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8:02:2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x}r#IݯYZLKziAYIl$0 b! -I0ӧT="tν +kyhوw9wq?/ig;} l/xKNձW_vzjJS<.9fT Λv^CGϯLvA>axcEGY8=&SyٲݳGO600Yʻ#Xò9 µk%vsTynjܘ\z~6V%>M b/霛4JVp NߢhSNDL9l#]Y<-Mpsr/4gey39ogl^X9HWo{mo iS|CșV_llSVMlkXSn{6 Ip[`}y.L;^CJ? &^u;y>jzofu mɳc{rqsy{#ӿtjR]$vdHoPỠ*?__\-]|O@uoR\CggU v^D m {'x3(䫟A7wЇUoM,49S)"ҤzlJxKۋGbkkL.8j8ɯ;1T>6 uv ? Xl3 40o)jEW_h϶1n]oPMR,GhRP3h G76%g?3nm~+4.ۛAo9Ƽ= nfS0EjYcBմ6fux)AHٸ=19Q4%x F( ?op]bNq3~Hi^g>QT~A cvPS8p&ks[a0BdP(4.wmɁ$z' DH b Ec\@hVyo?wDmC]$JK-(ȀE9Pٍ?2<~#r/>i揼P Hu=@[e!z02-lp]#;jlכ BdUGCIi.ƹ+MT6PIH8z_](@IB5*q h6*UTwJ| 53d1&Q_5K]$ۤqӞ_::alJfQQYΈ}:8&+;4x:(Sb#nS hؚn5V|7jD I-RAq!GALWd`+5'Pt"A4P)EmTrWJY6X|gPt.‹Иг7+43o>PFjL%ցtJ "񢈜@&10RPs}*XĢn[DĔKōQR tZ?g|Qs\jF(ST8 q })$Sd4I~[%dzIh-.S@NFoJx1_p#⎓`*D%04#h吣Q@>.ڶ߃\,m 4U_)C4fl@|)IAI6M!3c6fLv$MӞAz,HFbWpp'c.AK,netqlmbfco0NXdPϏs}SXDʄR+v"JN<2YN| #Օ{ CT/M@s`t3JNKmeC2D~eL;x— yขBR56^5wA}xOh,GK`Uuo_35WW5$E 5+痙W\KvCG7M㍶(?ET2R?˙WYJD2P3;i[owʦq]wtQ37#D9ɮ13uQɇ(cx7/Ȉo`.JruMkE(9 6ap APjuKmޢ-sbgHJtNb?4MNt\Tgk^(<3uAS;FW+AB:i+ٴN +8Glh炭Edc;nxYsU`S`N0x1"UY&(VM0GW. d1]]"읁%Z/g ٞ{W1kḚC~ 6DcԹ_m+~p`@8wR(b0mH՛`KXHFϩ'z l0.|ֵgh+ג7"󯿙ԓgH3o0SSx_#(藱2@x6qG4JWG)T1E|QC{@ \X,,/=F(Dg1 t#|ȠN˨Y3v?-;;Fh)|fDޏ~uծf-!KwҾڰA0aĴh`$t\!0hDL .J|ߨzD(XH,a,.zhJcbUfddL/b# v:e:ƽG;g2@^Bğ\dc ̷;R/`'y z]+*"+e^b?g%4Q..Y6rp0w ْ 4ֵ+ eB4.cf{~%`ƿ`t@&?pAdcdleA(I-M'V8(p^^W{5T8Nڿ;Ҍ9ir=eI{Uә"3O/#'~3^BMh;KEqL#8Zof{XADc +s('2-:0~q[@4ުPE2Kp֢ [{>f6os$APLW:$ +P{KdaD@,xqУ* hU '2ks+QTe˜G?c1hÕMrǘHyb O(&EHY  |h^v_`Q? 21γdbpG?3dN.x1XcT %=g52@PnWu`W?xW C!%_q}9CM9aшD-6]dBԔ8~34`w%R.FΤpnhm6l՞dEC2ۙhH EAƅ$"3-6@),> 1T1zzj8M1Ø*f ],rFʹJ RĥT ++t@s$dwI2PJq'`=gh83Doߣ'XkXT &TX撱8(ͅ-tsZ(ds?+oj.}'ȍq?i i<1:s<MǠS?7v^m &$uJ:36vqfH~[,0|lG hE E?PjWRZLtlUn.<}uuܩ95@=D`'ͣrI, \nuʍz:9{/R̅ j0_D"#$H'"2:DEAum@x(FT)2n0Ѥ= T N\ui54[4VЖ`(9SVԆ޷T=nuk#[.iLѭ: pi]`:%u${ume@\M!1d^}[c+JÓ;{ubAyzbQ4;+θ| u?$P^ {TpO&˘5Cf姻vG+#uHax ġr͌Rvte]skD oKYHME( nˣOЌ?0?j-*JQ 1MFEB)v0FL*w$T٨$ICP~@hDXBqf>b%]|HA(JKqj,iipé6Hۙ[#NR06A,X<`Mk%dKjgITu.K,V }wQdf+AB 탇<֢#a 1|4tF[l743#f#=dL<=0RW̯ͰF J5jQqFPsaDA8NV_1kFIiN捘]8`R"Ь΢hoTy?ҩH8Y䦓tnۗ`Acߗ x1^-X{*6Zt$$Ƅ܆e) J.if@Kn[fGleG Hz%.D)^(}NS ÏtS>EmLXTXlڟ9{^Cp 24K+Ǝ&ߥ<2Q)_ %fI.fq%ᔹ(R@$b{taxɲ4ٓ4":6+j,E?%`QPÐ;qV&?{{,G2E(@O&|QDz_Ys$]?礆Ţ HoQ)t} ?ri1Z׬LG(Q;iM%W)*US'\†yL[]GJ\»ta~ZQ;YAŮ%/ 074\Ŭ~Kep1:R }ƳYNp!xřiic |NY)< oF͒~a3k.:3ٚE6sVD}"fQHY 5Qtp}iƒAOjMfFZsJ0Mόr.YNL?B[Qnɂ\~eH0h% ;5dӿ1U&~.I"1>V¶Hhrw͹wv9gR(neDSǽ2Z8t>3(%Y7"]!ofsK w9]WG^T㽿3k?yTc*Y8@>RJ_brwYtl1.]8w]Z<}GϵP[X|Rk $]yߔ4}gt1,(&ۂȎ2(c󒁉~p]1KvEn+(:o`nOh\" %|s; lq!