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听众 44454554545454455555555aaaaaaaa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2:36:30
唯一的听众 44454554545454455555555aaaaaaaa
xRcY&*Yި2ҪLBMhr8Yf(g+[k##3²+<=y}{ۿbMv1}o;^oo[6)pk30bg)qg8/UeReN78ů񻶆Б7qG{pk߾PLa.D+|ibmk>~`i Ej1-Ɖ0k \F^kLVs0< > fXA7'}sXZz zNoV뇴+ݰ-7EЭqͳ2vp0t3'X 3O[?6砆? 55Ƀ^lgokO;Z\wl"i6(lmo8c:h$L#@h ?L"/qk\{\0D;yv㷷,x28ޞe;`S[ϽQgb0^ sA" b3P#3co$v>b&26J]sW60\.'|f'fѶ!ylB.%>֓fs*d7]dĮbΆɟbo1/6n0b97r{ωߊξd[^=o9c6wpǭyG\Jɔ60 ]?u>9Hbu敲n)^}q,&=Zw얓_os; PֵZSo=t-?ΘfALs:@TL6eW( ۤg0:vH>[ BIY5xm,1}@}6w o~|Mir]2xl_]V@$R'\?}jXFe.Mu/> ̑_nsXvt1;s7ee bT$a. $+>~OMo'(>TA~)m:7!fF0ZL=k`G^cdwןd&I[b1/$DKtJv "+7<(oj1Wτ϶b^i/9QGAgfy<zyna cC kR@5RR}a]LN11WO0öˢwvΝ:n݌J+X$0~'-dM'oVUxNAַtOv1mm1=4ɕ){)#<\\5r!kvش[wiJ,uNri¯-[ w~]3 ݂ůMCgRD\pQMyQG58FHA`6, ^E@9<NFW{urQ!+Vˬ`,+2J?CiCQo~eZ[(:OVI{ݝ^THtRv^+Ū֦uC .F>"#n&ᩘ;x pE_7 +ُN@@u=xY'N`SrzwrΒ,GAo`qRKzÜЂ#֨]?SF{ =Rpv/85R3MGSA7I2{w{f*t|d5-|k<,pQKP!>%&<2Ѐ}lMkŮ)xUx@tɏ?p>Cq;>?6G773Kb02f BŬ8tr1?r̾ -HlW:2ҙsS'~7Џh*8.q, wTøОkuЁihiL?g7 Öݑn|iONXC/v}1䂿5_o/d|(_lVhţf}X;Sdwރb:5uio\ZLٖM:̲|H 9 qIs.r3y&[; ˧@ 4 fw?A ]>s<4S:t?%.pv81_RVwC9ǟ{*w`+rhë1G Ml\ÜydokKTr)&kxl}؇鮁 A?j1StGŊAx,SG)%iFqcoK 1Zfzg'* %nsE2蔚- :A& t'=heFO{m>2VĆU\,hFۊ}Q}&vjjvHNzPaj*CE"(lȭH4  bca&d\<r XM:)$4ȧCRfó* ҏUAoC\XBf\&a pwvdQȊ)`X)YU >]@p"VD m4z.wt#׎Y=ZSfqKؠ5UYwO+[K!_%SeePf+ f)i0{6g\% ]Fb|`X?&T_8SLA5f5>>]5q*+z).ӑ;REc)/ɔ ʧNK/0 5?Th"zޤ?2Hw6zZo#Q_dQqPNe>;fKIhJ RE@u9Ze U" SȤ%>H g:91WfT6[Ħø.?dJqRRIbIAlXlTB?߉.MOJia1) Fꩍhg7ןEv4TIItLw" zj[}h>~WOe.}ґ /,dA$);r&ܘƺʓp֮TN T\!^}iEީJ5bR׃{ƱJ9Uia͉nHCHzX!%]YՃ螯To9?2@xxte%YQp3|X"K}e T1!"$D=(WXBuhiw&tC PŦ}K"5lnyl#ϣ9C;ٌ^F P_/;̊0a6 Kd0zB6[`:G/ ۘxN%Q~2H`Qj‹eBx=Sݣ?w'd+Ȣv0bd5[.:]u$ﶟ %s\O6e5o@:ݠ$\1x}Rw=$^K~h$#o݃xŬ`K>dP@rzΌ*? 5GbvAkN v/lR]JW`7B bgAAb0MOs64$Eп$frB~^;j!Hv4;Ĵ՜qQ+|kl!KkEKa+8XnW<+y!OGL^Ƿ@*8paՎǯب?Qh^u)h_7H5XsdTvF/aVڤ^o~tZ:a{%!~I6Y1.A-TU t )~ݟhm;Z>Zm }oEFV|`hq$Mn'| (UM!ьȴ>zװ$T S?LQ+("uܘ$L[WKHE`;#ƵZPsq Юw7䋥"B/8EX$Z˂|'7Oc( <˨9É_hZPA՘1[gD1u`/;&Ti5sœ&{2Ƙ,cZ ŀv}#^c٧]jRJjM1d=s5f8do]V-{÷7 03O\I̠TZ2!E/w6Ī|N!F))7:`Go":x6?1ui 3h_=zs%5Bd"Y}hCWx5Z nt_=-Ȩ,`?ėN>,/3,s'?T4:l+d^6It.72Ri/쥯A3gy+25t0;';]TsTev3Жd_=aN9hk]:X-j7xbZcP jŸ>q,\^v-)t&y`:r5nyb(  cpN0hy)!4u̥ UThQ`r[I ~(MŹ`M+yynC0@e.ſ.n hBH%KrC>=4Xlm CKRu{Y ߣxJ'ΣJu8b_߫bW:~Hm:̵7(G{d_%kWQ\N"bhX Dq@\~sA>X3T]b@[b?lͨ=]`eh1vx8c?t I0k 荡:!9Г6d$VN>֠%3PX(Μ 4@PR) C ^đKU\eL"!Aد2z.o!y ,PeDWLS\0UJ<~vRIF"D gHl}ɸ[9z񬘣R*)4cBRrE9pH3`AxMpNN(E0`pSb$ ð<]+sbwn?~ eӮNDs2~Y2XwG, +o7YVI`̆LSܡ MH*Ln(Np09\פhOW<9Hݵ oND;:33R5 \ Yk5 ŎL~&;/+ٜ' YV'I{vgBĨe{K/ZzSM h͔7'YoUi:Yy1k/% &m`׳n(H{ .