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30 06:13:16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
x}Yo#Y_(O GIR{w3md驥]YDDQFJJR*ER;EP|ʿ;F0D){ 4]=w7i`옻>Mo-S=0WyhzW{BA 7}j,I9Q]8o)0{jړY7so'mJyZ; u{=M6Ǔ&1w=h׃_?qk fpZV#RY*LjrVKDטɽnA>o^v) Ţ_uW7l\(;˷+դ]Z;vMeKf0SʾOcV}-LTq3:!)Lr߹XV=*sVs[{;3Y ⣲_|E'_=^?z^~ɳ}ӧ~7_~/{?~~O/>}{}f0y/Ñӗ/'ȧϟD~Ꮯq GFb}> ~2?36_~|ZK2%<|x/o?ú> 3r=_~,5SN|û)0T܉OVecGXiQ&;ԇܭk;o1#YҜiٞ\гW h.MLdV`?1"q?V%krOGI*Mמ(AZj;_z}j^rˣd3}T<[\yPw+ 'U(i.:۩|7Vuuѯcӏg_#yg?zo|PH򷿉_}_1?ֱߏ~}N#w7?V&3 f'8Bo{YjNǨAͶYgexmUmD08$L:t;4o<XjΡMO`o?NG0hdRީ)L 9I,`R;z FCOi0`aNbdA47Wa#<,`ka'17U)mڵqVu;G|N;ʌ8|E'C96c|M; D\F9U6+ra@pU"G"}8oo`wi<~y9vk w V;٬]k_[`_h Cý:|{a6&ՏhWj'Z0?j @P''P낸I$^Ⰴ X=ifܳu@P&1b{ eށ@O?}>,N^<b ZFrʋJ HIͶj O 'dN8C|EU3\کV,޽w/ v :|oݻL ѣ}S:1%k:gY 6c/c%gO яڅףbR 8 < P=0R9/ 7u&LmՒ&/_%^sTƜ6s~\% s&n. 11^c|u/IaG97N?Y.~w,Oz+a! Gx8L1ɩ0$=F! } :؋uknWE}dh f[ ZgϢOc#8ߡ'Kt& fcǔnA ꉐSF`jtuy,Nmƻ؀04fxB ~W?&#Ť7ו|m+׆n=0Ve٭xժ{VsnL<4FH9n%.=:3;ՔW4!^τo p{UPiw(6wƛ3K ͙`]XX*^ץF66# ~%6<"_o "fo۫ H3ө: cu D{g$ cjһ K>ɾ{M8nCs}P6lq deVm(@f5cGu-h;mfV,5J@=81әB}}9rSkٜ[9M^c5:X#S5X8@UBӜS؁z'Mv*V]lB3>}59qʹ8ow/>yIϧ/^~7߿/n|+7ߣ\Ț$6MH*^*qHbу)lZۙh-cD>9ўg=7 >A1}n7'=g=Q> DCBi.@6S{)+nJ:`\p3ճT-Pt5E#h&CO"]\X'Ro0)t-E^J.v  `/)Ļ7fj'|<S@r.I&k'+n~VER]Hsqȍ"+)b)U@:Ɲ5Z)L\_ys+nĜ(]/!z1 dTnղ+TٻHB9$  @Ԟ6ÊSY2uځ[{*?ORKaԅ7uFbv|a:i@@&Zs<[cU/IvpȠ)¥۵vG-H,X_{Ϙ*:8hw~zmh|Ƞ[{>ӅZB!fmtj|Ju7H UРUЙP3G=G$mM}UlHUS wS\K w~M71 k!PIC|g܍ | gcѡڡZ>PrS /u*t.99MQ*!!ڃ[i1%|;;)L.X LĩW t q餙=6cXdf&TQ [!>]uguZ>h;:P+jDԦ:Mi_yY(Ƿ׌PQ.5ì6gxi*mMriȤ T0sq{qNn@hST8H)PoPvt~;Ľ.eA&`% E!= AKszN$;S0wܭS1wWz(HON|zy f2g㾺49K/U$"F,k]x|պb֜׵]0El BPzɚ٘m+8`~<~*5$8@.At,i)W@+@vR5 (o_n}j,a1)L_Z rH/y&ݫl^0>_VWApz(Tk:@I ,Yf̙':&Yj`M[k 3|TVrDY頗 }|!_& 5 b- Z4 0͡ ܜ$X2QrtU_ՌZSa9 phBoArg3$Mq]A=Ss-or_*)8*Л3ǎ1/'TdA: zi`$PiVQ1i R):pgʚ|" xj5:4^.9W6S c}"LP"zW^ȯImʵ= 7P{9a@14V$@c?0Eh0MYX\߫׬qSkM/}e+ܠ :m2XNQ|%&{Nëv$HQRq!NPDbEhyots+%.RfjʜTʜ ~WѼ>7 O:\{?beid鴇)1ytIxP3tfpLp6P~B9Aml鞑9f)LDstOA]h0QKTP˗51y ao NUzw Od_7v ¡k[/_9M P ]U1R5cZi av`d$'@3Ӈwz NnjK+(;q2`'+gV"H}W3nÕ)8T_V4!^$T$@/tCj\x{& 4QrU坓Y8@*#~fL?sjնɥR 6<-5[nHnpC9ܤܝPvk'2f(s E\W.&pf7Ȓc&z0κ~h .mFKRg+LhIs3-mb<=aLb vXj[_QU \P+C(Pzvf: E"X0ai9UN&Jx{圫@NhqƆwF43>XF5 )!Z!U7>dEx^ЪGY#;k γlB]'1{|{٪5X7E+-:2'Oar8V Gn0Kn/ZTRXh>?lAV *[=@X>9k2j63y[O&۪Fq@:w=e2MsBiHLZ 4X ESЦ /d.N˙\هPƵI7hPdri2rYkU^iٙPQrv0MpsoA0u<%$3IJxE3roV:mZ͟NS,J yOXp8Tb,n<&/+nsab Pu6i;W0K0uh|?QL9c壩`* ۉI^8C^K*4^gSc<8lB w(7`nmoYB,{s:~b{_,q^*X8M^bO\PR˦U/({q9Wį5k5qwU]g΀$*^)<`իS!Z? NAU fqU/ji%A U͗ 1d4).M[<=jɆtIJc{|DJGTœ,.`nq#K䲾&-hVﳈU| ĜU°ƾU7ڹQ6$*2o XG$>>`m;@@K`vV&E$]{khsq䧪[_d޺wwll.@KUuɢ:m2%NI_ij6Wk)'}ʸ~+), Lg쉝+yoBo^|ؠ n31bZxJ1PPd6$xCwSz6UwsUc,CN.".fږCG[9]F1̽  ΒYb.Uvoxs8X4M[n [3fn_ܚrY.p$2)L9S$5ҁ`vml.Ԡq! iʋ _(7jjv;Ba+/2{r3G]d,[Jp:NncS? c0b0ڠ1FP 6jNSUARYüX2Jc>Ѡ<쩽_^U7.zv[atw+yrV:eS3\]F|XU1܇{ɢWTժ.W]+OOVdpQ h~ҕ8+G:jm,/ T7mguc77ץy*SuںOu҃TA=wAi[ھ˷pZzğd0]][NiƜ\Zwj۱s.~ }OAfbW:jˬq./M]Kq Qa7HV͈\-ΐlhda"H,)_v.?`PA.շ}w}o6:2-=Jp?$:RLa&x+-߬7ZO^iEGȃ$ђhU Z7֌dx MiԪB.\.2iClL5;0{}|͓@~4dd>F|_G[k,l%]2hYyA!N6P3]!/^UDeYn= C/ģ=? K=fI}ǑgJ l ? 馓}H$ DR!sUp1'ᄽan)gy)6L(/zh] V:EJ_f;UWIL6vsLÒ%"VpՒlmwq8_tR3n>n;L{!uW)bU^9ţ|mn΄\=vY.7KLBbVƺoMt7yѮ/.ՖQD(9낥̀twA,ؗ蔒ڄo΍$ ${zʭi^uD(1/^:Qf+6jҹRD5ƫ^y $ :쾺ъ~[g_eBCb]_f_z(w67 '%@k" %>5Ե>nWEXr `&G_2Vh4N+<#y ZjپJnTIj]a =gޥeU6ґ^xxGY?yofFӹoΩӖ$`XЛ,bTkȍhz yI{!iwzQCFY~oXQ"Ղ;7 2A%Yu*I6v_x-Խ/\Rʗ*<{N)߮ni>ܭ7t$+[2%yd<Xd:!/;RƦ.*>-t9ńsRajy=Xȣ[9U8T VU~ܷ03s$8~o6 tVp֘Iτ + N~!y#ncWywW }jǙ:[[d/sn(BEŢrq ށREACuEv1Ve`&^?!4aH7 ԣMHE(D/V4Tnn5vh#'&'m]@_(?y| 6L JiQR]BGu-fce&Y'yjd%( ʃøTV',w\ 4[=..dwɿrZKvLu˭VX3%i} u4y9f w]ħ= Pyq#WK<1o'A8$SԅRij$uUg4!K!