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有典故,意思,出处的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9 15:45:18
十个有典故,意思,出处的成语
xnk[+'Q@e@~7#a)FN-;5$JI >%k7Oj9ޤtn֍qj}liMb\&"Yщ"|ignI??ӸVә giY7dRufSiۯ:xeA<{~Fy'lچ#VUfݭf$Iqˏ)ùWU֔yz>(cc4ou8 !g ȷdj_F)b-lߎ#G΋ű/u1鯱15)`7_#8'wMLjœ ? 853*u4){Yd*Ȟ- c؈*|=ElklN훻s< K\o-o,:~72⭮ i%'99w6zl$ W3{PD/P+ٽ}Ɯ7\ˢ!2w#R >f| 'oXɓ]>. R8܊('427wM7LcK)2 `uNs" oow +nY)vO>iuxwwNL @acQap!AplT}<£9bPPOS©-Q`nm 'Slc<=]a9R>='"1@h؂Mɏy*uf/~,dneB8 Qm+ǟ~wjN_J'Vr ToAHIzy)M?;jZ,t#\ I\Wpd+KP>zE}1qvӭr6ȌoB>UPlp!PANm~ G |0dPBk4SDt7$2~V><(`'D Z1Xk#oo)unGaG9O8NRoPAsC#=^7%Ьs<#s|f= Rm EVmP,9GwhC ) Xh937n.- Nw-<,Uy{74'o7. _P͌ @#LRfLܗ3f= %L+7>D(c)so *!M)dncWDJ( &:`f`n j[z٢ٖì_FU& )`{ONtJ}֝1`'eI{?܋U䫘'J@{C<@q߆-1Yڴb^zҘ peC HVDhB-"tV*:P{jvԳiwx/Un^MrSQK$7S~,f6b]/0R=y`Tl" u+ yths例O3&T;taҧ =vczذwl6AF}84T#;ոB¯o(d^NmOPgSzw&$b8J/8n4cЅk!x9{Y!L(72^aL[rPi󐭧E7:ԝ@9beׄq2'5eXy0H(`)FX"L3c> tckob̺XID6S6#Ydk}Zs<^Ħv%@nSɛsڧbٹ-x*VQ4~'pQ疽3uW߀c0-Oݻ };ص%8 'H$1 [EyP1_C'2Vf`Z RmZ"I\ƺz&Qk=mh%l=A[tz0qVEK5GWg3 I&B %#tk++F;̙DeLqtPNo 4*Ư[Xn?KK7gKtE7MF4hguo^4e:G8 3gRhq&=ĝ;Dl]vSww9+_Pg8N&tƻ1E(#D&豢m!D,BIWS|& UQ- 賜ԯNa l 5@::xg]/io104Go=_!uf#_Ee7>n`8߸9~t2 6Yp=ܹ>壺xgK8&V !<|mx7O#VGqOKҧXDq}执Ʀ}EZ142d`#A# OkD!q4᡺90N0ƛV ^/`1V,G8g¸|d*+>ffysCP<֒+@V¢AR ?EoCXg\dTtPM7G!NoJ/D7Z"jLNO3FluX~zVr" ChS>0b9Mڨ ut}-=Cȣ} 2d6:JRU[˹&!Re  Aaɂ+PT(ς(3uD#6Y. k ĝ[88Z:5;7ON͹1ָ̰`3T7J\8Y `Pz/rӿN W6*!-VC0Pnԫw֤[gj"Vx4Fm9yYrXl^qFr}_3\%ֈ&Gr)5|v 冾dBq_+ӊѿL;w ,7|9PɈJs?`AC{,wt2@\Ӏ)Ԣ}0RpP,x.hsJ -OOn !sobz뜾["SlgsHwHX֗,+<'3r*seS> K&<~ZdԲWt_6o!&$ͩ}:pU!{ePlӤE匹s*LF~aYw]aWHrMO}< pgp"s5Nw ݤf}6_I )U!