`g4e'"s\hƊJD*6|[GC;޷ghӒM mO0J2ڽ\9>'ۼ%'Qpf7EpZ:"u;/eLzSx.5vƒYP86?YX搤+50;ŻT`ЫKCȯCѯIcFOl3S 72~phZM,9H|LJ 拺L\F zDڀ ;dFp$ƬĜ!19.͟ eilqğ"T(3-e>ox[-DŽ3mDW2׹YK[g7ƶN!L?yPB==w$_BPjj?a_1")XNr[c%*<|b򭱩oAXP3L{Cz| 2 x֘1OcYV-5Y$K H^%.1wĚ^Z l^ Ҹ6߾RC?Wj[qz~'a;d&xy1Z(;z&z1˂{B&s]7n ƬSto!ERO2?4=Ea,_Vof6Y @FLF S?F/۸L"FF0"# f]VzLNq )N5'A:Ok0* Z@U"1X0M0[Rcc;Ud?~}MQnG'#H$fr1㒜Ֆrx^ WwZ|)dgJKj"IXh]Y.(o~STe5$݄w>-@AC[{Mc8u#zeLM鈱|Nic {6 1:/N~,8i%¾{T7 ~dC7$-X>q5;5(Qg{z ai'Iݨ#aTX c*תy F"h#7s`E[<_&;`=] e+G!Ƥ̡oє{0%5"p~k$}*wWj0A"DXTΒӂ^vYe 99 _&WuKzf9jX6[O&*!( Ux<3~/b#xѴĩ\#CpQ49lFwů5 "F]F,ᘟ"{oUUT(>KyN8=vZW3^ϓ%Rᒌ; M+Є lIƅ?شr7ʊ:m&(-j4&N3 ctj!HX9iO~|ѫ\:M@& xCQa 2ӧE2*v",e vM v߯l:]t lL1h-K*_kׂW&_ަ S,uZM[+nic SV$юҩ;앢!;$)A+[!# 0f ZnEj,=Esjr*\ӊ b0($R &g:|S EX1ܼD?%5<+^Y3B-)m ٹd2|Q YB!IrvԜ _OztB'xd7ࠂLcxMNThMBk֏|#::Ӳ v߈;JqXK< (tl6kyiC'BBaM9 b7,5 }Q4{k3W`4N3qܜ#%#5mz@ 5(Ԃ /}vfڳbD$I~+zbFU6@P=y6v(Z @?ŰMZބ.)=JF5I6P?ljWc[G=o0'QuХ id\I]Mf&Nmld [#yQ>j6I1+PpX8x>18FDrn%Ǩ2vUw@FTφh{gUfω'<pk7C,MR J>[2WV#h>yx=TM|õs8VVgmYׅFy$aX5D]89%5Y!&Z[t@#TA{`:$y}aW5<;)!'+ o~% %XPs_LRir;0h4FطA-@IY?~q8\#q5j'b= hU7}ps ﱓhW y";T'L<r8(`5 F0}[ A֋}ouRQ wJT@Ϙ ;WqMŸ 0Mۯ /Zˈ|,tӑ,? LN\Ws]~G˽fT+ ΨP@$p#bUpGBO46 p/$ eAf*Ap +DZʃiXF wsl{"Jp5틩޸&6} N-`m:dp2sxU&4  zɼN-BP>wr9 8=4M[-WsiqJ,8~\f_'yŒʐ7q2ӂэQ;o:mrT)Xb?;x&2o#m:C-Md$\ԋ!~4BV-;D-1(9VZeB~m1 _ܺjdBNi6eX UVǫF =9*rnjuҪC}g1dj*=[ъΙxk+b6+5|I4LJb_r4c$3؋Z*%s8BΫfT0LƐ''%+ eΠ2~'~9Ɏ`Xr0jp Z[# DY4?W<p݅,'nwxoWJzQ#y<=$bh{A2G.:wRvQ.Ty~Xb>| Z-bʜ9S 9[kQ󥶣Ѻ.{/snFVׁ˥vz?HDP܂##jX2lTWk<ɂE˩1rپ/q[M؇F8U>g5WPI-4Iu[դ:69l2_'JL\ّ#];Gb\` =ۓ A KB9%KpX?dțGĻˇu~xl/JT|2[4/vE'CgȬddHT{K6C1wctu`Cs|15ciOY >P..%v8&Ws.vP}idA8v>!^$Bb_fi󛕥c``et`O>B-GN|"fwV֎8ܓ-Ql̟{lńT-!'lW* ^2ʌhl1` UZ^QiRXŘ}=K :&Yԟ5T/Ҋ$:f1,/(_?*;<y[;읗oH*ģYzd 9#$~U0͢f. `^?ehlz,?S*pI$nk V~s M>#(3+k-Qaz7Į=i=;I'DJsVX:kyu%iUF[:MXx$򷔮 %H(lOq_MR`/~ Jrs: ZÊae.^#5r8z9o?.;gՇ\`]cl.w.I[$J/O3-1 (P'Lɮ׼ޑ7Xjѽy|bK@^-[D0+l_2Hr܅0 pB/ &J?D-lOJ l]W  9#f/qܼ`vQFo05+~ ibBUE_YiѺ"kJ cճ*VLq@7^1D<3z;">z]de"a#!}U05ZAF^>8Tx9%8}{}5/ ,a`d-3cÜGzrWw\CpEXShqIK,iv͡]]A/^V){nэKI^#9=S 78)u5V]ba12%K$Ks-"KF^>Ԩ% wRUľ[SPt\9*'3#{$W .M*1]~;T{nwVOzҖz3rnzܝq6v.aڝh۫/^11]h_ِ;A|@p" \]PALt R), cxm%"#+Iz*ݰ2A52~h ]r^oFdJJ{f mWZ^g3`ˤCǥ[\d Ri]qRdRhtj-ڒw$"UWTԒ_#f!s c+_ x4n+ŋHkYi吸Gɛn8}9azRtٍ&00`檵˕ò[R-PN]hN}s|Tc Wm*hiB/%U- *^HVP_ϫLl }aHGJRlofBV а3}r*tpj[%&{҅׋uoRխ=ldÿ_kv5dΨ2 V{+ 5cY…^>+R$oHfBuf?mF10j=gvԖ !;-%:\$afv&jݎ(coxF YѯκAK*ڰЉC-j"m2σIJKS$!Qx[zaZf:5[dULXdKRRz x>X>e+FE$sCWN'sQ4f R8=͌yAtP4?k!KY~\IiAApqJ]7-J`/pv}>_a޾K}~0\ޭ,g4a/lto8֋8K(3_s$w щK1;dPbsp?RLv0% KԏmdMfk',sbу|ΗiY-~rilaS]~!qАhCc|lɲn"'XbNvba[e1__]4n+Җ&ޑ;Oβ~Ɩ`m2w\74@B³_}~%؈JuLzZ\ىCdyTMW}щ" dbBGv!>u)Hf_=Fg2HjIHtTZ_ JwNv5*XK\X|i_C vbl{܈wgJb1TV塖j˾