ɪwNENgΑ# G^$g iw*z䦳<&A^k^d {m?]R"R]TYxtcq;93kQFv G p Z E߲̗̟b'0 |w8}Ԃ894 ]NIaB78 1)t 3+{ h+I|c_%Iؑ~f_ߔfKy 061y]˃QSS *}ΙJ6rm,xAHS)#Kg2 9i߳(0ʪ|i&'¥C'M%QP57Wn8G=R;"}`0ٮ=skks.B_{H딙5D]r)XHQ.e/?rU/_R95Q6r̡R%-n_+ɭ.έ%dRc?uem'QrSNJSÂVucXr;3)!F;E# Mٷuf^DeNa ݜkyEsΟ12 ԬNئ˅ K* Uߜ.?5vn sOR{i so $zbZ(Q[¥5%J5 @)^X- -'iLyU&+4/eT7&%[ /蔢 {W9^竗?ï }8C~JNPVZN9ݜos Ćɇ_"6#o=t) i00;40pAU:H;N4wV"h߽6n UNQ4{[FzF>e~njGF'dH?u=껽?st_5?ip60ovLA?K__oGn3R;JũNrzyN9l}U4{K~G~()^}>hA{g:0f E/`( #[Pk `lE<$e`Oe(;V˟RgE8L4cHa S6:i?#'?أ/yH6o=){71˩O;LFK-1=" @g^^ҌE?4R0Xo_$6;C 38o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最后一个键盘模样的地方鼠标右击选择希腊字母,你会看到π的,别的输入法软件都有的,我相信你会打出来的。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
给你讲一下思路
人于地球的万有引力有一部分作重力(大部分),另一部分作随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小部分).
当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由向心力公式可得,人随地球转动的向心力增大,但人于地球的万有引力不变,当赤道上的物体向心力等于万有引力的时候,重力为零,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你可以设赤道上的物体质量为m,带入运算,约得掉的
在您的答案里,您忘了乘R^2
GMm/R*R=mv*v/R
T=2πR/v

GMm/R²=m(2π/T)²R=mg
T=2π√(R/g)≈2√R≈5.1×10³s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代表地球的罗马大地女神tellus。地球是目前唯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代表地球的...

全部展开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三颗,位于水星和金星之后;在八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地球是唯一一个不是从希腊或罗马神话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这里当然有许多其他语言的命名。在罗马神话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腊语:Gaia,大地母亲)代表地球的罗马大地女神tellus。地球是目前唯一一个存在已知生命体的星球。
代表地球的希腊大地女神gaia
【地球数据】
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约365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为 23°26’
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8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公里。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5 g/cm^3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1%)。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卫星(天然):1颗(月球)
地球70%的面积被海水覆盖,陆地面积仅占30%,上面还布满了河流与湖泊。所以,把地球称为“水球”也许更为恰当。
[编辑本段]地球质量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半径ra=6378137m≈6.378×10^6m,极半径rb=6356752m≈6.357×10^6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10^6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如果把地球看成质量均匀,并且忽略其它天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
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
方法四、为6.220*10^24kg
[编辑本段]地球的主要成分
直到十六世纪时,人类才了解到地球只不过是太阳系的另一颗行星而已。
地球不需太空探测船才可认识,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我们才真正勾勒出整个地球的全貌。 当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对天气预测,尤其是台风 (飓风)的预报来说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从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丽、可爱。
由化学组成成分及地震震测特性来看,地球本体可以分成一些层圈,以下就标示出它们的名称与范围(深度,单位为公里):
0~40地壳40~2890地幔2890~5150外地核5150~6378内地核
