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8:24:15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x\n#Ir~6`@Yγa{a(H"Ex.x~ʬ_ "#"?:2####8odMz)ך_DT]/OY~y+]9:5|:97 u/:|1̷oOow/ÿ_~w?_?4w1tk-ELL[z%#Pi\;|_<ُ4[?955k~9š? I~ ~MbeT0i(qjB~}묫xκ 7~.S[Dy"wG]YgXaϏn`UZk-z* X>N&X) L+֞0Ȕ,S3{;ƌ EC0X,;b8aAc|a|i1Dh/:Y;ЭڡwQ)L3>uyһ,&0ګ0fBacbyD >>[vET`,=Qx[{Zr$tَNT#3\fO^64n_kk=t{c'^;JjS1|@4{fuׁ*%#4+V)xBt0)vcJ,[v, xzzĆy/ ԐL8[HD{qi=Onm쌦j'P h=>qXb>9;0 tVdK'h{'Qjme6.PhLڡuBuT$˃k~f"ut^⚜$9 k@hc`40aKQd3CR2;4ӽ@GRI1{ݲ aM3bu(bV’c(w/BZipA&*'4OƐ$Bn Xݸ J  ߗ%Y.IJ>B1޸{? _][1|؆?]'y: b=߀[\LfEX:E/(]ӢY:BmEv/ %Pn@/U_~Nጙ%kp;EesԹX8PPu(C5r zqz0 n$O&27 ĭ Rdsdw eD֓H Dc p.l\W:O i! H![1k !=edŴHq{6~h!:Kj8˻gOpdWl#8|Ɵ_Uxmȧ|=9|InUNs !zK1okYZ!)DO4D\Ul4u_g1y8G˝6n|s i'9gl_9i ROy Fܚ6E^G&F) 5!TAZ Ig؆LmrVu U" '*W%A fb]pKwYl#rI4욶XHy6c`df&e/΀H VCU 0k'2%Qz$gNh $4k S]h's8o-&)6t04Z`+D L$J 8!B]%D@kA歆Ltq?r!~RXgVK[k쁴̿`I=<ᇁ=o-Ed`fNmuV-5[eџ2A]; sII 1 ^YGG0]^|8<G*%O󎎝URok:]SwMg>>PJS9 CGr7m{''igTbE;Ϸ0`206c?sS͚5yd@ifu?! <R WV+Ȑ<51٭̫BEfxލl*dp.Q*4"7,R&8XESv ? p #2-vV [^Uud <'\5i&jo$4~JcZA1N 뺯O:P XRw*s&à̫OBw$ m@i!s3uT$6TwZk C ծ`Lm,3D\f^IJ_s 3%>\Y Pq u5EZ̽\۫)!S̊)JyUx7@~y⤟) p@nG(R,LBF .vP<%ʥI0N@D V952dW^doy lUZ2$|UztriV|OH4gBt*Ɍ BoRZ$X-B)j=k0"f8V 0jhL?t!??+OZS{2d&2BpNJju yh7_|hw<줮LjIIؽ6&QSrJ-x‡53QaZFbCׁ3ѴIZ|q []ckU )UuR"G#Oc-Lv9=h[O>~3˴*xZ~WI M#qL:Usv؃ “=A\dTOKZWۋ >0Ss-e-kQq; ' K&_mPAQ)cSw̬im~岦I n^l(_E1U4 Se5o0! S! 1t"PY8/Dg~9h@D07ZV' \q qs)Tq#=}]^a(M沕 A!i?VN-BzWLk!c Pgup{ކ|?Ӫ6ׁ'њǭY#QݻGQ>QdrU@.|V܂@f krT\dJxiWʫ'.)M"ApsQ]S%{P>uvl B<􂽾)LeQGr9F8/ܷwdHypMS%^_7o}ȦByӡG1:pY) \ɞvG=3~W&`w5v*RzĵZUq̜u[;*Kxa[`.IR?k) [x* f0 6)ÙC-ɖ=q` KJ]+ xmOIu v0k*?m`b(7$嫄Jх ؙ5jFeUy5 p#nł/!ޫlZdd2>)R.$DEQ* ց"*5^%әh86RBG!\3y3+@s@Zh#0|Q Gc )6ξ~FI а{f %Kb}ݸ!Uu.jlv[Qe?l) ={yݾ nC^rL;O>*SZN"j"T1Rlj/怦b͌_RxM. nq,R>Lq?7QS tʑ6ѧgo {}i,uPwhJPEiȱ BѤER67 p@vvI/`q谸/zh*?t* XZ5/ԩ+Yʼn %T1.(~꽭5?'2^ҼS҇,ryѲ?p !|D?1!&L9xX طT'&Q#ZUoL&{60(;iINs@MYް25 0'.s(*l40'n\eYqzuP,^ ڟVx3(pƤ lE)S2PDL[VnQ~"%^كKk)ơ5\D%-lf^"ww]Hb;aW0XA'~jPNۗɜ!c]L\3)Z)/{ԡ2=䧺l W |YꬑW< 1Zމ^,n ^JuDMFN  =~u2{F9Z8}Z/O)o;U(gTM7`S^l '+ i7 @^dFӺr55iOO_*eF5ב! tI\_:`cs:dCzcWoQE<k^"/P;)P >D:{AřJc/ԨlEk=Q p^O½ã;6zܧ gt ?q{./nv %9/eC/pۜ{.;l|͐ހU'QpT?';zlX`:n4vl9D^7h?rtMUJVNmM;+JL.:jd^)m@tº[&Y:sW˙!E\Aet#eбzc~ڕW!`ޤw=PK4OgyqlwKލ^o&e@: EV"0?4vKRBL/T%.k2n02b$c0̪n П͈oxV"PG9.YhS*ldۭ+IDӴ̼y fxoMB'QƌLv"}rs}~0:yrsYW9:QAΰqInD>O&|rnmޚ@_45s1$l1Z+ {!- =nh.