唯一的听众 44454554545454455555555aaaaaaaa
唯一的听众
44454554545454455555555
aaaaaaaa

唯一的听众 44454554545454455555555aaaaaaaa
1.第一节中的“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的意思是:——我把像据桌腿的声音的琴声带到林中
2.在第二节中的括号里用“勾”选择正确的词语——静静,平静和幽静
3.我为什么对老人抱歉地笑?是因为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指——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当时老人心想:我要帮助他,他需要鼓励,需要听众.
4.这段话的最后一节里“我心中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怎样的感觉?
答案:那感觉是被人欣赏的享福,得到鼓励的自信,受到表扬的快乐.

第一节中的“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的意思是:——我把像据桌腿的声音的琴声带到林中
2.在第二节中的括号里用“勾”选择正确的词语——静静,平静和幽静
3.我为什么对老人抱歉地笑?是因为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指——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当时老人心想:我要帮助他,他需要鼓励,需要听众。...

全部展开

第一节中的“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的意思是:——我把像据桌腿的声音的琴声带到林中
2.在第二节中的括号里用“勾”选择正确的词语——静静,平静和幽静
3.我为什么对老人抱歉地笑?是因为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指——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当时老人心想:我要帮助他,他需要鼓励,需要听众。
4.这段话的最后一节里“我心中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怎样的感觉?
答案:那感觉是被人欣赏的享福,得到鼓励的自信,受到表扬的快乐。

收起

本名: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全部展开

本名:郑振铎

  笔 名: 西谛、郑源新、落雪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898年-1958年

  民 族: 汉族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失事突然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入选中学教材。