=ЬF\3xL I-|6ٰI/H{6ݬl;`k@fHt*+-hYV`:v_=EZtx +&4j;sǡ%;OeqQqѯoMX N8M:HreͻK(DctX3ÃSy%RErsiO=D{~uz--ijX$ȝ )In`VyՆ|2Mʮ2v̞ݚytd+N`}Pq]yWlϰ]>Й+~h/Oq۳vu wAKKzaXK5N3, `N@ Ҙ,Wis1s$>=?zoT-ulgk]0~/H4)Y^0nfpԩIHDQ,~fmL&dCX /Sfm"sedt9$~G `ϟ L)|S۪#jFo85pfXpv8IJ٣w;y$ yX:D;E;K&OX5<׵aUL9| Q"CRТ#YM.~[OӱxWK#[8  c0bpx]GT΅kJOچ|x0E&H1DAͰZ{s?u">/`Ӟ"ZҪ}~+l%1K?Ecd +'~:̶fN2E QhU`S^Td*S9MB@/hQT /3?J3hk$.Z3eٳ2[<7};SN`Npă%EfL:ewqʿ1&]vU2,`7dg~$[.ٓD1 _?xE9_}U .rI…'LlaCn-wp^"O+ l^4Ngײ 5P$D-c!EgpH<_?={QQ-f>x)x3vE=ijĚ.V),;n9ƾ쾫M*̦lvVv.CgDsv'B-EʟQQv ŕf;D+siBZdŌԜQ`!x7JhAwTGо '( R,S͆rVGkg#:WCAKճ'n܌ldGYMV89S*60q'R"y^0wdm653TWYКIc %LÌ)37tC's!{'-`&4CK JjҬkKTV+ZA[MúS3ͷfdfxFuaSnDycUS (64)2]rоʨIoߥe%τ7n]2"ۯE0L"1 @t ǶaoGZI9jPɻ6 dy;mM-DK]jy#``lCޗ׿ct)9;;vO4D7uAOx\nNN 'nLҦW,bnz19ڡ4c-dtdyazݲ;7V!_XN#]9^i-dX$wd f#'sΒ9+dHIP6C Z?݈M;E]x&ie |l 77H(V!d޼'#o8ܾ C-`RWOL+G 7M0ؿgN뫝5'AC7A w@%{=M:)p@g%Y?f"-G)앺N =SE]vw7* `ş%r8dZiw:ۦ=S|T G'֕'/C>Y S30ڧZ2F )59yslih90D<.b-Ч͹8ժMꦜȽgS&:eɑѕ^ YfEy  'pxF4^A*2Yp6E17M椪C/֋QE'BV0GBk]֡ogcacnj޿4.$--KBk]W @gMRKJC[0*{7 7M*Ͻӳ#v*Qtڪ<-ѧ,o~Qsd!2, '';6E=*ɜ5M a=;JvQN!sPO{ICV5[;#\\g(~ =z˓~" K%*xyn `.'b@fY p`rs]J2d9OHJqwVjɿU}[ 5TBĶH_'7 qY{#@FpOi|Zg^{ge1 oq&Uc.:mbYkCpaEk{5JW< XM3;?pNvFq%Eػ 0DOAN䣱`SvK ]D+ZPFe'%>(s-s\hL" `ߢ㎰*{c))DŎcb Ѿ&ev5٠swhu%puWW)뒠pĺNCǬs,u?>j=[;n=\ˁߵL7u1]_?z;|_"5l#9NaWb.:o?],̯΅7eW]ۏe=}#gwi|<{Z>=@݉ sF'19DZzv )#1‰p@2rIy5wRk4 ~/ 5ؖKŜC FHȒ;;)s9FY)GEJ٭or!+N=b8ӯPTqnѧv|>v|d^Osg (B )T< BTr_|r Kj?}iiΈXE@X'F "%`Xgasx_à.m>JӨ1ܰOW$Fl34kj![9J4)sc)<7=kXU4^]{ADJ}Z4tDvwURKa{n42s@&W'a-#U< )[0k-2ъIen`S4ZA8M =XׇM1#[OlڟLjt-C.+bzp I *!f1"!֌ ?Lu ^y̹):]^9q(GeXH۠ѻY4d- *!A?ӫhYpcx(.MYޖ#W1ʉ*YzZ ƣlrR} !1 $7x;T: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全部展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收起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

全部展开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如果上句诗人描写了“窗”内的景致,那么末句一开始就点出“门”这个角度,便已经将视线里的景致,化为一种心情的盼望。窗内有景,在这个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门,透过柴门而现门外江面上停泊蓄势待发船,已经很明确地点明诗人将人生路比作万里行舟的精辟论断。这就是中国画中,景中借景,画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国画中山水画时常将主景的绘画中,在画“眼”这样的位置,画上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这样一些点睛之处,而这样的点睛之处反而有别于泼墨渲染这样的大写意。往往于细微处更见细微,而这幅画的主题,大部分便出于此。中国人的含蓄,诗人与画家在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上的笔调,从这些大道相通的艺术观点上,都体现了出来。