҄l>W].APIS_NxRB wAT0輵~@c&hg^ CdE+&S.d,Oj]ģiIyD~eRE۱p-[Le$y\zvad5\7Bs!5HWn(Un**+nMFpK3itOXt/՛* /đ(׬)5B zڂ|RHfPȂ"ˢ_^65 =ՙUg4o5WURj2}+ZUNE9kRV2^t^huO FK5%-du8< @"NޣژR1pZR fa˯q(o3U0 m2#XK}JTh} ^)V(@^(X.xH^& \Δ6QZlt?K6rLA܁N:3J)LQ7/7Tn;#ůaJ++OgEeU yHeJcu Y< ;ۈ /'3:̘v@M3S E@RVU hd|`:jO2sþ-<[Xa5}tT2_rcZ"83(ʙPI0X"qK503%qk]Egu#}B]vƬ7X,qRΜ e@Bo0i\L0:.0 @{VPh@yXb4Ѝ+1"o˷`3HK>\T 9Xh« U?&?Ʋ^e;5^Ӈ /CO| P郊yw`l-3u_R,JE qй01Kn='*r_wHByuG͟"ږO԰)r|Η*Թc=[L/ԛDzQrJd"E ϰgձz(v?}bmZٶ] \śRS,/f{_-THo v4 +>OݛBPT b$J6!1,ndVO,E~yt;{[|I[ Ct+W|aT09̄hDtsFZ79S 'ņ?8lWVsNnZT 9{Xـt@"7)8.ֳEl#F&{ͳgrŗ'ͷoga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1712.htm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六、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八、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十、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十二、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四、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因坐法华西亭
十五、与
作虚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 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七、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求:“其、焉、以、于、之、与、何”等虚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要全面哦!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些虚词的具体含义及用法 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求每个的词义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求这几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个用法1个例句..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虚词及实词解释跪求一下词的含义用法、例句以及例句的出处虚词: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实词:爱 安 被 倍 木 鄙 兵 病 察 朝在文言文中~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请问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的意义和用法是?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要太详尽的,简写好了, 请用下面15个虚词编顺口溜,帮学生记忆~其 因 为 若 所 以 焉 之 于 若 则 且 与 乃 何重复的有个是“而” 求中考语文八个虚词的具体用法:之 其 而 以 于 为 则 乎 小石潭记的虚词,之,其,以,于,而的翻译 人教版高一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虚词“而 所 以 之 焉 者 之 其 于 则”在高一必修二课本中解释及举例 是人教版阿房宫赋等 求文言文18虚词这一个版本的开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总结文言虚词和常用实词总结18个虚词,之,以,其,为,而,乃,乎,且,若,焉,因,于,者,与,则,所,何,也,还有常用实词,实词越多越好,另外要注意一点:总结要总结初中阶段的,记住了啊,不要找课外的, 如何掌握好18个文言虚词?之,以,于,其,而,为,因,则,所,者,也,且,然,焉,乎,与,矣,哉. 文言文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之、而、其、乎、于、焉 语文虚词整理之 其 而 以 为 所 乎 于 乃 则 因 者 焉 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词性意思和例句. 伤仲永虚词用法虚词有:于 ,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