!Jof4ג(m*ƁٽZʫpc7nOP.1jSBLLQ=2KX;m ,kI#VͶ۞3wx9[*z OD >!{[T%9m]h`{a]Pϙo_}/F Sׂ=y uH+b qbdDg5,-o}JeSOT5lrĘ'eST:ԋNsGO H[_ nKg{RAeRTvvKtH+":F>1; mKLn` H3~Zʑ^u;xs̴o'+Z<}  /wmPRnsqVV+jn;qK Z8H*٫v/ n01Ad2չn?_) Y؛2 BXArG[.ɼv-!XeBF)ΜqvĪZ@Ri+UR~ gO433[9+~ӤV( S{[[3MI`S?5:6ȯ:&x$4czJ[1u~GoEٞㆺǒӌo$T,UĢN]WS쐢j،7Bs;cAzLQ۽'ͼx .RSed)L.v[&Ct^;](Ȍ#q,fP9S]UIX=qX=fE͠l5D2lm?zF/ /SR.WIL`d/Ij?{?vS΁u,IQX2909+;L6C#Ԉ#rdX.v[!\br$Xx ZXu K4US"։0y.ë~ѷo޿|i6b_KpI -XWG^@/`15p]12nmMn Ay535m~Vjq=1L,,B܉s2Q떐(r;)YaB͕>C)E°V1>_ނ#}9R&M)/3JiBBa3 9rZ#D+v4>h];SWfamԖ$zh'J:k5B&M&Rz$`g1"J[GGcbS?)@DUW_7mBFo0xs&EYqf5i~E`FV('@^s Oeo? 5 + {kVqL Sh;9" 3φjMW;1WP& =X3ct@9Hc[mֽ|Sz|i6)_D+=nj a>nAn5zi2 BY !jأ6P>RGLv\H֜mA K=y% SK*Znln?*.?Tq'$)>0E 3>zt)n@2e vPɀkYIL_i$t h-T&]{t:!V5|[p8ݢ9Q #h0VIJ)d,[Z7qR $ԙ%UX&LlxrrrZOVΈ m! 汩lpb sQy:?rzw|ξC}VX ni/l`bJ=q+*!׀DP AU.n`žj@Z>[e;LPm${CHFY3VZ+.@ŠW1VD@"BTEۋ .*C V RmJE>c%n\EXQܖY_]O=@:H0~ NON.^K`T?$1ЉSKKꊌhbvHhSocȹ*=rKDJ\  WR&}f6cǪҦ\ ;-8xtx\Us~XLsycۧu1]i0Nt93tܮ }W}S'OʞGy܁Ȗ"YފC,wS2m "s̘Wӻmf7&6 HZ s8`F7Mjz+]_b+C'Ǚ7!` b/Mu nά΁n8ܸ|07/߽xӛW>ǯH!#who W:^Q&y%Y,}WRMB_kD1gyGvY}*'@"T;Yb=68wÒxvJ G[EQGµ`DimpRB }_?~-)Tf^W F~֠r>q0bQU;ܦ=fo< ~k/][fT X.6=ֶ>@iң7:Ea=IzkO=WDb)y0g, ]@,#ݖ>epluHZ>Zfζ=R k&NB5) aိ/\&{>>u[ٶt?'_Gejh^Cww:)Zݜ-pW;^6Q[uI цsyn7x'l̩A&hQN ]KήVv(L6J͑ SǑ+W :fsaR54¡+h0YT~SZ7E`mP"rT;6@E`T 1_ *0<[3 b^)RןgS1K8gʻa$xoqȒϿ@~+J:0t81iy;hkҩ§"g[A&GCmQ!q4>v*--;lsteFoȜҷ&Q d Гj3&Λ[ ELФMI_3lSְ9lUujI$hvfQsGOgbۜ&ڪEe/:aU\v2fcBU+pT[Yvwd2܅&@ŠizjynPD9kݘO)-?z,`}PJPt@)7%uouOZiGKD盙 /&nzVk2'gWVrh(9LX$L?G)Vb' r37kpO<*&ݞ0o! Htٟ^ H:$nQUİۣh=cZ?W\̨i_.ґ7Ϥ>p-5 Rߟ<ἕĞ%0_"pHb@jD8}`[=1c&mtst6vôFlPA4ESpzYSSW7E. #ߔ6iZiLA&W@Ūcv#N3wR(' TSB3JAbYL~/4g$*>+6{!,h땛m$7 RB3J""Ya4:Hg 9Әg0hVvGN֣= ^EAG!\驞R$v9 l &纷 i=s}&T6رQm@@a+/*1}oռC%8M)nhkM 堖%?Sl.݋/(dn7/޽~vw?|W?/߁A㿾z?j_[Llxk݇~߽Xw~zqw??x;߽|?Ջ%O|_Kܡ(S춡7W޼}/='/~|XϝUK0&~pycHѓ7br&\MRhSg,\SK/-Nu0S O)sBǢ(4)N$=eM4;LquDgس'w|ϟ\Z!)NS %#wpOR&5$yy]S4M'Õ/i ccVۨ/x"^!; A%َ>݄?|O2MkA"],5} !Bqn`f|Z{<-nK@c̍I/yv_M7p:OAVkN(.3 MSuQKe'N.,2lմ k*9Hd8B!(]m 6RˎBC_B7Я77e3+0"pV{f)>gut5iX ɳp~2X0qܫ2qțgs24vo/H0%H~`w~KlYc9lhӟ_lF@w ji]_Wp* f=(zuL+2뭏D?¹ .z5HKDIssw0o"Ϭwy(T {E&§fw1n*,d.Je#4u:"~bS-/Y6Cq+2̩!}_U@/e#gFA}LFqr@w9,} 3ϣYUŸxŜ'lhȼ~Pnx \B{W!p&'pDF.F"yҧiƊd*Jyt2 VGˇ\^F0MJ K):CҒ\I6 )_+v3wʉwi*%5{cHҐr{k㦸bN+4[itSCbiT΂ÄY`c6qC0Qa+WcAJE)*WAe3ozif5+#1U ` /70 86SYx6B"fya}5ZT;vHk([V1uR^eWL!vXr])H,c (d 6fD&6M_E-]*N.mW7U)I{2RWϵl^;0h[3 bm+8܂0dlXU*QMjeH)>wcvKu"JXP]7@Re+Mp|K^vhʛfHϘ p=;U"Wű(NM2ܱ+@k}HUlDuupxn/^Ia/aKrr$+<G K-s7`եM[{$_t~;q vN4,>,bD"6ZM]R6*x;߁~bRɠ0&t,o/$Ջ`tºZV^w ֥luq~<]īkzcV]Al-Tx=Q"gH^ ~H(o|eX#0N:L)%U$h@9[+e骍WQ䂙4% DCqaVOO S6^g٘/}c1$_X?v$C"ԇ Fp}һky[ mgo97kE~ZABh?