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中庸"的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3 16:47:16
怎样理解
xYiRHJP/P}Lt\@F1` @ܥ[ Yjf"*{/_S簖 Zx 9>_-Vi/ 9o\Q*sߖy0DC̋ԡO&j5~՚rz\moOߪ;Sp֍fhVߨj9l j8Q՜|h*xЯ* ;Qy.곫]A=]oNhH;hxk8(kB0n<󎑋;Dؓac0v],-]£{x{}r-Ke+d!=$IhXa~r?98KWq{U@׭!c8G mUIW^1SN-R2쨞Vrh2 * o`9:jq|_t,呪 D%Ckt c1Ԍva:MjZVZ.ܰ^8coOjMTCo&/tumΰmŒzM*vJM:sy@|ܩ7Pd@BͱCJ$'ڕf;knaoA!Pn%,+տUfوq-MK7 (6 㴑CD@k <ף.`A/^Cdf#rJ{5DtLeJ0Ձˋ\cp8+Յ)XVUˉgEw<jj({!ƈczZ-cAx3bJUପKNX<*S^6uGa#,Γy -4i@J2\7ɓmB8(`9 ObiۘA!J?}@ol П]If X\#D.GOxhߑ ѦasIf³d(Ǔ qXR<$exx |lB+h~ 3&%aTK]m*y<8Ƿ؀Qu%;^8񟕳R_˦ m]UKۥ=$,C+j鄓H:XA,TȟVX?hE|^? C';(.QkL1t=0oǜ0dq2ѥl\F`x?O03o3I/ޕ IR>t_(p,:Z]oJ*5bi7KWd"DjQ@+xyq`vFZ;-TDyei:*a'#p~Jv4dfz] 6H@FM5*vQU\Z;9)ʃ 2c%^(e뽒!}C-0 !G]ф޷e}I Quzx0uŝSӅvju K;o$|Y.hSJ}IqM;E|2c_'ר*JRTXcou9zbH,l 2ʤ GGFd@~,]RsF~08KQS&&<d )% D+I".XIE^|4D"43ZA :< PY3%I?v>u_Qt+wRNeR3Ụv`X+u`y.Q6-W/H_Ќ&^ػl$" Y" f4n|Qy9P!wIG&\.o.*t*%#|i p/CN|$c4P>sǶPHmGA 1]\y'A@I- EՓI: 9DoCx.ɜm<N@rx[k`rZ"ո(׆5c+u/X>߰~z]'!_7Wªonm%~RUtY92s'=,*ĀsaiʯjKe :?`:? H +rSddM?k1OB %B{>"& gk7|+?,Yzf=V`Ӱ7H3xlNkWlq<#fmcږ C4hYQ=wlQnѧ:K[d ldpȗpdX8aIp՛ߒ~C@)'aY_fCB̬_\B&%M`E|:WYh+jr4Et9mQ2Z<'vcn@pD+Fz0kѸa& ꄮh ISAsbBL0KEO+U]MP^<0B ʻ&#rϿWFl[

怎样理解"中庸"的思想?
怎样理解"中庸"的思想?

怎样理解"中庸"的思想?
小谈《中庸》(自己写的)
所谓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以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儒家巨作《中庸》中.
在许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类似意思,这是现代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证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也部分继承了当时认为的“中庸”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为其理论基础,通过反复强调内外的关系阐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忠”也就是要存养省察内心之“中”,“恕”则是要长而为解在道德行为的“中道”,《中庸》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从人所不见的“慎独”工夫做起,“内省不疚,无恶于志”,达到内心的“诚”即含而未发的“中”,由此出发,就能“微之显”,“暗然而彰”,渐渐外化为行动上的“中道”.内心的“中”与外部行为的“中道”统一,《中庸》称之为“合内外之道”,“致中和”不仅能使君臣父子各处其位,而且可以参天地之造化,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虽然其主题思想在当时以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体现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从“中和”中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主题思想集中体现在了全文的开篇,例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等等.
至于《中庸》的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几个方面.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庸》认为要处理好这些人际关系需要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而这三者的培养基础在《中庸》中认为时要靠“诚实“的,而“诚”也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条件.如能至诚,便能成己成物.“以诚修身,成己也;以诚治人,推而至于赞化育,参天地,皆成物也.”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这个”一“,就是“诚”;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以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以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以无怨恨、敬重大臣以明治政、体恤群臣让将士就会尽力报答、爱护老百姓以勉励百姓、劝勉各种工匠意充足财富、优待远方来的客人意归顺四方、安抚诸侯以得天下敬仰.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中庸》一文在极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时,也看到了中庸之难行.中庸之道,非常难行,过与不及都会偏离中庸.君子能时中,故其为真中庸;小人不能适中,而自以为中,故实为反中庸.知者、贤者以中庸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则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这些都说明了“中庸”之难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对于孔子中庸之道的赞美.曾言仲尼远宗尧舜,近法文武;上法天,厂法地,故其道广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时,光明如日月.具备圣(聪明睿知)、仁(宽裕温柔)、义(发强刚义)、礼(齐庄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足以有临、有容、打执、有敬、有别.言其大,则渊博如天;言其深,则渊泉如渊;言其用,见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悦.是以声名扬溢于中国,施及蛮貊,其德可以配天.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能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不待责罚而民白化,以致“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万物,达到无声无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对孔子“过犹不及”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阐发中和之为用.认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也论述了达到中庸之道的条什和方法, “始合而开,其开也有渐.末后开而复合,其合也有渐.”结构严密,体例完整,是一篇逻辑严密,表达儒家哲学思想的论文.
在我个人看来,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
曾经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如今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曾经悲观失望,想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
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了,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