  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茅盾在1921年10月15日致启明(周作人)的信中就曾提及“振铎回乡葬祖去了”(见《茅盾书信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据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博士考证,这次经福州到长乐葬祖的时间有一个多月。这里的“回乡葬祖”,自然是回到祖籍地长乐首占村老家了。1995年初冬,长乐首占村为纪念郑振铎征集有关的文物,征集到一件珍贵的资料——首占郑氏残缺的“讣告”,在一张八开纸上,尚能见到具名者共36人,其中有“缌服侄曾孙振铎”等字样,分析起来,这是郑振铎的曾伯祖或曾叔祖丧葬的“讣告”,这正印证了他有“回乡葬祖”之行。另据首占郑氏族亲追忆,那个年代,首占“岱阳郑氏宗祠”内悬挂有许多反映郑氏先辈事迹的匾额和介绍,正中挂有明嘉靖名臣、刑部尚书郑世威(1503~1584年)亲书的“世培忠厚”的祖训……这一切,使郑振铎对先辈的业绩和可贵的品质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故乡增添了深厚的感情。因此,他虽然长期在异乡生活、学习、工作,但是,他却始终是关心和热爱故乡的。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福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福州,各校学生曾先后两次集会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追悼被反动军警殴打致死的北京大学闽籍学生郭钦光;在厦门,青年学生举行集会示威游行,后来又发展成为有各界人士参加的国民大会,愤怒声讨军阀政府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振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原籍福建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当时就读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她就是在这次声援活动中认识郑振铎的。时隔60年,冰心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和感慨激昂的发言,还有深刻的印象。热情接待故乡学子 郑振铎虽然长期在京沪一带任职,但凡是故乡有人来访,他总是热情接待,并仔细了解故乡的情况。由于历史上长乐属福州府辖,所以从概念上说,故乡的范围自然是比较大的。1939年夏天,福州一位文学青年———三山中学高中生陈洪海(“青青文艺社”社员),因为听说暨南大学文学院在院长郑振铎主持下,教授阵容很强,他很想越级报考该院。经当时在福州供职的著名文学家郁达夫(1886~1945年)介绍,到上海去拜访郑振铎,受到其热情的接待。郑振铎看完介绍信之后,先了解郁达夫在福州的近况,接着又详细问及:陈仪(1886~1949年)主持福建省政府有些什么“措置”?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1891~1969年)在治理教育方面有哪些成绩?因为那时正值郑贞文进行本省教育改革,省立县立学校停换教员校长的时候,他从报纸上已看到一些报道。他认为“郑贞文也有郑贞文的苦衷”,他特别关切地问:日本帝国主义者在福州横行的表现、福州的建设、文化事业进展、故乡失业人数和群众生活的情况怎样?……陈洪海介绍了有关情况之后,他感慨地说:“大概民国十七八年时代,福建人最来得乐观!”最后,郑振铎说,曾在福建出版的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陈洪海的作品,颇为赞许。故乡的文学青年往访郑振铎,当然不止一个,黄骏霖先生在《忆西谛郑师》(载《榕花》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也谈及他在燕京大学求学和上海执教期间,受到这位“大同乡”亲切接待和关怀的情况。这些事例说明,郑振铎当时虽然没有到福州,但对故乡的情况却有所了解,并且极为关切。当然,他对故乡情况了解的渠道也是很多方面的。不忘故土乡情深厚 郑振铎不忘自己祖辈生长的故土,还表现在他的乡情上,他总是公开标明自己是福建长乐人,有时撰稿编书,还特意署上“长乐”二字,例如《清人杂剧初集跋》结尾时,就署“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本集印成,长乐郑振铎跋”他编的一本书名就是《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在此书的序文后,也署名:“一九三四年七月七日长乐郑振铎序”,甚至在他的印章中,也使用“长乐西谛”。“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直至他遇难的前十天,在“最后一次讲话”中,还说“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 郑振铎虽然自幼生长在温州,但因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却能说福州方言,他和家里人日常谈话都是用福州话。1931年冬,郑振铎在《纪念几位今年逝去的友人》(载清华大学《文学月刊》第二卷第一期)一文中,提及他和胡也频(1903~1931年)在上海会面的一些情况时写道:“他和我见面的时候不少。他那生疏的福州话,常使我很感动,我虽生长在外乡,但对本地的乡谈,打得似乎要比他高明些。”这就是说,他们二人虽然长期在外地,但是郑振铎的福州话,要比胡也频说得好些。