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19:44:14
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xX[RJ]B=q;ef31[nn/`I~GYU-*Y陈3S1?tG'x9Tzdzj5)VlSʇ*qA8Ƒ%:OKԛϟaYUZTknO^E*^:r%EOX~EP+D,a(OmvVeOtxy*}1/S٣S)7rX~/?VeٜϏh֎$77gҶŘTYnaX6k&5)ZFݲ(;S̎[YT! ^jNQ L : ߏ#D5|_M6r=1ȣF]vifhvCih{_/} !ץ/tƂ(npl]mBr\V2J]8qؽxYԃxArlQ!omv*rcEtׄgg%m)`_旰ݒ" 6iMQۘ eS֪顚L,tte#9TlӼ T3DH>#S+T,xYF^id%ڼA=d6 H' rMXxDq]|qM^+K ; 40v`uCQ}ΐ݀=lumtFm5u^reU;0g!^NˣjeGŢ~t|!nћoP9ym+'(xL7G/|Zpap/'ûv 9 \AO˖.A~a[ƻn[CՎ9@ B(kVV#HvqOoӲh=FM]kKi}MP':,?h#{2hhFz\x@njwea,q7Yэ'ז<|eN4KQ DSD"zMN,cqt8MT%܋ ˨,nRMhPunZ&M˼#| 66ś<zfUX m3`K|GҊj+"MtVAU믪~|'A*L#5,u?iC Nyfyq܈Ǿe%q 8,1"ct(؋!O(Zn1+4@`n!"pj [eds %:ɲ]QpI 䟂W-Óenq1 6lIzয\aA ]i_FSQ-D{2|iYMV,:O{FTԶ;}W`h(]fpוkd$=̦ls ݪYL7=|ǀiUƝ@䩅Isۦ% Qj¾`ƾO6P@S mrjs Xe C)/|Ԧ0UtjĹfM(bȒlIZDZމ-ufI{c؋Xi9h(9ccˁu*;y8R*IThuDb*.5)4>ѵ~/g(UXψ aCga!{KIEm8o~מV<>ŞO8= ebcR mzV1]jSgR~ ҹw7H,¸d&΃ii*% ܩA& *yLchn6-|U (7gK:q`dv;)@"bZqANzN~)%=] bѰ;z`*ދ% g y3UC+AI8Bgj|@TcGqWōӿǶ

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求“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它的建立及意义又是什么呢?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见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