固态的地壳厚度变化颇大,海洋地区的地壳较薄,平均约7公里厚;而大陆地壳就厚得多,平均约40公里厚; 地函也是固态,不过在它上部有一层极小部分熔融的区域,称为软流圈 ,其上的地函最顶部及整个地壳则称为岩石圈 ;至于外地核是液态而内地核是固态。 这些不同的层圈都是以不连续面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壳与地函之间的莫氏不连续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幔占有地球的主要质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于我们生存的空间则只是整个地球极小的一部分而已 (质量,单位为10的24次方公斤: 大气层 = 0.0000051,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地幔 = 4.043,外地核= 1.835,内地核 = 0.09675,)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 (或铁镍质),不过也可能有一些较轻的物质存在,地心的温度约有7,500K,比太阳表面温度还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镁、氧,再加上一些铁、钙及铝;上部地幔主要成分则是橄榄石及辉石 (铁镁矽酸盐岩石),也有钙和铝。 以上这些了解都是来自于地震震测资料,虽然上部地幔的物质有时会因著火山喷出熔岩而被带到地表来,但是我们仍无法到达固体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钻探行动连地壳都尚未挖穿。 地壳的成分则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硅)及硅酸盐类如长石。 整体估算,地球化学组成的重量百分比为: 铁34.6% ,氧29.5% ,硅15.2% ,镁12.7% ,镍2.4% ,硫1.9% ,0.05% 钛 。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体。
其它类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类似的结构与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异: 月球核所占比例最小; 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对较厚;月球和水星没有化学组成明显不同的函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离,其下的岩浆涌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潜入另一方之下,终至消灭于地函中之处。 此外,也有一些板块边界是横向错开式的相对运动或两个大陆板块硬碰硬地撞在一起。
地球的表面很年轻 ,只有5亿年左右,以天文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短。 侵蚀作用及构造地质运动不断地破坏又重建大部分的地表,因而几乎完全消灭了地表早期的地质记录,例如撞击坑 ,所以早期地球历史大部分都已不见踪迹。 地球约有45至46亿年老,然而目前已知最老的岩石只有大约40亿年前,而且老于30亿年的岩石非常罕见。 最老的生物化石不老于39亿年前,有关生命起源的关键时期则亳无记录。
地球表面积71%为水所覆盖,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在表面可以拥有液态水的行星 (土卫六的表面有液态乙烷或甲烷,而藏于木卫二的表面之下则可能有液态水,不过地球表面有液态水仍是独一无二的)。 液态水是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缘于水具有的大比热性质,海洋的热容积成为保持地球温度恒定的一大功臣;液态水还是陆地上侵蚀与风化作用的主要营力,这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此作用的地方 (也许火星早期也曾有过这些作用,但现在已无)。
地球大气组成中,77%是氮气而21%是氧气,再来就是微量的氩、二氧化碳及水气。 地球初形成时的大气很可能大部分都是二氧化碳,不过它们大多已被碳酸盐类岩石给结合,其余的则是溶入海洋及被绿色植物耗尽;如今板块构造运动及生物作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长的持续主控者。 大气中存在的水气及微量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是维持地表温度极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大约35℃,否则地表的平均温度将是酷寒的-21℃! 若没有水气及二氧化碳,海水会冻结,而我们已知的生命型式将无从开展。 此外,水气更是地球水循环及天气变化中不可或缺的要角。
自由氧的存在也是地球化学组成的一大特征,因为氧是活性很强的气体,照理说应该很容易就和大气中其它元素相化合,地球上的氧气完全是由生物作用产生及维持,若没有生命就不会有自由氧。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潮力会使地球的自转周期每一世纪增加约2毫秒,最新研究显示在9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而一年则有481天。地球拥有适度的磁场,推测磁场是起因于液态外地核中的电流。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而上述因素的不均衡造成磁极会在地表移动,目前磁北极位于加拿大北境。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及外层大气的交互作用, 极光于焉产生;
地球磁场及其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也造成了范艾伦辐射带 (Van Allen radiation belts),它是环绕著地球的成对环状带,外型就像是甜甜圈,由气体离子 (电浆) 组成,其外圈由海拔19,000公里延伸到41,000公里;内圈则介于海拔13,000至7,600公里之间。
[编辑本段]地球的温度
地核的温度大约是4700℃,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6000℃)略低。地球上最高温度发生在闪电中。一次闪电能释放100亿焦耳的能量,达到30000℃,这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5倍,但比太阳核心的温度(1400万摄氏度)低多了。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北半球的“冷极”在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南半球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0年8月24日气温为–88.3℃。
[编辑本段]地球的运动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编辑本段]地震波
我们能够用钻探了解地球内部,可现在最先进的钻探也不过能穿透10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就连表皮也没穿透.后来,科学家们终于知道了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地震波.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忽然醒悟:原来地震波就是我们探察地球内部的“超声波探测器”!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莫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猛然加快,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分也与地球表面不同。地球内部这个深度,就被称为“莫霍面”。