在饮食爱好方面,郑振铎也是保留着家乡的特色,以富有家乡风味的闽菜,招待文朋好友,显然,这是郑振铎所感到自豪的。他宴请鲁迅、冰心等人,席间吃的就是其母亲亲手烹调的福建菜。郑振铎还很喜欢福建的水仙花,曾把家乡人送去的水仙花特意赠给鲁迅。乡情流露在作品中 从郑振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感情之深。1926年,郑振铎到莫干山避暑期间写的散文《月夜之话》,通过月下乘凉的絮语,非常自然地流露出他对福州民歌的喜欢和赞赏。高梦旦先生向他介绍了三首福州民歌,他都一一抄录下来,并把福州方言民歌译成普通话,加以解释,通过自己的作品介绍给读者,的确像《真鸟仔》这样的福州民歌,“恐非‘非福州人’所能了解”,郑振铎因为懂得福州地区方言,才能够把原意译出。 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工农群众和革命知识分子。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他撷取了赴欧途中的一个生活片断,写了《海燕》。他凭借对故乡的了解,用工笔的手法描绘家乡在万物峥嵘、春意盎然的景象中,由南方回来的逗人喜爱的小燕子,任情地横掠斜飞,飞倦了就返回一年前的旧巢安身。他写道:“燕子归来寻旧垒”,“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在“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他从内心抒发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对祖国和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因此,郑振铎长期在异乡,却能够乡音不改,在生活、饮食、爱好等方面,保持福州的特色,甚至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不但是从其家庭长辈接受了影响,还因为他和闽中文化人士常有交往。值得一提的是,1921年5月,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得到该馆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赏识,并于1923年与其小女高君箴(蕴华)结婚,感情十分融洽。高梦旦(1870~1936年),原名凤谦,常用笔名崇有,籍贯也是福建长乐,他是26岁才离开故乡的,老家就在与郑氏祖居地首占一田之隔的龙门乡,这样,郑振铎的一家仍然保持着家乡的某些特色,也是很自然的。而高梦旦学识丰富,谙熟闽中民间文学、方言和风土人情,也使郑振铎得到不少教益。 代表作品有:《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唯一的听众》选入六年级课本福州之行收获巨大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曾回到福建。1954年春,他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参加“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于2月27日到达福州,慰问驻福建前线三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作为慰问总团代表之一,曾在前线某部大会上讲话慰问驻军并作过报告,以具体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祖国在总路线照耀下四年来各方面建设的辉煌成就,给广大指战员以极大鼓舞;他和代表们登山越海,深入前线进行亲切的慰问活动,受到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在此期间,他还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进行了参观活动。他对福建发展的大好形势,有着很深的印象。3月4日,他在给友人刘哲民的信中写道:“福州市面很繁荣,土特产不少,因为交通不大方便,有的东西便无法运到外面推销。像漆的筷子,最为精良,但运到外边的却不是上等货,纸张也很好,水果极多,将来当能大大交流也。”信中还提到“工作很忙,不能有时间写信;但有些故事是应该写出的,不知在什么时候写?回北京后,又要大忙,恐更不容易动笔了。”4月1日,他在信中又写道:“这一月多的慰问,收获甚大,或将写几篇文章出来,正在仔细打腹稿;不知能否写好?”的确,他此行收获很大,故乡的山山水水,许多生动感人的事迹,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然而,由于他返北京后公务繁忙,终未能及时动笔。1957年他又因公来福州,关心问及清道光年间福州才女李桂玉所作的长篇评话《榴花梦》收集的情况。这部巨著,全书360卷,483万字,比《红楼梦》长4倍,他亲自查阅此书,建议由福建省文化厅,福建师大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珍藏。令人惋惜的是,郑振铎虽然对故土情深,但终因身负重任,工作繁忙,对外文化交流又多,不仅在来福建慰问一个多月里,他以公务为重,未曾回过长乐首占。1957年来榕以后,也未能再回故乡! 爱国爱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事实说明,郑振铎对故乡的感情很深,但这种乡情并非出于狭隘的家乡观念,他不论到哪里,总是积极投入于当地的爱国运动。他不论是在温州、在北京,或者在上海,他总是和当地文化人士一起,提倡新文化,并且积极投入反帝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他虽然能讲福州话,但与家乡来访的文学青年陈洪海等人谈话时,却是讲“国语”(普通话)。