ƏUbSC'I.AJGM~gW*wQO&KϢ&w=o v5;8ԧI6}bf<{qZi +]s{۠|!)4^wHݓ։Q%x4Ël36'h'c{\XF k@9> 2qd1%F9l#֧l$2eғ:ԚxN yMj)Vt9Yhf`P!'kz|,+W: lqOH/zف x5739wC4m\W9f∤,旗aՎzkɤeuHxH݊čF6AdVK0Շ*[Ţ.Ν8Oh$AvN =aͷcv7p*TjZ٤(`KMG3'6 2bޣ}},Ƿ<8Pe}m@5g^,h8%s%bɻvV%OE6-c:ԄSgTrRlReq6-~I${Ozy|W`$P>k-#AHLQ.Yi{y?\k@< p+ۃ,uP?Q7=oy<Jp`OQd>QKzeIB_};cT@(K-K(Լ2j*HYmWGc|f$83#λ,%qK\F-ECAWsi8 {nHƤČv4(%A$mŃT.; jP;l0B/hz:e0k)[aee_/TِJ̔)ꔨR5#3L1_\R줸CR1 %fM'.zS)9{[Y_N%vs{3m{K`>"'ljp cYݜsrщ/[Az&t0rAI,z`eMs.\^̢kI'nMpzReRNiѵ]0<Q|ЦY XYW)!6dSC\_!yE8Zdz&紎j5S7J1QF D؞$O(;DxfZނpw^]&V/wty⅘;;9MF vϛzUҝd2R%KbS ?_e9Ӭv%tlI )1KKJAEֳ~Rf&{t2 "Țܡ!7#MT T\&ldG+Oga@Q~qv*vϰC=ro\Fҧzˇge+~zQO$$Ox-ā:&>E `^jՋ{*sQIgEb79z߾ c VZx(o0^7y[x]DFX󱕣2vs746,2rF4@T bT:͠@Twׯymfh oYpR]$삹5*sW[-Į"O %  Eu< O% 6 52]V D )JJ]n!n2B^mጵ>IՠE5E%5 AtޕXR^EVHzh^*?q`HT^ /wã'-\RS9"hz dbC:4uvR uw'q)Կrю^I4c8Kb 'Nx`p7P^ n@hr^\I 4 %AtA,.zRegDwޕ01'Wc]g=쟩e$WXLS 閑r܁+r5hFՅݘ"<^՘6fܧԁ"Z:vZ/A1i&Iaި2/S$3 zAFJjw)`dU0<ھUx[tIVT=,nrT˰F 5s3%ݭqB-s7ehR1fugq $V1q/AF4#E͚"~A$xىta X$ȅ6xtQJ=)YmcgJ]Ix&>2e8;^U[HSl8n939ėJUض+XˆX&Lyhȕ2(؞!Ciӧ(PdWQ"`&h}w2O3US<x$pJJ6w ,&Θ6 TUt_:3 o@zUtO5sO58\/[Pk+3:ēK S'5d -yZAvK\qi9v/Κ>JC TKe$}J>(9RWҀ퀹HġZ)QsJ OH<'G:!>mXLL>%~g&WFh3`Re&5.oWHeXWǃĥwz$'c&* lW+٣"=MdiI&uTnl U w.ćϰfۚGonjrQó>wˉWQrj|֟'x꟞ O$-#eob$`>}}K woG˘ucv4t!hۡ7'Bc_nTI0:'hA/dOԯ$[A%P̱7Ɣ m4Nd86zuX6_v+Dnߎ` uKfmi,veF_w )Z[o߻3IVsw }Z#vD؀^ rs&!Tx\w [% Oױ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恐龙

应该是鲸

蓝鲸

蓝鲸

蓝鲸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蓝鲸亦称“剃刀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哺乳纲、鲸目、鲤鲸科。分布广泛,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都有。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目前已知蓝鲸至少有三个亚种: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栖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

全部展开

蓝鲸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蓝鲸亦称“剃刀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哺乳纲、鲸目、鲤鲸科。分布广泛,从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都有。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目前已知蓝鲸至少有三个亚种: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栖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称侏儒蓝鲸)。在印度洋发现的B. m. indica则可能是另一个亚种。与其他须鲸一样,蓝鲸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
中文学名: 蓝鲸
拉丁学名: Blue whale
别称: 剃刀鲸
二名法: Balaenoptera muscul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 鲸目(Cetacea)
亚目: 须鲸亚目
科: 鳁鲸科(Balaenopteridae)
属: 鳁鲸属(Balaenoptera)
种: 蓝鲸
亚种: 南蓝鲸、北蓝鲸、小蓝鲸
分布区域: 北极到南极的海洋

目录
基本资料
分类
生物分布
体态特征
生活习性
繁殖情况
捕食特征
蓝鲸发声
种群和捕鲸
趣味阅读
罕见的交通事故
其他威胁基本资料
分类
生物分布
体态特征
生活习性
繁殖情况
捕食特征
蓝鲸发声
