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16:52:01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x[nǖ l#9ec!g03σxHJ6E7])JědS$) )0klR8CDnvW׵wU?Ԏ]qN{ۻݼ[p =[?1clmM~v_È֢u%/nb:<'/_M[ |=;*gk$gQ[D{OKTGf6&WTwXqGכ`i߱ >Gw|~5%oR5SL4]V`=Mv״J%ǴMl7l L=-x Kh=,v:< yj0;^];q>fLu6ժɮ-gKϏUeKJk:808Fn?h;u6ѕki0:O֘t\wɿy6+(tso6&h Κn lFgm'œmNêBɣS'>Fyq2](p{3Ty:$f:Pc[6feF̛coaĦqp@^[$B*gXg{|.W[c46;AO]o|:fR%xr1tCtjQK^h͋ͷw-#cRdɮqfO#0M/Mn4רU ei;NEw/ndXi&َi5+M 찳g5o-\;1c #>2oOUL웕o^`: ty՟"~V>xw^3evw`bTt ~f%a`0ISd:hBіwNDY`u&{Y"Xm5lmC`ddcрJkOcsTܫW0o4[2NtOd/۫#ՠhJsj>eޕm75Mu-WmʯmNA/1&~-tvƎUjsSεs,K'sNK`k |N!&IÇA཭UH.UT[Lb$fzq[b=h4, ǘ<̉҆$M%1m &w3ԑb/,BŖ%D_*v.Ioh6 -[tT>RCnXА#BtOr}v 7r8pw%~4m:zo mzl$aگ;Zd"j@a ƤYx0Be2նIgű1\QD807Hi0$I̺ `D]uR\\M3`b@$ₑyhn:iS{S'EkRKvfX2:"0C/;'HZR?ޙ jX{rCύ]-4mT !;/[Ap-C .VYR8CxMX%,Q#P370C!kȩd = x!o'Pt<$(y#NiND],t7CS?M,fic݄G%>p=]\Q_2XPܴI{8h3V1I[Bwr`C)1cÞ/ܛ"l%paB>k J">Xy0ݟ[wCPp1H|no?F&,9gSݰXtO&,C|u@&| R>b>h.-}VL_?gz?R?Q^n/'  1{i\/L7aհ.&A5b45hVR]UA툭1]vrZxBE"DMmR%ՖR,|9v;)0kY[5$nwgo!8.4(~IJ9TMr > K bӫ+$}4Rg"֔iLrTM^ֹxFV4~f3Zd-MwÌg8`*ȅ_/0x5œ|]Xn6\D־4O";[n< :xT134EӁpΜ y:sVrKy46XuB@ǎ5E!Kԩ:,j8D]sfkG'#oQM_r~/[N.miݽ=1`wt6W7@S!X濭oq>=s®+?-컒)eUW}Eq!o42w@9ֽ 7z=~>lcH67< aR^!,MZ_hi<4"limXCv賿~{L*@CۅISZ CQ$Ae= w=|C8馁W8 1 ݦƺwWGVX)=Սc*h1mmN7VVup}βi?-SꘀLj^M&p+oƴ%!<:jw]Z7tJ <_x?zX3t[zPˬ eB&xeXn<<83 H 6V< 9δڥ G!3L&2i8ESgUNM@ O^\wkn1k_@(PI:_Iݹ->0NGfo> y@OѬ"YLvQf?E?&&Q]e,>d#?ӛ/^2$n (7wC|]hq[Js1#?鄈{[54!Hlô+A",y5T 9;(X:)[v]n.[iܲk7âiyʶ zBhV^m:%۹P:.)6~Raa^e :刦}!̘PVzZjѴHL)c̪NXzHuȧ}1_s -ڧ5 itT}ٲ:bpȹ[j%B\Wj,̎K*&Џ[Ii૷<h Kx؟+*iXYy1 `\TjK’V>m!&"\٠05liO7%oB"QjCRiK=˾3t(у,m J"Mt N2w{Ȣh[ ·h'>t >a1j g^Yx9?ġLP#l}X6%+FhɯDi$hd%oTxnyYbU}GduQ͕M1+y ZT+C6MGRBOE8cbvl 5F[o[o>8SZRd>D ײФKz{w& ?,#.?p>ì9McJWb}8YO2u4'uY1m1< 3Z%{=biZ< McX~Лn˞ҡ=9b~9N!pbb8fxKSP@oLsͭ7B|Z_%`TETsr~YCৃ g<*B$ong.r^GvTb"/?nw-g,L eH3`APryO3FhMvd ɋ0gj)BkmQ7 ÏMo|ubAIB%+R.c$:3b(g`\FV闘gCՠ>ԩ=z.5}uz2iE3̪n2 *xrnu7?bNPBnt Ɔ7.y+IY}v'C얋iQ)GbrrѰWWQ>ITnkc6ϋ߲ Cb5}}hfggiOk٨gr:5ȢdD垨PX CszM&<&NV9Ք^/'Mu_@)Jj?1}-/BnkZy=? 4^:_h98.+q 3r# _#d{'{٧sGRN)E~H 80Ǡ)3> pL6p=fxH^-ibjc9n~ֻQzpKJiUe޳•\YzcABKᚾ|m [A>A]o }rPoAf6!9ɭ5t)κ9_?ZY65o baI".)0lEJ²\Mfe%~G_`C#%0U׫P.}//X2;M%2)h ,y6^pqAOE!h:!abB߰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我想知道汪氏的由来‘’和汪氏的发展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而且是人口众多.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杜若甫、袁义达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1982年全国人口0.5Z,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
发展史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 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汪氏图腾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