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主张“中国之知识界应一律说国语,如知识分子一直因循下去说他的方言,则国语永无普遍的一日。”显然,他虽热爱故乡,但他总是从整体来考虑,把对祖国的爱摆在前面的。而他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追怀!郑振铎的爱情故事 郑振铎,生于1898年,祖籍福建长乐。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运动时,他是北京铁路学校学生领袖,1919年,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11月,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 恋爱 郑振铎的初恋并不顺利,那时,他正在北京读书,北京的福建同学组织抗日联合会,经常聚会。他自然是每会必到,到则必慷慨陈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女子高等学府——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战国“四公子”自许的女高师“四公子”中,就有3个是福建籍。其中,有一个叫黄世瑛,出身于有钱人家,家里既有恒产,又代代做官,她的父亲此时正任教育部的主事,像她这样的小姐,居然也参加爱国活动,还担任了校学生自治会主席,而且长得很漂亮,在爱国学生运动中,郑振铎对她很有好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觉得只要几天不见黄世瑛,便仿佛定不下心来。有时,他正好有关于学生运动的事,便闯进女高师红楼去,当时,因五四运动的冲击,女高师当局已被迫放宽了原先如同监狱看守般的门卫制度。遗憾的是,由于黄世瑛的犹豫和她父母的反对,郑振铎长时间处于无可奈何的痛苦中。 1921年上半年,经沈雁冰介绍,郑振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编务之外,他还到商务出资办的神州女中兼课。这时,他的学生、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高梦旦先生的小女儿高君箴,闯入了他的生活。 1922年12月8日,他主编的《儿童世界》上发表了高君箴译述的童话《怪戒指》。她非常兴奋地对他说,今后还想再投稿。他似乎受到了鼓舞,但初恋的失败,使他变得格外谨慎。同事郑心南与他和高梦旦都是福建老乡,郑心南便找高梦旦去探探底。高梦旦一听心南的话,立即就高兴地同意了,还说,只怕自己的女儿配不上他。什么“门当户对”,什么亲戚议论,他老先生一概不管。梦旦早就看中了郑振铎人品好,有才华,认为如果有这样的东床佳婿,将是自己和女儿的幸福。高梦旦很快把君箴叫来,问了她的想法,并嘱咐她多与郑振铎接触,谈谈书,谈谈文学。 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1923年4月,梦旦又让女儿与他一起去杭州旅游,好好谈谈。 结婚 经过一段时间后,郑振铎与高君箴的爱情成熟了,他们的婚礼定在这年的10月10日,在上海一品香饭店举行。 这时郑振铎的母亲和祖母,已搬到上海来了,母亲多么希望她惟一的儿子早点成家啊。然而,在婚礼的前一天,郑振铎忽然想起母亲没有现成的图章。这可怎么办?因为按照当时“文明结婚”的仪式,结婚证上必须盖上男女双方家长、介绍人以及新娘新郎的图章。他少年失父,因此母亲的章是万不可少的。 他急中生智,马上请人送信给好朋友瞿秋白,他是刻印章的高手。送信的人回来了,带来秋白的一张便条。打开一看,上题“秋白篆刻润格”,内开:石章每字二元,七日取件;如属急件,限日取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他知道秋白很幽默,以为秋白这个“润格”是表示实在太忙,无空刻。 怎么办呢?哦。对了,请雁冰刻吧,雁冰也会一手的。那时已是举行婚礼的前夕,雁冰便连夜赶刻起来。 第二天一早,雁冰将新刻的图章送到郑振铎家时,忽然秋白派人送来一封红纸包,上面大书“贺仪五十元”。“啊呀,秋白真是,何必送这样重的礼呢?”郑振铎正在说,雁冰便将那纸包打开了。一看,哈哈,却是三方图章,一个是郑振铎母亲的,另外两个一对,是郑振铎与君箴的。 郑振铎与君箴的对章上分别刻有边款“长”“乐”各一字。这真是巧意双关,一是祝他们白首偕老百年长乐,二是他们两家都是福建长乐人。雁冰和他一算:润格加倍,边款二元,恰好是五十元。秋白这个玩笑,出人意外,他和雁冰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更增添了喜庆气氛。自然,雁冰便将自己刻的那方图章“藏拙”了,因为秋白刻的高明得多。 出国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市总工会召开市民抗议大会,郑振铎不但参加了聚会和游行,还与胡愈之等人联合写了一封给国民党的抗议信。在信中他们悲愤地说:“党国大计,纷纭万端,非弟等所愿过问。惟目睹此率兽食人之惨剧,则万难苟安缄默。弟等诚不忍见闸北数十万居民于遭李宝章、毕庶澄残杀之余,复在青天白日旗下,遭革命军队之屠戮,望先生等鉴而谅之。”最后署名,郑振铎是领衔者。 此信在报纸上公开发表后,影响很大,反动当局恼羞成怒,通知浙江军阀按名搜捕。4月28日,郑振铎最崇敬的李大钊先生,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残酷杀害。在这种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作为岳父的梦旦先生,坚决要他出国避难,妻子、母亲和祖母,虽然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飘泊,但在家实在太危险,她们竟都装出很高兴样子,反而鼓励他出国,要他在外读书。 