1914年,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的地方,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则消失了,这说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变小了,固体物质也没有了,地球之心在这里,只剩下了液体和气体。这个深度,就被称为“古登堡面”。
地球之心之谜终于搞清楚了:地球从外到里,被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成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岩石,地幔主要是含有镁、铁和硅的橄榄岩,地核,也就是真正的地球之心,主要是铁和镍,那里的温度超过2001摄氏度。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编辑本段]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们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自发地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有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共计2000多万人走上街头。人们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画、图表,高喊着保护环境的口号,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70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4月22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地球日”诞生后20年中,世界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72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许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环境保护被提上了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环境问题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在许多重大的国际会议上,环境保护也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如1989年召开的44届联大、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英联邦国家首脑会议、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等都讨论了环境问题,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决议或宣言。这说明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有识之士都强烈的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会使社会的文明进程将受到巨大阻碍。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热点,1990年的地球日活动组织者们决定,要使1990年的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地球日,以促使全球亿万民众都来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为此,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以1990年4月22日为目标日期,举行高级环境会晤,为缔结多边条约奠定基础。呼吁各国采取积极步骤,达成协议,以阻止和扭转全球环境恶化趋势的发展。同时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保护环境,进行国际合作的政府,在本国举办“地球日”20周年庆祝活动。
庆祝“地球日”20周年活动的呼吁,得到了五大洲各国和各种团体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把4月22日作为美国法定的地球日,并呼吁公民积极投身到改善环境的行动中去。“1990年地球日”协调委员会主席丹尼斯·海斯事先拜访了伦敦、巴黎、罗马、波恩、布鲁塞尔等地的活动小组,并得到明确的答复,同意将1990年的地球日作为国际地球日进行纪念。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织纪念活动。众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学生联合会、青年发展与合作协会等,也表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地球日”20周年纪念活动。1990年4月22日这一天,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参加入数达几亿人。从那时起,“地球日”才具有国际性,成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世界地球日由来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在今天被誉为“地球日之父”。但实际上,“地球日”最早的发起人并不是他,而是美国一位政界名人盖洛·尼尔森(Gaylord Nelson)。1962年,美国威斯康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尼尔森,试图说服肯尼迪总统,进行一次保护野生动物的旅行,以引起公众注意保护环境,总统十分赞同这个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年秋,尼尔森与另外3名参议员,参加了总统这次“十分有意义的”旅行,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尼尔森又酝酿设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尔森和参议院的同事成立了一个组织,制定了纪念全国性地球日活动计划,并于同年9月初宣布了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园内举办环境保护问题的讲演会等。美国人民的反应极为热烈,令尼尔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盖洛·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海斯听到这个建议后,就设想在剑桥市举办一次环保的演讲会。于是,他前往首都华盛顿去会见了尼尔森。年轻的海斯谈了自己的设想,尼尔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愿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动他暂时停止学业,专心从事环保运动。于是,海斯毅然办理了停学手续。不久,他就把尼尔森的构想扩大,办起了一个在美国各地展开的大规模的社区性活动。举办“地球日”的主意就这样形成了。
