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赏析~短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21:25:12
蒹葭的赏析~短点!
x|n+Yݯa6 8Q-h~68WH5)3<'" L7'ΰD?{ߦ^=;^?{8?e}/_Dol&3,0[Vhi>e4Fw`}\g*wZ~iGa 6hgl8jkSLq+3/vikXhyg3>ݚ4B\Mo&Y4E8?"'qzټ?&^/J<` ~[-b _X.CML@]FLIwoCiuN3+b;+ݾ y]#AbKrkʷngQ&*؞i`#tb Mර:v4=͡g 6O`',d UU\`4FW%];94X `$FlO 9"tϧO:g0>ݬc9}&vP̛N|+a+P9aHL82SL 8 rF5f=4!?WE z|D/bJL:b9Q{PGEi(@ fn>*7#?UQ6*>Kf)ѫC=Pпle{v(Mw3Nj4-= Q$ xpP>y`[67@{*NrP8`.1>{!Ha|4;魀rIp2-7/ Z3,ͼa= <:o_.;wnMiTǴϬgr*h6m@ڈwƏVwD$ +p+o=!T OG@l6&&9tE}RLU5TfZ: >Qty_†wfнK0T@D ;٥ D8ցuE%N$ӷ5F_&6pn`|IƗKL 9D q_߽;++MA,ͤ)v/\\O0ZD E ll3  ea= c,Rj 8?.qBLȅq A[#aTv6SPsc\Ij#U}1RK.wIݾ h0I#w䵷owU0Qď-ѹqϻ*ѡ2hMD;k՗K M pTLnr[Bu_dǤRHW6C mjlJ xщHeoOf}2;`R!"sF̚Q8B.5 ھ'xM_g6ScQ $1YD<Ă1{^ydwXyS Zk F=;-+c14-b5L* ߾|@v4ycXtK*X¸*e1+8?etYeT 1<Z3f!<f \D2Hl?2')=d|^ʝm`M~?󟃪OrSں_d~v~8A}ٵ+W>"'ܵ.G /ՄSJoLI 69%dkJ)igJ`)~sJy~ϔ/k~ OU^Et`. -)"-mx⑼P<&\# N}&3bZMiS!Zc,`;ar, b&A̔)̠WfqKWu=$3kv{ c,϶${d7R/ϊ̲/9P+LYŔfxӕ^RzޜR4ocHkLk!uMڜ.*1ՋWx$o!=ܤ'2$G۷fvI!/v[F'ާpK@'W7f:KR7WUTp^FDjk̎SI'i Iڰ巉MbC+%t]]),ˏomf }{RP5D hrˑڛmd D4-z +^Zmӂؤ^‹q60[zkNIvn,BXnv&X S{ >a) )zzؑ:Ħ^&؏vȿ4EG.v9Cy0$T9+TMXEHYO `F24`2ik6s$D)i)r`![^IKq ӟu{7NϕbʟtLN7FKb@]x!x&%晞` j "oz7w6^H<'' fM^e:#uJIQ,kSd(]6G+m>7-"1G*>qzeMůy)LXÂN]2>d/rHF%s+ZIi0@V; 6Mekٿ ];*_j͟tT 2 wΘxi%rFJ,eElsnvh]kҚ@쳜fNk;q&s uo9֓ iv9e%H?%Y Kh%;hBMegz)В 7[ ̼')$LW8U(;J RZc$z0I{B!6yȍ*kns7jo3 /Cm3GMF@ܧi%m.JFߝlo,Dʐ[@O_3X/JSIw؍./#) MAeV"f-X`̮W2 ZpF$C,hJY!oxV:$% Dds,*".]BagxlneZ+SuF3+`nI߳u4Fa4.Lf:C5Ĕf0/%y뮩Oātc )IX"~0) ^61i0>Ȃ#EjK`g*r`ɍn?a8b6kBݳnKIC4b<KQ{~䰅Dl`#\hoQ{7_:3qMݵAÚ*q ȸ=Czrzv/k'q[Ȇ3~aR~4Wn G'g8.;E1widrB|cVW5ę6 bܜ-VJi=1Ppjݭ܆zs=H3S@XHx S.?'