种群和捕鲸趣味阅读罕见的交通事故其他威胁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蓝鲸(学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是一种海洋哺乳动物,属于须鲸亚目。蓝鲸被认为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体型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33米,重达160吨。   20世纪初,在世界上几乎每一个海域中,蓝鲸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在超过40年后,捕鲸者的猎杀使它们几乎灭绝。直到国际社会在1966年开始保护蓝鲸后,蓝鲸的数量才逐渐上升。一份2002年报告估计目前世界上蓝鲸的数量在5,000至12,000只之间,并分布在至少5个族群中。最近对于侏儒蓝鲸的研究显示这个数字可能是低估了实际的数量。在捕鲸活动开始前,蓝鲸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极海域,估计大约有239,000只(范围介于202,000与311,000之间)。目前在东北太平洋、南极海与印度洋的数量已经比以前要减少非常多(大约各只有2,000只)。在北大西洋则有2个更大的集团,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个集团。   栖息地:北极到南极的海洋中,南极附近海域较多。
蓝鲸图片集萃(18张)  食性:主要以磷虾为食,也吞食一些桡足类等甲壳类浮游动物   特征习性:成群的习性不很显著   怀孕期:12个月
编辑本段分类
  蓝鲸是须鲸科目的其中一个物种,这个科的成员还包括大翅鲸、座头鲸、塞鲸、布氏鲸与小须鲸。须鲸科被认为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对于须鲸科的成员何时彼此分离演化还是未知的。蓝鲸通常被归类在须鲸属的其中之一,虽然有学者将它归类在另一个单型属-蓝鲸属(Sibbaldus)中,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并没有被其他学者接受。DNA序列分析显示,蓝鲸比其属中的其他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座头鲸和灰鲸。如果进一步的测试可以证实这种关系的话,将有把须鲸重分类的必要。   蓝鲸是鳁鲸属七个物种中的一种。但是DNA测序分析表明,蓝鲸比其属中的其它物种在种系上更接近驼背鲸和灰鲸。关于蓝鲸/鳍鲸杂交的成年后代至少有11项文献记载。目前也已知有蓝鲸与大翅鲸之间的杂交种。阿伦逊和格尔伯格(1983年)认为蓝鲸和鳍鲸的差别类似于人类和大猩猩的差别。普遍认为鳁鲸科早在渐新世中期就和须鲸亚目的其他科分离。但是不知何时这些科的成员彼此分离。   与蓝鲸相关的动物种系树一些权威把该物种分为三个亚种:B. m. musculus,包括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种群;B. m. intermedia,包括南大洋的种群;B. m. brevica
蓝鲸图片欣赏(20张)uda (也称侏儒蓝鲸),包括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种群。更早的权威把把印度洋种群单独列为一个亚种称B. m. indica。但和其他三个亚种不同的是,最后一个亚类的名称并未出现在濒危物种红色列表上。目前两种分类方法仍旧受到一些科学家的置疑;遗传分析却表明只有两种亚种。   蓝鲸的物种名称musculus来自于拉丁语,有“强健”的意思, 但也可以翻译为“小老鼠”。林奈在1758年的开创性著作《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中完成了该种类的命名,他可能知道这一点,然后幽默地使用了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双关语。蓝鲸在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记》中被称为硫磺底(Sulphur-bottom),因为矽藻附着在蓝鲸的皮肤上,使得它们的下侧呈现橘棕色或淡黄色,因此其也称为磺底鲸。其他常见的名称还有西巴德鲸、塞巴氏须鲸(Sibbald's Rorqual,由罗伯特·西巴德所命名),大蓝鲸(Great Blue Whale)与大北须鲸、巨北须鲸(Great Northern Rorqual),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名称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目前权威专家将蓝鲸分类成3或4个亚种:北蓝鲸包括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的族群、生活在南极海的南蓝鲸、在印度洋与南太平洋被发现的侏儒蓝鲸与一个仍有疑问的亚种:大印度蓝鲸,它们也是在印度洋被发现的,尽管之前这个亚种被怀疑可能就是侏儒蓝鲸。
编辑本段生物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数量为最多,主要是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良好理解。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
编辑本段体态特征