1927年5月,他离妻别子,远赴法国。 在国外,他用自己裁制的小本本,记简单的日记,隔一段时间,他便根据这简单的原始日记,改写成详细、生动的日记,寄给妻子君箴。他后来出版的《欧行日记》就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部分,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妻子的深深思念。 他还从事译著工作。从1928年3月号起,《小说月报》开始每期连载他的《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恋爱故事》。 分离 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此后,郑振铎与高君箴与整个民族一起又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然而,他们没有想到,1958年10月17日成了两人永诀的一天。 这天,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将率一个文化代表团出访。他起得比平日更早,同平时一样,匆匆记了前一天的日记。随后,又匆忙给在上海的朋友靳以写信,他说:“我就要动身到阿富汗去访问。先到莫斯科,再转塔什干,然后换机直飞喀布尔。麻烦的是,四季的衣服都要带齐。虽只有三天的旅程,却似整整地过一年…… ” 紧接着,为赶时间,他便大口大口地吃着早餐,吃完,跟家里人说他要走了,便由儿子陪着赶往机场。因天气不好,航班暂停,又与儿子一起回了家。下午,他接到可以起飞的通知,便又跟母亲、妻子告别:“我走了,这次是真的走了。”不料,他含笑而别的话,竟成谶语。 10月20日清晨,人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惊悉: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我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等同志不幸遇难……梁羽生谈郑振铎 (选自梁羽生《笔·剑·书》,“郑振铎与商务”) 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阿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大意是妇女要解放,恋爱要自由。满堂宾客,有瞠目结舌者,有的鼓掌欢呼。”(见茅盾的《回忆录》)这些说话,现在看来,当然平常之极,但在当时(半个世纪以前的上海)还是足以震世骇俗的。虽然当时的上海,已是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了。 不过郑振铎虽因岳父关系而进商务,却不能说他是“因人成事”,只能说是“相得益彰”。商务的藏书对他提供了研究的便利,而他对商务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大概还会记得商务出版的两种杂志——《东方杂志》与《小说月报》。这是中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前质量最高的两种杂志,作者都是第一流的名作家。郑振铎便曾当过《小说月报》的编辑。 但《小说月报》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名重士林的,它初期是由鸳鸯蝴蝶派作家恽铁樵主编;一九二一年后,茅盾接编,全盘革新,始成为新文艺的阵地。其后再由郑振铎接编,杂志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才是《小说月报》蜚声全国的黄金时代。郑振铎那部著名的《文学大纲》就是先在《小说月报》上连载的。 不过,他虽然主编了当年最出名的文艺刊物,“盖棺定论”,与其说他是名作家,却毋宁说他是名编辑、名学人、名藏书家。因为他在这三方面的贡献,实在要比他的创作大得多。他写过一些短篇历史小说和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小说,给读者的印象似乎并不怎么深刻,但他所主编的刊物,却无一不是曾发生过重大影响的第一流刊物,除《小说月报》之外,如《儿童世界》可说是儿童文学的启蒙,叶圣陶著名的童话《稻草人》便是在《儿童世界》发表的。以前在香港大学教过书的许地山,也曾将它谱过几支儿童歌曲。另外,如《新社会》、《文学》、《文学季刊》、《文学复兴》以及《时事新闻报》的副刊《学灯》等等,无一不是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起过重大作用。 另一个重大贡献,足以与他的编辑工作相提并论甚或超过的,是他对中国文献的搜罗和保全,他逝世之后,献给国家的藏书,就有九万册之多,其中珍本无数,贡献之大,可以想见。 他对于书籍的热爱,尤其中年时代,对文献的搜罗、保护,费尽心力,那是非常之令人感动的。他自己在《劫中得书记新序》(一九五六年版本)也曾经说过:“我曾经想到两块图章,一块是‘狂胪文献耗中年’,一块是‘不薄今人爱古人’。虽然不曾刻成,实际上,我的确是,对于古人、今人的著作,凡稍有可取,或可用的,都是兼收博爱的。而在我的中年时代,对于文献的确是十分热衷于搜罗、保护的。有时,常常做些‘举鼎绝膑’的事。虽力所不及,也奋起为之。究竟存十一于千百,未必全无补。”“狂胪文献耗中年”出自龚定盫诗。从序言中,可见他搜罗文献的苦心。 1953年全力筹备第一届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郑振铎任主任,庞薰琹任展览筹备会副主任。展览会得到中央领导的关心与肯定。