全部展开

汪氏图腾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1]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徒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收起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汪姓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

全部展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春秋时的平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十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汪姓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河南鲁山的古鲁国,封与其子周公旦之长子伯禽,是为鲁国。周武王灭商后,委派鲁伯禽东征商的盟国徐、奄17国,讨平后,命伯禽长驻奄地,即今山东曲阜,鲁国由河南鲁山移封山东,成为春秋时东方强大的诸侯国。
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2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在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颖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踦(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汪踦(可能是汪氏的第四世)。《礼记•檀公篇》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鲁于齐师战于郎,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规定,为国家而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葬。汪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殇(为国牺牲)对待呢!于是以成人之礼将其敛葬。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字国辅,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屡建战功,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及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海阳县,加黟县、歙县共六县建新都郡。治所始新。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新都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新安江上游,祁门等地,与浙江、江西二省交界,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歙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黟县、婺源、绩溪、休宁、祁门六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至此,新安郡始为汪氏江南祖籍。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生育繁衍,成了新安郡望族。汪文和为新安郡汪氏开基始祖。第三十六世汪道献,晋元帝时为黟县令,移家于歙县。南齐时,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汪叔举四传而生越国公华。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弟汪铁佛一道,于隋末一举平定了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六州动乱,甲十万兵,威镇江南,建吴国称王号,仍奉隋。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主动向唐王朝称臣,武德四年,被唐高祖授予歙州刺史,封越国公。越国公华,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稳如盘石。汪华生有九子,其后裔在歙州境内分布最广。
歙州(即徽州)后来有“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也”(《新安志》卷一)的说法,就是从这时开始起步的。黟、歙多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多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多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阳节等古徽州节令盛会中所抬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浙江等地,也有迁往中原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徙河间。”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宋元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少数迁徙至湖北、湖南地区。主要聚居地有:安徽的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旌德;江西的婺源、浮梁、德兴;浙江的淳安、遂安、杭州、会稽、萧山等,湖北、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明清时期,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居住、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除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外,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族人的足迹。
特别是清康煕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可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姓族人迁徙繁衍情况。
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地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极负声望的大族,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1.5‰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显示,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据此推算全国当有近500万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为湖北、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72.由此看出,汪姓为典型的江南大姓。
注1:公元前484年,这一年是汪氏一世祖出生后的第108年,其第四世的小孙子踦也只是十几岁,而这一年孔子67岁(公元前551-479年)。所以,汪踦可能就是汪氏第四世。
注2:山东:平阳
平阳寺镇政府及其机关驻平阳寺村。平阳寺为周朝平阳城址,明又名平阳镇,明末在平阳寺村中建“禅林古刹”(观音寺),为僧众主持之寺院,故易名平阳寺,沿用至今。此地历史悠久,是本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境“春秋时邾地,后为鲁平阳邑”。战国时为齐南阳邑。汉设平阳县,均属兖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撤平阳县,并入邹县。宋元时称平阳镇,明清时置平阳社。1921年,改为第九区。1936年,并入第六区。1945年邹县第一次解放,划归凫山县第四区。1956年撤销凫山县,划归邹县太平区。1975年将太平人民公社北部3个管区(孙村、鲍店、刘庄)分出,成立平阳寺人民公社。1982年秋撤平阳寺公社,改为平阳寺乡。1985年至1986年底,为平阳寺区公所,下属平阳寺镇、北林乡、皇甫乡。1987年1月撤区并乡,称平阳寺镇。
注3:关于汪氏家族的一世祖的出生年,有三种说法:一是公元前592年,一是公元前590,一是公元前574年。但有一个问题,鲁成公黑肱(公元前590—前573年在位),历史上的国君如果是正常退位,那就是去世了。所以,我觉得鲁成公是在公元前573年去世的,那么一世祖出生在公元前574年就不可能,应是公元前592年或590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