Ɨ{R1`>WlhKӟc^&<_e Myj Ԭd.aDyK.S! PABDԚs b|ڨQ1HD>ݻ|OdHZfŠLKndײЛD6ijtYTF* wL %^rS2RX(& [ n4T:Erb[TYR&! aA#W`,XIsH gN.XSI8L Jc$?,̃#NAv.],2=F~M;|d7u9 +]b%zA%yaŒZpOZ f9C\5S׼YЯ=dR5zYrd-$`ўNaz;(P2{m_$Dm$/hrOUЩ)mXlٗ[QΪ8LbFFųmI 7 s&< XN|#Pvi,cj޴7D3_SP$ZT7WQ:'0܇>yTmu>LrݍYɱ&RƒW˜~:+ey(_>B+U!SdVІuu}-|F8^}E VK%ɝ۬D l[g) νoxb3G!o1 ,_r)dFriߑ͸;QCQB=`@"1c61ܙD֤GLf' qS{/cwP==w* R;?B ^*b4zCҎI5}ݩtvd1wVƖ:DHXKeb:R)qtnc爹"wqoS;ja_2"ڼ08q]&u8*k8T-гi evbLNR:*ڠMژk`ΐR/)YO† "\!H6קL2dҕp gb n)ǃD_x|7B,B#vVQ LUWg`[0rr`؅3pzn¦+PbAʸ<؈)ȶ{S㵘nt3K؟N>̄G-CN}h.&\H=a  y("݊Q=IOY"YgM*/l^ aó,yFM?\Rs8AX}rT&b)$jVZMXRbYx6 mF }rXYirђuN<PUۂf4r8$i5Zc0{Q. X^n/yf}/h  "UZKuWJ%ή\4|_-8AVMO,YA rVtbK?ЯTi ꌬh7N#!%c-iaLsTdH+/OƤ":/L?y C,~j/p Rs255TC-@"q4ٕ%$nu<̒f L?4nP֜ġF_)[_i<ni' C#E/IX6s\GM! #Cw])6}9\?x|N=w%Vy4>mДsGN֭SQIqӽ|Sͬ?8a-/9vj=Z -#E-}o5i/-GRiuMa̍qc^7L:Mp<6O5eb~ZK̡ 凚΅:5T/n/i'i5n˶=ZvG&JEȉ\}&nf/Rmm&Եc٢)v.<"Tܯf27ɒI8bOLֹx#,G|cB7% zjG)$j3987D3=OLL;^Lи>_RR&1Dc4UYe~T pSb"JRS`MgpFТ8/v.ce$sI:&aY#HsTAwv\qq;)Ʋ7PA,9mjPx1ɹ~I|GOxT-,ڙV:d}hӿ'M_tؒid'R6=ħA &ÅUObN\N1(Yߢ)Z 61kx)=+$ &kӴʔ"nb)OS#On[բ~OȧarZNGNݑ2=.gxJh}o0`~ɔvVrнEq[Dw4dGۏԿ#dz|=!X;"7f{}+Ϛk503[Y3P`Or>DQ` Mn?JtoLLIʲ7<ҳFyn&(xfZjBU.s=!i35JfÎVz>@QS| ߌoNW\_B-;

蒹葭的赏析~短点!
蒹葭的赏析~短点!

蒹葭的赏析~短点!
蒹葭苍苍①,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②.(一章) 蒹葭萋萋③,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⑤.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⑥.(三章)
①蒹,荻.葭,苇.多隆阿曰:“荻之高者不过五六尺,苇之高者至丈余;荻茎细如蒿梗,苇之大者则如小竹;苇之中实,荻之中空,二草之别在此也.”
②毛传:“逆流而上曰溯洄,顺流而涉日溯游.”