若是将“门”外的景色当作“窗”景的画中画,是递进的景致。那么二字“泊”字与三句中颈字的“含”却有不同的意义。 “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总要行舟,是泊总要有航的开始,所以,一个“泊”字给读者以将行的动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盖的意思。这是一种静的状态,静止千年的雪,是诗人一生的清白与孤独。诗人用“含雪”来表明他暮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用“泊船”来抒发自己归家心切,报国心志的感触。
“东吴”作为泛指一个地区的名词,和上句中“西岭”的山脉名词相对,给人以时空感。这首诗是杜甫在五十四岁时写成的,诗人在这年正月三日辞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时,杜甫一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也辞掉了,但诗人抑郁寡欢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时,也不自禁开始心中萌发感慨。从“东吴之船”将行的人生万里路,到“西岭之雪”未泯的心愿千年志。诗人借景把动与静的两种现实状态和自己人生的两种境地给读者充分展露了出来。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岭”、“东吴”,两种物质“雪”、“船”。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大家,作为与诗仙李白齐名的唐代诗圣,其晚年五十多岁后才有大量的诗词问世,这首诗作为其晚年作品,用词简练,用字精准,用意单纯,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华作品之一。
二、绝句的格律赏析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上说:“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但六朝短古概曰歌行,至唐方曰绝句。又五言律在七言律前,故先律后绝耳。”
我们都知道汉语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渐、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仍保存着入声。北方的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大多数已变为去声字,也有的变为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生动形象地把四声的高低形状描述出来。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杜甫诗尤其擅长写作七律和排律,人称“律诗圣手”,其律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对仗之工整,音律和谐,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被公认为唐代格律诗中的典范。下面就这首《绝句》的文学特性来进行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仄起不入韵的七言绝句,按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绝句的格律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绝句里,诗人用律简明扼要,并没有使用太多技巧,如救坳、救孤、调粘、应对等写作技巧,按诗歌本身应有的格律用律起韵。
诗人在绝句中的对仗,也布置得犹为工整。上下联中,数词相对,量词相对,物种相对,动词相对,色彩相对。这种精巧的手法,对于入门学习填诗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篇绝好的教材,这也是为什么这首绝句历代都将它收录到幼学启蒙教材里的原因。
三、绝句的意境赏析
这首绝句的意境也犹为让人回味:
首先,这首绝句“形神兼备”,形是指它的艺术形象的表象,神是指它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色上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山水画卷,黄鹂鸟、白鹭鸟,柳丝是翠色,天空青碧如洗,洁白的雪卧山岭,旌旗风舞的泊船……诗中有画,画外有音,是风摆杨柳的春风,是黄鹂舞柳的鸣叫,是雪映青空的透亮,是行船泊头的喧杂……这些景致都传神地给我们描绘了江南早春的清、新、雅、静。正如晁以道对诗、画的形神有这样的见“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是对杜甫这首诗的形神描写最好的诠释。
再看诗的“情与景会”,诗人在表述己意时,情与景会有两种方式:一、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二、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此篇中诗人在上阕里触景生情,到末句里一个青天的“青”字,便将自己一生的遭遇透明于天下。诗人回到成都草堂后,远望扶摇直上的白鹭鸟归乡的身影,不禁回想自己在晚年疲于奔波,功名无成,却看到多少战事,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到下阕,诗人借景抒情,用蓄势待发的万里行舟,抒怀报国忧民的感情。人生性,思乡情俱在情景之中。