  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非洲象体重的30倍左右。蓝鲸平均长度约26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左右。雌鲸大于雄鲸,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蓝鲸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颚,深入口中约半米。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参见“捕食”一节)。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三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 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km/h(12mph)。当进食时,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蓝鲸是地球上目前的最大的动物,一头成年蓝鲸能长到曾生活在地面上的最大恐龙—长臂龙体重的2倍多。蓝鲸也是曾在地面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来自恐龙时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龙,阿根廷龙估计有90吨(100短吨)。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110英尺3英寸)和33.3米(109英尺3英寸)。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NMML)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98英尺),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100升美国加仑)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公斤(200磅)。   由于蓝鲸巨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它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88英尺6英寸)长的鲸重达150-170吨(160-190短吨)。NMML的科学家相信30米(98英尺)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200短吨)。目前NMML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197短吨)。   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t食物。 蓝鲸
摄食时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时最大20~48km。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喷出雾柱狭而直,高6~12m。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m,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m。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鲸会通过叫来求偶。
编辑本段繁殖情况
  蓝鲸大都在冬季繁殖。母鲸怀胎一年后才生小鲸。刚产下的幼鲸体长就有7.5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钟增加约75克。幼鲸经过7个月的哺乳后,体重可达到23吨左右,体长约16米,并开始学着张嘴吞食各种浮游生物。小蓝鲸要5岁才算成年。
编辑本段捕食特征
  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蓝鲸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Euphausia vallentni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为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但是由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由于其特殊的群体结构,因此从来没听过蓝鲸群体搁浅。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溺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