=6y7{b ?,nJ{OE!Dq`,Vo<ף>%-o~ƽљdaC&Jy(![7ju]%i9sOeEK xr_^ oEqYAf!yal-Z}!e KKЏ@"u|}20̠Ugf&` "f5*Q `yz;P܃4FJK8L.Mdwل[LE5q<jEd; ^bҤ;Cϯh8;>).|'Qg\@!=q,J K%_S{XSoM㉘jԒX:đe戟Яt eQOI oSWY2TqO `I,O2EJz"O;q_˖G"-PM VϹ| Ryn/5HI  %}<5*CgwXD V9 *, p)8W G1c5K4mD 0bxM_Y%I3Tdȵgᥟ0jGy ~z 1Zo 57V)tS"R7`l"\ɉItDBӀD$z tk9T8 j@CsPN&$Ydi;Hx)D2)9I ̌xKH2v/":g!dX){1^n4%ќnk͸6E3nFvѰ+修 zԸIPXRO -%5'1«{vfeќ7<~4HWjMjOq}[ g6~;.f! Η4iMCт#r:Ȃ1(ˆ,!#P`/~e'50PXKQ.5vG[6ub([.-8uy.:@dz>%RxwJx3;oH|"hIjzKrZ,^B)3Jn l)u/3{*s;*NgFpgae :!Tl EE8#.P ΀}wΝsDaR*H&+$$L.`aqجxLLZ$@%67Iƅ4k dƩ,k¹vkVa(Di_40pT&Gg(u:4 6kjJf9$UJi2RC&ʇ ݂9R,"NCO3ܭՉNXb=ޮ! ~>}P*Y*}&o0lzI;SDmٷC@ef*%w[䪴P&q Ci*42zALz| 9XWgsyEs72 GVʍ ](`B?@j!P 1E nժS/Ɣ^5wb18p *"ӏpEB@*sour '֢Qۯg.R<(cj%3K`.#tJMd 1 2Kf&m5eP< =l'$G(3kSNa55@Q̆T&u', UI4+1YKS \7]@q"J~Δ^}L~ kO/V3bT@ۀL^a(!yZM`I3 Λ (t^W$]ͽa~T>Jmy$5ӿmʐQÙBH8Ew?_K0H_M5(~޻mWAGm8#{L@xS*i;c'QaO&_瀦G[济tlƕGT{ʎpo`F(& 6Ҥ[UG5b"y)4ܞ _Idoj`b* |t[F.&r847ϫOI.;'{PT @H_[5v O5AW׋TP h_xɉ] $ó"P$iʬ*+>9g$җ@歕ݝ)5%!%tƵ4s&]37d%~J IˮulRT4dfQ\OOkpP/`E6oƼnܔʄ>] =ОXzllOt7Uͦ(䄒 3gċ(F%HL]NuD^["V)jx]- :mt[ȀBDуcw"c1D#~hRbV,ݼ[iVV#mFuj( &6" dͳ&Gr'xN; (69Y2d&(*`=䌧 V_e:P[9^ <~=,J[S3!KH*H._q?&ngnKvn3$߯ byYJ0FO)vBϑ5Wo{*˒hHpaڋkJ֬C{<0δx;^|Xۼ %A@uy*eY~Db( ?A.{^4]0/5̭xJlSJ2T C+|YɼMgR(&La咟KM3L09HU뙨 †NV?fZ+eZۘ$-hd֓(;7[mD~c=5UzKjϬSc;*{J.5P eCͭ 5)FchoMje,'\v͝VtRW*Uw}EQi\, =SЯi7j 3uo@ƈ' qP9Y5v\v"E QV$"}iP̆*, |}ire@ŕX _{NTC+aFoR~|Up '/jZ-5(b ZZEG-js 6yj,Mkz$C:y,91,d½a*$%/NQтm)Qd׮ kqֲD8WUwΊ8:覍[zK8CChsaVNx^iՖba3~u[MT!iW^cNoSnO`3L9;% {"'|wNp%j۵?KG+}`U_>[|-dd e~PWٍxa P/ b"( M )դf?LGzzekӝyJTD}Sf;"fr '{EN(Au~R|opgpey6bvY!xs=sy)NKDuP'+Iv41 ֩$E|:E+;oVtwLuXY90lz?