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意谓关系”是什么意思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5:56:45
xT[N@JW_D.BMBc'Pm!@
y~őxxzƎ?U+%#Ͻs9̵Kr#&
3*fJSw:o#3vN__ڵ1y;l'U{TD~#T+bZ1yvD.cpG⎇2Փ#AMq,b:XiVD]x^OLWEv;5ѲFőӠa=wA-@<\99B}Q>RY5 l?[5p#;/`-rf
'49z};FA~"V#&G?#fdƊ/Uonj-|+Fj_CKTa(9wqn1{VDIV=k'OSE6LVA=x부1 S,YH^g"rdϋ+'&YI75!ct)o^9K</f ĥlKjaƽsobDC%-
48E8n;[KrRu)bۀ%rN"
|4dӸ 5ɕ!!G ^p|38PNa-^k L|.=(%@¥"sHfSRG+!B5ڇ77e
古代汉语中的“意谓关系”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汉语中的“意谓关系”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汉语中的“意谓关系”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网站貌似挺全的,从里边找的.
意谓句:「述语」为「意谓动词」,有:以、谓、当、以为、认为.
**意动用法(意谓动词):在一句之中,如果动词与宾语(动词的对象)的关系含有
「认为宾语如何如何,即是 「以为… … 怎麼样」的意思,」就属
意动用法.
如:韩愈〈师说〉:「於其身也则耻师焉」一句,其意为「於其身也则以拜师学习为耻」.
例句:
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 里仁》 )→以不能实践为耻
2.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里仁》 )→以恶衣恶食为耻
3.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 梁惠王》 上)→不以千里为远而前来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 上)→认为鲁国很小、认为
天下很小
5.「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以麋鹿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