三从诗的“情理交融”来欣赏,从诗人描写的这入画般的景致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在表达自己心理时,以鸣翠柳、上青天、千秋雪、万里船这些渗透着情感的形象化文字,把此诗带入化境。“鸣”为说,“上”为动作,“千秋”是忠贞,万里是心志。这些用字用意的情于理合,景与情会的描写,足见功底。
四来品味诗中的“情与物合”,诗人将自己的感情与自然界冬去春来,寒消物喜的景物融合在一起。诗人以己之弱小,寓为黄鹂鸣叫的声无力。以白鹭挥翅遥上抒发了自己志向抱负难以生翅报国的思想。诗人在上阕里,人与鸟合,借鸟言情。这些特点,构成了这首诗绝佳的意境。
四、绝句的美学特征
这首诗除了有以上特点外,还具有“深文瘾蔚”、“余味曲包”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唐代诗人,犹以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更是在描写事物的表象以外给读者以更深远的意象。这首诗从表象上,可以看到的是黄鸟、翠柳、白鹭、青天、远山、白雪、江水、泊船。但是,在这些表象以外,读者通过鸣、上、含、泊这几个关键连接动词,感受到这些表象以外:看到黄鹂在飘动的柳丝上舞动的翅膀,听见白鹭在直冲霄汉时的和鸣,感觉出绵亘的远山千万年的宁静,待航的泊船正扯满风帆。这些“象外之象”所饱含的欢快的江南早春景致,令人感受到诗人在彼时因辞官而愤懑的情感,得到的缓释。
诗中杜甫使用多个数量词,两个、一行、千秋、万里。这些看似无意,实则言心的借寓抒怀的“言外之意”更将这首咏春绝句所藏的诗人内心独白,展现给读者。在盛唐诗普及的当时,只有李白杜甫两人的诗各领风骚,诗坛上李杜和鸣的诗篇,便是当时文人中的竭力效仿的对象。这“两个黄鹂”相鸣是李杜二人在当时文坛所处的局面。但是从当时社会中文人普遍没有政治地位,官职卑微,有心报国,无力酬志的尴尬境地中,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一行白鹭”想要“上青天”也只不过是一种镜花水月的奢求。文人自孤,文人自清,不甘居污泥而苟同洁身自好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只能是这个社会的 “千秋雪”贤静洁远。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忧国忧民的存远志、抒志向、悲民苦、哀君懦的诗人们,又能怎样在这个已经飘摇欲坠的朝代里有所为呢?空望门外“万里船”却也只能遥相叹。“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隽永蕴藉,令人寻绎,这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阐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真实写照。
五、绝句的创作历史背景
杜甫一生,从出生伊始,武则天驾崩归天,唐代进入末代战乱时期,到诗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乱”。经年的人生磨难,使杜甫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
这段时期,诗仙与诗圣用大量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开始记录了盛唐时期人文、政治、社会等史诗。第一、抒写拯物济世的理想抱负;第二、批判现实黑暗;第三、歌咏自然山水。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传统。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飘逸奔放。而杜甫的诗继承了《诗经》以来的写实传统,直面现实人生,内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李白诗的内容多与“愁”有关,重在抒写自我。杜甫诗的内容主要是“忧”——忧黎民,忧天下。
杜甫的这篇脍炙人口的绝句,创作于公元七六五年,时年杜甫54岁。正月三日,诗人辞去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随后一年内在蜀地到处奔波,并于岁末病倒在云安县(白帝城)。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约两年的时间,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七五五年至代宗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开元以前的盛况,再不复见了。饱经战火的国家此刻百废待兴,在此期间杜甫的创作达到了颠峰。其作品大多集中于四十岁以后到终年这段时期。诗人的中晚年生活正是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并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