他选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为第一个“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国各地大约有2000万人参加了游行示威和演讲会。
美国的1970年正是个多事之秋,光纤织物被发明了出来,“阿波罗13号”的悲剧导致登月计划的失败,在南卡罗来纳州萨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厂发生泄露事故,当时的美国人,终日呼吸着豪华轿车的含铅尾气。工厂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和污水,却从不担心会被起诉或者是受到舆论的谴责。“环保人士”凤毛麟角,他们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单词,却很少能够被人所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鉴于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美国国会在“地球日”这一天休会,近40名参众议员分别在当地集会上讲话。伦特·杜贝斯、保罗·埃利希以及拉尔夫·纳德等美国的名流发表了演讲,阐明集会的重要意义。25万人聚集在华盛顿特区,10万人向纽约市第五大街进军,支持这次活动。
据统计,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万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以及各大团体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人们举行集会、游行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高举着受污染的地球模型、巨幅画和图表,高呼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声势浩大,被誉为二战以来美国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这次活动标志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崛起,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动,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它推动了西方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如美国就相继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和濒危动物保护法等法规;1970年的地球日还促成了美国国家环保局的成立,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国际性环境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建,以及保护环境的政府机构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增加,“地球日”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也就成为了全球性的活动。
在第一个“地球日”成功举办后,各国的政府环保部门和民间环保组织纷纷成立,“地球日”也因此成为多个国家共同的环保纪念日。1990年4月22日,“地球日”成为第一个“国际地球日”,有全球141个国家、2亿人参与,成千上万的各项活动在全球各地展开。参与团体举办座谈会、游行、文化表演、清洁环境等活动来倡导“地球日”精神,并进一步向政府施压,期盼引发更多关注与政策的制定。据“地球日”国际协调员麦格拉尚说,140个国家的团体制定了与“地球日”有关的活动。这次活动的规模比20年前举行的首次“地球日”活动大得多,很多国家把星期日(1990年4月22日)定为举行一周活动的高潮。
1990年4月22日这天,全世界有数亿人身穿蓝绿两色服装参加了“地球日”活动。他们为纪念“地球日”20周年,开展了捡拾废纸和塑料袋、严禁随地倒垃圾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重视保护地球环境,制止生态恶化,使每一位地球居民都为悍卫地球环境、改善地球环境作出贡献。身穿蓝绿两色服装是表示为捍卫地球环境而行动的决心。
“地球日”这天,美国全国大约有1亿人把汽车放在家里不用,以防汽车排放出来的废气和其他有害的排放物散发到空气中去。在中国,当时李鹏总理在4月21日通过电视发表了环境问题讲话,中央电视台还播放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专题报道。从此,我国每年都进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
2000年2月末,海斯接受中国的邀请,来中国参加了“中国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启动仪式。
在20世纪90年代末,盖洛·尼尔森和布鲁司·安德森(太阳能建筑师、作家、新罕布什尔州“地球日”组织者)共同为把“地球日”办成一个年度性、高水准的活动,创办了“美国地球日”组织。“地球日”网页于1995年开通。1999年“美国地球日”组织更名为“地球日网络”,成为一个面向全世界、推动每年“地球日”国际活动的组织。2000年的“地球日”,又是由盖洛·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领导,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在1970年“地球日”的基础上,加入了全球性的公众运动,并充分利用了网络这一新兴的信息手段,把各国人民的智慧和热情都聚集在了一起。在盖洛·尼尔森、丹尼斯·海斯和其战友们的努力下,今天的“地球日”已真正成为全地球的节日,提醒着人类保护地球、善待地球。
“地球日之父”:丹尼斯·海斯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被誉为“地球日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读的是法律,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
地球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们所居住的只是整体的一个小部分(下列数值×10e24千克):