-jO3fuNQG@ o?S^ʄ)1RQQxo~GsL؈h#k 0yfH(nOZi@(ۗ<&5 ]LLʅߙמ0=ۮ+S ;UsA.9 $P"~J)1IC ]. /p*+ Y3#*D0a (;n\iQחS bTyW FqUNgS؄dS8c7#ZײKRڗ4dKЛ ftX[Tml d^h늋CR=y̝5eT[}'QP`!M:&"h<)Utصxr 27 45$)S;5PgZ0$ #"fFEA GQg:#((ŰX)q2ll~,~Bqo52Iֿ}'d0u(d(I藀$ki24A`=@?Q8Ղ`W#E֭TZVDMbci+p3i.BVD?)NOnA<řgzb_4Ɇ GM]]1s]|'+H6soqoXOsZ{iAA qZ&!ʱRmv:2~/芖j"KY$673Vy'`vZS-ـ/&x2;QxZz$iz?^B%MTV3s?ӧ͵AIQ{y%LɥYǜ]  8 "?{%*4GR=<*+,nm/vHu=)R"K-xՌiڦZ5$f2BZStbH*ch"* s :ScF]RJy&J<u8xDbmB p5'Yp{sj|W[3ATD!@`TAm>SY~:Lfߍxl1c%kp2gN\IO>9c?J`^z-fY ujo?Li]⣹ẆatZq­:C&5VS䆓M7%Il?9Q)c {: ޣеH}:yvUI^{Lm!er VvUv)yNS$CE[|"yF@}d1텓ORq0P$c"ϕ-@i wGK# uIjGP:K3}&*gm/{#fob1?~֥ ivDPq*Y! 1$BR,X,ilBfeu&H@! %&1B0˧&2.FqjVd4oaղt2Ĉ *b :,ǠdGv hCKD0??o(WL"N;Ϲ 1eK4oRER!_0sCK%ыxgyDz4(9.mC+09ﯱ >LyK9(V$hkDԠ/g'dwϸpE* V( o lfKkI^6a,P:g&bg_\Xb'94/q{;DCtK;;L|&V%j+dw`彬E -K"ӑAt.ʒR eӜ)[ Y6p&\N5HiR'ED pY;9sR#b.Nttav`jiPsf˛⚶Fy()87̟! a )*@ti^<$@\޹Q_S ڥS+-qֶg ˎ` _4\?eEɃK[nDpt(,֘ӁŠsK45ՇXda x Mc]i] uU,دL{rf#O>?i%rnGFZ{h+ЮH%&1:VdPuC_&'gݼ0FFb~ > @m{*}2b q:ma%07%zOee/4ǀΙ @oYR Џ_ z2CtJ6<\ #q0ס85LI?ϝ_CL*]Nl ՀLشHa}ͤVlt{2`1桸3U}iAW28c°@6Кa B%_]6ONU5:Dqs_Յ7naǜNRm-8kE~jkwxoy6(6&7Tbam(H#I^4!VݿtozF:Qm4hC0N@?7.Nl4+6w?bE-f;`VY-V)6Br$N fymyja5N1&!CT/ٚY-!v#]o(og~ࠣ7ai9WHDLa#xl3|s>Maum"bԿGe>^TF*CWV6+)4Qį=w\anKW̤-[B=AlrDu就-f c&'.ZsZ/cWsA*!9|~K%lR$O& :ZkYCP2åfHJu4Qb8.UcxA,޲Ef0+>>/t`ew3gԱʽ%|7EP &;.L`j!`w/lg@&t :h53l\.BEӝ0`gWиQQ`֘9iFM75P͝0 ]cC+XV95hfe fLg1 Iow+pʧGTx䩚tV%(;"U筁BƋ[.7Ba Lǜ[glN):+XyնwlrZ(BV#wzTA9+sYROy :4P+SYz78is3#JHnV$/Zsj iF*t&mn n\4 Tq#X6ϫ³| NwJnؗ5j,`_Z_7mB *O</9:7H7C/?Ԃܦvb$`XE~:;)oiSM}!k=ހ׻5c^Ae3:e`|H ~Nj]N ʞd޼gsb˚hOw ё 44cLA-YGY`ʉCJs!@~t!ZLXXYj{'^H"ڛY6m+ohB2_v0t6Nѡ$, ~I<9yF3Ze 'sQoXBzӠ/D]u":smAX"Hq2IB`Ym[IK1pqEbg3rNzK`R?)