诗人用白描的笔法,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戏剧性场面。杜甫一生仕途多蹇,战乱与饥荒不断,使得杜甫带领一家老小逃到四川成都定居草堂,在纷扰的战事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骨肉团聚反而变得不可思议。揭露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正因为诗人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苦难息息相关,所以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百姓,想到更普遍的社会问题。
绝句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既给人一种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感觉。也令诗人慨叹自己暮年已至,国家待兴,效国无力的无奈。也只好做那“千秋雪”,遥祝待航的“万里船”了。
六、绝句的诗品与所映衬出诗人的人品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这里的“文”便是指文章中所蕴涵的品格,一篇优秀的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作者的品性,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薛雪在《一瓢诗话》有这样一段话阐述诗者人品与诗品的关系:“痛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人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人诗必峻洁;谨敕人诗必严整;猥鄙人诗必委靡;此天之所赋,气之所禀,非学之所至也。”由此可见,人品是决定诗品的关键。
拙作《浅谈网络诗歌》一文中,我曾这样描述过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并略析了杜甫的诗与人品的关系:
真实而富有圣灵的情感必须经过诗者的心灵净化才能成为诗的内涵。与天性自然形态的情感相比,诗歌中的情滤去了杂质,显得更加真纯。这种真实的情感在诗歌里表露时,最终取决于诗者的人品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诗如其人”,“诗品出于人品”——一个道德高尚的诗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抒情达到真实、和善、惟美三者的统一。
在王维的作品里,我们看不到时代精神的折光,也听不到人民痛苦的哀号。对所有痛彻肺腑的经历,刻骨铭心的伤痛,王维的态度是:“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种心态与王维的处世之道是由他的佛家思想决定的。其“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面对遍地干戈,鲜血淋漓的现实,就像作茧自缚,用佛家思想这张网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与世隔绝,冷眼观世事。因此,王维的诗反映了他对世事的漠然。
杜甫虽也有过佛道思想,但在诗圣的头脑中起主宰作用的还是儒家的积极用世观念,无论穷达,都敢于正视现实,关心社会民生。
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教育的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矢志不渝的心愿。因此,杜甫的一生虽多穷达,都以天下为念。故诗圣杜甫的作品忧患悲愁的诗歌也就不断从笔端喷薄而出,其诗浸染辛酸血泪、爱国激情和耿直磊落的情操,杜甫的作品因此才被称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被誉为“诗史”。
伟大的诗者会有一颗最温柔,最深情的心,他的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诗者的美德表现为圣洁感情的运作。诗者在诗歌中所展现的圣洁的爱的力量,比参透死亡后的无奈与来自内心的恐惧更为强大。诗者用诗歌表露出的怜悯或同情的感情,也常使诗者本人被感动。
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不单用笔,更是用满怀的激情,甚至用整个生命来创作。其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优秀诗篇,已不独言己心、明己志,更是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愿望,反映了时代的呼声。诗人在离乱动荡的时代,用悲歌表达出其悲怜悯恤的心境。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对人民的疾苦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从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家人受冻的窘境中,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
