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文言文复习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5:42:21
初一下文言文复习题
x}n+ˑ2kw1σ   EQ-Ej'Em\$Qw/|_DXGcr="_LtޏY(F烋a>GnyiΔSY+70wz^iי@NvLl>:L`wa~6*<-y&F=\`y)V04`x3A-aPuǟ%ác=S07/hm'3Ӻ[ԏZ}x;oq}1c3-i$Wvo̩yU'5?^-:n.i*,ɏO"u;|X |iCwø Pb񱈞`q =TZ&ZڭG<G;-Pǰ`yj&0^e:]Ĵʦd9gj]g](w>*3{=bqYһp>U~ &s:Ew?GcX'wmR[:ņyvaKLv|Ͷ9P!{ф4MIkGlEh3+5=MRQu!ǣɛ=i,=;RdtOV} E %; М=8nʿ|tadsOLRtrO^}Fxn>:2{V|3ÖϹ]D=p ldn0{+i[A@;3n48lK0}ja웃 BbAastq`\o؟3:[n Vw{I`bPS#`|MujEv{ tqm-Hs;'q7lF:1Dԋ~I4D9BEat1A;BZ@ʙY {( ͘EyznsoOJarO+ؾѾyFNB@8*߽PLQ` \DKK9k?f^b$H6M\9O?ɝ[a!T k ~d?\' b%?dοQng4kUV*Lpx֍H5LO0ȂU=}'T(fވ俈lh( t+2# B"kyVr/x/4r]FicAc:Fe?1ʌrar v*4}?S&%Э^!>@XAzd 98P_dP@t! Mҍ/WrǟiOMJ-`/𷵥"aAXA;:[loA*(+4N‘Pt 'l AKƇ[floϖk e~ɽfפǀh/Cx.^4Hsaί8&qt":V鞖!,)z%dr?2N]+/!KbY 6}Ip&1κx)^/$]#'ӏg\Lzd@&Cy/gk~.=iQfKbykTAkn6,!:ˊ$<-Vm6yS]\mu(?B''j"?}pCVV0R ȖGFHoYJ9S)^)GGn<1ea;~ߨ600,Zn1߻!h ݭ`@b~`r\̶t k=,es04Je9x`_$_,ÈN"-ASlcK5zVW9LʙF` "d5 jKE,c3[% ]/^>__SH~6dSDXaq侥Lɡ=7FU$P@p[ 23Dh,7gJ0@GY3?$t+fP,$m;#tˎZǛ 4{sc՘di6)u;#Wϼ#kReѸ4Kv$,ׯ #Q3Ȣ[>v&CEtWZujf;jD_?۰@lu`P|6hg 0  Әqx! kD~4l dA\۬'k>߀A4B0M9ƱN-ߘikhMAkz{!G[cGr`Y!%֑z,? )W}vOY9qVW _0 h p-UaoRQH8d{ =Хg\r ]8ptwjOc~{_Ŀ<7+ADM4."sbU橽O L/wh0}$_){%ַpkGhGcp~nIH3U2{.p/V y*=g:{*?G")^d]Qk潃y}~\$_/FpS lZ4-H8˔_p[[I0ކG Q{s-F!RK6R(bR35Rɡ6%$]=_TkkEԺ؛5`m- pGJ5(ۋ"5E]DҁXS 7YQ2fK*zq&!\RiW]H={y?H UɼKxhm}Mf&AӯsV)-ċh4; zC [ 9&e\PW4r'_ͧ.Ceh-48ƬP[JnpAMR(Ӫq9c~f6i8ͷiX|uhHf(zu;7hWB]2q4GsQE%vqQ&.֧{ t:F1𢓨:_š{Չ?O͔z $-_)n/P>Ue&:t(Q`_g1ɮI1:BNC#ssP/a{&[h&jͽQ\ 4fq]h'cPew9g ¦ 1,倽PN IuϘ;l@j>nzT_<)Z^4fr+f5d:E$͓DӄQ?#Vt6B h鷇~m Sz|}nws(VVdp:hbJGC^1kϡlj(ԕ[csrkWɩXf7Ŵ0n%5qE FۺTiZ<w4+5)3I"08-`הtg6ꠋv$-FST@B\jѣD@#M/7[`%9%R("v۵}{r<{*{xx9ףz6 ;cBtYZ M~6e ܷmA@ڗFL<)Gy}|pP1b M\?,؈3#ŁwN!PRr贗+84QD_h|0O41YYP`݆B[ NX8cAvA\,HaXT۫&$[B1DMil^Jd>(,5jq_ƅc78,9h>op$P32^<x#zQ) M?>cR0c؛x; ^LaM\I]75I5.2iDfʛ1j _qP gJ=Zq #ִb@Sjcج bhH׉7 @JaBloQEEGVfO -ŸaZ r18a }P ?MrxLXUz̯~bO.J̔:  PP| (OODHHR٪fFReY%|p/YB5xUG)g7jo'sB>*R0)vPuzFt(#xK**EHXI5<+7#5감#.>m.NtH0(uXa<xkY-)j +7C>ՌPdᮣq?+ ù:o%2k\So#r74ZExeJN:( Hl = aa]}oF5}"(C(S߉V) 5!*-%*Z~3ъc=o9d-WӠDF#fLvfi(6&bZ7^`p9|*Y~OA #[ZQRpYܣ}a',L|Ŗ)^om(XgeS ;pph26Nd5aA4O[zhc-oCB+- ѹ[{:0.be7dRFlZE84TA;V!g}η>+aVZv qĻ#@%:hvۭJV&9`N̠yփ % (jLO: jCkՋ$ܝ"RJN)-q欰9vOIrm (=` фۓkܓKζ>M &(i[u 7 5Mɕ7f;4OIMrt{OnC&;4.Y?̭c]B;ۦL7_p;=^IWl6ph0CS`E*DZY8'0]Iki.eNkn=aI9 ڽ?kc~-_ЅN9|pXs ٲUomKJL2n- hu -wѥ6Mgys;2e%1}gwWE;w|v^ӌ/TJ}U|*ʲ60˭`#ڭg,#ew}T7bdf!6;*䄜x\Q>ǒ,ү15h6(ioQo{cP1#kF!ŮcZoъl@hf~f4v4֋XiȪ&XHS :nM;„Ό\ߢkZ}q_'J*OUA?HyhJ|xdLcPbJYKyF+@%0FY#hnc QVb:% _J@Z ݔөW#'<6N>g4zw&h@e3kʄ[- PDe9j:]Jn*~_/1`$_@ۗfO̶WɋﭝluXn7:|2C/=0VTG?Tx2^ c'a _(3͇XT'!$3p )%X<[id#I]l;ny-ȢMAq>+<1 a> IqYg/jLŧW7 ^7sDp惂F[HPkr נ/'lR}Ve0-s?Bmx%ZSҬ, Yʒ@lzq' ТKu7^\E`c:N}@{+<޸ k.s+OƽxS RÌ4GV Lj]aaF|Ҕ9!kfE#:*9}Blse5IHn4RwDHTIJ H2bLc+٘Ch0Pi՞6hv%γ^O>0_IMZ6tCJV0+:{#J⁧'YOeďs5vBZJ0vj᷐r!2ܧ?vq4uFG¼-y!SuBUp{mEac]A?{Tr?] Sbhu ُF,^QsH [G<) }w]# ӪM]};tYv>az[WW!Rau^$ޓDsSAz ޭ-%cԽNR* +7XkwoT\ˌ6ۅ)0gnNpG.}KVz^ ~t G ~5QP'lg刍^4CNfꐖӢ* mpl=`V\yp(l1֞&JR 0xZ%X$3{NaI^8pꠞ8=kF.5@dG'duTL?;3Gfh}~$(n/0#) xfǗ 睩`ҌpL&Iى~A@2H0G1ԝ$;# az-M1ͮ,I^,z:ny)D5ZyH"eN!,^\ -iE"VQ}&0oTɘA:ӻ}4ԡ5P}0 qB?K%۠s`F}LH_ WETV"){hD@5ʛ;3 )kZ9㸳2 aZrP!kr.D#]d6L* /ͻo3q62>ޝtӼQ܃֍e fzI8uYeenv5 yYjt[ ϓGX.q5[-GgG1 \U.f0#A Up$=uC_qq[T6~AVĵN\IJ7fDmVz<;@58hT #O 8ThJ?ٵ0T [zO!'