收起

课文内容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无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

全部展开

课文内容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无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幽幽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 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地诅咒:“我真是一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著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有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要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著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著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 不知为什么,总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个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幷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会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从她的表情中我知道她现在的感觉一定不是在欣赏锯床腿了。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大,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一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更重要的,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说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我看着这位老人安详地靠着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著节奏。我全力以赴地演奏,也许会给老人带来一丝快乐和幸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后来,我已经能足够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大家组织的文艺晚会,我也有了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词语解释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情记在心里,在意。 追问:追根究底的问;追查。 割舍:舍弃;舍去。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全力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近义词: 仿佛——好像 声望——声誉 庄重——郑重 指点——指导 隆重——盛大 熟练——纯熟 沮丧——懊丧 割舍——舍弃 神圣——庄严 平静——宁静 尽心尽力——竭尽全力 反义词: 平静——喧闹 白痴——天才 唯一——许多 荒唐——合理 继续——暂停 熟练——生疏 独享——共享 沮丧——高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第四部分(11自然段)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词语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收起

.第一节中的“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的意思是:——我把像据桌腿的声音的琴声带到林中
2.在第二节中的括号里用“勾”选择正确的词语——静静,平静和幽静
3.我为什么对老人抱歉地笑?是因为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指——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当时老人心想:我要帮助他,他需要鼓励,需要听众...

全部展开

.第一节中的“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的意思是:——我把像据桌腿的声音的琴声带到林中
2.在第二节中的括号里用“勾”选择正确的词语——静静,平静和幽静
3.我为什么对老人抱歉地笑?是因为我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老人正独享的幽静。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具体指——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当时老人心想:我要帮助他,他需要鼓励,需要听众。

收起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

全部展开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2)对词语的理解。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课文中形容“我”没有掌握拉小提琴的技术,是对“我”的打击。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二、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并交流欣赏后的感受。也可以与音乐老师联系,开展音乐欣赏课,赏析《月光》奏鸣曲。

2.教学课文,有两种思路可供选择。

思路一:围绕“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教学。可以谈话的形式导入课题,先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交流,理解老教授的鼓励对“我”的激励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懂得老教授谎称自己是聋子的良苦用心,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思路二: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首先揭示课题。运用查词典等方法,了解“唯一”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如,“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围绕“作为‘我’唯一的听众,老教授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老教授对“我”讲的几段话,弄清楚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除了抓人物语言,也可适当地注意文章中人物神态的描写,这样可使学生对老教授这个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刻。

无论是哪种思路,都可以采取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三点:①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能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②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③要开展有效讨论。讨论前,先梳理问题,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讨论要有理有据,同时也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必要时再读课文。

3.课文情感真挚,适合于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一方面,要抓住老教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那几段话。如,在“我”灰心时,在“我”有了几分自信时,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体会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抓住“我”的心情变化,使学生体会“我”总忘不了老教授的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读,通过读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地范读。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方法,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朗读水平,在相互帮助中实现共同提高。

4.课后练习要求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完成本练习要结合理解课文进行,摘抄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学生的发言,在尊重个性体验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价值引领。印象深刻的句子可以是关于老人的,也可以是关于“我”的,甚至是关于父亲与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