大气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壳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内地核 = 0.09675
地球质量: M = 5.9742×1027克
赤道半径 = 6378.140 公里
极半径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径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长 = 40075.13 公里
纬度1°长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纬度φ处)
经度1°长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标准大气压P0 = 760 毫米汞柱
大气中的声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气中的声速(常温)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场强度 ~ 5×10-5 忒斯拉
北磁极:76°N, 101°W;
南磁极: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积 = 5.11×108平方公里
陆地面积 = 1.49×108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29.2%)
海洋面积 = 3.62×108平方公里 (占总表面积的70.8%)
地球体积 1.0832×1012 立方公里
地球平均密度 = 5.518 克·厘米-3:
地球年龄 ~ 46 亿年
地球表面脱离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数(J2000) k = 20.49552"
黄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黄径总岁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纪)

收起

地球半径6400千米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几小时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小时4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飘起来,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等于多少分钟?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飘浮起来(即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飘浮起来(即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 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是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起来,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多少分钟? 问一道高一必修2物理题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完全失重),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多少?(地球半径=6.4×10^6m)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道使赤道上的物体能够克服地球引力而脱离地面漂浮起来需要什么条件啊为什么没有重力了 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以使赤道上的物体能克服地球引力而脱离地面漂浮起来,这时地球自转的最大周期T=__,地球半径为R,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 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对地面正好没有压力,地球半径为R地表的重力加速度为g,这时候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多大? 假如地球的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分钟(地球半径R=6.4*10^6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你是用这个的吗?只需要在 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到能使地球赤道上的物体成为失重状态,问一昼夜的时间多长 必修2物理题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地球半径R=6400K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化为小时为什 假如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那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等于( )h,(地球半径R=6400K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为什么漂浮起来处于完全失重状 地球赤道上物体重力加速度为g,物体在赤道上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假如地球的向心加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那么地球的转速为原来的多少倍? 一道关于向心力的题,如果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那么在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转动所需的向心力就越大.如果地球自转的速度达到使赤道上的物体对地球恰好无压力,那么地球此时自转的角速度是 一道万有引力题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即对地面无压力),那么地球一天的时间约为多少小时?(地球半径R=6400000m,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如果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漂浮起来,那么地球上一天的时间约为多少小时? 假设地球自转的速度能使赤道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则地球上一天为多少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