编辑本段蓝鲸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声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B. m. brevicauda(侏儒)亚种独有。 蓝鲸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体联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从2002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生物意见书论文改编)   蓝鲸歌声为何越发深沉   上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认为将大量扩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记录蓝鲸的歌声将是一个非常酷的做法。40年之后,一些已对蓝鲸歌唱研究了40年之久的人得出了一个奇怪的发现,世界上每一头蓝鲸的歌声每一年均变得越发深沉。但对于其中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   尽管语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异,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说话速度均变得越发缓慢,越来越像詹姆斯·厄尔·琼斯。这种变缓幅度很小,每年只减少不到一个赫兹,但整个趋势却较为稳定并且具有持续性。   从全球气候变暖到噪音污染不断加剧,人们认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这种现象。但全球变暖对海洋造成的影响并不能解释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变化上,蓝鲸发出的声音并不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   相比之下,噪音污染可能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读者不妨想象一下,在人头攒动的酒吧,我们只能提高声调才能引起服务生的注意。假设蓝鲸无法接受高音调的叫声,这也并不意味着生活在这颗被诅咒的星球上每一个海洋的每一头蓝鲸同时以同样的方式改变它们的行为,并且是在长达40年内。
编辑本段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容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由于蓝鲸的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因此蓝鲸遭到了捕鲸人的大量捕杀。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后将蓝鲸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目前,世界只生存着不到50头的蓝鲸。
编辑本段趣味阅读
  蓝鲸不但是目前最大的鲸类,也是现存最大的动物,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哺乳动物。一般体长为2400-3400厘米,体重为150,000-200,1000千克,也就是说,它的体重相当于25只以上的非洲象,或者2000-3000个人的重量的总和。所幸的是,由于海洋浮力的作用,它不需要像陆生动物那样费力地支撑自己的体重,另外庞大的身躯还有助于保持恒定的体温。蓝鲸全身体表均呈淡蓝色或鼠灰色,背部有淡色的细碎斑纹,胸部有白色的斑点,褶沟在20条以上,腹部也布满褶皱,长达脐部,并带有赭石色的黄斑。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头相对较小而扁平,有2个喷气孔,位于头的顶上,吻宽,口大,嘴里没有牙齿,上颌宽,向上凸起呈弧形,生有黑色的须板,每侧多达300-400枚,长90-110厘米,宽50-60厘米。在耳膜内每年都积存有很多蜡,根据蜡的厚度,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在它的上颌部还有一块白色的胼胝,曾经是生长毛发的地方,后来,毛发都退化了,就留下一块疣状的赘生物,成了寄生虫的滋生地。由于这块胼胝在每个个体上都不相同,就像是戴着不同形状的“帽子”,所以可以据此区分不同的个体。背鳍特别短小,其长度不及体长的1.5%,鳍肢也不算太长,约为4米左右,具4趾,其后缘没有波浪状的缺刻,尾巴宽阔而平扁。整个身体呈流线形,看起来很像一把剃刀,所以又被称为“剃刀鲸”。   蓝鲸的身躯是如此的巨大,以致于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雄兽的睾丸也有45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脏壁厚达60多厘米,雄兽的阴茎长达3米。它的力量也大得惊人,所发出的功率约为1500-1700马力,堪称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蓝鲸分布于从南极到北极之间的南北两半球各大海洋中,尤以接近南极附近的海洋中数量较多,但热带水域较为少见。在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尽管体型巨大,平时行动缓慢,常常静止不动,却能在水中沉浮自如,尾巴灵活地摆动,既是前进的动力,也起着舵的作用,前进的时速高达28公里。   蓝鲸栖息的海湾大多由陆地的河水中冲入了极为丰富的有机质,使水质十分肥沃,促进了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而密集的浮游生物,又引来了身体闪耀着钻蓝色光芒的大群磷虾。不可思议的是,蓝鲸这种超大型的动物竟然就是以鳞虾这种微小的动物为主要食料的。它的胃分成四个,第一胃为食道部分膨大而变成的,所以胃口极大,一次可以吞食磷虾约200万只,每天要吃掉4000-8000千克,如果腹中的食物少于2000千克,就会有饥饿的感觉。