[1qF5L E}uAKcKjI./[V(>,FةIpROY`Bq EZr`w;;\~wi[<8[es3- Xk}kN י 0F|{ {nỎ /FǏ ,юTZf~2eIrJn6`9ZByzdDZ++Rõ1HVVp)|JZ<*IB͏y[_o/ztc(" onla%ojx/ ^uKMc߇n̔+<*qj02~6GpIEL:m3̦᤿}Lhtd_ [|K,|GceߐUeXZ/8Td2F2٥Qah]ߞt w}L2󗑝Ǽ8ANC,ZYl"?Lg^֢u2G.k3"6Rrc/0 }2V$3L^/vPJ^0]gpi֟"r6aתcIL=EaVzu>nZes="5ʸ;{68v/*t)2 (' O@㟜a@&{_3ǿeSbeJ/?޿K㴙#O Kn̒ J=Mb%ӎ'ЕxeP|:8}}ݤn@-5Ôs.p]Z)A<[m83z,';yLe)y٪<dco3ٔ9 7\FɺIgTOY{!V} 1knjZE}a-QUX-/TK$5٥u`~*7ˍ6nY&K\a>O4-1U&wg5_=hWj\ n8E-}i_0?yM4~982]wo!tEmm7.UҤV/7Ys h O?/ S C?ē"%V;Bzr~?㖨iζÉ wƇʖd# |>#Oԑxs8Yk#y=+;B3a_SYϘK˵TiP aoؾ[N˒fbGHOԣ+liơ'2eQjʌ*t|gߍ7>L2̉E+8>40Xov~?zq nr|=W^;N(wu9<싻k}Ĭ.xtӝ*R,v( t4 Y@? FsDaӟB+:!pZ7uԇnS3~M¢K lɦ+zNֶu]APyQVm߉'$ I]T֘IA' ѶxT֋E֛uh MV8%򬎘@}+|oEr AْmD΋p_lCwVec rw\Opmhw9Ԅ*MiQ&SP7sD6qvk[M 8@!bE-M+9T%'r4֣lj.GL k9wlOLΆe(AM,\˝3ʊ]tEzuFE?p-&H$D l≊\ fa5[mx%w{4甽:NcG&o e >hxw.nF{gTeA/!{Ո1v'TةM[ C\0Hfw)R,:Ev w[bu?W)HY6 E;/w10g>DSl^ц+ٵ1;lՙW=mLtsF墒oӘ+^JPgHk $iCMʀmo+0eO,Jf.W>%XdeR킙MmoL+-W' NpǂXc||@ʆ kϚj7 .)hk %VhꭋڏVĩfLYܠ~&~gco|FgjiSC/V4z-ޕз6a扬_q kiqÕm[ uBٞv+V%ڈ@yH^H+q_v(t+w8#6hi0Oċ~uڞjKH[mNf&GP_Ucj1g'X=,^ԦA'I0J6iK:`*u`N"aoʢpoUͬ- BT0u{K~[DR(-:Fr%tLT5:W~'{f VXz ̚dbZЧ[Ѵ]cs&2|`@Mz LD |轍 0+v RN`+yCr~[ KJю)zsB8z?e4y]7%/}qvO;q{.U9 A J0Hr yJeͤ5{wa܎eV:p+ʷAZ뗵EO3.0[9|jsXizciWmКN`pYHO!F|ӕfmA)ic/us鼇kA5>I\,ff$6+:nt &1xq mlFJ7JkUe<~+71Kj7ѐKkɑ92h_zEh:l W;>y a^z {L5C*9]+xp q~QG?0*

十个有典故,意思,出处的成语
十个有典故,意思,出处的成语

十个有典故,意思,出处的成语
防微杜渐
解释: 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由来于哪里呢?原来,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人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我们可以看到,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称他有内助之贤.