③萋萋,释文:“本亦作‘凄’.”张慎仪曰:“《说文》:‘萋,草盛也.”凄,雨云起也.’此诗应以萋为正字.”徐礅曰:“《四月》诗传:‘凄凄,凉风也.’《绿衣》诗传:‘凄,寒风也.’《蒹葭》当霜凝之候,凉风萧瑟,寒意凄其,既盛而将痱矣.”据此,是读“萋”,可以读出景象;读“凄”,则并景中之情,或曰视觉中的感觉,亦可解得.
④毛传:“晞,干也.”
⑤毛传:“湄,水赚也.跻,升也.”郑笺:“言其难至如升阪.”按湄,《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李巡注:“水中有草木交会曰湄.”又毛传曰“水赚”者,胡承珙曰:“《说文》‘赚,崖也.”崖,高边也.’下文‘道阻且跻’,跻为升义,故此以‘水隒’见其高意.”
⑥毛传:“涘,厓也.”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焦琳日:“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皆因溯游逆流之故,意中觉得必是如此,无认作真有别样阻滞也.”李九华曰:“《尔雅》‘小洲曰渚,小渚曰址,小沚曰坻’,皆绝小之称.”
读《蒹葭》会想到吴文英《踏莎行》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愁怨”.这原是梦窗词中的警句,而此中韵致总觉得是从《蒹葭》化出.然而《蒹葭》之好,后人究竟不可及.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若赏鉴一派,说此篇则多有会心之言.如陆化熙:“通诗反复咏叹,无非想象其人所在而形容得见之难耳.一篇俱就水说,故以蒹葭二句为叙秋水盛时景色,而萧索凄凉,增人感伤之意,亦恍然见矣,兼可想秦人悲歌意气.‘所谓’二字有味,正是意中之人难向人说,悬虚说个‘一方’,政照下求之不得.若果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至,何以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哉.会得此意,则连水亦是借话.”如贺贻孙:“秋水淼茫,已传幽人之神,‘蒹葭’二句又传秋水之神矣.绘秋水者不能绘百川灌河为何状,但作芦洲荻渚出没霜天烟江之间而已.所谓伊人,何人也?可思而不可见,可望而不可亲.目前,意中,脉脉难言,但一望蒹葭,秋波无际,露气水光,空明相击,则以为在水一方而已.而一方果何在乎?溯洄、溯游而皆不可从也.此其人何人哉?‘宛在’二字意想深穆,光景孤澹.”“‘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皆可意会而不可言求,知其解者并在水一方,亦但付之想象可也.”
《蒹葭》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如《卫风·氓》,如《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伊人”究竟是贤臣还是美女,都无关紧要,无论思贤臣还是思美女,这“思”都没有高尚或卑下的区别.或者,这竟是一个寓言呢,正所谓“连水也是借话”.戴君恩说:“溯洄、溯游,既无其事,在水一方,亦无其人.诗人感时抚景,忽焉有怀,而托言于一方,以写其牢骚抑郁之意.”诗人只是倔强于自己这一份思的执著,读诗者也果然觉得这执著之思是这样可珍贵.若一定要为“伊人”派定身分,怕是要损掉了泰半诗思,虽然诗人之所思原是很具体的,但他既然把这“具体”化在茫茫的一片兴象中,而使它有了无限的“可能”,则我们又何必再去追索那曾经有过的惟一呢.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全部展开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自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木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倘佯,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嘟飘渺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洞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泪”,再到“在水之浚”,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抵”,再到“宛在水中址”,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济”,再到‘值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内容述评】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艺术特色】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 男是女也无从确认。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曼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参考资料】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循”,此一句已了,重加“溯徊”、“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牢,遂觉点睛欲飞,人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像之词。若有一定之方,即是人迹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诗疑辨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帷》:“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脱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抚恤11汕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多极障,每托兴放深水中阻。但丁《神曲减寓微旨放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惜锥编)》

收起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

全部展开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追寻者是 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 身份?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
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