ĪRj^30u&Ra,q(ux[zbBtЖ=N0Hou4hiE_0E֮iq8s9O^ViѦ-~e=ԌcX덣xE5[k6x[=\e;t4l)\j StOD?3M~]|4޴}2=Y 9Ċi/nPCo0ԡS;VD-hd\CW5@rԓnHyHA|Nhtp[mnK;IqLIi;}d_}`Z5b2.' g?8 Gh]m]94cPHo#zoiHWL/mDnQ8N`;Nk{գZUFP)ʱ!)t>E'9'3t"+{grwվ<3]4)Az$`^CY*㘩N%`&m!%|wy,} U#,n#ᚌsBuD$\JrIn/vE;qͼwY3='?K~Ѐu4d$8>ֲQ5ܫXnZ-SA YS0T+?{5;ѽvv7J[3bWM7lß{zyWx boU:ǻĄErCe,i 78G$-k5D>""FlQp<eyq{'GSe#@qG{s*S85uYȊ@%ֵ{Gnvga؊ vEY5gzuG=-V*GGt 6rjk[vFzSm ~Δi#ba"-(=lo;GY[7okc[jhk{bkڀ& arDFv@\k\Qw-X}n&6,=,N/8r0m>r܃) SHX[]}vnun22!ǃE;X ^e[u+(-Ps=H: _XQo P~/Bɺd

初一下文言文复习题
初一下文言文复习题

初一下文言文复习题
伤仲永 王安石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一、重点字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
20、固众人 (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二、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 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课文分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
4、孰若孤 (孰:谁)
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
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口 技 林嗣环
[课文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蒙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京口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闻:听见.)
5、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6、满坐寂然 (“坐”同“座”)
7、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 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8、众妙毕备 (毕:全)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1、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重点句子翻译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3、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烈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6、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件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声音直接地表现了火势的凶猛?哪些声音表现了大火中人们的行动?(用原文回答问题)
答:火势: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人们的行动: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2、作者是怎样称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原文回答)
答: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找出描写观众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句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逼真,具有巨大吸引力,突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为什么文章结尾与开头都强调“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答:首尾呼应,并且通过强调简单的道具,突出品技表演者高超的演技.
5.当观众听完演出,“撤屏视之,一人、.”会想起什么,说些什么呢?请用现代汉语,以“演出结束以后”为题,续写下文(100字左右).答:略
9、 短文两篇
1.夸父逐日 《山海经》
课文分析: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2.两小儿辩日 《列子》
课文分析: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一、重点字词: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认为.去:距离)
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
6、与日逐走 (逐走:竞跑,赛跑.)
二、译句
1、孔子不能决也.
译: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2、孰为汝多知乎.
译: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2、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3、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4、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答一、二点即可)
3、有人认为“夸父逐日”是自不量力,你认为呢?(略)
10、狼 蒲松龄
课文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一、重点字词
1、止有剩骨 (止: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投以骨. 译: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