口蜜腹剑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 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
宾至如归
解释: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待客热情、周到,来客感到满意.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聘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已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住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绐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馆.
尸位素餐
尸音史,是古代祭礼中的一个代表神像端坐看而不须要做任何动作的人.
“书经”有句道:“太康尸位””尸位就是源出于此,用来比喻一个有职位而没有工作做的人,正如祭礼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动作一样.
“素餐”也是出于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后人于是用“素餐”来比喻无功食禄的人.把“尸位”和“素餐”两者连合成为一句成语,应该说是出于“汉书”,因为该书的“朱云传”裹:“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整句成语的意思,也是和上述的尸位和素餐相同.这样说,我们要研究成语的出处,对这句成语分合的出处,也应该详细知道.
一般机关、社团、商店的冗员,凭看人事或其他特殊的关系,只知道每月按期领取薪金,每日吃喝闲坐,而不做任何工作,这种人都可以说是“尸位素餐”.此外,一般工作能力很差的人,虽然已经尽了自己的能力服务,但事情总是做不好,毫无成积可言,这种人能够保持职位,不是靠自己的本领,而是藉着特殊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尸位素餐”.又如某人向朋友说,自己本来没有甚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得到解决生活,但自己“尸位素餐”,良心上也有点内疚.这样说,又成为很得体的谦话了.
爱不释手
陶渊明是晋代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躬耕.他在《归园田居五首》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乡间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他的诗作写得像儿歌一样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却满是琴操和气节. 梁朝的萧统给陶渊明的诗作编集、作序,他说:“我爱读陶渊明的文章,不能释手.”
“爱不释手”因为喜欢,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 (出自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
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爱屋及乌
成语解释 屋:房屋.乌:乌鸦.因爱一个人以至爱护其屋子,更连暂时停留在屋顶上的乌鸦也不觉得讨厌了.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作者出处 《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成语典故
殷商末年,纣王无道.西部诸侯的首领姬昌决心推翻商朝统治,先是聘请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继而兼并邻近几个诸侯小国,雄踞西方;接着又东迁都城到丰邑,准备东进伐纣.
不久,姬昌去世,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仍担任军师,继续积聚力量.过了几年,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南、殷都空虚的有利时机,周武王联合诸侯组成联军,向商朝发动总攻.两军在殷都朝歌郊外牧野相商,展开激战.商军中大批奴隶起义倒戈,与周军一周攻占朝歌.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
朝歌攻克,如何处置商朝遗将,争取迅速稳定局势,武王心中没有把握.于是他召见姜太公商议对策.
武王问:“你看怎样处理那些人员为好?”
太公答道:“臣听说,如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一个也不留下,您看好么?”
姜太公在灭商战争中立了大功,他在武王给他地建立了齐国.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 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识,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他出山辅佐.这天恰巧诸葛亮不在,只能失望而回.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的.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梅妻鹤子
解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喻清高或隐居.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
[编辑本段]典故
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典出——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后比喻清高或隐居时也作:梅鹤因缘、妻梅子鹤.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

全部展开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盘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典故】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致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