我们从杜甫的诗里可以感受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激情。展诵其诗,如见其人。先有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诗人,然后才有沉郁顿挫,反映生民多艰的好诗。从杜甫的诗品来看,是诗人观点、立场、艺术个性的体现。而其中的艺术个性又与诗人的出身、修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密切相关。这里其思想性便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首绝句里,杜甫用欢快的笔调写春、咏春,以春言心、借春寓志。言早春的生机勃发,实则言国待兴;言船欲乘东风,实明报国心志。人至暮年,壮心不已。尽管诗人在创作这首绝句时,刚刚辞别幕府,但诗中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将诗人渴望安定的情感也同时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杜甫诗悲而不泣,伤而不绝,大悲大伤过后依旧将心中那份对美好生活的热忱迸发出来的最好写证。(摇壶)
【赏析三】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杜甫的这首绝句,的确是一幅美妙的山水条幅。这画面的中心,是几棵葱翠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队白鹭直指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这种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杜甫善于象画家一样“随类敷彩”、 “经营位置”。
虽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小诗,其中却蕴含著丰富的思想感情。细柳新绿,这不是春天的色彩么?黄莺唱和,这不是春天的声音么?白鹭从南方飞回,正是带着春意的来客。趁着春江水满,江东的船舶不远万里而至,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活动。这一切构成一个鲜明的主题 ━━春天来了。作者饱蘸喜悦的笔墨,描写这些清新活泼、生气蓬勃的事物,以敏锐的观察,摄下一幅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诗人从山上的积雪联想到人间悠久的岁月,从江中的船只望遥见祖国辽阔的疆域。“千秋”、“万里”,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正“漂泊西南天地间”,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可是他的意志依旧坚强,情绪仍然开朗、乐观。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并无僻字险语,似乎没有经过多少推敲;其实不然。首先看对仗。绝句并不要求句句相对,而杜甫却让这首诗四句构成两联,一联之间每一个词都成双作对,非常工整。再看用词,后联中的“含”字和“泊”字用得极其考究。 “含”字尤妙,妙在它把诗人的位置点出来了∶原来诗人是在室内通过窗户向外看的。这个“含”字不仅含住了西岭千秋雪,而且把上述全部景物都收入诗人眼底。这样,就不是平板地摹写自然,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把握和欣赏。再说“泊”字,也可以换成“旁”或“过”,那就未免失之空泛。“泊”字能够说明,那些长江下游来的远航船只,不只是在这里寻常经过而已,而是停泊聚集在门前,足见附近是个不小的水陆码头。另外,此刻杜甫正在“三年望东吴”,颇有离蜀去吴之意。一个“泊”字,似乎隐伏着见鞍思马之感∶去不去东吴呢?有顺路的船只在门外停着哩。诗人的踌躇心曲,在这里不是也多少透露了一点消息吗? (谭家健)
【赏析四】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本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他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愉快,因此他能够用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草堂附近的景色,写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诗人倚窗向外眺望,首先看到的是近景: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写的景色远近交错,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万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广大。这首小诗描绘出来的图景,真是尺幅千里,容量极大,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思索空间。

收起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

全部展开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