磷虾是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动物,广泛分布于南北极海区,正是由于如此丰富的食物,而且生活在水里没有支持体重的限制,所以蓝鲸才能发育得这样巨大。它每天都用大部分时间张开大口游弋于稠密的浮游生物丛中,嘴巴上的两排板状的须像筛子一样,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的风箱一样的褶皱,能扩大又能缩小,这样它就可以将海水和磷虾一齐吞下,然后嘴巴一闭,使海水从须缝里排出,滤下小虾小鱼,吞而食之。蓝鲸的食物还有其他虾类、小鱼、水母、硅藻,以及各种浮游生物等,相形之下,生活在北方海域的蓝鲸,体型比生活于南极附近水域的要小,一般认为这与其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也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用肺进行呼吸,肺的重量达1000多千克,能容纳1000多公升的空气。这样大的肺容量,使它呼吸的次数大大减少,大约每隔10-15分钟才露出水面呼吸一次。呼吸时先将肺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从鼻孔逐出体外,然后再吸进新鲜氧气。每当它的头部露出水面呼吸时,先将体内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逐出体外,这股强有力的灼热气流冲出鼻孔时,喷射的高度可达10米左右,并把附近的海水也一起卷出海面,使蓝色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海上喷泉,同时还发出犹如火车的气笛一般响亮的声音,人们称之为“喷潮”。人们可以根据蓝鲸喷气时发出的声音、喷潮的高度和形状,来确定它的位置。蓝鲸生活在各大洋中。我国海域极为少看到,黄海和南海曾有出现过蓝鲸的记录。它潜水一般不超过100米,但有的个体可潜至500米深,潜水时间可持续10~20分钟,随后是连续8~15次喷气。   一般鲸类在潜水之前是不会升起尾巴的,但蓝鲸在潜水之前总是将尾巴露出水面,有时竟高高地跃出水面,然后迅速潜入30-40米的水中去寻觅食物。平时它也喜欢用尾鳍打水,这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和多种目的的消遣,可能是在做游戏,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许是为了摆脱皮肤上的寄生虫的骚扰。   虽然有人曾见到50-60只蓝鲸成群活动,但一般很少结成群体,大多数是孤独的,或仅有2-3只在一起活动。双栖的蓝鲸彼此十分和睦,一起游泳、潜水、觅食和呼吸,宛如鸳鸯,形影不离,身后常常留下一条宽宽的水道。3只在一起的蓝鲸,大多为雌兽和一只幼仔鲸紧靠在一起,雄兽尾随其后,相距大约3米左右。   蓝鲸在冬季繁殖,雌兽一般每2年生育一次,怀孕期为10-12个月,每胎只产1仔。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为了防止窒息而死,雌兽要将幼仔托出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以后它就能自己呼吸了。雌兽的一对乳头长在生殖孔的两侧,哺乳的时候游在海水的上层,幼仔则紧跟在雌兽后方的下面,因为幼仔没有能动的嘴唇,不能自己衔着乳头吮乳汁,雌兽就凭借肌肉的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仔的嘴里,这也是它对水中生活的一种很好的适应。蓝鲸乳汁中的营养十分丰富,其中脂肪的含量是牛的10倍,而幼仔每天吸食的乳汁在1000千克以上,所以发育得很快,8个月以后,可增加到15米,体重增长到23,000千克,可以自己张嘴吃各种浮游生物了。到了2岁半至3岁时,体长即可超过20米。性成熟的年龄约为8一10岁,寿命一般都在50岁以上,最多可以活到90-100岁。   在所有动物中,蓝鲸发出的声音最大,蓝鲸在与伙伴联络时使用一种低频率,震耳欲聋的声音。这种声音有时能超过180分贝,比你站在跑道上所听到的喷气式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音还要大,灵敏的仪器曾在80千米外探测到蓝鲸的声音。
编辑本段罕见的交通事故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09年6月,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圣巴巴拉海峡发现了一只浮在海面上的巨型蓝鲸,并确信该蓝鲸是与航道上的某艘船只相撞后身亡。    蓝鲸
据报道,该大学的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乘坐小型研究船“太平洋风暴”号出海考察时,发现了这惊人的一幕。蓝鲸的肚子朝天漂浮在水面上,这是有史以来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被路过的船只撞死事件。   研究人员认为,鲸可能受到从洛杉矶开出的货船猛烈撞击后死亡,当时圣巴巴拉海峡航道非常繁忙,船来船往。该大学的工作人员尚未就此发表评论,这些拍摄图片首次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网站上。   “太平洋风暴”号长达84英尺(约25米)。研究人员通过现场对比目测,该鲸的长度大约是22米。画面惊人,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
编辑本段其他威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